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上花 |
释义 | 《海上花》是杨凡导演的影片中戏剧原素最丰富的一部,其中有刻骨铭心的异性恋,有暧昧缠绵的女同性恋,有贩毒与吸毒者的矛盾,有妓女与鸨母之间的冲突。 中文名:海上花 外文名:Immortal Story 制片地区:香港 导演:杨凡 编剧:杨凡 类型:剧情 片长:95分钟 上映时间:1986年11月7日 86版电影基本信息电影片名 海上花 更多外文片名 The Flower Floating on the Sea Sea Top Flower .....(literal English title) 对白语言 粤语 色彩 彩色 上映日期中国香港 制作公司 嘉禾电影有限公司[香港] 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台湾] 三一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 花生映社有限公司 [香港] 摄影 马楚成 演员 张艾嘉.....张美玲 姚炜.....白兰 鹤见辰吾.....中村先生 秦沛.....律师 樊少皇.....李文杰成年 吴大维 杨凡 剧情介绍影片以倒叙的手法,描述10年前在澳门做茶楼歌女的美龄与日本运动员中村相遇并相互爱慕。中村回国后,美龄继续唱歌,并与白兰一见如故,开始了一段微妙的关系。10年后,中村来找美龄,引起白兰愤恨。当美龄和中村在酒店见面时,中村被杀,美龄在审讯时一直沉默,到底谁是真凶? 夏天继续的炎热。在监房中,律师盘问美玲的口供,美玲却一口承认自己杀了中村。律师问她为甚么要杀他,她说:这个男人逼我跟他走,他逼得太厉害,我没有选择,也没有办法,所以我杀了他。问她认识他多久,她说十年,也只有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却也有十年。十年前,美玲曾偶遇中村。那年美玲方从上海来到澳门投靠姨母,夜间在一茶楼献歌。那次,中村到香港参加球赛,顺道往澳门游玩,在堤畔与美玲巧遇,而那天晚上,中村恰巧又到美玲的酒楼听歌。一个是海上漂零的花朵,一个是天涯过客,同是对人生充满憧憬的年纪,彼此遂谈得十分投契。这十年美玲巳是名交际花白兰手上的一名奇花。中村取笑美玲:“为甚么十年前没有这一刻?”美玲说:“假如十年前有这一刻,你就不会记起今天的我。”…… 98版电影基本信息片名 海上花 英文片名 Flowers of Shanghai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 130 min / Argentina:127 min (Buenos Aires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ne Independiente) / Japan:120 min / USA:125 min 国家/地区中国台湾 对白语言 吴语 粤语 色彩 彩色 级别 Singapore:PG Argentina:13 USA:Unrated France:U 制作公司 3H Productions 松竹株式会社 Shochiku Co. Ltd. [日本] 导演 侯孝贤编剧 朱天文 制作人 市山尚三、杨登魁 演员 刘嘉玲.....周双珠 梁朝伟.....王莲生 李嘉欣.....黄翠凤 潘迪华.....黄二姐 高捷.....罗子富 Shuan Fang .....周双玉 羽田美智子.....沈小红 伊能静.....Golden Flower Vicky Wei .....Jasmin 原创音乐Original Music:半野喜弘Yoshihiro Hanno 剧情介绍19世纪末,上海英租界区的长三书寓,日日宴歌。这一晚又是宾客盈门,觥筹交错。东道主叫周双珠,是一位可爱、大气的青楼女子,同时也是公阳里老鸨的亲生女。正当众宾客酒兴正酣之际,在同洋人打交道的衙门供职的文官王莲生却首先离席告退。他是去赴另一妓女张惠贞之约。此事极大地惹恼了妓女沈小红。小红在荟芳里挂头牌,但因为她生性刚烈,快人快语,少有清客敢摘她的牌。莲生是唯一与她长期往来的人。