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桐
释义

海桐别名海桐花、山矾,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达3米。产于中国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朝鲜、日本亦有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庭园习见栽培观赏。

中文学名:海桐

二名法:Pittosporum tobira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伞形目 Apiales

科:海桐花科 Pittosporaceae

属:海桐花属 Pittosporum

种:海桐 P. tobira

分布区域:我国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朝鲜、日本亦有分布

简介

学名:Pittosporum tobira

别名:海桐花、山矾、七里香、宝珠香、山瑞香

科属:海桐花科海桐花属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嫩枝被褐色毛。叶聚生枝端,革质,倒卵形或狭倒卵形,边缘全缘,先端圆或钝,基部楔形。近伞形花序生于枝顶,有短柔毛。花有香气,花瓣5,萼片5,雄蕊5,初开时白色,后变黄。子房密被短柔毛。蒴果近球形,果皮木质。种子暗红色。

产地分布

产我国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朝鲜、日本亦有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庭园习见栽培观赏。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达3米。叶多数聚生枝顶,狭倒卵形,长5一12厘米,宽1—4厘米,全缘,顶端钝圆或内凹,基部楔形,边缘常外卷,有柄。聚伞花序顶生;夏季开花,花白色或带黄绿色,芳香,花柄长0.8—1.5厘米;萼片、花瓣、雄蕊各5;子房上位,密生短柔毛。蒴果近球形,有棱角,长达1.5厘米,成熟时3瓣裂,果瓣木质;种子鲜红色。花期5月,果熟期10月,蒴果卵球形,有棱角,成熟时三瓣裂,露出鲜红色种子。

根、叶和种子均入药,根能祛风活络、散瘀止痛;叶能解毒、止血;种子能涩肠、固精;也可供观赏;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

生长习性

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能耐寒冷,亦颇耐暑热。黄河流域以南,可在露地安全越冬。

华南可在全光照下安全越夏。以长江流域至南岭以北生长最佳。黄河以北,多作盆栽,置室内防寒越冬。对光照 的适应能力亦较强,较耐荫蔽,亦颇耐烈日,但以半阴地生长最佳。喜肥沃湿润土壤,干旱贫瘠地生长不良,稍耐干旱,颇耐水湿。盆栽或地植,可用一般表土,施钙镁磷肥及腐熟饼肥或禽畜粪作基肥,以后一般管理。萌芽力强,颇耐修剪,一般4~5年生以后,可根据观赏要求,修剪成平台状、圆球状、圆柱状等多种形态,经过修枝整形的植株,价值颇高。

繁育栽培

用播种或扦插繁殖。蒴果10~11月份成熟,果皮木质,成熟时由青转黄,种子藏于胶质果肉内,假种皮鲜红色,具油脂,有光泽。采集的果实,摊放数日,果皮开裂后,敲打出种子,湿水拌草木灰搓擦出假种皮及胶质,冲洗得出净种。果实出种率约为15%。种子千粒重为22~27克,忌日晒,宜混润沙贮藏。翌年3月中旬播种,用条播法,种子发芽率约50%。幼苗生长较慢, 实生苗一般需2年生方宜上盆,34年生方宜带土团出圃定植。扦插于早春新叶萌动前剪取1~2年生嫩枝,截成每15厘米长一段,插入湿沙床内。稀疏光照,喷雾保湿,约20天发根,1个半月左右移入圃地培育,2~3年生可供上盆或出圃定植。平时管理要注意保持树形,干旱适当浇水,冬季施1次基肥。海桐虫害主要有吹绵介,开花期常有蝇类群集,应注意防治。

园林用途

海桐枝叶繁茂,树冠球形,下枝覆地;叶色浓绿而又光泽,经冬不调,初夏花朵清丽芳香,入秋果实开裂露出红色种子,也颇为美观。通常可作绿篱栽植,也可孤植,丛植于草丛边缘、林缘或门旁、列植在路边。因为有抗海潮及有毒气体能力,故又为海岸防潮林、防风林及矿区绿化的重要树种,并宜作城市隔噪声和防火林带的下木。在气候温暖的地方,本种是理想的花坛造景树,或造园绿化树种。多做房屋基础种植和绿篱。北方长盆栽观赏,温室过冬。

