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因兹·哈特曼
释义

海因兹·哈特曼(1894一1970)生于德国,早年学医获博士学位,后在维也纳随安娜学习精神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移居美国,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致力于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曾任纽约精神分析学会会长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著名的理论家。

海因兹·哈特曼简介

哈特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精神分析方面最著名的理论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自我心理学的论文。他根据自己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上所作的演讲概括而成的《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1939)一书,可与弗谘伊德的《自我与伊底》(1923)相提并论,是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座里程碑。后来他又出版有《自我心理学文集》(1964)。哈特曼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方面澄清了弗洛伊德体系中关于自我心理学一些模糊认识;另一方面他把精神分析中的一些命题的表述恰当地纳入普通心理学范畴(如知觉、记忆、思维、创造力等),试图建立精神分析与学院心理学之间的联系。

一、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安娜都从心理动力学出发,强调自我与伊底的冲突和防御,他们的自我概念仍没有自己的独特领域。安娜似乎比其父亲前进了一步,把自我当作“观察的适当领域”,但她对自我的观察仍是为了说明自我与伊底和超我之间的动力关系,照样陷入潜意识冲突领域。因此,创立自我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自我划定一个独特的研究范围。这一范围应当与本能的研究有所不同,应体现自我的特殊的心理规律及其主动性的特点。这一范围就是哈特曼所称的“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他认为,古典精神分析的最大毛病就是忽视了没有冲突的心理学领域,把冲突作为自己唯一的研究任务,而“下一步扩大精神分析范围的任务应该是揭示自我的各种没有冲突的活动”。在哈特曼看来,自我并不一定要在伊底和超我的冲突中成长,就个体而言,能够在经验上存在于心理冲突之外的过程。诸如知觉、思维、记忆、语言、创造力的发展乃至各动作的成熟和学习等自我的适应机能,并不是自我与伊底内驱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是在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里发展着。所谓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并非指空问的“领域”,而是指“一套心理机能,这些机能可在心理冲突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哈特曼的整个自我心理学体系都是围绕着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展开的,包括自我的起源、自我的自主性发展、能量的中性化和自我的适应过程等。哈特曼提出了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标志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真正建立,所以他被誉为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明确将这一概念纳入精神分析,扩大了精神分析的范围,引起了精神分析的实质性变化。

二、自我的起源及其初级自主性因素

在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伊底的出现不论在生物学上还是在心理学上,都比自我的出现要早;自我是从伊底中发展出来的,并为伊底的实际利益服务的。但在哈特曼看来,自我与伊底是两种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自我独立于本能冲动,但又是与它同时发生发展的。那么,自我与伊底是怎样同时发生发展的呢?哈特曼认为,它们都是从同一种先天的生物学的禀赋——“未分化的基质” 中分化出来的。在这种未分化的基质中,一部分生物学禀赋演化为伊底的本能内驱力,另一部分生物学禀赋演变为自我的初级自主性因素,它们起源于遗传的生物学禀赋 一部分 “未分化的基质”演化为伊底的本能内驱力,另一部分生物学禀赋则演化为先天的自我的自主性装备(the apparatuses of ego autonomy)。他在自我起源问题上的这一修正标志着自我心理学的最重要的进展,显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哈特曼认为,自我在发展上也独立于伊底的本能发展,他称之为自我的自主性发展。在他看来,自我的自主性发展有两种:一是初级自主性(primary autonomy),一是次级自主性(second autonomy)。所谓初级的自主性是指那些先天的独立于伊底的没有冲突的自我机能。这种自我机能一旦从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就对环境起着适应的作用。它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主要表现为一种自我机能的成熟过程。他强调,自我的知觉、思维、运动机能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也就是说,自我的这些特点和发展规律处在现实和本能驱力的影响之外,他称之为自我的初级自主性因素。他论述说,从半岁到1岁起,自我的初级自主性就开始成熟起来,婴儿开始发展知觉、运动、记忆、学习和抑制等机能,这些变化帮助它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部分地掌握生活空间中的非生命客体,并形成一定的预测能力。显然,哈特曼提出的自我的初级自主性机能和一般的心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从而使精神分析可以从病理学的范畴转向正常的心理范畴。

所谓次级自主性是指从伊底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并可以作为健康地适应生活的工具的那些自我机能。也就是说,它们最初是服务于伊底的防御机制,但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结构,摆脱了冲突的领域。他认为,防御最先存在于本能中,它们后来可以演化为自我应付伊底的手段。他用理智化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为例来加以说明。理智化作用作为防御机制是指人们为了防御潜意识动机而故意用某种智力活动来压抑它。譬如,小孩借助看小人书来压抑恋母情结。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理智化作用发生在本能的水平上,可以帮助解决伊底与现实以及与自我的冲突,另一方面,理智化作用在自我结构的组织和利用下也可以演化为一种高级的智力成就。“这一过程还有一种现实倾向的方面,即这一反本能的防御机制同时可以被看成一种适应过程。”(车文博,1989,p.319)也就是说,作为防御机制的理智化可以演化为作为适应的自我的次级自主性。哈特曼的次级自主性的概念对于人们理解防御、适应和自我的作用是很有意义的,但也表明他在坚持自我的自主性发展上是不彻底的,因为归根结底,次级自主性仍然起源于伊底。