次日清晨小红找上门来,在众目睽睽之下对惠贞大打出手。其实莲生所为事出有因。他觉察到小红同时还跟一个年轻戏子柳儿相好,并从小红的态度上感觉到些许冷淡。烦闷之下莲生去找另一个妓女,结果打翻了小红这个醋坛子。 为解决问题,莲生在朋友洪善卿和汤啸庵的陪伴下来找小红,被小红伶牙利齿的女仆大骂一顿。朋友在窘境中撇下莲生径自离去,莲生只得独自去见小红。毕竟已有了四五年的感情,一番抚慰之后,二人又和好如初。 特殊的身份令双珠常常在公阳里充当家长的角色,妓女们之间的争风吃醋需要她平息,惹上身的人命官司也需要她出面排解。双珠看淡风尘以及练达的处世态度受到了洪善卿的赏识。 黄翠凤是尚仁里的年轻妓女,是个精明、会为自己打算的女人,她渴望早日脱身青楼,获得自由。她同时自如地应付着几个男人,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有钱又有闲的名流罗子富。翠凤一直同他在一起是因为她觉得他会为她赎身。 小红看上去花钱并不大手大脚,却欠下大笔的债务。莲生对此困惑不解,不过还是替她结清了。一天酒宴过后,酒醉的莲生在没有事先告知的情况下,踉跄地冲进小红的卧室,结果正撞上小红和戏子柳儿在一起。盛怒之下,莲生将他送给小红的礼物砸了个粉碎。莲生断然决定娶惠贞做妾,拜托善卿为她筹备礼。善卿力阻,却未成功。 罗于富终于为翠凤赎身。离开时,翠风将所有衣物、首饰都留给了其他姐妹。 春去秋来,莲生得到提升,即将离开上海,朋友们在书寓举行宴会为他送行。小红过去的女仆现在为双珠做事。从她的口中,莲生知道了小红凄凉的近况。但他并不想再次陷入其中,他要走了,走出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梦”…… 影片评价侯孝贤导演的此片,描述上海英租界所谓"长三书寓"的高级妓院,据说因为清朝禁止官员狎妓,在租界则不受管制。在本片中把上海女人刻画得太恶太过厉害,表现了阴盛阳衰,把大多数男人拍得太不中用,完全被女人驾驭,最可怜的是梁朝伟,心爱的妓女去"嫖"戏子,结果还是重投入她的怀抱。演员方面,李嘉欣最好,羽田美智子和刘嘉玲也不错,全片为厅房话剧,完全没有室外镜头,对白使用吴语,间中偶尔讲讲粤语。但值得一说的是,虽像话剧,但说话举止自然,实感很强,充满百年前的怀旧气息。 影片虽是延续了侯孝贤惯有的沉稳叙事的写实风格,但在影象上却显得华丽了许多,自然光不再是其追求的风格特性。从这一点细节处可以看出,侯孝贤的艺术作为与美学选择是在九十年代期间发生了一些观念性蜕变,开始向一个人造光的背景铺张的路线上紧靠,镜头语言的表达,似乎也受到九十年代兴起的监视器影像风格的影响,一度在寻求影像突破的路径中辗转徘徊。 幕后花絮与侯孝贤的第一次接触 这是笔者看的第一部侯孝贤的电影,笔者甚为喜欢。在看这部影片之前,笔者从未有机会看到侯孝贤的电影,只是一直从那些真正的影迷口中听到侯孝贤这个名字。说实话,笔者不算一个彻彻底底的影迷。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笔者未曾有缘细读过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也未曾读过张爱玲的译本,所以文中对这部影片的理解未免有所偏差,还望见谅。 一直以来,社会舆论对于妓女这种特殊“职业”历来是谴责居多。影片改编自清朝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小说即以清朝末年在旧上海的一些倌人与客人之间的恩怨纠缠为主线,而倌人一词即为妓女的代名词。小说并未对“倌人”过多的关注,影片亦秉承小说的意旨。 “海上花”其实就是“上海”的“花”,“花”则是“倌人”的代名词。影片给观众展现的只不过是“海上花”生活的一个截面,然而影片更多的是希望能够让观众透过影片去看到当时旧上海乃至旧中国的一个生存状况。因此笔者说,这部影片是“上海花”的缩影,更是旧上海、旧中国的缩影。 影片拍得极为精致、细腻,影片的灯光、摄像、布景、道具、服装等这些工作可以说做得相当认真,当然,导演侯孝贤功不可没。 影片都是在室内拍摄完成的,而且几乎都是静态的场景,因此影片对构图花了不少心思。影片拍摄的时候机位移动得也不是很频繁,大都是采用“中远镜”,很少采用特写。