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军航空兵器馆 |
释义 | 海军航空兵器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馆,于1996年1月1日建成开放。该馆的建成填补了各军兵种博物 该馆的建成填补了各军兵种博物馆的一项空白,并且为普及海军航空兵知识、保存退役装备、开展海军航空装备的科研,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将有助于加强群众性的国防教育。 建筑格局该馆展厅面积约1.7万平方米,目前已拥有各型飞机19架、高炮6门、雷达2部,各种鱼雷、导弹多枚,陈列的教练机、运输机、鱼雷机、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以及PL-2导弹、C601导弹、警8雷达及各种高炮均为我国自行研制的。 该馆还将展品中的部分飞机对观众开放,如果您有兴趣还可以亲自操纵高炮,体验一下其中的乐趣。 航空兵器类型以军用飞机为主体的、直接参加战斗、保障行动的空中兵器称为航空兵器,主要包括战斗机、歼轰机(强击机)、轰炸机、军用无人机、军作直升机、电子战飞机、军用运输机、特种飞机以及机载武器系统。 飞机最初用于战争主要是遂行侦察和通信任务,偶尔也用于轰炸地面目标和攻击空中敌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专门为执行某种任务而研制的军用飞机,例如主要用于空战的歼击机,专门用于突击地面目标的轰炸机和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强击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单座单 发动机歼击机和多座双发动机轰炸机,已经大量装备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等得到广泛使用,还出现了可长时间在高空飞行、有气密舱的远程轰炸机,执行电子侦察或电子干扰任务的电子对抗飞机,以及装有预警雷达的预警机也开始使用。大战中、后期,有的歼击机的飞行速度已达750千米/小时左右,升限约12000米,接近活塞式飞机的性能极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喷气式飞机发展很快。到1949年,美国、英国和苏联等国已拥有相当数量的喷气式作战飞机。当时著名的喷气式歼击机有苏联的米格-15,美国的F-80和英国的"吸血鬼",喷气式轰炸机有苏联的伊尔-28和英国的"坎培拉"等。50年代中期,出现了歼击轰炸机,如苏联的苏-7、美国的F-105,它逐渐取代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使用的轻型轰炸机。60年代,歼击机型号很多,且多是超音速的;轰炸机的型号也不少,多为亚音速。运办机一般也采用了喷气发动机,如美国的C-5A。飞行速度达3倍音速的高空侦察机有苏联的米格-25P和美国的SR-71。歼击轰炸机、强击机等都有少新型号。在这些军用飞机中,有很多直到90年代仍在服役,例如美国的F-111、F-4、B-52,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图-95和法国的"幻影"Ⅲ等。此外,能垂直起降的战斗机如英国的"鹞"式已开始装备部队使用。70年代以来,军用飞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战飞机除能完成原设计任务外,大多数 具有多用途能力,例如歼击机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歼击轰炸机可用于空战格斗,中高级军用教练机能较容易地改装为强击机。 80年代开始,军用飞机的电子设备性能、操作性和载重能力等方面有飞跃的发展。大型军用运输机载重能力达200吨,例如前苏联的安-225。大多数作战飞机对跑道长度的要求不超过1000米。歼击机可作9g过载机动动作,例如美国的F-16、法国的"幻影"2000和苏联的米格-29。准备在90年人使用的作战飞机在80年代中已开始研制,其最大特点是采用隐身技术。例如美国的B-2远程轰炸机、F-117战斗机和法国的"阵风"(RAFALE)。个别的歼击机如美国的ATF可以不开加力超音速巡航,极大地提高了空战的主动性。 作战飞机可装航炮并携带导弹、火箭、炸弹和鱼雷等武器,用于攻击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目标。 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和少数轰炸机、运输机装有航炮作为攻击或自卫武器。歼击机还配备有中、远程拦射空空导弹和格斗空空导弹。现代空战中应用远程导弹的战例已逐渐增多,目标往往在目视能见距离之外即被击毁灭,所以这类导弹亦称"超视距"导弹。它多为雷达半主动制导,发射导弹的飞机在导弹命中目标前必须用机上雷达照射目标,不能随意机动。这时间在导弹最大射程发射条件下约需要30~40秒,所以很容易也被对方击中。新导弹如美国的AIM-120本身装有雷达,在接近目标时可进行未段自动寻的制导,在弹道中段靠程控或惯导系统控制,发射这种导弹的飞机可以"发射后不管",随即机动脱离。超视距导弹一般不受天气影响,能攻击高于载机10~12千米的目标,可从4~5千米高度 攻击超低空飞行的目标,能从目标的各个方向发射,所以也称为"三全"(全天候、全高度、全方位)型导弹。格斗导弹多靠目标辐射的红外线制导,发射前要目视瞄准或依靠机上雷达同步使导弹先跟踪目标,射程最大约12千米,但接近到300~500米外都允许发射,也称为"全向"攻击导弹。80年代生产的新型雷达制导拦射导弹,如法国的"迈卡"也具有近距格斗发射能力。 直接用用于对空作战的飞机,一般都具有对地(或水面、水下)攻击能力。