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捞瓷 |
释义 | 中国历史上外销瓷的一个分类。中国明朝末年,瓷器大量出口,而马六甲海峡作为亚、非、欧等地往来的海上枢纽,成为中国商船必经之地,一些商船因故在此沉没,所载瓷器打捞出水后统称为海捞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海捞瓷在国际艺术品拍卖行市上出现以来,其拍卖成交价在不断上升。二零零五年末,国内拍卖业首次推出海捞瓷专场。业内人士认为,海捞瓷虽不能与明清官窑瓷器相提并论,但由于来自沉船,具有较明显的历史背景,所反映出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外销瓷器 名词简介外销瓷特指中国历史上那些以对外贸易为目的而生产销往海外的瓷器。多是明清时期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或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制等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的。还有一小部分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或按欧美上流社会乃至宫廷特需的订单制作的瓷器精品。 发展历史我国是陶瓷的发明生产制造大国,自汉代开始已有少量的向海外输出陶瓷器,从实物中可明显看出:汉代四系原始青瓷瓿(直径: 51cm)和晋代四系青瓷罐(高度:61cm),它们都巨大无比,是浙江越窑系青瓷的产品,出口时沉于海底的器物。从而证明在汉代浙江地区的窑口已能生产如此巨大精致而又薄胎(胎壁厚度只有0.8cm)的原始青瓷瓿,而并非到元代的“二元配方”才能烧制大件器物。 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的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中国的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明末外销瓷生产的质量非常好。外销瓷器的整体画面繁而不乱,又将东、西方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有非常优秀的工匠,另一方面国外特别是欧洲,订购的价格非常高。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匠、最精的工艺进行生产,所以外销瓷都能够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陶瓷之路在历史上,中国著名的瓷器就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国,所以这条线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由于船的装载量大,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上万件瓷器,因此在文物市场上有“一艘船十个墓”的说法。 海捞瓷器基本介绍“海捞瓷”中国历史上外销瓷的一个分类。对于无数收藏者来说,海捞瓷即神秘又生疏。过去的十年,在越南的南海岸,历史上五艘中国沉船相继被发现打捞失事的沉船隐藏着历史的沧桑,是埋葬在海底里的一段历史片断。密藏着那个时代的灿烂文明。中国“CHINA”,这个与瓷器同名同义的国家,在过去海上传播着东方的智慧和文明,影响着全人类的发展。 瓷器类型青瓷 海瓷中没有发现早期青瓷,大都是宋代至清代南方景德镇、福建、广东窑的一些产品。一些精品都出自景德镇湖田窑烧制。所出青瓷的时代跨度从唐、五代、宋、元以至明都有发现。 白瓷 海瓷中白瓷占的比例较小。多出自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广州西村一带的民窑。时过境迁存留海中,保存至今,实属不易,现是海瓷收藏家追捧的亮点。 青白瓷 青白瓷是指宋代以后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瓷器。其釉青中泛白、白中显青,胎质细洁、釉色晶莹、光彩见影。海瓷中,这部分瓷器大都包装在封闭的容器之中,虽经海水长年浸蚀及打捞碰撞,但不乏完整器,个个釉色光亮,熠熠生辉。菱口龟纹碗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青白瓷收藏中级别较高的一种。此外,还有盘、碟、盂、粉盒、圜底套钵等数个品种,都是这批海瓷中耀眼的精品。 青花瓷 海瓷中青花瓷占40%,基本都是釉下青花,元青花未见到完整器,是一些特征明显、可作研究之用的残件标本。 收藏价值业内人士表示,“海捞瓷”来自海底沉船,基本上还原了制造时代的艺术风貌。除了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外,一个“真”字或许是“海捞瓷”受到买家欢迎的原因之一。随着国内明清官窑瓷器真品价格不断被炒高,民窑精品也都价格不菲,一般收藏者难以企及,那些精致美丽的外销瓷因为价格便宜,逐渐被国内的藏家看好。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外贸活动,从汉代开始至清代,每个时期的“海捞器物”都有,证明从未间断。今后沉于内水的出水文物器,将会出现“江捞瓷”“河捞瓷”“湖捞瓷”。因古代国内贸易也有很多是通过水上交通进行的,古代的内河船同样怕台风、战争和意外,都存在发生沉船的风险,这些沉于内河的瓷器只是未被发现而已。