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篲竹 |
释义 | 篲竹,秆高2.5-4m,径约1cm,节间长13-15cm,节下具白粉环并疏被脱落性小刺毛。分布于浙江上海广东等地。 中文学名:篲竹 拉丁学名:Pseudosasa hindsii Chu et Chao 别称:笛竹、四季竹、四时竹、寒山竹、邢氏苦竹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科:竹亚科 族:北美箭竹族 属:矢竹属 亚属:茶竿竹亚属 分布区域:香港,福建,台湾,广东,广西 组:托竹组 外观特点篲竹,竿高3—5米,粗约1厘米,深绿色;节间长20—30厘米,无毛,幼时节下方具白粉,竿上部节间被微毛;竿每节分3-5枝,枝直立,贴竿;二级分枝通常每节1或2枝。箨鞘宿存,革质,背部疏生白色或淡棕色刺毛,先端圆拱形;箨耳镰形,生有弯曲的缒毛;箨舌拱形,高2—3毫米;箨片直立,宽卵状披针形,基部略向内收窄,与箨鞘顶部几等宽,先端渐尖。每小枝具4—9叶;叶鞘长2.5-4.5厘米,质坚韧,枯草色或淡棕色,无毛或疏生贴伏小刺毛,毛脱落后留有小凹痕,边缘具短纤毛;叶耳无,有几条流苏状鞘口继毛;叶舌截形,坚硬,高1—1.5毫米;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7-22厘米,宽10—16亳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无毛或下表面被微毛,次脉3—5对,小横脉显著,在叶下表面呈狭长方格状,叶缘的一边较平滑,另一边具向前倾斜的刺状锯齿,叶柄长约2毫米。总状或圆锥花序着生在叶枝下方的侧枝顶端或混生仅有1叶片的枝顶,花序细长,具2-5枚小穗,基部复以具纵肋的叶鞘,后者顶端有极为退化的叶片;小穗柄直立,小穗含4-16朵小花,长2.3—5.5厘米,淡绿色;小穗轴节间粗壮,长约4毫米,其顶端呈杯状,边缘生小纤毛;颖2,近于等长或第一颖较小,先端尖或渐尖,无毛或背面于脊上和边缘常生纤毛,第一颖长6—10毫米,第二颖长7-12毫米;外稃卵状披针形,长10—14毫米,具9—12脉,先端渐尖,背部有毛或近于无毛,上部边缘生纤毛,基盘有髯毛,小横脉明显;内稃长8-10毫米,背部具2脊,脊上和截平的顶端均有纤毛,两脊之间有小刺毛或短柔毛;鳞被3,倒卵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下部具脉纹,先端边缘生纤毛;雄蕊3,花药长约5毫米;子房近呈三棱形,无毛,花柱极短,柱头3,呈稀疏羽毛状。果实未见。笋期5—6月,花期7—8月。 产地分布:原产香港(模式标本产地)。生于沿海山地,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有栽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