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南大风子
释义

海南大风子,渐危种。常绿乔木,高15米,胸径50厘米。分布于海南及广西部分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喜生于沟谷和岩石裸露的河岸阶地。天然结实能力差,更新不良。花期4至5月,果期8至10月。种子油富含副大风子酸和晁横酸等,可供消炎和治麻风病、牛皮癣、风湿病等症。木材结构密致,材质坚硬而重,耐磨、耐腐,为海南的优良名材。

种属概述

拉丁名 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

中文名 海南大风子

拉丁科名 Flacourtiaceae

中文科名 大风子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广东(海南岛)、广西(龙州、宁明)、

现状 濒危种。海南大风子为热带、南亚热带季雨林树种。由于生长在低海拔的山区外围,人为活动频繁,受到严重破坏,更新不良,天然资源日趋枯竭。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15米,胸径达50厘米;树皮暗灰带绿色,平滑;大枝平展呈蛇走状;小枝稍向上斜伸,无毛。叶互生,.薄革质,长圆形,长9一13(一19)厘米,宽3一6厘米,先端短急尖而钝头,基部楔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浅波状锯齿,侧脉7一8对,在两面稍隆起,网脉显著;叶柄长1一1.5厘米。花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腋生,长1一1.5厘米;雄花密集,萼片4,椭圆形,花瓣4,肾状卵形,边缘有睫毛,雄蕊约12,花丝基部粗壮,疏生短柔毛;雌花的花被与雄花相似而略大,退化雄蕊约15枚,子房密生黄色茸毛,1室,有5侧膜胎座,胚珠多数,几无花柱,柱头3,扁平三角形,顶端2浅裂。桨果球形,直径4-6厘米,果皮革质,密被黑褐色茸毛;种子约20,长约1.5厘米。

生长习性

海南大风子多生于低山丘陵地区。分布区的年平均温一般21--25℃,极端最低温2℃,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干湿季明显至不太明显,相对湿度为80--85%。土壤多为褐色棕红壤或山地红壤,在石灰岩地区也能正常生长。一般喜生于沟谷和岩石裸露的河岸阶地,居于林冠的第二层林层,天然结实率弱,更新不良,林下幼苗、幼树稀少。上层树种主要有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 (L.) Skeels、大果水翁Cleistocalyx conspersipunctattum Merr .et Perry.、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等。花期4--5月,果期8--10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海南尖峰岭、坝王岭、吊罗山、七指岭、五指山、黎母山、鹦歌岭和崖县的罗蓬岭、落笔洞、南山岭等地及广西龙州、宁明。海南岛的文昌、琼海、万宁、儋县、屯昌等县曾有记载。越南北部亦有分布。

保护价值

海南大风子的种子油富含副大风子酸和晁横酸等,其有效成分比泰国大风子 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Pierre还高,可供消炎和治麻风病、牛皮癣、风湿病等症。木材结构密致,材质坚硬而重,耐磨、耐腐,为海南的优良名材。

保护措施

海南大风子在海南虽然分布较广,但植株数量稀少,且近年森林砍伐较快,在许多地区已日趋绝灭。为此,在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必须列为保护对象,严禁砍伐,同时应尽快采种育苗,试种人工林,以免绝灭。

栽培方法

果实成熟时呈黑色。采收后摊放晾干,砸破果皮,取出种子,晾干后用湿沙贮藏,以防干燥。待翌春条播,播后十天左右开始发芽,发芽率达70-80%,小苗必须遮荫。一年后苗高40厘米左右,即可出圃定植。

用种子繁殖。成熟果实采收后,应及时放入水中浸2-3天,搓去果肉,然后洗净晾干沙藏。种子寿命短。次年3月播种,5月上旬出土,苗期须要遮阴,当年生苗高10-12厘米,主根发达,侧根稀疏。次年留床1年,仍需遮荫,到第3年3月可带土移植。扦插亦能成活。

海南大风子树干通直、材质优良、根系发达、抗风力强、适应性广。其树姿美观,一年有2至3次观叶期,1次观花观果期,红果满挂枝梢,花果黄白相衬,配以绿叶,更显秀丽。海南大风子季相变化明显,色彩鲜明,用做庭院树、行道树,可大大丰富园林绿化中的色彩,使城市园林景观轮廓清晰,美观自然。海南大风子对环境要求不严,养护管理较为粗放,适应力强,且经济实用。与樟树相比,海南大风子具有更强的抗性。

药材鉴定

干燥的成熟种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长约1-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有明显的沟纹。种皮厚而坚硬,厚约1.5-2毫米,内表面光滑,浅黄色或黄棕色,种仁与皮分离,种仁两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层红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气微,味淡。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性足者为佳。主产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也产中国云南、台湾、广西等地区。

种子略呈四面体,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长1-2厘米,宽0、5-1厘米,表面灰黄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数隆起的纵脉纹,种脐位于种子的一端,种皮硬而脆,厚0、5毫米,易碎。种仁不规则长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细皱纹,胚乳黑棕色,子叶心脏形稍尖,色较浅。显微鉴定种皮横切面:表皮细胞脱落,其下数到数十列薄壁细胞多切向延长,壁皱缩,有的含棕色物;有维管束和石细胞群散在。石细胞层为2-3列石细胞,多角形、长圆形或方形,壁较厚者纹孔和孔沟明显,少数含草酸钙方晶;壁极厚者孔沟细长,有分枝。栅状纤维层为多列纤维,纤维细长或梭形,壁厚,胞腔多不明显,纹孔较明显或不明显。

