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地 |
释义 |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印第安语意为“多山的地方”,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岛国。该国的黑人占95%,因此有“黑人共和国”之称。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90%居民使用克里奥尔语。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1804年1月1日宣告独立,取国名海地,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国家。海地是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另外,由于能源不足,海地的工业非常不发达,失业率也极高,三分之二的工人没有固定的工作。美国是海地最大的援助国,95-99年间向海地提供了8.84亿美元的援助。 中文名称:海地共和国 英文名称:The Republic of Haiti 简称:海地 所属洲:北美洲 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 主要城市:和平港,戈纳伊夫 国庆日:1804年1月1日 国歌:《德萨林之歌》 官方语言:克里奥尔语、法语 货币:古德 时区:比北京时间晚13小时 政治体制:半总统共和制 国家领袖:总统米歇尔·马尔泰利 人口数量:1003.3万(2009年) 人口密度:361.5人/平方千米(2009年) 主要民族:黑人 主要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伏都教 国土面积:27797平方公里 水域率:0.7% GDP总计:69.43亿美元(2008年) 人均GDP:790美元(2008年) 国际电话区号:+509 国际域名缩写:.ht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简介节日独立日:1月1日(1804年) 国庆日:1月1日 官方语言:克里奥尔语,法语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由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上蓝下红。旗面中央为白色长方形,其中绘有国徽图案。海地国旗的颜色源于法国国旗。镶国徽的国旗为官方用旗。 国徽图案中间高耸着一棵棕榈树,树上插着一根“自由之竿”,竿顶是“自由之帽”。树前的绿地上有一面战鼓,两旁为战斧、大炮等武器;树两侧各有三面海地国旗和一面三角旗;树后有六支带刺刀的步枪。白色饰带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就是力量”。 国歌《德萨利纳之歌》 国家格言 :L'union fait la force(法语,团结造就力量) 人口总人口1003.3万(2009年),主要是黑人,约占95%,黑白混血人种和白人后裔占5%,人口密度在拉美国家中位居第一。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非洲语和法语的混合语),90%居民通用克里奥尔语。居民中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占80%,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占16%,其余信奉耶稣教和伏都教。农村中盛行伏都教。 地理自然地理西印度群岛中岛国。位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西部,面积约27797平方公里。东接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080多千米。全境75%为山地,仅沿海和沿河有狭窄平原,海地一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拉萨尔山海拔2680米,为全国最高峰。戈纳伊夫岛为全国最大岛屿,面积约207平方千米。最大湖泊为伊坦沙乌马特胡,面积约181 平方千米。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河谷地为海地重要农业区。 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各月平均气温在22—28℃间。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4—6月、8—10月为雨季。多飓风。沿海地区炎热,高原地区平均气温15℃。全国平均气温24-27℃。海地一年分两季:3月至11月相对炎热,12月至2月较为凉爽。不同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地本地物种资源丰富,另外也是南美巫术的传承之地。 2010地震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后,位于首都太子港的总统府及多座其他政府建筑被震塌,包括外交部在内的多处通讯和电力供应中断。海地红十字官员杰克森表示,海地地震可能已导致4.5至5万人死亡,根据国际组织的最新统计数字,海地地震死亡人数的估计已超过20万人,大大超过之前的预期。红十字会估计,受地震影响的海地灾民大约有300万人。目前已经造成8名中国维和官兵被埋,于不同时间挖出,确认死亡,约200名联合国雇员失踪,17名维和人员遇难。更严重的是这次灾情可能爆发瘟疫,震塌的监狱也造成囚犯逃跑。目前海地首都太子港仅1家医院可以运行,联合国已经提供1000万美元援助,中国的搜救队也已经抵达太子港,尽量使海地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海地当地时间12日下午发生地震,此次地震震级为里氏7.3级,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约15公里处,震源深度约为8公里。这是当地录得发生的最强地震。在1984年,该地区曾发生6.7级地震。 美国地震勘探局的科学家估计,此次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数量将相当巨大、情况会相当严重。 美联社报道称,地震后当地医院倒塌,一名援助官员表示当地陷入“灾难和混乱”之中。部分地区电力中断,通讯线路也受到严重影响。 一名美联社摄影师亲眼目睹了一个山坡上一间医院的倒塌。而这一地区多为当地富人居住,也有不少外交机构驻扎在此。 海地驻美国大使约瑟夫(RaymondJoseph)表示,通讯线路中断前海地总统普雷瓦尔的参谋长弗里兹.朗尚(FritzLongchamp)在电话中称,海地总统府附近的建筑“东倒西歪”。随后通讯中断,约瑟夫就与朗尚失去了联系。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地质专家也认为,鉴于此次地震的强度、规模以及在海地人口密集的首都发生这一点,地震“将成为一个真正的杀人魔”。加勒比海地区时有地震发生,但强度不是很大。而海地已经16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地震。海地全国人口约有900万,多数为贫困人群,而且他们的居所也并不牢固。太子港市长估计,该市60%的建筑物都处在不安全的范围内,一旦出现大规模的地震,将有大量建筑倒塌。 