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南沼虾 |
释义 | 分类信息中文名称:海南沼虾 英文名称:Hainan river prawn 拉丁名称:Macrobrachium hainanense(Parisi) 分布类别:海水淡水 形态特征海南沼虾的体形粗短,头胸部较粗大。具肝刺和触角刺。雄性成体头胸甲上有许多小棘。额角平直,上缘有齿11-15个,下缘齿3个。雄性成熟个体第二步足粗长,呈圆筒形,显著地长于整个身体,其上有明显的棘。指节仅在内切缘两侧各有一列稀疏的硬毛。雌性和未成熟个体的第二步足短于体长。体色青灰色或略带黄褐色,并随个体大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海南沼虾成熟个体的大小介于罗氏沼虾和青虾之间,即小于罗氏沼虾而大于青虾。自然水域中捕获的个体体长一般在6-8.5厘米,重6-20克。 生活习性栖息习性海南沼虾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栖息习性也不同。它虽属淡水虾类,但其生活史的早期阶段却必须在河口咸淡水水域度过。幼体自卵孵出后,在河口咸淡水中发育变态,在这段时间里,营浮游生活,腹部朝上,尾部倾斜向上,整个身体倒置后行浮动或进行弹跳运动。幼体的前期有较强的趋光性,喜集群活动。完成变态后,转营底栖生活,并开始结群上溯到江河中、上游的纯淡水水域生活,在上溯期间,昼伏夜行。遇食物丰富,宜于隐蔽栖息的场所时,便逐渐停留下来,开始为单独活动。白天匍匐爬行或隐蔽于江河两岸的石缝、深水处的乱石堆及水草丛中,活动较少。到夜晚后,则到浅水处觅食,活动非常积极,蜕壳、产卵等生理活动也多在夜间进行。海南沼虾活动时,常为匍匐爬行但也可在水中缓慢游动,遇敌或受惊时,则后退移动躲入石缝等隐蔽物中或强力弹跳急速躲避。海南沼虾具有占地盘习性,通常一只虾找到一个较好的隐蔽处后,就拒绝其它的虾靠近,遇其它虾入侵时则用第二步足舞动威胁,如入侵之虾较为强壮则逃走另找栖息地。因此,一般强壮的虾所占的地盘较好。 海南沼虾喜栖息于水温较高的水域环境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耐低温本领。在瓯江下游河段中,年平均最低水温为4℃左右,最低年份达2.2℃,海南沼虾在此水域中仍能自然越冬。但随水温的下降而向深潭移动。 在池塘的生态环境中,海南沼虾白天多潜伏或匍匐爬行于池底或塘边石缝洞穴或水草丛中,人工投饲时,也会前来摄食。晚上很活跃,我们曾数次观察到其捕食活鱼的情况。体长7厘米左右的虾能捕食到与其体长相同的小野杂鱼。 海南沼虾在自然水域中,栖息于水质清新、溶解氧丰富的流水、微流水环境,对溶解氧的要求较高。在池塘养殖时,遇阴雨连绵、堤塘潮湿,或池塘水质恶化,溶解氧不足时,部分虾甚至会爬离水面向外逃逸。冬季水温下降后,其摄食和活动减弱,进入越冬阶段。越冬期间,喜静栖于池底深水处或水草丛中。在越冬池塘投放水葫芦时,虾常躲入其茂密的根系中。我们初步试验,海南沼虾在不结冰的避风向阳池塘中可以自然越冬。 食性海南沼虾为杂食比喜食动物性饵料,也食植物性饵料,摄食面很广。但摄食饵料的种类和组成随个体的发育阶段而有不同。在自然水域,幼体期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完成变态后,开始转为杂食也除继续摄食浮游生物外,主要摄食小型鱼虾、软体动物、蠕虫、各类昆虫及其幼体、各种动物尸体、有机碎屑、植物碎片及附着藻类等。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幼体培育时的基本饵科是丰年虫无节幼体,随着幼体发育,可逐步添加蛋品、鱼糜等代用饵料。变态后转为杂食性。除可投饲死鱼、烂虾、动物尸体外,也可投喂麦麸、米糠、豆渣、谷物、配合饲料等各种鱼用饵抖。 海南沼虾与河蟹、罗氏沼虾以及青虾一样存在有自相残杀现象。在食物缺乏时,会掠食弱小的或刚脱过壳的软壳虾。 生长虾的生长是与蜕壳联系在一起的,其体长和体重的增加都是随着蜕壳而进行的。蜕壳时,先蜕去头胸甲及附肢,然后再蜕去腹部的皮壳。刚蜕过壳的虾的身体十分柔软,通常称为“软壳虾”,此时,虾体组织大量吸水,体形随之膨胀增大。虾的每一次生长蜕壳,其体长与体重都有显著的增加。 海南沼虾的生长较决,与同类的罗氏沼虾和青虾比,生长速度慢于前者而快于后者。在自然水域,6月份孵出的幼体到7月底体长即可达2厘米,10月份达5厘米左右,部分雌虾当年即可抱卵。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刚孵出的体长为0.18厘米左右的溞状幼体,经23天左右的培育,蜕壳11次左右即可完成变态成为体长1.8厘米左右的幼虾。在实验室人工控温在28℃的水温条件下,饲养3个月就可达性腺成熟并抱卵。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在水温适宜的6-9月份,放养规格为1.8厘米的幼虾,每月体长增加1.5厘米左右,快的可达2厘米。4个月左右就可达上市规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