对地攻击所用武器分两类:一类是非制导武器,如航炮、火箭和一般炸弹;另一类是制导武器,如无线电遥控炸弹,激光制导炸弹、电视炸弹和空地导弹、空舰导弹、反潜导弹等。 米-24V武装直升机武装直升机实际上就是直升机家族中的“战斗机”,是航空兵器的后起之秀,它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在近40年的时间里,先后发展了三代,成了兵器家庭中一个兴旺家族。 机动速度更快现代战争,是陆、海、空、天(空间)、信息一体的立体战争,诸兵种密切协同。然而,在空、地机动兵器之间,速度上存在着时速60—100公里的差距,高度上存在着一个从0到100米之间的空白。直升机的理想活动范围正好填补了这个时、空间隙,它犹如一条纽带,紧紧地将陆、海、空使用的各种武器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立体作战模式,使各种武器得以密切协同,互相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武器的整体作战效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直升机是空地一体战的纽带。直升机空中飞行,爬高、速度快,悬停、转向机动自如,反应灵活,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它机动速度快,其机动速度是步兵的20—30倍,是装甲部队的6—8倍,在丛林、水网稻田则更具有无法比拟的快速机动能力。因此,直升机能凭借其低空、超低空的优势,居高临下,以空中猛烈的火力,对敌装甲目标发起猝不及防的攻击,并能够以优势的反坦克武器在敌防空火力射程之外对其攻击。直升机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它能贴地隐蔽飞行和实施近距离攻击,使敌地面防空武器“挠头”。据计算,直升机在30米以下的超低空,以每小时250公里的速度飞越120度视界范围的空间只需3至4秒,在暂短的时间里,对于地面防空武器来说,要连续完成发现、判断、瞄准、跟踪、发射,难度极大。同样,一枚反坦克导弹,由反坦克直升机来发射,其机动力可提高4-5倍。功能变化更全目前,各国军队主要使用的是第一、二代武装直升机,这些武装直升机不仅功能单一,而且不具备空战能力。第一代主要是支持地面部队和为运输直升机护航、进行对地武装攻击和火力支援,如AH-1“眼镜蛇”、米-24“雌鹿”;第二代主要是反坦克。在设计上又进行了分工,大致出现了轰炸、强击等用途的武装直升机,如AH-64“阿帕奇”、卡-50“黑鲨鱼”和米-28“浩劫”。 现代高技术战争,直升机长途奔袭,既要打击地面坦克、装甲车辆,支持地面部队作战,又要对付地面火力,与敌直升机空战。这对武装直升机来说,就需要战场上的多面手(一机多型或一机多用),也就是“多功能”。美国新研制的第三代隐身武装直升机RAH-66“科曼奇”,在设计上就同时考虑了武装侦察、反坦克/对地攻击和空战等三个方面的作战需要,从而派生出三种型号,即武装侦察型、攻击型和空战型。俄罗斯的“黑鲨鱼”三兄弟,卡-50“黑鲨鱼”、卡-50N“夜鲨鱼”和卡-52“短吻锷”是俄罗斯最新研制的系列战斗直升机,它们都是从武装侦察型、反坦克型/对地攻击型和空战型等多方面考虑设计的;德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虎”式直升机,也有HAC反坦克型和HAP空战、护卫和战斗支援型;意大利研制的A-129“猫鼬”也有反坦克型和空战型。 攻击火力更大作战中,它可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性质,选择弹药组合,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如70毫米无控火箭弹,每个弹头内含有10枚子弹,发射后能在目标上空形成密集的“红雨”,其杀伤和破甲能力远远超过地面炮兵和坦克的集火突击。特别是直升机能有效地利用地形和隐蔽物,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突然攻击目标,使敌躲不胜躲,防不胜防。因而被人们称之为“三维运动的炮塔”和“空中武器发 射的平台”。此外,直升机不仅装有先进的目标截获和标识系统及飞行员夜视系统,而且装有先进的激光告警、红外干扰等通信、电子战设备,既保证自身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避免了敌方的攻击和电子干扰,又可以给敌方电子设备予以强有力的干扰,使对方和各种雷达、通信等电子设备遭到“软杀伤”和干扰。这种由空中独特的杀伤能力,是地面机械化军队难以实现的,也是坦克家族不能具有的。因此,直升机被称为坦克的“天敌”,是对付集群坦克非常有效和可靠的武器。据称,美军的AH-64武装直升机装有16枚反坦克导弹,若有21架武装直升机,按战时命中率为80%计算,一次出动就可以击毁268辆坦克。从战斗效益上看,1-2个直升机连,即可以对付1个摩托化步兵师的进攻。 目前,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下大力改善武装直升机的武器系统,使其火力打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美军的AH-64D“长弓阿帕奇”改进后,可以同时跟踪并识别256个各式空中和地面目标,并可以将目标初步分类,该系统能与机载的信息库圣对比,列出16个最具威胁的目标及射击顺序,并能同时把目标的信息传输出其他友机协同发起对目标的精确攻击。 生存能力更强武装直升机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其自身的火力、机动性、防护性、抗坠毁性能和其他安全性能。现代武装直升机的要害部位,添加了具有特殊性能的强度、超硬度、超轻型结构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防弹复合装甲等。