海地驻美国纽约的总领事弗利克斯.奥格斯丁(FelixAugustin)表示,他十分担心在海地的所有人的状况,其中还包括他的亲戚。他表示,“通讯完全没有可能”,他试着与外交部联系但一直无法接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7.3级的地震其实算不上最严重的地震,但却为何导致海地如此多的人员伤亡? 原因一:“豆腐渣”建筑 海地60%的房屋都属于危险建筑,连遮风挡雨的功能都未必能实现,当然不可能防震和防飓风。 原因二:过度砍伐森林 为获取木炭来生火取暖做饭,海地人大规模砍伐城市周围的森林,土地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不毛之地”。 原因三:政府无自救能力 海地长期内乱不断、经济不振,政府几乎没有自救能力,只能苦等外国救援。海地政府在地震发生后几乎无可作为。 原因四:首都人口密集 海地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都集中在首都太子港,所以伤亡巨大。 历史地理海地原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人居住地。1492年,哥伦布航行至此,将该岛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意即“西班牙的岛”),1502年,正式成为西班牙殖民地。由于天花的影响,阿拉瓦克人在岛上绝迹。西班牙人遂从非洲贩运大量黑奴,成为岛上主要的劳动力。1697年,根据勒斯维克条约,海地被割让给法国。1790年,在黑人领袖杜桑·卢维图尔领导下,海地人发动了独立战争,是在拉丁美洲最早开始争取独立的国家。1804年,起义军攻占太子港,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 海地独立后,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民主体制,政局动荡,独裁者不断被推翻,据统计,从海地独立到1915年一百年间,共有近90位统治者相继上台。1915年美国入侵,相继扶植多个傀儡统治者。1956年,亲美的总统马格卢瓦尔被推翻,次年,独裁者老杜瓦利埃上台,建立起家族统治,直到1986年被推翻。之后以亨利·南菲将军为首的“全国执政委员会”实行军事统治。1990年,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选举为总统,但他的任期被军事政变破坏。1994年,在联合国授权的国际干预下,阿里斯蒂德重返总统职位。1996年,勒内·普雷瓦尔当选总统。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当选总统。2004年2月,叛军迫使阿里斯蒂德逃离该国。 之后最高法院大法官博尼费斯·亚历山大根据宪法成为临时总统。联合国派出维和部队。2006年2月7日,总统和议会选举举行,33名候选人竞选总统,另有1300名候选人角逐议会129个席位。2月16日,临时选举委员会主席宣布,希望党总统候选人普雷瓦尔在总统选举中获得51.15%的选票,成为获胜者。 2010年海地地震,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规模7.3地震,震中距离首都太子港16公里,震源较浅破坏力极强。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周二16时53分。虽离首都太子港还远,但太子港受灾严重。 随后又相继发生了规模5.9和5.5两次余震。太子港大量建筑倒塌,截止2月13日,地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22.25万人,根据这一数字,海地地震遇难者数量已经超过了2004年亚洲海啸22万人的遇难者数量。 海地大使称:海地灾区重建需25年时间 海地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年C.哥伦布首航美洲时发现海地岛。1502年该岛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同法国签订《勒斯维克条约》,将该岛西部割让给法国,定名为法属圣多明各。东部仍属西班牙。1790年海地爆发反抗法国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黑人大起义(见海地革命)。1804年1月1日海地独立,海地是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国家。1915~1934年美国武装占领海地。1957年9月~1986年2月杜瓦利埃家族对海地实行长达29年的独裁统治。1990年12月16日,阿里斯蒂德当选总统,成为海地自1804年独立以后第一任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就任后宣布对包括军队、法院和政府部门在内的腐败机构进行整顿,引起军人和上层社会的不满。1991年9月,武装部队总司令L.塞德拉斯发动政变,推翻阿里斯蒂德政府并驱逐总统出境。阿里斯蒂德流亡美国。1993年7月,阿里斯蒂德与塞德拉斯在纽约达成协议,但军方无意执行。1994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直接出兵干涉的决议,美国军队登陆海地,阿里斯蒂德又回海地。 1987年3月通过的宪法规定行政权由总统、总理和两院制议会分享。议会分参、众两院。1990年12月组成的议会有参议员27人,众议员83人。1991年10月推翻民选总统J.-B.阿里斯蒂德后,J.内雷泰出任临时总统。1994年2月,马尔瓦任内阁总理。在1995年12月17日举行的大选中,普雷瓦尔当选总统。1986年8月,海地全国执政委员会颁布法令,承认创建者不少于20人,支持者不少于2000人的政党为合法政党。从此,许多政党和政治联盟相继成立,主要政党有:全国进步民主联盟、国民大会党、民主团结联盟、争取改革和民主全国阵线、全国协商阵线、民主运动大会国民委员会等。 历史年表 1492年哥伦布在首次航行美洲时发现伊斯帕尼奥拉岛,即今日的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 1502年该岛被西班牙据为殖民地。 1698年西班牙同法国签订《勒斯维克条约》,把该岛东部的西班牙属地被称为圣多明各,而西部割让给法国,定名为法属圣多明各。 1790年至1803年法属圣多明各黑人爆发大起义,于1804年1月1日起义成功,正式宣告独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成为拉美大陆最先获得独立的国家。独立后不久,海地因内战出现南北分治的局面, 1820年重归统一。 1822年海地统治者布瓦耶东征圣多明各成功,将伊斯帕尼奥拉岛东西两部合而治之。 1844年圣多明各脱离海地,成为独立的国家——多米尼加共和国。 1844年至1915年为海地内乱时期,先后更换了22位统治者。 1915年至1934年被美国占领。美结束占领状态后,海地先后由樊尚和莱斯科任总统。 1946年海地发生军事政变,迪马瑟·埃斯蒂梅为总统。 1950年保罗·马格卢瓦尔上校出任总统。 1957年至1986年杜瓦利埃家族实行独裁统治,1986年2月7日,在人民反暴政斗争浪潮的冲击下,杜瓦利埃逃往法国。以原军队参谋长亨利·南菲将军为首的全国执政委员会接管政权。10月19日举行第一次全国立宪议会选举。 1987年3月通过新宪法。 1988年1月17日马尼加当选为总统,组成文官政府。 1990年底阿里斯蒂德当选总统,9个月后被军事政变推翻; 1997年至1999年,海地总理空缺,政府陷入危机。 