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参纲 |
释义 | 海参纲是棘皮动物门的一纲。分为3亚纲6目:即枝手海参亚纲,包括枝手目和指手目;楯手海参亚纲,包括楯手目和平足目;无足海参亚纲,包括无足目和芋参目。 基本介绍棘皮动物门的1纲。身体延长,呈蠕虫或腊肠形。没有游离腕。管足作子午线排列。一端为口,另一端为肛门。口周围有 1圈触手。围绕食道有石灰环。消化道长而弯曲。骨板不发达,变成许多很小的石灰质骨针或骨片,埋没于皮肤之下。世界海参类超过900种,中国约120种(见图)。 基本形态腹面朝地,管足常排列成3纵带,即包括3个步带,称为三体道区。同腹面相反的一面称背面。背面包括2个步带,称二体道区。这与其他纲的背面是反口面,腹面是口面的情况不同。某些海参呈现在一定程度的两侧对称。 触手是海参的摄食器官,有楯状、枝状、羽状和指状4种。触手的数目多为10、12、15或20个,少数为8、25或30个。触手由第1对管足变化而来,它的形状和数目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 多数海参有管足,也有的无管足,如无足目和芋参目。背面管足常形成不具吸盘的疣足或肉刺。疣足和管足界限有时并不十分清楚,疣足和肉刺末端的端板常缺或不发达,管足的端板则很发达。 海参骨片形态多样,随种类而异,是海参分类最重要的依据。骨片根据形状有所谓桌形体、扣状体、杆状体、穿孔板、花纹样体、轮形体、锚形体、笼状体、C形体和X形体等。绝大多数海参都有骨片,但数量不一,1个丑海参约有2000万个骨片,而海地瓜有时完全没有骨片。骨片多的海参触感粗涩,骨片少的海参触感光滑。骨片是一种单晶的内骨骼,与其他纲的骨板没有本质的区别。有几种海参,如箱海参科,全体披甲状骨板,板上有垂直的棘,这充分说明骨片是变小了的骨板。 石灰环是海参类所特有的器官,同海胆的咀嚼器官──亚氏提灯可能同源,对于支持咽部、神经环和环水管等器官有重要作用。它的形态和大小常因种而异。简单的石灰环由5个辐片和5个间辐片构成。某些枝手目海参的石灰环很复杂,由多数小片镶嵌而成,各辐片向后端伸出叉状延长部。无足目的石灰环常多于10片。 海参类的消化道在体内回折两次,靠肠系膜连于体壁,开口于肛门,肠末端扩大为泄殖腔,泄殖腔旁常分出1对枝状器官,称为呼吸树或称水肺。有的种类,在呼吸树基部附近有许多细盲管构成的居维叶氏器,具粘性,是海参特有的防御器官。生殖腺1个,不呈辐射对称,位于肠系膜的1侧或2侧,有1条总管通向前方,开口于背中线触手间或稍后方。 生理特点海参类主要是悬浮取食或沉积取食,许多穴居或石下静止生活的种类,如瓜参及赛瓜参等它们以分枝的触手向体外延伸,触手表面具有粘液,粘着落入表面的有机物颗粒或主动捕捉微小食物,然后随触手一起缩回到体内,再将食物送入口。触手从咽壁获得分泌的粘液后又伸出体外。另一些种类如刺参等为沉积取食,它们吞嚥底部的泥沙,消耗其中的有机物,然后再将不能消化的物质由肛门排出。消化道的前端为口,在触手基部围口膜中央。口后为咽,咽的前部被一钙质环环绕,它由10个板(步带区及间步带区各5个)连结形成,或许相似于海胆的亚里斯多德提灯。钙质环不仅支持咽与环水管,也是体壁纵肌束及触手伸缩肌的附着处。咽后或有微小的食道,与肠直接相连,无胃。肠超过体长的3~4倍,在体内环绕排列,并有隔膜固定位置,最后变成泄殖腔,以肛门开口体外。除了无管足类是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之外,大多数种类在消化道两侧有一对呼吸树(respiratory trees)作为呼吸器官,它是由泄殖腔的前端发出的一对主干,由主干分出大量的分支及再分支,最后末端形成成丛的小囊,囊内充满体腔液,通过泄殖腔及呼吸树有节奏地收缩与扩张,使水流入与流出以进行气体的交换。仅一次收缩就可将呼吸树中的水分完全排光。海参的体腔是很宽阔的,体腔具纤毛上皮,使体腔液在体内流动并完成物质的循环。体腔内含有几种体腔细胞,有的体腔细胞中含有血红素,使体腔液变成红色。例如瓜参、赛瓜参即是。代谢产物主要为氨,常以结晶形式被体腔细胞携带到呼吸树、肠道等处,然后再排出体外。海参类、特别是海参属及刺参属具有很发达的血系统,具有平行于水管系统的环血管和辐血管,伴随肠道有背、腹血窦。由背血窦分出大量的血管进入肠壁,由肠壁的小血管再汇集成腹血窦。