影片的构图画面更是极为考究,若是把影片逐帧拆开,几乎每帧都是一幅精美的中国工笔画。影片的场景大都是在晚上的室内,背景又是旧上海,因此机会每个场景的用光都是用一盏再平凡不过的煤油灯,影片的画面被渲染朦胧之意犹为凸现,极为符合影片的意境。 接下来说影片的台词,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台词都是用演员亲自用方言完成的。在影片中,苏浙一代特色的方言几乎你都可以听到,除了少数粤语,苏州方言、上海方言是最为普遍的。笔者很难想象演员是如何完成,因为笔者知道方言是最难表演到位,如果不用心去学习,很难给影片所要表现的意境渲染、增色。离开苏州多年的刘嘉玲居然讲了一口上海话,也许是笔者对上海话不是很了解,没有听出什么瑕疵来。 影片的音乐也是为主题而服务的,甚为凸现影片意境的,当数在影片用来做剧情停顿、过渡的三次台面喝花酒的场景中,在一旁伴奏的蒋调评弹《杜十娘》。在影片继续的同时,幕后幽咽、若有若无的江南丝竹之声夹杂着间或的鼓点始终萦绕笔者耳边。影片的配乐始终很低调,既没有喧宾夺主,也没有哗众取宠,只是做足本分的紧扣画面,烘托着影片。 影片中几场戏剧化冲突显现的时候,更是被处理的寓意颇深,演员更多的不是用对白来表现,而是用肢体语言来进行表演。比如当王老爷发现沈小红和戏子睡在一起的时候,梁朝伟更多的是用杂乱急促的行为举动来表现人物此刻心理状况的,而放大的音效也是帮了一下忙,比如登登登的脚步声。 人物选取得非常典型,尤其是四个倌人:沈小红、周双珠、黄翠凤、张惠珍。由于影片是日方投资的,所以饰演沈小红的是日本演员,然而却把沈小红的“作”演绎得淋漓尽致。刘嘉玲饰演的“周双珠”戏份很重,四个倌人之中她最会处世,影片正是通过她来表现倌人与客人之间微妙的牵制关系。黄翠凤则是精明之人,干练之极。而张惠珍,影片着墨很少,笔者对她的印象都是通过其他的角色感知的,处事也是圆滑,只不过多了几分小女人的小家子气。王老爷是影片的主线,影片就是以为王老爷接风的喝花酒开始的,也是以他离开上海为影片收尾。虽然台词不多,有的也是几句与沈小红之间的粤语对白。梁朝伟演绎这个角色,更多的是靠肢体语言,以及眼神。几场喝花酒的场景中,王老爷坐在席中,梁朝伟的肢体动作和眼神颇为玩味。 影片的节奏很缓慢,或者说是很“闷”,而且对白少,画面静止,几乎像一出没有过多对白的话剧,尤其是对听不懂方言看字幕的观众。但这也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笔者观看此片之时浸淫其中,曲终之时方自抬头,发觉影片中的“海上花”已离笔者太遥远。 与侯孝贤的第一次接触是如此得让笔者回味无穷,感谢侯孝贤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好电影。 相关报道纤浓简古,至味淡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我看《海上花》 张爱玲 张爱玲说:“书中写情最不可及的,不是陶玉甫与李淑芳的生死恋,而是王莲生沈小红的故事”,电影中李,陶的爱情只在开头廖廖几语,赵朴斋、陆秀宝等人干脆就只字不提。张爱玲与侯孝贤此刻又想到了一处,李、陶的故事充其量只是经典的痴男怨女故事的青楼版,但是王、沈的感情是互激的、互动的,两人处于平等的地位,都有感情的大量付出,一旦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就会情海生波、由爱生恨,所以沈小红才会怒打蕙贞、珠泪暗垂;王莲生发现沈小红养戏子时怒不可遏、大闹荟芳里。青楼小说中倌人与恩客之间的爱情能写到。 这个程度也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了。《海上花》的情与景如果仅仅用“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就提练出来,看来是太间单了。人的复杂感情,空间与时间都是符号,最深层底里的东西,却是那颗永远不愿意被冷落的心。 朱天文 “电影当然不要忠于原著, 照搬成电影的,没有成功的。” 