海地地震方位图 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截至2010年1月26日,海地地震进入第15天,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11.3万人丧生,19.6万人受伤。此次地震中遇难者有联合国驻海地维和部队人员,其中包括8名中国维和人员遇难。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表示将向海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殖民地时期 1790年的伊斯帕尼奥拉岛被发现时,岛上居住着约100万印第安人,主要为泰诺人,岛的西北部居住着少许西沃内人。当时岛上已经有五个印第安土著政权,他们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村庄里,捕捉鸟类、鱼类、啮齿类动物,并耕种土地。伊斯帕尼奥拉岛印第安人用石斧开垦,用木铲耕种。主要的作物是木薯和甘薯。 1492年,在哥伦布的首次航行中,因为其旗舰搁浅,不能把其他两艘船上的船员带回西班牙,因此在今天的海地角(Cap-Haitien)附近建立了纳维达德城堡。1493年哥伦布返回这里时,发现堡内无一人存活。他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北海岸建立了伊莎贝拉殖民地,该岛的殖民统治就此开始。 1502年,伊斯帕尼奥拉岛正式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岛上印第安人的军事反抗被粉碎。至16世纪,西班牙人已经在岛上建立了15座城市。此外,西班牙官兵们都分得了岛上的土地,并且把居住在这些土地上的印第安人变成了奴隶,用于采掘黄金、种植甘蔗和养牛。由于天花的影响,阿拉瓦克人于1544年在岛上绝迹。 土著绝迹以后,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的种植园和牧场纷纷被西班牙地主抛弃,该岛西部遂成为荒芜的无人区,并逐渐变成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海盗的据点。到16世纪末,这些海盗已经严重地威胁西班牙的海上航线。一些来自英法荷等国的猎人逐渐来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狩猎野牛和野猪,做成腌肉出售给海盗,还有一些农民种植烟草和一些基本的粮食作物。在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的欧洲移民中,法国人占数量上的优势。1640年,法国将伊斯帕尼奥拉岛西北的托尔提岛据为己有。1665年,法国政府声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是法国的殖民地,称为“圣多明克”(Saint-Domingue)。1679年,根据勒斯维克条约,圣多明克被西班牙正式割让给法国。 法国政府考虑到在该地建立殖民地,因此不仅很注意制止海盗活动,而且劝说猎人移居到殖民区,成为定居农民。到17世纪末,随着法国殖民者的不断迁入,圣多明克已经成为美洲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 圣多明克的行政中心和最大港口是法兰西角(Cap Français,即今天的海地角),1790年时人口为1.5万,拥有许多繁华的公共建筑和宽阔的街道、广场。第二大城市是太子港,1790年时人口为6000。其他城镇也大多位于沿海,起到港口和贸易中心的作用。在内地密布种植园,在种植园和港口之间修建了铺砌石块的全天候道路,以及横跨河流的石桥。 圣多明克的主要作物最初是烟草和靛蓝,后来是棉花、甘蔗和咖啡。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都进行耕种,甘蔗种植在湿润平原上,山地种植咖啡,干燥丘陵地种植靛蓝,棉花地则分布在干燥的平原上。偏僻的、不能种植的地方,也被用来养牛和养猪。甘蔗是圣多明克最主要的经济作物,1767年,这里向欧洲出口了7200万磅粗糖和5200万磅白糖。到1780年代,圣多明克提供了欧洲市场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当地所需的食粮一部分依靠自种,大部分需要进口。 在1790年黑人起义前夕,圣多明克岛上的白人有3.2万,大多数是法国移民。他们分为两个阶层,第一个阶层包括大种植园主、高级官员和大商人,及其眷属;第二个阶层包括小土地占有者、小店主、工匠、港口工人等下层白人。黑白混血人的人数大约有3.5万到5.6万之间。此外还有大约3万名自由黑人(affranchis)。黑人奴隶们可以通过被主人释放而得到自由,也有种植园主在奴隶老得不能劳动时将其释放,以免负担其衣食供养。与主人发生关系的黑人侍女及其混血子女也常常会获得自由。不过,自由黑人不能从事法官和军官的职业,被禁止使用火枪,禁止佩剑,衣服的式样和质料也有规定。 在海地革命前夕,圣多明克的各种植园中约有50万黑人奴隶。从1783年到1791年,圣多明克的奴隶进口量占西半球奴隶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奴隶大多来自西非的达荷美、刚果和几内亚,他们将西非的伏都教带入了圣多明克。尽管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在1681年发布了“黑人法令”(Code Noir),规定种植园主要为奴隶提供足够的衣食和住宿,但是也允许他们对黑人奴隶施加各种残酷的肉刑。曾经是黑人奴隶、后来成为海地皇帝的亨利·克里斯托夫在其回忆录中记录了白人种植园主的种种酷刑:“(白人)将黑人倒挂起来,将他们钉死在木板上,将他们活埋,将他们装入麻袋扔到河里,强迫他们吃屎,用鞭子抽掉他们的皮,将他们绑起来让蚂蚁和蚊子吃他们,将他们活活扔到沸水中,将他们绑到大炮前轰碎,让狗吃他们……”在白人种植园主的虐待下,许多黑人奴隶选择逃亡。他们在中科迪勒拉山中定居下来,组成被称为“马龙”(Maroon)的社区,不时下山袭击孤立的种植园。这些逃亡奴隶被称为“马龙人”。 海地革命 杜桑·卢维图尔(Toussaint L'Ouverture)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西半球的法国殖民地带来了极大的冲击。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要求制订有关有色人种自由民权利的立法,遭到来自马提尼克的殖民地代表莫罗·德圣梅里的反对,他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国民议会竟不幸制定关于黑白混血人种地位的立法,那就一切全完了。殖民者将认为自己是被出卖了;而黑白混血人,受他们朋友(按:指法国的“黑人之友”(Amis des Noirs)等主张废奴的自由主义组织)的怂恿,将会采取最极端的手段。然后,奴隶们——他们也有同样的朋友和同样的行动手段——将会力图达到同样的目的。殖民地不久就会成为一片广袤的屠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莫罗的预言在圣多明克逐渐成为现实。当地殖民当局拒绝履行法国国民议会提出的自由民有权参加省议会和殖民地议会选举的法令;当地的混血人则拿起武器,要求获得他们应有的权利。白人与混血人之间的争论吸引了殖民当局的全部注意力,因此没有注意到黑人即将造反的信号。 早在1790年,圣多明克的黑人奴隶就通过夜间的伏都教秘密集会互相传播准备起义的消息。