三、能量的中性化

哈特曼认为,要想使自我彻底离开伊底,实现自我自主性,就必须修正和扩展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的概念。为此,他提出能量的中性化(neutralization),意思是指一种把本能能量改造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他论述说,能量的中性化始于自我从伊底中解脱而为自己服务之时。例如,三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使能量中性化的能力。当他饥饿时,能把饥饿感觉和过去得到满足的记忆痕迹联系起来,用哭声来呼唤母亲。从而,在饥饿内驱力和呼唤母亲的联系中就存在着能量的中性化。

哈特曼的能量中性化概念是对弗洛伊德思想的进一步修正和扩展。弗洛伊德也具有能量中性化的思想。他认为,在升华作用中,自我能够直接使里比多的能量实现非性欲化。哈特曼的能量中性化思想在两个方面区别于弗洛伊德。一是弗洛伊德的中性化概念仅涉及性本能的非性欲化,而哈特曼强调指出中性化涉及两种本能的改造,即性本能的非性欲化和攻击本能的非攻击化。二是弗洛伊德的中性化是一个暂时的过程,例如升华作用是暂时把本能目的转变为社会可接受的目的,而哈特曼主张中性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我借助这一持续的中性化过程,可以贮存中性化的能量,以备自我随时随地地使用。因此,哈特曼的中性化能量只在名义上根源于伊底,而实质上已经是自我的能量,不再具有本能的形态。在他的自我心理学中,中性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为自我的次级自主性提供了能量来源,促使自我适应环境。

四、自我的适应过程

哈特曼认为,自我的适应过程就是能量的中性化过程。适应在实质上是自我的初级自主性和次级自主性作用的结果,是自我装备与环境取得平衡。对自我的适应过程的研究是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的必然要求。他借助弗洛伊德的自体形成(autoplasty)和异体形成(alloplasty)概念来说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自体形成是指个体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异体形成是指个体通过改变环境从而使之更适合自己的适应。哈特曼认为,这两种形式的适应都是很有用的,而采取哪种适应形式更适当则属于自我的高级机能。人类的适应活动总的来说是先使环境适应人的机能,然后人又适应自己创造的环境。另外,哈特曼主张人还具有第三种适应形式,即个体能够对有利于生存的新环境做出选择。

哈特曼还进一步研究了人类适应的操作手段与适应过程的关系,区分了两种适应形式:进步的适应(progressive adaptation)和倒退的适应(regressive adaptation)。前者指与心理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适应,后者指为了将来或整体上对环境的适应而暂时表现出来的倒退或适应不良,也就是迂回前进。他认为,有机体要达到完善是高度复杂的,为此,不能仅考虑个别的心理组织过程的适应,而首先应考虑有机体的整体适应(fitting together)的重要作用。有时为了保证整体适应,个别的心理组织必须暂时表现出不适应。整体适应实际上是自我的整合机能(synthetic function),意思是:它并非自我的一个独立机能,而是各种自我机能的统合。他认为,整合机能是人类特有的,它使自我能够衡量各种利弊,比较长远和短期利益,进行正确的选择。人类自我的整合机能说明了人类的适应活动并非是被动的,而是一种克服困难、改造环境的能动的活动。

哈特曼还探讨了外部环境对适应的影响。他提出“正常期待的环境”(average expectable environment)的概念,意思是指人的正常适应和正常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是正常人可以期待和想象的环境。正常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这种正常期待的环境中,因此他的个人适应和发展的要求与环境的要求相吻合。正常期待的环境是从与儿童发生作用的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开始,以后则扩展到整个的社会关系。哈特曼认为,婴儿的自我在正常期待的环境中借助他的自我调节机能,影响着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婴儿的自我。婴儿的自我正是在与正常期待的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螺旋式地发展的。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强调自我和环境的调节作用,从而使精神分析从强调伊底转变为强调正常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对哈特曼自我心理学的评价

哈特曼在继承弗洛伊德和安娜的自我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自我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他的思想又影响了后来大批的自我心理学家,如斯皮茨、雅可布森、玛勒和艾里克森等。可见,他是在弗洛伊德身后引领正统的精神分析沿着自我心理学的方向发展的引路人。

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对弗洛伊德和安娜的模糊的自我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必要的澄清。他进行了新的理论的建构,探讨了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的心理学规律。通过把自我起源和伊底起源并列起来,把自我的能量中性化,并探讨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适应过程,他使弗洛伊德和安娜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在两个根本方面得以修正:一是他改变了自我在实质上隶属于伊底的看法;二是他改变了自我的机能主要是对伊底的防御功能的看法。这种根本的改变的一个显著的重要意义是扩大了精神分析的目的和范围,使古典精神分析从研究本能冲突的病态心理学向研究自我适应的正常心理学转变,从而在古典精神分析与普通心理学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沟通之桥。精神分析的内容能够被纳入到普通心理学中来有利于精神分析的发展不脱离整个心理学的进程。同时,哈特曼侧重研究自我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开辟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

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体系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为了强调自我及其自主性,他将自我和伊底绝对地分割开来,把对环境的正常的适应归属于自我的机能、病态的本能冲突归属于伊底。因此,他未能将包括自我和伊底在内的整个的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具体地统一起来,只是在自我水平上,人与环境是统一的、相互影响的;在伊底水平上,环境的影响则是外在的、抽象的。另外,在哈特曼的理论体系中,对弗洛伊德的伊底的决定作用的观点又是妥协的,这体现在他用能量中性化的概念来说明自我的次级自主的过程中,他认为自我的次级过程的发展所需要的能量仍然不能摆脱伊底的束缚,从而没有给自我以真正独立的能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5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