应该说文字跟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文字带来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字里行间的丰富内涵是影像所无法表达与替代的。从这点看,连朱天文自己都承认,改编张爱玲的电影没有一部是成功的,包括《半生缘》,包括《海上花》。 而电影毕竟有它优于文字的地方,当侯孝贤的摄影机以一种冷静、客观、超然事外的态度对待故事里的人和事时,已经告诉了我们,此刻的〈海上花〉是侯孝贤而不是张爱玲的了。 若水三千,各取一瓢。〈海上花〉被侯孝贤带到嘎纳参展时,面对法国解放报的采访,侯孝贤曾说了如下一番话:我对说故事没兴趣,我的注意力总是不由自主被其它吸引过去,我喜欢的是时间跟空间在当下的痕迹。而人在这个痕迹里活动,我花非常大力气来追寻这个痕迹来捕捉人的姿态神采,对我而言这是最重要的。 由此可见,不加任何评价地把长三的生活片断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是侯孝贤拍摄此片的主旨,恰恰也暗合了韩邦庆原著里平淡而近自然的神韵。 于是朱天文跟侯孝贤开始对小说做了惊人的裁剪。李淑芳、陶玉甫的生死恋被抛到画外,赵朴斋、陆秀宝等人干脆就只字不提,原著的警世与揭黑幕的目的被摒弃。只把韩邦庆所说的“俱系闲话”的闲字发挥到了极致:所有的故事都在画外发生、展开,只通过画面上人们的言谈讲出来,甚至连一个外景镜头都没有!然而,平淡并非平庸,在影片美轮美奂的画面之外,如叙家常的言辞之间,有种丰富细腻、妙不可言的感觉缓缓流淌出来了。 侯孝贤 “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 有人说《海上花》是所有侯式电影中最不侯的一部。在其它的影片中,常常把目光投向台湾乡村的青山绿水或者台湾城市的光怪陆离。那些背井离乡到都市寻梦的年轻人,遭遇的往往是最初的梦想的幻灭与都市灯红酒绿下的迷失。在这种无所适从的空虚失落中,乡土成了最后的精神家园。而《海上花》变了乱了怪了,侯孝贤只谈风月,讲述起恩客与倌人、倌人与倌人、恩客与恩客之间的家长里短、分分合合。 身份特殊了,环镜特殊了,时代特殊了。可候孝贤的镜头还是象一只眼睛,透过他的眼睛,在平淡的叙事中白描出一幅悲欢的画面。虽经过了太长的岁月的距离,我们却感觉出人物心弦的每一次鲜活的拨动,都让自己产生着共鸣。 精彩解析细细剖来,侯孝贤竟用了四个极致的手段来达到他白描的目的。 1 极致的镜头 侯孝贤最擅长在长时间的镜头调度中,拍出了淹没在时间与空间流动中,不胜唏嘘的人事变迁。这种道家般的人生态度和影像风格结结实实地给电影打下侯的印记。《海上花》不仅如此,更是极致到一场一景,一景一镜头。100多分钟的电影,竟只有40多个镜头!四十多个镜头,恰如40多个细碎的妓院生活切片,巧妙的达到如此的家常如此的日常的效果。 2 极致的质感 电影观罢,没人不赞叹服装和布景的华美,饰物用品铺排的独具匠心。蒋调评弹《杜十娘》及幽咽的若有若无的丝竹之声,昏黄如朦胧的梦境的暧昧颜色,将一种纯粹的东方的质感一点点的演绎出来了。 用侯孝贤的话说:在考据跟复原的过程中,一种新的生活质地被创造出来。这个或许就是候孝贤要的东西---电影的底色与质感。 3 极致的声音 真是难为了上海话不大灵光的梁朝伟,候孝贤用上海话来讲述这个故事,让这些外地人门吃尽苦头。梁的台词只好被设计得少得可怜,羽田美智子无奈找了陈宝莲来配音,说个不停的只有潘迪华,李嘉欣这些老上海了。如此一弄,到是背离了张爱玲的翻成白话的苦心,但最大限度的生活化起来了。 4 极致的后景空间 候孝贤在后景上也做足了文章,片子很多镜头中,前面人物在说话、做事,但吸引观众的往往是后景里发生的事情:烧烟的、送饭的、倒茶的......强烈的生活实感扑面而来,这那里是戏,倒象是观众无意中闯入了他们的生活。 十里洋场,华丽颓唐,两个世纪前的故事,被候孝贤看似平淡的展现在面前。假如让我用16个字来形容这部电影话,那就是:纤浓简古,至味淡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近代小说《海上花列传》(又名《海上花》) 中国近代小说。又名《绘图青楼宝鉴》、《绘图海上青楼奇缘》。64回。作者花也怜侬,即韩邦庆(1856~1894),字子云,别号太仙,自署大一山人。