1791年8月22日,海地北方平原的20万黑人奴隶以击鼓为号,纷纷起来造反了。白人种植园主及其妻子子女在午夜遭到突然袭击。奴隶们放火焚烧甘蔗田和房屋,屠杀白种居民。当地的一万名白人居民和一小股正规部队根本无法将起义镇压下来,几个星期内,海地北方已经成为废墟。大约有两千名白人被杀,180个甘蔗种植园和900个咖啡与靛蓝种植园被毁坏,1万多名奴隶在战斗、饥饿或白人镇压中死亡[1]。两个月后,海地北方已经全部落入奴隶手中,只有法兰西角与西部山区一带有防御工事的营地还在白人手中。在海地西部没有发生奴隶叛乱,不过却发生了白人与要求分权的混血人种的战争,除了太子港(当地贫穷白人组成了自发武装,反抗白人上等阶级和混血人)外,混血人种军队在交战中占上风。在海地南部,白人种植园主将黑人奴隶武装起来,反对混血人种。 到1791年10月,圣多明克的黑人起义已经演变为白人上等阶级与贫穷白人、白人保王党与革命派、混血人与白人、混血人与黑人、南部武装奴隶与北部起义奴隶之间的交迭混战[2]。唯一恢复秩序的希望在于从法国派遣军队,然而国民议会中的雅各宾派反对任何支持圣多明克殖民者与王家总督的动议。直到1792年9月雅各宾派控制国民议会后,才向圣多明克派去“革命军队”,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但是,自法国派去的革命军队面临圣多明克保王党的抵抗,只好与叛乱的奴隶联合起来。1793年6月,黑人攻陷法兰西角,并洗劫了这个城市。 1793年8月,法国颁布法令,解放圣多明克的奴隶。当地幸存的白人为了躲避黑人报复,纷纷逃往美国、古巴、牙买加和波多黎各(在波多黎各的西海岸,来自圣多明克的法国难民建起了富于法国特色的马亚圭斯城)。 圣多明克的黑人起义及随后的战争引起西属圣多明各(多米尼加)和英属牙买加当局的严重恐慌,他们惧怕本地的黑人也起而效仿。两国都向圣多明克派遣了远征军。一支英国军队在1794年3月攻占太子港,受到法国殖民者的欢迎。但是1795年牙买加爆发马龙人起义(这次起义是法国人在幕后操纵的)后英国撤回了军队。 黑人领袖杜桑·卢维图尔(Toussaint L'Ouverture)领导了反抗英国人的战争。他原为种植园的奴隶,1791年黑人起义后在圣多明克北方流浪掳掠。西班牙与法兰西共和国爆发战争后,他加入西班牙军队,成为保王党的雇佣兵。1794年,由于英国军队的入侵,他带领部队从西班牙军队中哗变,并转而参加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杜桑·卢维图尔得到了美国的支援,从美国得到船只和物资供应。1798年,英国干涉军统帅梅特兰与杜桑·卢维图尔签订了和约,撤回军队。 统一战斗结束后,杜桑-卢维图尔建立革命政权,选拔和任用黑人和混血种人担任各级政府官员。新政府委派J.-J.德萨林负责监督全国农业生产,号召流民在规定时间内回到种植园,把大片荒地分配给无地农民和士兵,并颁布法令,缩短耕作者的工作时间,严禁产业主买卖和鞭打耕作者。新政府还同英、美分别签订贸易协定,发展对外贸易。 1801年7月1日海地颁布第一部宪法,宣布永远废除奴隶制度,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私人财产不可侵犯,提倡贸易自由。杜桑-卢维图尔任终身总统并有权选择继承人。 1801年12月,拿破仑·波拿巴任命勒克莱尔为法国远征军司令,率领54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和 3万名士兵远征海地。1802年2月2日,抵达海地角。起义军在H.克里斯托夫指挥下坚决还击,下令烧毁海地角。不久,为了摆脱法军的包围,起义军撤退到内地和沿海山区起义军另一将领德萨林在海地西部太子港等战役中亦严重受挫。在起义军失利的情况下,杜桑·卢维图尔被迫与法军议和。 1802年6月,勒克莱尔设计诱骗杜桑-卢维图尔到海地西部的戈纳伊夫,将杜桑-卢维图尔逮捕并押送到法国,勒克莱尔背信弃义的行动激起海地人民极大愤怒。在德萨林、克里斯托夫以及A.S.佩蒂翁的领导下,起义军发动强大攻势,痛歼法国远征军。 1803年11月18日德萨林攻陷法军最后一个堡垒佛悌埃斯,法军被迫投降,在这次远征中法军共损失 3.5万人。11月29日,海地正式公布《独立宣言》。 1804年1月1日,杜桑·卢维图尔的属下让-雅克·德萨林将军(Jean-Jacques Dessalines)宣布成立海地国,并于当年9月封自己为海地皇帝“雅克一世”。“海地”一词来自泰诺语,意为“多山的”。德萨林发动了灭绝全部幸存白人的战役,在法兰西角,2000名白人被海地军队屠杀;在太子港屠杀了800人,热雷姆屠杀了400人。只有拿破仑军队中的波兰人得到了赦免,因为他们当初拒绝参加镇压黑人的战斗。有400多名波兰人选择留在海地,他们的后裔至今仍操波兰语。 独立后的海地 海地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独立后,海地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民主体制,政局动荡,独裁者不断被推翻。据统计,从海地独立到1915年这一百年间,共有近90位统治者相继上台。 让-雅克·德萨林,海地的第一位统治者和第一位皇帝,为海地制订了一部高度中央集权的宪法,在海地北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把被驱逐的法国人的产业分配给黑人和黑白混血人。他依靠军事手段实施管理,恢复农业,并把农业收成平均地分配给农民和工人。但是当他试图把在北方行之有效的这套制度用在南方时,却遭到了反抗。德萨林采取强硬手段来推行改革,这些措施反过来又造成政变。1806年,德萨林被暗杀。当年在太子港制订了新宪法,规定海地为共和国,并限制总统的权力。当上总统的亨利·克里斯多夫对此感到愤恨,试图用武力征服太子港,但是在黑白混血人亚历山大·佩蒂翁(Alexandre Pétion)的手下遭到了失败。海地随即被分为两部分:亨利·克里斯多夫以海地角为首都统治北部,佩蒂翁以太子港为首都统治南部。 在北方,亨利·克里斯多夫自称“海地总统”,在1811年自立为王,称亨利一世。他驱使黑人为自己修建了6座宫堡、8座宫殿,并驱使20万民工为自己修建了规模巨大的拉费里埃尔堡。亨利·克里斯多夫还创建了贵族等级制度,册封了4个亲王、8个公爵、22个伯爵、37个男爵和14个骑士。他对人民的压榨激起了反抗,1820年,克里斯多夫在一次政变中吞枪自尽。 在海地南方,佩蒂翁将大地产划分为小块的农耕地,此举虽然得人心,但在经济上却是灾难性的。蔗糖的出口从1791年的1.63亿磅跌至1825年的2020磅。佩蒂翁在1818年去世,他的继任者让-皮埃尔·布瓦耶(Jean Pierre Boyer)统一了海地,并一直统治到1843年。1822年,他出兵夺占了圣多明各(在1809年重归西班牙统治,1821年宣告独立)。 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后,对海地提出了索赔要求,要求其赔偿独立战争期间没收的白人种植园。这一要求在1825年遭到拒绝,法国于是派遣了一支舰队来封锁伊斯帕尼奥拉岛,强索3000万美元的赔偿。布瓦耶最后同意支付1800万美元,但是海地无力支付,于是同法国展开谈判。谈判的最终结果是把赔款减为1200万美元,在30年内支付,每年支付40万美元。为了应付赔款,布瓦耶减少了政府开支,并在农村采取军事管理政策,以期维持农业生产。 福斯坦一世皇帝1843年,一场地震毁灭了海地首都海地角,太子港则毁于大火。在混乱中,一名黑白混血人夏尔·埃拉尔发动了政变,迫使布瓦耶逃往牙买加。此后四年中,海地先后出了四位黑人总统,并在1844年丧失了圣多明各。1847年,海地参议院将不识字的黑人卫队长福斯坦·苏路克(Faustin Soulouque)选为总统,福斯坦上台后即将那些试图操纵他的参议员放逐,并在1849年废除了共和国。