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埚之战
释义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明军在辽东望海埚(今属辽宁)对倭寇的一次伏击战。永乐十六年(1418年)五月,倭寇7000余人入侵金山卫(今属上海市),并继续北上。

战争简介

十六年(1418年)五月,倭寇7000余人入侵金山卫(今属上海市),并继续北上。明廷命辽东总兵官刘江对辽东沿海各地严加防范。刘江遂筑城于望海埚,屯兵驻守。望海埚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东海岸,距金州(今辽宁金县)70余里,为滨海咽喉之地。十七年六月,倭寇率战船31艘,士卒2000余人直逼埚下,登岸而进。刘江令都指挥徐刚率兵伏于山下,百户江隆率壮士潜出其后,烧毁战船,断其归路。待倭寇进入明军之埋伏圈,刘江举旗鸣炮,伏兵四起,倭大败,死者甚众,余众逃奔樱桃园空堡,明军又将其包围。刘江下令放开西壁,使其外逃,分其所部为两翼,予以夹击。激战一日,明军大获全胜,生擒倭寇113人,斩首千余级。

战争点评

此役刘江先以伏击战挫敌锐气,继而采用“围师必阙”的战术原则,予以各个击破,几乎全歼倭寇,使其不敢再扰辽东。

相关评价

倭寇之侵原因

倭患,其实是从元末就开始了的,元朝时有个丞相被处决的一个重要罪名就是通倭。明初的倭寇问题,实质上是元末明初改朝换代的 社会后遗症,从发生频率看平均每年不到1.7次,只不过是零星散发的社会问题,基本上称不上是什么大祸乱。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望 海埚之战暴发,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军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寇,重重的打击了倭寇的气焰。正统年间,因明代海防逐渐空虚,倭寇侵扰时能得手, 他们又开始嚣张起来。但是直到嘉靖年间倭患才显得非常的严重,形成了长达十五年左右的所谓“嘉靖倭难”问题。为什么会形成“嘉靖倭难 ”呢?嘉靖二年(1523年)六月,日本封建主大内氏使臣宗设、谦导与细川氏使臣瑞佐、宋素卿,因争夺对明贸易,在中国土地上相互厮杀。 宗设格杀瑞佐,又以追逐宋素卿为名,大掠宁波、绍兴一带。杀掳明朝指挥刘锦、袁琎等,夺船出海而去,此即震动朝野的“争贡之役”。此 后,明朝政府要求日方惩办宗设及倡首数人,放回被掳中国官民,缴还旧有勘合,遵守两国所订之约,如此方许换给新勘合,继续贸易。日方 没有答复这些要求,致使双方贸易实际中断。从此倭寇之侵扰即越来越严重。

历史的必然

在嘉靖一朝的45年间,倭患次数突然猛增到628次,占全期的80%。并且在“嘉靖倭难”的十五年间倭患次数有609次,几乎占整个嘉靖 一朝的97%。这两个数据说明明代倭寇问题,实质上主要存在于嘉靖年间的所谓“嘉靖倭难”时期。总之,明代倭寇问题的时间概念不应该是通 常所听说到的:贯穿整个明代,而应该说只是集中于嘉靖后期的“嘉靖倭难”(1552年—1566年)的十五年,更不能说“倭寇始终是明代历史 近三百年的心腹大患”。如果那样说,会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明朝时中国已经不行了,所以清朝的落后还真的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发生的原因

可以看出“嘉靖抗倭”其实集中在“嘉靖倭难”的那十五年中;从“嘉靖倭难”发生的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朝廷 的政策合情合理,没有什么不对。虽然此时倭寇的组**员非常的复杂,有中国沿海的海盗、土贼,也有在日本的中国人,而且中国人要大大 的超过日本人,并且他们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他们不满中日贸易中断。因此我们现在很多的人都把“嘉靖倭难”形成的原因怪罪于明朝政府, 认为政府不该中断中日贸易。可是说这些话的人为什么就不能了解政府的难处。以现代国际关系论,当某国使者杀了我国军官,并大掠我们东 部沿海,掳走我国公民扬长而去。而且我方要求此国惩办祸首,放回被掳中国公民,遵守两国所订之约,却被对方拒绝。试问大家,你们觉得 我国政府该不该跟此国绝交,甚至是宣战?可笑的是一些人却把这些合情合理的政策当成“倭难”的原因,还说什么“隆庆开海”是倭患渐消 的根本原因,当然这诚然也是原因之一,但也不可否认明军对倭寇的打击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战争经过