防护能力最强的是驾驶员座椅,它能在100米的距离上可抗7.62毫米枪弹的攻 击,其抗弹能力相当于13—14毫米厚的装甲钢板,其他要害部位的防护能力一般不低于10毫米装甲钢板,其机身低部可抵御12.7毫米枪弹或23毫米炮弹的攻击,加之它具有高度的机动能力,良好的空防能力和电子对抗能力,其综合生存能力比坦克家族远胜一筹。 坦克家族的装甲能力虽强,但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机动性能已经难以对抗精确制导武器发展的速度。它目标大、速度慢,视界和射界有限等先天性难以克服的弱点,使其优越性愈来愈少,生存能力日益减弱。它与直升机对抗,犹如蛇与鹰相较,直升机具有坦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直升机的设计要求看,它们有较高的弹伤容量,受弹面小,两驾驶员呈串列式,后舱比前舱高,前后舱用防弹壁板隔开,这种布局,可有效地避免两个驾驶员被同一发弹击伤;机体结构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弹(塑)性变形,机头有鼻形防撞装置,机身某些部位用装甲板覆盖;弹药放在机腹内,装有抗坠毁和自封燃油箱,两个发动机分别安装在机身的两侧;操纵系统、供油系统、驾驶仪表等均采用多余度设计;为减少被发现的概率,机身大都采用低光伪装涂料,蒙皮也开始智能化视觉隐身,能感受外界的声、温、压、电、磁的变化,并随之作出反应,使武装直升机就像一条“变色龙”。此外,机上还安装有雷达告警、金属箔条施放设备,以对付红外防空导弹和各种地面武器的攻击。 由此可见,以武装直升机组成的空中机动部队,集陆、空军的主要优点于一身,是一支空地一体合成军队。作战时,在目标上空一掠而过,完全成为一纵即逝的瞬间目标,从而使敌雷达难以发现,地空导弹、防空火炮等只能“望机兴叹”。 经典航空武器B-52哈乌里指出,美国国防部正在制定一项建造新型战略轰炸机的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新型战略轰炸机将属于远程轰炸机,其可以携带核武器及可以打击地下深层目标的武器系统。据悉,相关咨询已经于去年5月发给美国国防部的一些武器承包商。 与此同时报道指出,美国空军司令部并不关注装备新型战略轰炸机的问题,因为美空军目前还没有替换现役B-52战略轰炸机的计划。 根据美国空军计划,B-52战略轰炸机还将服役至2040年,届时最新一批的B-52轰炸机也将服役满78年。据悉,最后一架B-52战机是美国波音公司在1962年制造的。据美军专家表示,B-52战略轰炸机的设计使该型机服役至2040年,1架B-52型机每年的平均飞行时数为250小时,这就意味着每架飞机总的飞行时数为12500小时,而该型机机翼最上层表面的使用期限为28000-33000小时。 目前美国空军正在制定B-52战略轰炸机改进计划,主要考虑为其安装新型机载航空设备和武器系统,使其可以在低空飞行,并可使用常规高精度武器。 专家指出,目前B-52战略轰炸机可以在现代化的防空条件下执行作战任务,所有改进计划将在2009年完成。据悉,美国空军目前共装备有94架B-52战略轰炸机。 雷达的历史1842年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多普勒式雷达。 1864年马克斯威尔(James Clerk Maxwell)推导出可计算电磁波特性的公式。 1886年赫兹(Heinerich Hertz)展开研究无线电波的一系列实验。 1888年赫兹成功利用仪器产生无线电波。 1897年汤普森(J.J.Thompson)展开对真空管内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4年侯斯美尔(Christian Hülsmeyer)发明电动镜(telemobiloscope),是利用无线电波回声探测的装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 1906年德弗瑞斯特(De Forest Lee)发明真空三极管,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放大信号的主动电子元件。 1916年马可尼(Marconi)和富兰克林(Franklin)开始研究短波信号反射。 1917年沃森瓦特(RobertWatson-Watt)成功设计雷暴定位装置。 1922年马可尼在美国电气及无线电工程师学会(AmericanInstitutesofElectricalandRadioEngineers)发表演说,题目是可防止船只相撞的平面角雷达。 1922年美国泰勒和杨建议在两艘军舰上装备高频发射机和接收机以搜索敌舰。 1924年英国阿普利顿和巴尼特通过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测量赛层(ionosphere)的高度。美国布莱尔和杜夫用脉冲波来测量亥维塞层。 1925年贝尔德(John L.Baird)发明机动式电视(现代电视的前身)。 1925年伯烈特(Gregory Breit)与杜武(Merle Antony Tuve)合作,第一次成功使用雷达,把从电离层反射回来的无线电短脉冲显示在阴极射线管上。 1931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利用拍频原理研制雷达,开始让发射机发射连续波,三年后改用脉冲波。 1935年法国古顿研制出用磁控管产生16厘米波长的撜习窖捌鲾,可以在雾天或黑夜发现其他船只。这是雷达和平利用的开始。 1936年1月英国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国第一个雷达站。英国空军又增设了五个,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马可尼公司替英国加建20个链向雷达站。 1937年美国第一个军舰雷达XAF试验成功。 1937年瓦里安兄弟(Russelland Sigurd Varian)研制成高功率微波振荡器,又称速调管(klystron)。 