福斯坦自称为福斯坦一世皇帝,于1852年4月在太子港举行了豪华隆重、耗资巨大的加冕典礼。 福斯坦上台后即试图重新征服圣多明各,但是吃了败仗。到1858年,随着战争带来的开支增大、以及维持皇室排场所需的费用,已经使海地国库极度空虚。1859年1月,身为参谋长的塔巴拉公爵热夫拉尔将军(Fabre Geffrard)发动政变,迫使福斯坦退位,自任总统。 热夫拉尔被视为海地最好的总统之一,他支持教育,建立了医药、航海、艺术诸学院,鼓励在城市中建立工业技术学校,还派遣学生去欧洲留学。热夫拉尔下令修建了主要城市的蓄水设施,扶助农业和小型工业,并聘用外国人协助开发国家。他在对外政策上支持多米尼加复国派(该国在1844年独立,1861年因担心被海地吞并而重归西班牙统治),并帮助多米尼加流亡者发起反西班牙人的战争,为此招来西班牙的报复,威望降低。1867年,热夫拉尔在国内政治骚乱中被迫辞职。 热夫拉尔下台后,海地即陷入内战状态中,并最终招来外国干涉。在独立后的海地保留了壁垒森严的种姓制度,在所谓“高贵人”(elite)种姓中,黑白混血人居多,此外也有富有的、血统比较纯粹的黑人,他们居住在城市中,在乡下拥有地产,垄断了文武官员、法官、律师、医生等职业;全国另外97%的人口(几乎全部是黑人)则地位低下。1867年,南方黑人发动起义,总统从北方农民中征召部队来镇压,从而引起海地北方与南方之间的长久敌意。 政区地理全国分为九个省,省下设区。九省为:西北、北方、东北、阿蒂博尼特、中部、西部、东南、南方、大湾、尼普斯。 省 Département COK Cp2003.8.7 C1982.8.30 面积(Km) 首府 ACp2003 CCp2003 CC1982 北部 Nord 10 773,546 564,002 2,106 海地角 Cap-Haïtien 111,094 107,026 东北 Nord-Est 11 300,493 189,573 1,805 利贝泰堡 Fort-Liberté 15,589 西北 Nord-Ouest 20 445,080 293,530 2,176 和平港 Port-de-Paix 27,100 阿蒂博尼特 L'Artibonite 30 1,070,397 732,932 4,984 戈纳伊夫 Gonaïves 104,825 63,690 中部 Centre 31 565,043 361,470 3,675 安什 Hinche 23,599 西部 Ouest 40 3,093,698 1,551,792 4,827 太子港 Port-au-Prince 东南 Sud-Est 41 449,585 367,911 2,023 雅克梅勒 Jacmel 26,077 南部 Sud 50 627,311 502,624 2,794 莱凯 Les Cayes 48,095 48,838 大湾 Grand'Anse 51 337,516 489,957 3,310 热雷米 Jérémie 27,510 26,803 尼普斯 Nippes 52 266,379 Miragoane 海地 Haiti 7,929,048 5,053,791 27,700 太子港 Port-au-Prince 首都 太子港 (Port-au-Prince) 是全国最大城市、西印度群岛著名良港,人口约200万。太子港始建于1749年,1770年取代海地角成为法属圣多明各殖民地首府。1804年,海地独立,太子港成为首都。太子港饱经地震、飓风和战火破坏,发展缓慢。城市的建筑为圆梯形,由低处向山坡上伸展。城市街道狭窄,港口商业区街呈拱式。 政治政体海地是拉丁美洲最早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1987年通过的新宪法规定,总统由民主选举产生,任期5年。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拥有行政权。议会为国家立法机构。内阁是政府行政机构,由总理和内阁成员协助总统工作。宪法现行宪法于1987年3月29日通过,1988年6月至1989年3月曾中止实施。其后少数条款被废止。1994年10月,海地恢复法制化。宪法大大削弱了总统权力,以加强议会独立性,确保三权分立和权力分散原则。总统和以总理为首的政府分享行政权,政府向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弹劾政府。国民议会为立法机构。司法机构由最高法院、上诉法院、一审法院、治安法院和特别法院组成。现任最高法院院长为博尼法斯·亚历山大(Boniface Alexandre),2001年就职,任期10年。此外,最高法院还有2名副院长和10名法官。 宪法规定:海地是不可分割、主权、独立、合作制、自由、民主和社会的共和国;三权分立是神圣原则;国家主权属全体公民;公民可直接选举共和国总统、立法机构成员、以及根据宪法与法律规定的所有其他权力机构的成员和国民大会代表;宗教信仰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总统任期5年,不得连任,且任期最多为两届;行政权由总统、总理和两院制议会分享;政府向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弹劾政府。修改宪法须经参议院和众议院各2/3成员的同意。 议会海地国民议会分参、众两院。议员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任期2-6年不等,众议员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参议长任期2年,兼任国民议会议长;众议长任期1年,兼任国民议会副议长。 政党1986年8月海全国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合法政党的创建者人数应不少于20人、支持者不少于2000人。目前海合法政党有100多个,主要有: (1)希望平台党:简称希望党,由海前总统普雷瓦尔为参加2006年大选组建,吸收了前执政党拉瓦拉斯之家的部分成员。2006年2月普雷瓦尔当选海新总统,该党成为执政党。 (2)海地社会民主党:2005年4月由“民族主义革命进步党”、“民主运动全国委员会”及“海地英才”三党合并而成。 (3)人民斗争组织:1991年2月成立,原名拉瓦拉斯组织,后改名拉瓦拉斯政治组织。曾是阿里斯蒂德的重要支持力量,后来内部分裂。1995~2000年成为执政党。1997年1月,更名为人民斗争组织。 (4)拉瓦拉斯之家:简称拉瓦拉斯,2000~2004年为执政党。1996年由阿里斯蒂德创建,自称代表中下层阶层利益。目前,该党主要领导深陷囹圄或流亡海外,实力已严重削弱。 (5)海地创建民主运动:1986年成立,在2006年大选中与拉瓦拉斯结盟。 政要在1806年至1820年海地分裂为海地北方、海地王国和南海地共和国. 