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海捞瓷”市场无疑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升值潜力,所以其市场前景被业内人士、收藏者一致看好。 拍卖亮点“海捞瓷”在拍卖会上的亮相,吸引了越来越多收藏者的关注。2005年年底,一批在海底沉睡了数百年的海捞瓷首次登陆拍场。尽管这些瓶瓶罐罐算不上官窑的名品,但在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却大显身手。200多件拍品总成交额达2727万元、成交率为92.05%,而拍前的预估价仅为100万元。显然拍卖成交结果情况出人意料,而各方对明清流失海外的外销瓷的热情也出乎人们的想像。 今年5月中旬,在北京的京广中心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把元末明初的青花龙纹大提梁壶和一只明洪武釉里红莲口鱼藻大盘,都是海捞瓷中难得一见的大型器物,前者以671万元人民币落槌,后者以792万元人民币拍出。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举办的海捞瓷专场拍卖,成交率竟达到了92%,成为当年瓷器拍卖的一大亮点。而在此之前,这几年来瓷器拍卖不温不火,即使在香港佳士得公司的大拍上,成交率也只有58%。“海捞瓷”在海外市场也深得藏家的青睐。像佳士得2004年3月份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所拍的“海捞瓷”不仅件件成交,而且多数成交价都高出估价,虽大多小器形的瓷器有的甚至都能拍出22万美元的身价。但是,特大器形海捞瓷在国外拍卖市场还是少见。以去年嘉德拍出的海捞瓷为例,国内目前海捞瓷的成交价格仅是国际上行情价的二三十分之一,有些价差甚至更大。 瓷器真赝有潘家园的古瓷商家表示:“目前海捞瓷行情看涨,主要原因是福建海捞瓷外流,引起古董界的高度关注,还有就是,国内外一些大的拍卖会上,海捞瓷的风头也比较强劲。但整个古玩市场,绝大多数的‘海捞瓷’是仿制品,真品不超过5%。”对此,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李辉柄分析说:京是全国古玩的中心和集散地,而潘家园又是北京最大最有名的古玩城,国家对北京的古玩城管理相对要严格得多,加上赝品泛滥,商家在海捞瓷的买卖上十分谨慎。 辨伪要点“海捞瓷”是沉入海底已有千百年的陶瓷器,由于发生沉船时会造成部份器物倾出船舱,散落于沙泥上面:部份却成堆整件渐渐被埋入沙泥之中,这样就造成海捞瓷出现二种状况:一、散落在泥沙上面的器物,被海里的暗流淘来淘去,器物的釉表层因暗流及泥沙的长期冲刷摩擦,会导致釉层的磨损和破坏。二、器物成堆、整件被埋入泥沙下的,相对能保存得比较完整,但由于在海底中浸泡千百年,咸的成份对釉和胎同样会造腐蚀,出现釉光暗淡,胎釉形成一体的状况。如何对它们进行鉴定?必须根据器物年代、窑口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拆。因为年代的长或短,海水深与浅,海域含盐成份,海底的沙或泥等原因都会造成器物出水时的不一样。但“海捞瓷”有一个共性:器物都曾在海水中沉睡了千百年。由于被海水侵蚀,胎釉的表层都会形成一层自然均匀的年代风化层(包浆)。在此谈一下清康雍乾三代“海捞瓷”的鉴定要点:一、清三代的外销瓷以釉下青花器为主,器物的纹饰以山水人物、花鸟、缠枝花和外商指定的画法等纹饰为主。凡用斜线分格子的画面白线,都是用竹刀在胎体上划分格线,再在格内画纹饰,上釉烧成后,白线用手摸能明显感觉下凹状况:凡用直线分格子的画面白线,是用笔分格线的,用手摸无下凹感觉:康熙的器物胎脚呈台阶级状,雍正的器物胎体坚致较薄,胎脚呈泥鳅背,乾隆的器物胎体较厚,胎脚呈泥鳅背。清三代的外销瓷,青花发色有深有浅,有灰有艳,但由于当时的匠工水平高超,从画面能感觉所有的绘画立体感很强,分水技法高超。现代仿制品的绘画技法根本无法达到当时的境界。 二、清三代“海捞瓷”由于在海底中沉睡了二、三百年,被咸水和暗流的腐蚀冲刷,致使釉面损坏,形成釉的表层如同脱去一层皮(用放大镜能看到气泡破状),有的甚至生铁锈和破损:胎脚由于被海水长期浸泡,形成一层年代的氧化层(在原有的胎上形成一层包浆状),致使胎釉形成一体,呈干燥状、自然而均匀。 “海捞瓷”出水后,由于保养不好,致使釉面暗淡无光,因为釉的表层被破坏,海生物的液体(含胶成份)及贝壳还沾在上面,即使出水后,已把器物冲洗干净,但沾在釉层破气泡里的胶质物质还在,无法彻底洗干净,因此釉表还会附着一层胶物质遮住釉光。要使海捞瓷光洁,必须用含1%的草酸水浸泡一天,再用洗衣粉水浸泡一天,然后用淡水洗干净后,经常用手摩擦器物釉表,把沾在釉面上的“老泥”(污垢)擦掉,经常抚摸器物会使釉光逐渐回复。 三、由于近年大宗沉船“海捞瓷”例如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福建“碗礁一号” 沉船的发现,加上05年06年嘉德拍卖行的成功拍卖,使“海捞瓷”大受藏家们的追捧。但随之而来的“海捞瓷赝品”也大量进入古玩市场,但怎么造假仿制,二年的时间不论如何仿制也无法达到“古瓷”的样貌,特别是年代的风化。仿制品通过短短二年时间的海水浸泡,根本无法跟二、三百年时间浸泡的器物比拟,特别在胎釉上进行比较,即可明白这点:赝品的釉表光洁如新,釉面无有因咸水腐蚀而脱皮的状况,胎脚潮湿无有氧化层(无包浆),无法形成胎釉一体的感觉。 相关图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