也有血管分布到呼吸树。血液相似于体腔液,体腔细胞也由血管壁产生。血液的循环途径尚不清楚,但背血窦的搏动可以推动血液的流动。海参的血系统对气体及食物的输送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神经系统也与水管系统相平行,在触手基部有神经环,由它提供神经到触手及咽。5条辐神经穿过咽部的钙质板,到达5个步带区环水管之下靠近真皮层的地方。神经的内面有下神经窦(体腔来源)及上神经窦(非体腔来源)包围,辐神经本身也可分为厚的外神经及薄的下神经。实验证明神经环并不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具较发达的感觉细胞,分布在上皮层中,特别是在身体的两端。整个表面对光具反应。触手的基部有眼点。在钙质板附近有中空的平衡球,内有平衡石,司身体的平衡。穴居种类具向地性(geotropic)。 生殖与发育大多数海参为雌雄异体。极少数为雌雄同体,但雄性先熟。海参只有一个生殖腺,由简单的或分支的管丛组成,后端连接一生殖导管,形成一拖布状,悬在体腔的前端,最后以生殖孔开口于背、中部的两触手之间。一般为体外受精,发育几天后形成耳状幼虫,也有纤毛带,很相似于海星的双羽幼虫。然后,又经过一桶形幼虫期。因此有人主张桶形幼虫是棘皮动物的最基本的幼虫形态。最后,经变态成为成体。一些种类具孵育幼虫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寒带海洋生活的种类,在其腹面及背面形成孵育袋,受精卵在其中发育。也有少数种可在体腔内受精并孵育幼体,通过肛门区体壁的破裂而释放出来。海参类具有很强的自切及再生能力。例如海参、刺参等在其呼吸树的基部有数目不等的粘液性盲管,称居维尔氏小管(Cuvier's tubules),呈白色、粉色及红色等,在海参受到剧烈刺激、损伤或过度拥挤等异常情况下,可引起体壁的剧烈收缩,并由肛门排出这些居维尔氏小管,或同时释放出粘液以缠绕入侵者,有的其中还含有毒素以用于防卫。有的种在排放同时,还伴随有内脏切除(evisceration),即同时排出其两侧的呼吸树,甚至消化道、生殖腺及全部内脏器官,有的种如瓜参等还可由身体前端断裂。这种自切在有的种是一种季节性的自然现象。自切以后都能再生,泄殖腔是再生的中心。如果身体自切成两段,两段都能再生成两个个体。如自切成多段,一般只有带有部分泄殖腔的片断能再生成一整体。但少数穴居的种类,只有前端部分才能再生。 生态分布海参类分布于世界各海,种类最多的是印度-西太平洋区。垂直分布从潮间带到水深10000米的深海沟。在深达10540米的菲律宾深海沟内,最普通的动物是海参;在水深4000米的千岛-堪察加深海沟,海参占底栖生物总量的50%;在巽他群岛深海沟,加拉齐号1次拖网曾获渊望参3000个。海参栖息于各种底质,包括硬的石底、珊瑚礁底或贝壳底,软的沙底、泥底或泥沙底。有的种类行底上生活,有的行底内生活。它们在海底匍匐、潜伏或附着在石头或贝壳上,少数种终生营浮游生活。海参多为沉积食性,食物是混在沉积物里的有机碎屑和微小生物,如硅藻、有孔虫、放射虫、桡足类、介形类和小形贝类等,同沉积物一并吞入口内。粪便排出量大。枝手目海参以浮游生物为食。海参生长缓慢,海老鼠3~4年才能长大,刺参起码能活5年。 海参类的再生力很强,受到刺激或在不良环境下,常强力收缩,压迫内脏从肛门排出,这种现象称为排脏现象。内脏排出后能再生。有少数种海参的身体被横切为几段,各段也能够再生。还有少数种海参能用自切或分裂法增殖。 基本分类海参纲分为3亚纲6目: 枝手海参亚纲(Dendrochirotacea) 枝手目(Dendrochirotida) 指手目(Dactylochirotida) 楯手海参亚纲(Aspidochirotacea) 楯手目(Aspidochirotida) 平足目(Elasipodida) 无足海参亚纲(Apodacea) 无足目(Apodida) 芋参目(Molpadida) 经济意义体壁厚的大型种类可食用,全世界约有40种。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楯手目的刺参科和海参科。中国食用海参约20种,其中10种有较高的商品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