海地总督,1804年 让-雅克·德萨林(Jean-Jacques Dessalines): 1804年1月1日 - 9月22日 (称帝) 海地皇帝,1804年-1806年 雅克一世(Jacques I): 1804年9月22日 - 1806年10月17日 海地国国家元首,1806-1811 亨利·克里斯托夫(Henri Christophe): 1806年10月17日 - 1811年3月28日 海地国王,1811年-1820年 亨利一世(Henri I): 1811年3月28日 - 1820年10月8日 海地共和国总统,1806年-1849年 亨利·克里斯托夫 (Henri Christophe): 1806年12月28日 - 1807年1月27日 布鲁诺·布兰切(Bruno Blanchet) (代理): 1807年1月27日 - 3月10日 亚历山大·佩蒂翁(Alexandre Pétion): 1807年3月10日 - 1818年3月29日 让-皮埃尔·布瓦耶(Jean-Pierre Boyer): 1818年3月30日 - 1843年3月13日 夏尔·里维耶尔-埃拉尔(Charles Riviere-Herard): 1843年3月13日 - 1844年5月2日 菲利普·格里埃(Philippe Guerrier): 1844年5月3日 - 1845年4月15日 让-路易·皮埃罗(Jean-Louis Pierrot): 1845年4月16日 - 1846年3月1日 让-巴蒂斯特·里切(Jean-Baptiste Riché): 1846年3月1日 - 1847年2月27日 福斯坦·苏鲁克(Faustin Soulouque): 1847年3月1日 - 1849年8月26日 (称帝) 海地皇帝,1849年-1859年 福斯坦一世(Faustin I): 1849年8月26日 - 1859年1月15日 海地总统,1859年-至今 法布尔·热弗拉尔(Fabre Geffrard): 1859年1月16日 - 1867年3月13日 尼萨热·萨热(Nissage Saget) (临时): 1867年3月20日 - 5月2日 西尔维昂·萨尔纳夫(Sylvain Salnave): 1867年5月4日 - 1869年12月27日 尼萨热·萨热(Nissage Saget): 1869年12月27日 - 1874年5月13日 国务会议: 1874年5月13日 - 6月14日 米歇尔·多明格(Michel Domingue): 1874年6月14日 - 1876年4月15日 皮埃尔·狄奥马·博瓦隆-卡纳尔(Pierre Théoma Boisrond-Canal): 1876年4月23日 - 1879年7月17日 约瑟夫·拉莫特(Joseph Lamothe) (临时): 1879年7月26日 - 10月2日 利西于·萨洛蒙(Lysius Salomon): 1879年10月2日 - 1888年8月10日 皮埃尔·狄奥马·博瓦隆-卡纳尔(临时): 1888年8月10日 - 10月16日 弗朗索瓦·但尼·莱吉提默(François Denys Légitime): 1888年10月16日 - 1889年8月22日 Monpoint Jeune (临时): 1889年8月23日 - 10月17日 弗洛维尔·伊波利特(皮埃尔·狄奥马·博瓦隆-卡纳尔): 1889年10月17日 - 1896年3月24日 提雷济阿·西蒙-桑(Tirésias Simon Sam): 1896年3月31日 - 1902年5月12日 皮埃尔·狄奥马·博瓦隆-卡纳尔(临时): 1902年5月26日 - 12月17日 皮埃尔·诺尔·阿列克西(Pierre Nord Alexis): 1902年12月17日 - 1908年12月2日 弗朗索瓦·安托万·西蒙(François C. Antoine Simon): 1908年12月6日 - 1911年8月3日 辛辛纳图斯·勒孔特(François C. Antoine Simon): 1911年7月24日 - 1912年8月8日 坦克德雷·奥古斯特(Tancrède Auguste): 1912年8月8日 - 1913年5月3日 米歇尔·奥雷斯特(Michel Oreste): 1913年5月12日 - 1914年1月27日 奥雷斯特·扎莫尔(Oreste Zamor): 1914年2月8日 - 10月29日 约瑟夫·达维尔马尔·泰奥多尔(Joseph Davilmar Théodore): 1914年11月6日 - 1915年2月22日 让-维布伦·纪尧姆·桑(Jean Vilbrun Guillaume Sam): 1915年2月25日 - 7月28日 菲利普·絮德雷·达提格纳佛(Philippe Sudré Dartiguenave): 1915年8月12日 - 1922年5月15日 路易·博尔诺(Louis Bornó): 1922年5月15日 - 1930年5月15日 路易·欧仁·罗伊(Louis Eugène Roy): 1930年5月15日 - 11月18日 斯泰尼奥·樊尚(Sténio Vincent): 1930年11月18日 - 1941年5月15日 埃利·莱斯科(Élie Lescot): 1941年5月15日 - 1946年1月11日 弗朗克·洛奥(Franck Lavaud)(军事执委会主席): 1946年1月11日 - 1946年8月16日 迪马瑟·埃斯蒂梅(Dumarsais Estimé): 1946年8月16日 - 1950年5月10日 弗朗克·洛奥(军政府主席): 1950年5月10日 - 1950年12月6日 保罗·欧仁·马格卢瓦尔(Paul Eugène Magloire): 1950年12月6日 - 1956年12月12日 约瑟夫·内穆尔·皮埃尔-路易(Joseph Nemours Pierre-Louis) (临时): 1956年12月12日 - 1957年2月4日 弗朗克·西尔万(Franck Sylvain) (临时): 1957年2月7日 - 4月1日 国务会议: 1957年4月6日 - 5月20日 达尼埃尔·菲尼奥勒(Daniel Fignolé) (临时): 1957年5月25日 - 6月14日 安托万·特拉西布尔·凯布罗(Antonio Thrasybule Kebreau)(军事委员会主席): 1957年6月14日 - 10月22日 弗朗索瓦·杜瓦利埃(François Duvalier): 1957年10月22日 - 1971年4月21日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 1971年4月21日 - 1986年2月6日 亨利·南菲(Henri Namphy) (全国执政委员会主席): 1986年2月6日 - 1988年2月7日 莱斯利·马尼加(Leslie Manigat): 1988年2月7日 - 6月20日 亨利·南菲(军人执政委员会主席): 1988年6月20日 - 9月17日 普罗佩·阿夫里尔(Prosper Avril): 1988年9月17日 - 1990年3月10日 埃尔塔·帕斯卡尔-特鲁约(Ertha Pascal-Trouillot) (临时): 1990年3月13日 - 1991年2月7日 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Jean-Bertrand Aristide): 1991年2月7日 - 1991年9月30日 拉乌尔·塞德拉斯(Raoul Cédras) (军政府领导人): 1991年9月30日 - 1991年10月8日 约瑟夫·内雷特(Joseph Nérette) (临时): 1991年10月8日 - 1992年6月19日 马克·巴赞(Marc Bazin) (代理): 1992年6月19日 - 1993年6月15日 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 1993年6月15日 - 1994年5月12日 埃米尔·若纳桑(Émile Jonassaint) (临时): 1994年5月12日 - 1994年10月12日 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 1994年10月12日 - 1996年2月7日 勒内·普雷瓦尔(René Préval): 1996年2月7日 - 2001年2月7日 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 2001年2月7日 - 2004年2月29日 博尼费斯·亚历山大(Boniface Alexandre) (临时): 2004年2月29日 - 2006年5月7日 勒内·普雷瓦尔 :2006年5月7日-2011年 米歇尔·马尔泰利:2011年- 历任海地总理 