词条 | 海蜇加工 |
释义 | 概述海蜇的含水量在95%以上,又加上产在温度较高的夏秋季节,不及时处理,很易发生腐烂变质,加工方法不妥,也会造成质量差和出成率低。海蜇的加工方法沿海各地不一,比较科学的是三矾加工法。 海蜇皮、海蜇头1.初矾用竹刀沿海蜇伞体腹面将颈部与头(包括红墩)割下,蜇头集放一旁,待后处理;摘除蜇体腔内的蜇花(积存以备加工);用竹刀割去伞体腹部的白色膏膜和血衣,用海水洗刷干净。在缸(池)内注入少量的海水,其水量以蜇体可活动开为准。按100公斤鲜蜇体用明矾0.5公斤计算用矾量。将所需的矾粉(明矾要提前粉碎成细末)放进水中搅拌均匀,在投放蜇体过程中,要轻轻搅拌,使蜇体能够均匀吸收矾液。经15小时左右即可捞出,背部向上垛放在筐中,沥水2~3小时,然后再进入二矾。在沥水期间,须自上而下地倒动一次,使之脱水均匀并防止蜇堆中间发烧“走肉”,影响质量和出成率。 割下来的蜇头经5小时左右(温高时间要短,温低时间要长),让污液渗出,触须烂掉,用海水冲洗干净。在缸(池)内按每100公斤蜇头用明矾0.5公斤配好适量的矾液,蜇头投入后要搅拌均匀,经20小时左右即可捞出,盛在筐中沥水1小时左右,再进入二矾。 经过初矾后的蜇皮和蜇头的重量约占鲜蜇重量的50%。 2.二矾初矾蜇皮沥水后,每100公斤用盐矾混合物(食盐和明矾的比例为100∶4)15公斤进行腌制。腌时将蜇皮平放在木板上,每张皮用盐矾混合物一把,撒在膛心上,逐个垛盐3~4张时平放于缸(池)内,腌满后,加盖封顶盐,经5天后即成二矾蜇皮。蜇皮捞出后,在地板上垛起33厘米高左右斗笠形小堆,沥水4小时左右再进入三矾。沥水期间要自上而下地倒动一次。 初矾蜇头沥水后,每100公斤用盐矾混合物(比例100∶)14公斤进行腌制。腌时先在缸(池)底撒盐矾混合物少许,然后将蜇头投入,一层蜇一层盐地逐层腌制,每层厚度为20厘米左右,每层都要用力踏实,腌满后,加盖封顶盐,经5天左右即可捞出,沥水1小时后再进入三矾。 二矾后的蜇皮和蜇头重量占鲜蜇重量的20%左右。 3.三矾二矾蜇皮沥水后,每100公斤用盐矾混合物(比例100∶1.5)18公斤进行腌制,腌时将蜇皮摊在木板上,用盐矾混合物一把,均匀地撒在蜇皮上,逐个腌制,每6~8张为一迭,平放池中,满池后加盖封顶盐,经7天后即成为三矾蜇皮。卤液的波美度(Be′)要求在22~23。如果经20天后,蜇皮充分脱水,肉质更为坚实。 二矾蜇头沥水后,每100公斤用盐矾混合物(比例100∶1.5)18公斤进行腌制,腌制方法同二矾蜇头。经7天后即成三矾蜇头,卤液的Be′在22左右即可。 蜇皮和蜇头的混合出成率一般在10%左右,其中皮占成品总量的40%,头占成品总量的60%。 海蜇花、海蜇卷 蜇花鲜海蜇在初矾前进行头体分离时,将腔内的蜇花(也叫蜇脑)摘下,集于盆中(注意不要沾污泥沙等杂质),放进沸水中汆,液体状的蜇花马上凝成花菜状的固体,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直接进食和入菜;也可在席子上晒成“蜇米”。蜇花含有较高的蛋白质,不及时加工很易变质,要趁鲜整取速汆。 蜇卷鲜海蜇的伞体腹部肌肉上,附有一层白膜是一种粘液液蛋白,在进矾前需用竹刀刮去,否则影响蜇皮的质量。这层白膜是一种粘液蛋白,集于盆中,及时入沸水中汆,液状的粘膜很快缩成厚实的卷状固体。食用起来鲜嫩可口,其味道在蜇花之上,可鲜食也可干制。蜇卷对鲜度和时间性的要求较蜇花更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