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洋地震 |
释义 | 海洋地震(seaquake)是指震中位于海洋的地震。海洋地震可造成海底断层,引起海啸,但很多时候并不产生海啸。由于海水不能传播横波,因此海震时在海面上感受到的震动仅是纵波的冲击,当冲击力量大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使船上的人有触礁的感觉。 资料简介陆地有地震,海洋也有地震。海上发生地震前有哪些征兆呢?这些都是沿海地区广大居民、渔民和航运的海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我国近海域属于大陆架浅海,也就是说,近海地壳是大陆地壳向水下的自然延伸,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地质工作者根据所测得的地震、重力、地磁等资料,计算出我国海域的陆壳厚度为30~40公里;而洋壳厚度只有5~10公里。 渤海和黄海位于华北地震区范围内,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率相对较高。据历史资料记载,近五百年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17次,其中7级以上2次,最大一次是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大地震。东海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属西太平洋地震带,是地震多发地带。台湾自1892年有地震记录以来,4.5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100次左右,其中6级以上地震1~2次,7级以上地震平均两年一次。1935年4月21日台中新竹间7级地震,不仅产生规模巨大的断层错动,而且发生山崩地裂、喷沙冒水、民房倒塌、交通中断,人员伤亡也惨重。 华南近海地震强度较大,但频率不高。自1600年9月29日南澳7级地震以来,6级以上地震发生过10多次,其中7级以上4次,最大的是1604年12月29日福建泉州以东约70公里海中8级地震,给沿海地区居民带来了不幸的灾难,其破坏程度之严重、波及范围之广,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历史上空前的。 前兆一般离岸50~60公里只有发生7.5级以上强地震,对沿岸地区才可能造成破坏。那么近海域发生地震有哪些前兆现象呢? 海平面异常。这是由于震前地壳形变产生的一种异常现象。如1668年山东沿海地区的一次大地震,震前在震发区东侧近岸不远的一个小岛不断上升,最后与陆地相连成为陆连岛。 海洋生物异常。渔民们发现,地震前在浅海可捕到深海的鱼类,鱼群浮上水面或活蹦乱跳;或捕鱼量较平时明显减少,甚至捕不到当地常见的鱼类了。 海鸟迁飞。有些海鸟似乎有灵性,好像它们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地震来临前,它们就成群结队飞离原来栖息的海岛。1969年渤海大地震前几天,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一些岛屿的海鸥都飞离原地,逃之夭夭,远飞他乡躲避灾难。 陆地有地震,海洋也有地震。海上发生地震前有哪些征兆呢?这些都是沿海地区广大居民、渔民和航运的海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我国近海域属于大陆架浅海,也就是说,近海地壳是大陆地壳向水下的自然延伸,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地质工作者根据所测得的地震、重力、地磁等资料,计算出我国海域的陆壳厚度为30~40公里;而洋壳厚度只有5~10公里。 渤海和黄海位于华北地震区范围内,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率相对较高。据历史资料记载,近五百年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17次,其中7级以上2次,最大一次是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大地震。东海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属西太平洋地震带,是地震多发地带。台湾自1892年有地震记录以来,4.5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100次左右,其中6级以上地震1~2次,7级以上地震平均两年一次。1935年4月21日台中新竹间7级地震,不仅产生规模巨大的断层错动,而且发生山崩地裂、喷沙冒水、民房倒塌、交通中断,人员伤亡也惨重。 华南近海地震强度较大,但频率不高。自1600年9月29日南澳7级地震以来,6级以上地震发生过10多次,其中7级以上4次,最大的是1604年12月29日福建泉州以东约70公里海中8级地震,给沿海地区居民带来了不幸的灾难,其破坏程度之严重、波及范围之广,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历史上空前的。 一般离岸50~60公里只有发生7.5级以上强地震,对沿岸地区才可能造成破坏。那么近海域发生地震有哪些前兆现象呢? 海平面异常。这是由于震前地壳形变产生的一种异常现象。如1668年山东沿海地区的一次大地震,震前在震发区东侧近岸不远的一个小岛不断上升,最后与陆地相连成为陆连岛。 海洋生物异常。渔民们发现,地震前在浅海可捕到深海的鱼类,鱼群浮上水面或活蹦乱跳;或捕鱼量较平时明显减少,甚至捕不到当地常见的鱼类了。 海鸟迁飞。有些海鸟似乎有灵性,好象它们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地震来临前,它们就成群结队飞离原来栖息的海岛。1969年渤海大地震前几天,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一些岛屿的海鸥都飞离原地,逃之夭夭,远飞他乡躲避灾难。 测量利用天然地震或人工激发所产生的弹性波(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来探测海底地壳和地球内部结构的地球物理方法。 简史海洋地震测量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当时,除防水措施外,在仪器和方法上大都沿袭陆地人工地震测量技术:以炸药做震源,用密封的检波器接收,将地震波记录到感光纸上再进行解释。调查主要集中在濒临陆岸的浅水区。50年代,海洋地震测量仍旧使用炸药震源,接收装置采用晶体(酒石酸钾钠)检波器,用光点式地震仪在观测船行进中采集数据。50年代末期,由于多次覆盖技术的出现和数据的重复处理,导致了震源、接收和记录装置的更新,以模拟磁带地震仪取代光点式地震仪,并普遍采用非炸药震源(压缩空气枪、电火花震源),用漂浮组合电缆在水下接收。 装备的改善提高了探测的速度和地质效果,促进了近海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60年代开始用地震声学浮标和双船地震测量技术接收深部的折射波和广角反射波,研究地壳的深部结构。60年代中期,由于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促使70年代初数字地震仪逐步代替模拟磁带地震仪,又由于采用多次覆盖技术和覆盖次数的增加,使水下接收装置由24道发展到96道,从而也相应要求提高震源的能量与效率。数字处理技术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地震信息的利用率(地震波动力学特点),并促使地震地层学和直接找油的烃类检测技术的建立。80年代以来,海洋地震向高的接收道数(240)和震源的大容量发展,能获取深部地震信息;在局部地区的测量中使用三维地震技术详细研究含油气构造,提高了找油的命中率;不断扩大动力学信息的运用,使地震地层学和烃类检测技术更加完善。 测量原理地球是一个非均质弹性体,当发生地震或人工爆炸时,一部分能量以弹性波动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出去,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弹性不同的介质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反射回到原来的介质中,形成反射波;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继续向前传播形成透过波(相当于光学中的折射波)。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反射波称广角反射波。当界面下层的波速大于上层波速,且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透过波将沿界面滑行称首波,或滑行波,又引起界面上部地层质点振动并返回地面,这种波称为折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所存在的空间范围和传播时间的关系称为波的运动学特点,而波的振幅、频率、波形等的变化称为波的动力学特点,波的这些特点受地层的岩性、结构和厚薄的影响,是地震资料解释的依据。 方法分类和应用 通常根据弹性波传播机制的不同,将人工地震测量分为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两大类,反射波法应用最广泛。采用多次覆盖技术的多道连续地震剖面测量,是查明海底沉积层构造、寻找油气资源的首要手段(见地震反射波法);浅层高分辨率反射波法可用于了解海底地形、疏松沉积和基底。用折射波法和广角反射波法,包括单船加声学浮标和多船(双船、三船)几种作业形式,是探测海洋地壳深部构造和结构的主要方法(见地震折射波法)。此外,利用海底地震仪记录天然地震(目前发展到记录人工激发的地震)纵横体波和微震来研究大范围内的地壳结构及其活动性的方法称海底地震观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