1988.2-1988.6马蒂亚尔·塞莱斯坦(Martial Célestin) 1991.2-1991.10勒内·普雷瓦尔 1991.10-1992.6让-雅克·奥诺拉(Jean-Jacques Honorat) 1992.6-1993.8马克·巴赞 1993.8-1994.11罗贝尔·马尔瓦尔(Robert Malval) 1994.11-1995.11斯马克·米歇尔(Smarck Michel) 1995.11-1996.2克劳戴特·安托万·维尔利(Claudette Antoine Werleigh) 1996.2-1997.10罗斯尼·斯马茨(Rosny Smarth) 1999.3-2001.3雅克-爱德华·阿莱克西(Jacques Edouard Alexis) 2001.3-2002.3让-玛丽·切雷斯塔尔(Jean-Marie Chérestal) 2002.3-2004.3伊夫·内普蒂恩(Yves Neptune) 2004.3-2006.6热拉尔·拉托尔蒂(Gérard Latortue) 2006.6-2008.9雅克-爱德华·阿莱克西 2008.9-2009.11米歇尔·皮埃尔-路易(Michele Pierre-Louis) 2009.11- 让-马克斯·贝勒里夫(Jean-Max Bellerive) 外国干涉从1908年到1915年,海地发生了6次政变,更换了8位总统,陷入长期的内乱和内战中。虽然海地宪法禁止外国人拥有土地,但法国和德国的商行通过当地代理人在海地获得了许多土地所有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在海地的利益集团受到了美国的猜忌。此时美国已经通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引申”而扩大了门罗主义的范围,获得了波多黎各和古巴,为美国在加勒比海国家发生内乱或“欧洲人占领”时实行干涉作了辩护。1914年11月政变时,美国海军就派了一艘巡洋舰到太子港,将海地国家银行的50万美元保证金运到纽约(1919年归还),以免被叛军攫取。 1915年5月,海地爆发了另一次政变,为了扑灭政变,统治者纪尧姆·桑(Guillaume Sam)下令杀死监狱中的所有政治犯,他本人则在不久之后被冲入法国公使馆的暴乱民众杀死并被肢解。海地陷入无政府状态,最终招致使美国的入侵。1915年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子港登陆,控制了局面,并遴选出一个美国认为合适的总统。海地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海关被置于美国监管之下。美国监督海地参议院制订了新宪法,以美国宪法为蓝本,规定总统任期四年,参众两院议员任期为六年和二年,赋予年满21岁的公民选举权。 此后8年中,海地的经济获得改善,国债从2400万美元减至1200万美元,出口额从1916年的893万美元升至1928年的2200万美元。海地的本国工业获得扶植,此外美国还建设了公共卫生机构、公路、给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以及公立学校。此外美国还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地方警察部队,以代替不可靠的总统卫队。但是美国的占领也招致海地人的反抗,在1918年到1920年的一次起义中,有2000名海地人、7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和27名海地警察被打死。1930年代之后,美国在拉丁美洲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被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睦邻政策(Good Neighbor policy)取代。1934年,美国军队撤出海地。 从1935年到1955年 1934年,最后一批占领海地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撤出海地。美国撤军后,斯泰尼奥·樊尚总统(Sténio Vincent)统治海地直至1941年。他在任内修改了海地宪法,将总统任期改为5年。当多米尼加独裁者特鲁希略下令屠杀和驱逐多米尼加的海地侨民时,樊尚采取了克制措施,通过其他美洲国家向多米尼加施压,获得了75万美元的赔偿[3]。 1941年12月8日,海地向日本宣战,之后不久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地总统莱斯科(Élie Lescot)同美国密切合作。在美国的请求下,海地在战争期间加强了橡胶、植物纤维和植物油的生产。美国则制订卫生援助方案,协助海地建立公共卫生系统。海地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但是,由于美国的战时援助物资和款项大量涌入,导致海地黑市交易和贿赂活动增加,此外橡胶增产方案也将数万名海地农民从其小农场上驱逐走,这些情况导致不满,触发了1946年1月的政变。接管政权的军事委员会举行了议会选举,议会则在1946年5月选举迪马瑟·埃斯蒂梅(Dumarsais Estimé)为总统。埃斯蒂梅谋求修改宪法以连选连任,从而导致1950年的又一次政变。军事委员会的马格卢瓦尔上校(Paul Magloire)成为总统。在他的任期内,世界卫生组织协助海地建立公共卫生系统,并推行广泛的疫苗接种计划,以消灭岛上的疟疾、黄热病、天花和梅毒。马格卢瓦尔政府制订了新宪法,鼓励外国投资,并得到美国的贷款,修建了阿蒂博尼特河上的水电站,疏浚海地角的港口,并开始大规模开采铜、褐煤和矾土资源。1951年的农业五年计划则扩大了甘蔗、咖啡和可可的种植,并奖励粮食生产。 杜瓦利埃独裁和军人统治 1956年,亲美的马格卢瓦尔总统被推翻。1957年9月,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博士被军事委员会选为海地总统,从而开始了杜瓦利埃家族对海地29年的统治。 1986年,弗朗索瓦·杜瓦利埃之子让-克洛德·杜瓦利埃下台,以亨利·南菲将军为首的“全国执政委员会”实行军事统治。 1990年,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选举为总统,但他的任期被军事政变破坏。1994年,在联合国授权的国际干预下,阿里斯蒂德重返总统职位。1996年,勒内·普雷瓦尔当选总统。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当选为总统。 2004年2月,海地发生军事叛乱,叛军迫使阿里斯蒂德逃离该国。之后最高法院大法官博尼费斯·亚历山大根据宪法成为临时总统。联合国派出维和部队以监督海地选举。2006年2月7日,海地的总统和议会选举举行,33名候选人竞选总统,另有1300名候选人角逐议会129个席位。[4]2月16日,临时选举委员会主席宣布,希望党总统候选人普雷瓦尔在总统选举中获得51.15%的选票,成为获胜者。 经济体制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西半球最不发达国家,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80%。主要矿藏有铝矾土、金、银、铜、铁等。其中铝矾土储量较大,约1200万吨。也有一些林业资源。海地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贫状态下,全国只有大约20%的居民能用上自来水,文盲率高达80%。 