纤维状石细胞层外侧数至十数列石细胞作轴向排列,横切面观类圆形、类长圆形或多角形,胞腔明显,孔沟稀疏,内侧数列作切向排列,最内为5列棕红色薄壁细胞层,细胞小,略扁平。粉末灰棕色。①石细胞棕黄色或淡黄色,类长方形、纤维状、多角形、类圆形或短棒状,长25-102(-160)μm,直径19-46μm,壁厚6-20μm,孔沟多明显,有的分枝状。②纤维多成片,棕黄色或淡黄色,长梭状,先端钝,有的一端较尖,直径11-28μm,壁厚5-13μm,胞腔多明显,纹孔和孔沟不明显或隐约可见。本品以个大、饱满、色白润、含油足者为佳。

化学成分

种仁占全种子的30%,约含脂肪油50%。大风子油于20-30℃间凝固,故在寒冷气候即变成油膏状。油的性质:n1.4715-1.4753,[α]+42.5-51.50(氯仿),酸价1-20,皂化价187-226.5(平常200-210),碘价94-113(平常93-104)。油的折射率较高,有旋光性,能溶于90%热乙醇,是其特点。油的脂肪酸有大风子油酸(Chaulmoogricacid)、次大风子油酸(Hydnocarpicacid),及少量饱和脂肪酸(如硬脂酸、棕榈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等)。大风子油酸及次大风子油酸在油中大部分是成甘油酯,如一大风子油酸、二次大风子油酸甘油酯、一次大风子油酸、二大风子油酸甘油酯。

此二结构特殊(都有一个环戊烯)的脂肪酸甘油酯,是药的有效成分,约占总油量的90%。就抗麻风的药效而论,次大风子油酸强于大风于油酸,而二者并用时又强于独用。种子含多量脂肪油(大风子油,hydnocarpusoil),油中主要含次大风子酸(hydnocarpicacid)、晁模酸(chaulmoogricacid)以及二者的甘油酯,另含油酸、棕榈酸及大风子烯酸(gorlieacid)等。此外尚含环戊烯甘氨酸cyelopentinylglycine)等。

药用价值

【药名】:大风子

【拼音】:DAFENGZI

【英文名】:ChaulmoogratreeSeed

【来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成熟种子。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主治】:治麻风、疥癣、杨梅疮。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①《纲目》:“辛,热,有毒。”②《本草原始》:“味甘,热。”③《玉楸药解》:“味苦,微热。”

入肝、脾、肾经。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②《本草求真》:“入肝、脾。”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剂。

【用药忌宜】:内服宜慎。阴虚血热者忌服。

【别名】:大枫子(《品汇精要》)

【处方名】:大枫,大风子,风子炭,大风子油,大枫子,大枫子仁

【商品名】:大风子、大枫子、泰国大风子。以颗粒饱满、油性大、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种仁的脂肪油(大风子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我国分布云南地区,台湾、广西有栽培。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4-6月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晒干。

【炮制方法】:大风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土,用时捣碎,或除去种皮,取净仁。大风子霜:取大风子净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纸多层包裹,压榨,去尽油,研细过筛。

【考证】:出自《本草衍义补遗》;①《本草求原》:“大枫子,须用纹银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杀其毒,否则燥痰而伤血,多服必致失明。”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枫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活性炭。对症治疗:胸腹痛可用镇痛剂;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亚铁及注射复方卡古地铁,必要时输血。”

大风子油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DàFēnɡZǐYóu

【英文名】Chaulmoograseedoil

【别名】大枫油、大枫油。

【来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anthelminticaPierre或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hainanensis(Merr.)Sleum种仁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HydnocarpusanthelminticaPierre2.Hydnocarpushainanensis(Merr.)Sleum[TaraktogenoshainanensisMerr.]

采收和储藏:将种子洗净,干燥后,打碎,取出种仁,用冷压法压油。

【性状】性状鉴别为黄色或黄棕色脂肪油,在20℃以下即凝结成类白色的软块,相对密度为0.940-0.960(25℃),气微,味微辛烈。

【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肺;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玫毒;杀虫。主麻风;疥癣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涂擦。内服:入丸剂。

【注意】本品有毒,内服伤血损目,且易引起呕吐,不可轻用。

【各家论述】1.朱震亨:粗工治大风病,佐以大风油,殊不知此物性热,有燥痰之功而伤血,致有病将愈而先失明者。2.《纲目》:大风油治疮,有杀虫劫毒之功,盖不可多服,用之外涂,其功不可没也。3.《本草备要》:治疮癣疥癞,杀虫劫毒。4.《现代实用中药》:治梅毒。5.《药材学》:可治风湿痛,牛皮癣及其他皮肤炎症。

【摘录】《中华本草》

大风子属

属中文名:大风子属

属拼音名:dafengzishu

属拉丁名:Hydnocarpus

中国植物志:52(1):7

描述:HydnocarpusGaertn.大风子属,大风子科,约40种,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我国有2-3种,其中H.hainanensis(Merr.)Sleum.和H.merrillianusLi2种,产海南和广西。乔木;叶互生,全缘或有锯齿;托叶脱落;花单性异株,单生或为腋生、不规则的花束;萼片4-5,很少3或7-11,分离或基部多少合生,覆瓦状排列;花瓣4-5,很少达14片,有时基部多少连合,有一对生的鳞片;雄花有雄蕊5至多数,花药肾形;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1室,有胚珠多颗,生于3-6个侧膜胎座上;柱头3-6;浆果球形,果皮坚硬,内有种子数颗;种子表面有条纹;胚乳油质。

所有物种:

大风子属

大叶龙角

海南大风子

泰国大风子

印度大风子

相关词条

大风子属 大叶龙角 海南大风子 泰国大风子 印度大风子

参考文献

1.《中国树木志》第一卷;中国树木志编辑委员会;1983中国林业出版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