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南薯
释义

海南薯,为旋花科攀援亚灌木,茎圆柱形,表面具粗糙的小疣或绉纹,幼枝有细棱,被短柔毛或变无毛。聚伞花序腋生或排列成总状,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内面紫红色。国内外均有分布。

中文学名:海南薯(海南植物志)

拉丁学名:Ipomoea staphylina Roem. et Schult.

别称:野番薯(广西),锥花薯(云南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研究报告)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管花目

亚目:旋花亚目

科:旋花科

属:番薯属

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1964

形态特征

攀援亚灌木,叶宽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3.5-)8-16厘米,宽(4-)7-13厘米,顶端锐尖或骤然短渐尖,基部浅心形以至截平,全缘,叶面近无毛,背面通常被短柔毛,侧脉7-9(-13)对,平行射出,至边缘弧曲,细脉网状,在背面明显;叶柄长小5-10厘米,粗糙,被少数短柔毛。聚伞花序腋生或排列成总状,连同总花序梗长3-13厘米,总花序梗比叶柄短,与花序轴同被褐色短柔毛;小苞片卵形,长1-1.5毫米,早落;花梗长7-10毫米,无毛;萼片稍不等长,外萼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约5毫米,顶端圆,内萼片近圆形,长5.5-6毫米,顶端圆或微凹;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内面紫红色,长2-2.5厘米,管状,向上部1/3处扩大宽约10毫米;雄蕊不等长,着生花冠管基部,花丝基部稍扩大,被毛;子房圆锥状,无毛,2室,柱头头状2裂。蒴果卵形,褐色,具花柱基形成的小凸尖,高8-9毫米,4瓣裂。种子4,黑褐色,长4毫米,顶端有一簇长绵毛,毛长于种子2-3倍;子叶绉折。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100-850米的灌丛。

地理分布

产于海南、广西东南、云南南部。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印度及老挝。

物种区别

该种常易于和金钟藤(Merremia boisiana (Gagn.) v. Ooststr.)相混淆,但该种的茎常具瘤状的皮孔或茎皮绉凸,小枝有瘤状皮孔及细棱;叶背面明显被毛;花序常较叶短;花冠瓣中带无毛;种子有长绵毛。

相关的种

与海南薯(Ipomoea staphylina Roem. et Schult.)相关的种有:

夜花薯藤(Ipomoea aculeata Bl.)

七爪龙(Ipomoea digitata Linn.)

树牵牛(Ipomoea fistulosa Mart. ex Choisy)

大花千斤藤(Ipomoea soluta Kerr)

白大花千斤藤(变种)(Ipomoea soluta Kerr var. alba C. Y. Wu)

大花千斤藤(变种)(Ipomoea soluta Kerr var. soluta)

管花薯(Ipomoea tuba (Schlecht.) G. Don)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10: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