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峡两岸
释义

《海峡两岸》栏目的前身——《海峡两岸关系论坛》在央视四套开播。经过多次改版,现在的《海峡两岸》逐步摆脱了咨询服务等综合性功能的定位,定格为涉台时事新闻评论类栏目,形成“跟踪海峡热点,反映两岸民情”的栏目宗旨。也指地区名称和两岸关系

电视节目

栏目简介

中央电视台CCTV-4惟一的涉台时事新闻评论栏目,节目宗旨是“跟踪海峡热点,反映两岸民意”。节目分为两个版块:第一部分是“热点扫描”,主要报道当日和近期台湾岛内的热点新闻;第二部分是“热点透视”,当日或近期涉台热点深度报道及两岸专家对此事的评论,并对两岸各个层面的交流交往进行跟踪报道。

主持人

李峰

出生地:江苏南京

生于四川,长于四川。

学习经历:

1991年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电视编辑专业毕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读硕士。

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到最高人民法院从事法制宣传工作。 工作经历:

1993年到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新闻部工作,参与报道香港回归、十五大等许多重大事件。

1998年4月,参与创办《中国新闻文化报道》栏目,担任节目制片人兼主持人。

2000年2月,到国际频道(CCTV—4)《海峡两岸》担任制片人、主持人。

2001年主持的《李熬与大陆观众的第一次对话》节目,获“中国彩虹奖”一等奖。

李红

生日:3月28日

出生地:吉林省吉林市

籍贯:吉林

身高:170cm

星座:白羊座

血型:O型

民族:汉

毕业学校:吉林大学

业余爱好:旅游、唱歌、音乐、游泳、看书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红

最喜欢的水果:山竹、芒果

最喜欢的服饰:礼服、职业装

最喜欢的音乐:美国乡村音乐

最欣赏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主持特点(或者希望达到的主持风格):亲和、大气

最渴望的生活状态:舒适、放松

学习:

1996—1998吉林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

1998—1999北京广播学院主持人进修班

1999—2002年在吉林电视台主持新闻节目

2002—2004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学)

工作:

1995---1998年,吉林市永吉县电视台主持《观众点播》

1998---2000年,吉林市电视台主持《新闻有约》

2000---2003年,吉林省电视台主持《早安吉林》

主持吉林市电视台建台40周年台庆晚会

采编节目获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新闻节目三等奖

2001—2002 吉林省电视台主持直播早新闻

主持春节公安晚会

七·一、申奥、全国科协年会直播主持人

主持作品获全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作品二等奖

柴璐

性别:女

出生地:陕西西安

最喜欢的事:看书

最喜欢的花:荷花

最喜欢的动物:马

最向往的职业:作家、摄影师

希望做一个: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的人学习经历: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播音专业 文学学士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专业公共管理学硕士

工作经历:

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 实习记者 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 记者 、主持人

桑晨

籍贯:山东

身高:170cm

体重:52kg

星座:巨蟹

血型:O型

民族:汉

家庭成员:父母

业余爱好:养小动物

最喜欢的颜色:黑色、蓝色

最喜欢的水果:西瓜

最喜欢的食品:饺子、火锅

最喜欢的服饰:休闲装

最喜欢的书:武侠小说最欣赏的人:有思想、有幽默感的人

最喜欢的事:旅游 最渴望的生活状态:随心所欲

工作经历:

1996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1994年开始主持《天涯共此时》,并先后兼任过《十二演播室》、《中国旅游》等节目的主持人。

播出时间

亚洲版

周一至周日

首播:北京时间 20:30

重播:次日7:30 11:30

欧洲版

首播:北京时间7:00

英国时间23:00

重播:北京时间14:30

英国时间06:30

美洲版

首播:北京时间11:25

美国时间23:30

重播:北京时间20:30

美国时间08:30

联系方式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门11号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海峡两岸》栏目

邮政编码:100859

相关评论

■聚焦海峡热点 纵论两岸风云

录制节目

《海峡两岸》节目安排在每天晚上黄金时间20:30播出,以30分钟的容量为观众全景描述当天的台海新闻,通过两岸互动进行实事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最及时的聚焦报道。同时,节目还专门开辟了以国家政府官员及最顶尖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评论空间,实时点评最近一段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的风云变化。通过“热点扫描”和“热点透视”两个版块,《海峡两岸》为观众提供最及时和权威的两岸时事评论,以及专业权威的节目内容。

■代表国家声音 两岸时事评论“第一渠道”