观赏应用

株形圆整,四季常青,花味芳香,种子红艳,为著名的观叶、观果植物。抗二氧化化硫等有害气体的能力强,又为环保树种。适于盆栽布置展厅、会场、主席台等处;也宜地植于花坛四周、花径两侧、建筑物基础或作园林中的绿篱、绿带;尤宜于工矿区种植。同属的光叶海桐花,种子

橙黄色,叶光亮,亦供观赏。

海桐花属

属拉丁名:Pittosporum Banks ex Gaertner

科类:海桐花科

特征:海桐花属约160种,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约34 种,产西南部至台湾,有些供观赏用,有些种类的木材有用。常绿灌木或乔木;叶互生,全缘或有波状齿缺,在小枝上的常轮生;花为顶生的圆锥花序或伞房花序,或单生于叶腋内或顶生;萼片、花瓣和雄蕊均6枚;花瓣狭,基部粘合或几达中部;子房上位,不完全的2室,稀3-5 室,有胚珠数颗生于侧膜胎座上;果为一球形或倒卵形的蒴果,果瓣2-5,木质或革质;种子数颗,藏于胶质或油质的果肉内。

药用价值

释名:刺桐

气味:(木皮)苦、平、无毒。

主治:1.腰膝痛。用海桐皮二两,牛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五钱,薏苡仁二两,生地黄十两,一起洗净、焙干,研细,布包好浸酒中(冬季浸二两,夏季浸一周)。每日早晚空心各饮一碗。此方不得随意增减各药用量。

2.风癣。用海桐皮、蛇床子,等分为末,调猪油涂搽。

3.风虫牙痛。用海桐皮煎水漱口。

海桐皮

原料介绍

海桐皮为豆科植物刺桐或乔木刺酮的干皮或根皮。刺桐大乔木,野生或栽培为行道树,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乔木刺桐桐为乔木,生于山沟或草坡,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海桐皮采集在栽后8年左右即可剥取树皮,通常于夏、秋季采收。有剥取干皮、砍取枝皮和挖取根皮等方法剥后刮去灰垢,晒干。

1. 刺桐皮为圆筒状、半圆筒状或板片状,两边略内卷,长约40厘米,厚约0.25至1.5厘米,外表面黄棕色至棕黑色,常有宽窄不等的纵沟纹。树干皮较枝皮厚,栓皮有时被刮去,未除去栓皮的表面粗糙,有黄色皮孔,并散布有钉刺,或除去钉刺后圆形疤痕,钉刺长圆锥形,高5至8毫米,顶端锐尖,基部直径0.5至1厘米;内表面黄棕色,较平坦,有细密纵网纹,根皮无刺。质坚韧,易纵裂,不易折断,断面浅棕色,裂片状。气微,味微苦。

2. 乔木刺桐皮基本同刺桐皮,呈向内卷的横长条形或平坦的小方块,厚3至6毫米,外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至棕黑色不等,有的显暗绿色,粗糙;栓皮多脱落,钉刺基部与栓皮界限不明显;内表面浅黄棕色,平滑,有细纵纹。质坚硬,折断面黄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

以皮薄,带钉刺者为佳。

食疗作用

海桐皮味苦辛、性平,归肝、脾经;

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

主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腰膝痿弱,目赤翳膜,虫牙疼痛,腹泻痢疾,跌打骨折,湿疹疥癣。

其他相关

本品生南海山谷,叶似梧桐,入药用皮,故名海桐皮。《海药本草》引《广志》云:“生南海山谷中,似桐,皮黄白色,故以名之。”《纲目》云:“海桐皮有巨刺,如鼋甲之刺,或云即刺桐皮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