明朝初年,正值日本南北朝封建诸侯混战时期。日本沿海地区一些失意的封建主,纠集武夫、浪人、海盗、走私商人,携带武器,成百上千地到我国沿海各地进行骚扰,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做。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无不常受其害。这些打家劫舍的海匪,中国人称他们为“倭寇”,史称“倭乱”。据史书记载:“洪武二十年十月,(倭寇)竟侵犯辽东,进犯金州”;“洪武二十六年,倭寇(进犯)金州”;“二十七年,倭寇(进犯)金州”;“二十八年四月,倭寇(进犯)金州”。洪武三十年,辽东沿海海运竟因此被隔绝。明朝为了捍卫边疆,保护海上运输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建立了辽东第一个卫——金州卫,当时的都督耿忠就在这里建筑过土堡,以加强辽东的防务。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刘江为辽东总兵官,负责辽东防务。刘江是邳州宿迁人(今江苏省宿县),本名刘荣,因替父参军故冒父名刘江,后来立功授广宁侯,才改用初名刘荣。

刘江上任伊始便巡视海防,加紧海防设施建设。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二月,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八月,刘江到金州卫地方巡视,到了望海埚,见其地高且广,旁可驻兵千余人,并听当地的百姓说:“凡有寇至,必先经此。实为滨海、襟喉之地。”于是,“刘江上疏,用石垒堡筑城,置烟墩瞭望”。望海埚地处金州腹地,位于金州城东北3公里金顶山上,这里地势平缓高旷,小黑山屹立其背后,大和尚山雄踞其西南,登临其上,沿海诸岛,尽收眼底,故称望海埚。望海埚山下是金皮大道(金州至九连城干线),是古时沿海通内地的必由之路,可谓咽喉要塞。这一带得益于青云河之利,耕田肥沃连片,村落密集富庶,是明代金州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因此,这里成为倭寇抢劫的“重灾区”。也成为刘江“用石垒堡筑城,置烟墩瞭望”的重点地区。经过整治,修建了以金州城为中心5条烽火联络线,望海埚为一方中心台,下隶18处墩、架。望海埚的修筑,在冷兵器时代具有科学性和战略意义。

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十四日傍晚,瞭望哨报告:发现东南王家岛上有火光。刘江预料倭寇将要来进犯,立即调兵遣将,严阵以待。当时,整个金州卫驻有步军l756名,屯田军2020名,煎盐军、炒铁军近百人。有战斗力的人数并不多。

第二天清晨,倭寇1500余众,分乘寇船31艘,从马坨子出发到登沙河海口,弃舟登岸。倭寇头目率领部众,成一字形,鱼贯而行,直扑望海埚城堡而来。此时,刘江早已安排好全歼倭寇之计,令指挥使徐刚等率领步兵埋伏于山下,令指挥使钱真等率领马军(马队)绕到倭寇背后,准备截其归路,令百户姜隆率领壮士,绕道到海口,准备潜烧倭寇所乘寇船。刘江同马、步、民三路首领约定:“旗举伏起,炮鸣奋击,不用命者,以军法从事。”马、步、民三路指挥遵令而去。当倭寇窜入堡中,发现堡中空空如也,疑心中计,正欲出堡。恰在这时,堡后旗举炮鸣,明军伏兵尽起,两翼并进,杀得倭寇鬼哭狼嚎,尸体遍地。残寇不敌明军的追杀,便向樱桃园(后称柳树园)空堡中逃去。明军将士斗志昂扬,正要追入樱桃园空堡中歼敌,刘江却不许。他亲率官兵从三面将空堡围住,特意留出西北口不守。残寇见有隙可乘,争相逃命。正在残寇你推我挤往堡外逃奔之时,明军的马军与步军一拥而上,把残寇几乎一网打尽。少数先逃出空堡的倭寇,退到江边,也都被姜隆率领烧寇船的壮士们逮住,无一逃脱。

此战总计杀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刘江令用50辆大车载运俘虏,胜利地结束了望海埚战斗。

望海埚大捷后,刘江向朝廷报捷。朝廷封刘江为广宁伯,还分别奖赏了294名作战有功的将士们。望海埚抗倭大捷,距今已经过去近六百年了,至今山岗上尚有古城堡的残迹。大连的先民们为了纪念刘江,在金顶山上为他立了祠,并把他的功绩刻在石碑上,以流传后世。

辽东总兵官刘江率领大连地区军民,在望海埚取得这一场全歼倭寇入侵的重大胜利,在中国人民卫国保家,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望海埚一仗,是明初对倭寇作战最大的一次胜利,此役让倭寇主力殆尽,大明王朝的海疆由此平静了数百年。此后300多年,倭寇不敢再犯辽东。望海埚大捷,保卫了边疆、保卫了大连地区人民的安宁,保障了海上交通的安全。由此,移居大连地区的中原人越来越多,对发展大连地区的经济,特别是对开发金、复州一带,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7: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