两岸报道作为国家新闻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政府

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媒体宣传声音与口径要求异常严格。《海峡两岸》清晰再现台海事件真相的同时,传递国家意志与声音,成为两岸舆论“标杆式口径”。《海峡两岸》第一时间真实记录标志性台海事件,成为观众了解两岸时事评论的“第一渠道”。其中不少节目话题和内容被其他媒体大量引用,形成海峡两岸的时评之风尚,并成为国内两岸时事评论报道的标杆式媒体,是观众了解两岸时事的“第一渠道”。

■领衔晚间收视,打造频道金牛媒体

2006年2月,《海峡两岸》扩版为30分钟,栏目吸引更多关注,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成为频道乃至央视首屈一指的“金牛式”媒体。台海热点事件不断涌现,栏目凭借独特魅力,聚集更多新观众的加入,使栏目具备“事件营销”特有的属性和基因,传播特质显现。

■锁定决策主流,凸显媒体投资价值

稳定收入、较高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的男性观众、政府官员、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中高层决策者为栏目的主流收视人群。他们事业有成、关心时事,是工作和生活中重要的决策群体,构成社会的“决策主流”,成为媒体追逐和吸引的理想化群体。《海峡两岸》凭借对社会决策主流人群的有效覆盖,其传播价值更为凸显,成为最具传播投资价值的媒体品牌。

地区名称

海峡两岸,即台湾海峡两岸,简称两岸,也有人以此指代整个中国。此一称谓系一个源于地域概念的政治名词,指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有时也指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因为这个名称不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认定的较为敏感的政治称谓或对岸的政治地位,所以常常被用作政治概念来指代台湾海峡两边的台湾当局政府(“中华民国”)与中央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岸中国人普遍认知的立场上,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194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迫迁台湾,而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后海峡两岸就一直处于政治对立与分治的状态。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大多数的人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但“中国”的具体涵指则有所不同。这体现在海峡两岸的政府在国际上均曾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即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与的国际组织中,或与外国确立正式全面外交关系时,双方互相回避;这也体现在1992年双方政府代表在香港会谈中沟通产生的九二共识。然而,自1988年蒋经国过世后,李登辉继任“中华民国总统”,着手民主政治改革,同时也推动符合台湾“独立”方向的政策;至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2000年,陈水扁获选“总统”,主张台湾“独立”的民主进步党首次执政;2002年,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主张;2003年陈水扁提出“新宪说”。随着台湾“独立”运动的开展,以及中共方面在两岸政策有诸多失误,近年来,台湾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放弃或反对“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观点。两岸在政治立场上继续处于对立、以至不相信任、针锋相对、甚至时有火药味的状态;而另一方面,两岸民间的经济及文化交流正日渐频繁。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发展。 两岸周末包机开始后、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网址运行图上重新加了台湾航线,而且把台湾航线当做中国国内线的形式来记载。

同名电影

海峡两岸 (1988)

导演: 虞戡平Yue Ham Ping

主演:

孙越Shueng Yue

庹宗华Chung Hua Tou

王莱Wang Lai

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剧情

孙志浩原籍河南开封,被抓壮丁,于1949年随军到台湾,在家乡留下比他大六岁的妻子梅姐,以及五岁的女儿桂花。十余年后志浩娶了台湾籍妻子淑瑛,生了儿子台生。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志浩要返故里探望阔别四十年的梅姐及女儿。志浩的探亲之行,被淑瑛认为是对他们三十年同甘共苦的夫妻之情的威胁,她唯恐志浩见到梅姐、桂花后,抛弃她们母子。经志浩和台生的劝慰,她才同意全家赴港,与自大陆去港的梅姐、桂花及桂花的女儿晓红见面。会面之际,志浩与梅姐由于四十年的别离,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产生了一种陌生感。淑瑛与桂花都在观察志浩的言谈与举动,而台生与晓红这对年轻人沟通最快,虽是舅舅与外甥女的关系,却像一对兄妹。志浩自觉对两边都有亏欠,对桂花的物质索取尽量满足。梅姐豁达、睿智,抚慰了志浩心中的伤痕。在罗湖车站,阔别四十年的夫妻又依依惜别。

背景

1987年,台湾面临“解严”,高悬在台湾人民头上数十年之久的戒严令终于被取消,即时返乡探亲,已经成为人们为之关心的大问题,影片也正是籍于此展开故事,以两岸亲情作为主题。本片于1988年获第二十五届金马奖最 佳女配角奖(王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 8: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