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几年来,尽管政府大力鼓励外国和私人投资,但国内治安混乱,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使投资者望而却步。2000年工业产值增长率为1.7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36%。其中制造业占7.5%,建筑业占13.9%。加工工业和房屋及公共工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水电工业由于投资不足和油价上涨等原因而有所下降。 农业尽管海地农村以山地为主,耕地缺乏,产量很低,但农业仍为海地主要经济部门,全国近2/3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技术落后,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耗费2亿多美元外汇进口粮食。可耕地面积55.5万公顷,其中12.5万公顷为可灌溉地,但只有半数有灌溉系统,因此,近年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扩展可灌溉地面积。此外,有少许种植园,约占可耕地面积10%,多由美国公司经营咖啡和波罗麻。由于人口压力,造成了由传统经济作物的生产,如咖啡、波罗麻、糖、可可等逐渐转向农作物的生产,如大米、玉米、高粱、小米和大豆。 2000年,由于长期大面积干旱和病虫害,农业出现负增长,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48%。 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商业、餐饮业、旅游业和交通电讯业。2000年增长率为1.4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4%。 旅游业收入是外汇主要来源之一。自1991年海地政变后,旅游人数大降,1988~1989年每年近15万人次,1992~1993年仅4万人次。近年来政府在旅游业领域进行了改革,统计,99-00财政年度游客已超过15万人。1996年有标准客房843间,1999年减至493间。 货币货币为古德(Gourde)。汇率为39.75古德兑1美元(2009年)。 贸易主要贸易对象为美国,其次是加拿大、欧洲共同体国家和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主要进口食品、石油、油脂、化工产品、机械、车辆等;主要出口咖啡、可可、香精油、食糖、剑麻等。1990年海地获双边援助1.173亿美元(其中美国提供0.5亿),获多边经济援助0.719亿美元(其中国际开发协会提供0.13亿)。 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 公路:总长4300公里,其中国家级沥青、水泥铺面公路600公里,碎石路1500公里。2000年每1000人拥有汽车36辆。 铁路:总长240公里。只用于运输甘蔗。 空运:主要由外国航空公司控制客货运市场。海地航空公司成立于1969年,有飞机35架,首都有国际机场一座,承担全国94%的客运量。1999年民航客运量781684人次,70%为本国乘客。 海运:首都太子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Miragoane是最主要的外贸港口,海地角港是全国第三大港口。 电信: 2000年有电话10万门,其中四分之一属于公共部门。 外交国策1994年10月阿里斯蒂德总统复职后逐步恢复与发展同各国的关系。普雷瓦尔执政期间,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大力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以维持社会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近年来政府明确外交工作为捍卫国家主权和经济发展服务。由于美欧等西方国家对海地举行的选举不满,对海施加强大压力。海政府在批评西方国家干涉海内政、减少同其交往的同时,积极拓展外交生存空间,加强同加勒比和中美洲国家的关系。总统和外长先后出访古巴、墨西哥、洪都拉斯等国,谋求扩大地区性合作。同时还积极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希望能以观察员身份加入非统组织。阿里斯蒂德政府提出,外交政策应服务于国家发展,以开放精神和实用原则来处理海对外关系。 与欧美国家的关系2001年,海外交重点仍是修复和改善同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但由于国内政治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美国、欧盟等国家对海地的经济援助仍未解冻。 与中国的关系海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建交,是我国台湾地区所谓的“邦交国”。原因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海地与当时的中华民国建交,蒋介石败退台湾后,自诩为“中国正宗”,故与海地尚未断交。 1997年1月和1998年2月,中国和海地分别在对方首都互设贸易发展办事处。应联合国要求,自2004年10月以来,中国政府已向海地派出了8支维和警察防暴队。 文教教育法律规定7~13岁的儿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64%的学龄儿童可获得小学教育。1999年中学毕业会考参加人数达10.2万。城市成人文盲率为57%,农村则高达85%。全国中小学校近9千所,其中私立学校占85%以上。有海地大学等7所高等学校。 宗教伏都教(Voodoo)是海地一种为传教士所诟病的古老信仰。这种信仰起源自古代非洲的传统多神崇拜,同时融入了一些天主教中魔鬼崇拜的元素。前总统老杜瓦利埃就曾利用这一崇拜,建立名叫“通顿马库特”(吃人魔王)的私人武装,对其人民施以严格的控制。但另一方面,海地也有不少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而国内亦有不少殖民时期建立的天主教堂。 媒体主要报纸有《消息报》(NOUVELLISTE)和《晨报》(LE MATIN),均为私营,日发行量分别为5万份和6000份。官方通讯社为海地通讯社,1981年成立。全国现有37家电视台,188家广播电台。 旅游饮食海地人喜食橄榄油饭。做饭时,先把水烧开后下米,然后倒入橄榄油,水干饭熟后,过冷水,再涂上牛油,上火再焖,水干即可。海地居民多吃两餐,民族菜有辣椒炸猪肉、玉米粉鲤鱼、豌豆或牛肉大米饭、香蕉、甘薯和山药。城镇居民多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饮料。农民常吃芒果、山药、 豆类、甘薯和玉米等。只有在节日里,才吃些肉、禽蛋和奶类等。 注意事项常见疾病与医疗状况 海地为乙肝、疟疾、伤寒、登革热、艾滋病的高发地区,艾滋病毒感染率为5.6%。医疗条件差,尤其是首都以外地区。首都药品供应尚可,但价格昂贵。 安全形势和治安状况 海地枪支泛滥,枪击、绑架事件层出不穷,治安极差,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北角的太阳城系“危险之地”,当地警察也退避三舍。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