松江府(今属上海)人。曾在豫为幕僚。小说以赵朴斋、赵二宝兄妹为主要线索,写他们从农村来到上海后,被生活所迫而堕落的故事。赵朴斋因狎妓招致困顿 ,沦落至拉洋车为生 。二宝则沦为娼妓。《海上花列传》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 ,对话全用吴语,较近于写实,平淡而自然。 图书(2005)基本信息作者: 林若欣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年: 2005-7-1 页数: 254 定价: 26.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806994887 内容简介1905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诞生在京城。那时的上海戏院里,还在放映外国人拍的杂耍片断。然而,就在短短的八年之后,上海不仅成立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家电影公司,拍摄了真正具有故事情节的电影短片,还在日后的不断发展中逐渐成为了中国早期电影的中心。 那时的上海,电影如梦般美轮美奂、变化莫测,仿佛一个中国的“好莱坞”。豪华气派的电影院拔地而起,数以万计的观众蜂拥而至。在这如梦似幻的光影之中,人们不约而同地看到了她们。 她们在上个世纪初的二三十年代先后踏入银海,或羞涩清纯,或妖娆妩媚,但无疑哪一个都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其实,单看眉眼,她们并非各个都有花容月貌,甚至有些是根本谈不上漂亮的。而她们的气质也是千差万别,并不是哪个都那么讨巧。然而,她们却都成为了那时羡煞旁人的女子,万众瞩目的明星。 那么,她们的红极一时一定是跟什么有着绝对的关系吧——其实,一切都因为她们身在那时的上海。因为那时的时局与风尚,因为上海的开放与包容。 胡蝶的雍容华贵,阮玲玉的楚楚可怜; 周璇的秀色纯真,王人美的泼辣奔放; 上官云珠的八面玲珑,王汉伦的端庄持重; 杨耐梅的放浪嚣艳,宣景琳的善良娇媚。 事过境迁,今天,他们已经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象征。恰如老上海浓浓的浮世悲欢,浸润在她们的每一部电影里,每一首歌曲中。 目录前言 蝶舞人生——胡蝶 悲剧女神——阮玲玉 天涯歌女——周璇 绽放的“野玫瑰”——王人美 薄命红颜——上官云珠 中国第一女星——王汉伦 堕落天命——杨耐梅 百转千回人世间——宣景琳 后记 甄妮音乐专辑专 辑:海上花 歌 手:甄妮 语 言:国语 公 司:新力(HK) 日 期:1986.00.00 [01]海上花 [02]独舞 [03]等待黎明 [04]游戏结束时 [05]今天是星期天 [06]打火机 [07]爱情印花 [08]旧电影 [09]无情爱情 [10]爱情骗子 甄妮演唱歌曲注:括号内是有争议的歌词 是这般柔情的你 给我一个梦想 徜徉(荡漾)在起伏的波浪中盈盈(隐隐)的荡漾(浪花) 在你的臂弯 是这般深情的你 摇晃我的梦想 缠绵象海里(的)每一个无名(无垠)的浪花 在你的身上 睡梦成真 转身浪影汹涌没红尘 残留水纹空留遗恨 愿只愿他生 昨日的身影能相随 永生永世不离分 是这般奇情的你 粉碎我的梦想 仿佛象水面泡沫的短暂光亮 是我的一生 1986罗大佑为电影《海上花》谱写同名主题曲,甄妮首唱,郑怡曾翻唱。之后有众歌手的大合唱版收入罗大佑《告别的年代》。(1989年12月,滚石唱片) 莫文蔚演唱歌曲我听见 从花园里传来锣鼓喧闹 我看见 在黑暗之中燃起了火光 可是我的身体无法移动 这屋子里有鸦片的气味久久不散 身上的衣服纤维断裂 绿如陈年老苔 红如少女血色鲜唇 凝结的时间 流动的语言 黑色的雾里有隐约的光 可是透过你的双眼 会看不清世界 花朵的凋萎在瞬间 你是凝结的时间 流动的语言 黑色的雾里有隐约的光 可是透过你的双眼 会看不清世界 花朵的凋萎在瞬间 而花朵的绽放 在昨天 98版电影《海上花》原声音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