1939年布特(Henry Boot)与兰特尔(John T.Randall)发明电子管,又称共振穴磁控管(resonant-cavitymagnetron)。 1941年苏联最早在飞机上装备预警雷达。 194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机载雷达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将运动中的飞机柏摄下来,他胶发明了可同时分辨几十个目标的微波预警雷达。 1944年马可尼公司成功设计、开发并生产「布袋式」(Bagful)系统,以及「地毡式」(Carpet)雷达干扰系统。前者用来截取德国的无线电通讯,而后者则用来装备英国皇家空军(RAF)的轰炸机队。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全凭装有特别设计的真空管──磁控管的雷达,盟军得以打败德国。 1947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出线性调频脉冲雷达。 50年代中期美国装备了超距预警雷达系统,可以探寻超音速飞机。不久又研制出脉冲多普勒雷达。 1959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研制出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系统,可发跟踪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导弹,预警时间为20分钟。 1964年美国装置了第一个空间轨道监视雷达,用于监视人造地球卫星或空间飞行器。 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发明全息矩阵雷达。与此同时,数字雷达技术在美国出现。 导弹种类弹头装普通炸药的,为常规导弹;核装药的,为核导弹。按飞行方式分,有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按作战任务的性质分,有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按发射点和目标分,有地地导弹、地空导弹、空面导弹、空空导弹、潜地导弹、岸舰导弹等;按攻击的兵器目标分,有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反雷达导弹、反弹道导弹导弹、反卫星导弹等。按搭载平台分,有单兵便携导弹、车载导弹、机载导弹、舰载导弹等。还可按射程远近及推进剂的性质等分为不同类型。具有射程远、速度快、精度高、杀伤破坏性大等特点。 在导弹的制导(导引)的分类上通常有两类,一种是讯号传送媒体的不同,如 :有线制导、雷达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电视制导等。另外一种分类是导弹的导引(制导)方式的不同,如:惯性导引、乘波导引、主动导引和指挥至瞄准线导引等。 按照导弹的作用分类可以简单地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 分类:导弹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的关系可分为:从地面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地地导弹;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地空导弹;从岸上发射攻击水面舰艇的岸舰导弹;从空中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空地导弹;从空中发射攻击水面目标的空舰导弹;从空中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空空导弹;从水下潜艇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潜地导弹;从水面舰艇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舰空导弹;从水面舰艇发射攻击水面舰艇的舰舰导弹;从空中发射攻击水下潜艇的空潜导弹;从水面舰艇发射攻击水下潜艇的舰潜导弹;从水下潜艇发射攻击水下潜艇的潜潜导弹、从潜艇发射攻击飞机的潜空导弹、从飞机发射攻击卫星的反卫星导弹等。按攻击活动目标的类型可分为: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反潜导弹、反飞机导弹、反弹道导弹、反卫星导弹等。按飞行弹道可分为:主动段按预定弹道飞行,发动机关机后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再入段仍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或机动飞行的弹道导弹;主要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巡航导弹等。按推进剂的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推进剂导弹和液体推进剂导弹。按作战使用可分为:打击战略目标的战略导弹和打击战 役战术目标的战术导弹。 从地面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叫地地导弹。这类导弹还可按射程远近分为近程(小于1000公里)、中程(1000~8000公里)和远程或洲际(8000公里以上)导弹。也可按弹道式地地导弹及巡航式地地导弹分类。地地导弹一般攻击地面的固定目标,但在近距离内也可用于攻击运动速度低的目标,如反坦克导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