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峡华人 |
释义 | 海峡华人是指在英国海峡殖民地出生的华人及其后裔,俗称峇峇(ba,ba)。 早在16世纪,马六甲就已经有华人的社区,其中有些华人与当地的妇女结婚,子子孙孙繁衍下去,人数越来越多,于是形成了一个族群,英国占领槟榔屿(1786年)和新加坡(1819年)后,有些马六甲的海峡华人便移居到这两个新殖民地去,日子久了,便发展为两个海峡华人的族群。 峇峇文化在18世纪已经形成,到了19世纪,中国华南移民大量涌入新加坡和马来亚,其中有些男性移民,通过入赘的方式,与海峡华人女性(俗称娘惹Nyonya)成婚,其后裔也被融合为峇峇族群的成员,人数激增。在英国殖民政府统治下,峇峇接受了英文教育,英语成了海峡华人知识分子的语言,他们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认同当地社会,效忠大英帝国。 海峡华人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就种族而言,他们认同于华族。就文化言,他们的宗教思想、婚姻习俗,很多是源于中国的。他们说福建方言(闽南话和客家话及分支)和说马来语,也说英语。妇女穿马来纱笼,烹煮马来食品。男人或穿中国服饰,或穿西装。他们的消遣方式,如喝酒、骑马、上俱乐部打牌,却又是西方式的。因此,从峇峇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英、巫三种综合文化的缩影。 海峡华人最著名的人物是马华工会第一任会长陈祯禄和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加坡和马来亚独立,绝大部分华人都加入了当地的国籍,并效忠于当地,海峡华人和中国移民的界线逐渐消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