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哈密沁城白山遗址 |
释义 | 白山遗址位于哈密沁城乡东北约4公里的胜利新三队,地名为“大队坡”。 1986年8月,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刘国瑞、王一龙、买买提前去该地进行调查。 遗址概况与地星堆积遗址原被沙土覆盖,表面为戈壁砾石。高出北边的大道2米多。东、南均已被垦为农田,由于社员在此取土肥田,遗址被破坏面积较大,也较严重。所挖之处形成了一个不很规整的地层剖面。可见到厚约2米多的文化层。据土色、土质及包含文化遗物的不同可大略分出上、下两层文化堆积。上层上质较细,包含文化遗物很少,薄厚不等,最厚处达1.5米。在这一文化堆积中见到清代棺木,微露于地表,其周围散布有少许的青花瓷片,并采集到康熙通宝1枚,时代较晚。下层文化堆积中有大小不一的砾石,并伴有陶器、石器、铜器。由于没有进行试掘工作,所以下层文化堆积厚度不详,也无法搞清该遗址文化内涵的全面情况,现就调查时采集和征集到的这一文化层内的遗物,略予介绍,并作简单分析。白山遗址共采集和征集陶器8件,陶片54件。 遗物陶器一、完整陶器陶罐夹砂红陶,手制。制口且稍收。鼓腹,平底。上红衣,自日沿至腹有一一单耳。较,能手持,为实用物,且火候不均。通高10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6.5厘米陶罐夹砂红陶,上有红色陶衣。手制,刮乎。器形较规整,敞口,鼓腹,图底。自口沿暖部有一单耳,实用,可手持。器体略损,通高9。l厘米、口径6.8厘米。房杯夹砂红陶。手制,刮平。自日沿腹有一单耳,实用,可手持。通高9.3厘米、斜口、敛口、平底。自口沿至下附~小耳,仅足穿系。小耳底部常粗糙,内、外壁凹凸不平。火候不均。通高4.8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10.7厘米。 夹砂红陶手制,外壁抹平。敛口调底。腹部有双系,孔微小,制作粗糙,形不规整。厚壁,内壁凹凸不平,形似手指挖成。火候不均匀。通高4.9厘米、口径3.2厘米。该件器物,从形制、用途等方面分析,不像平常所述饮食器皿,却略偏向增锅类器物,但这一点亦不肯定,所以仍将此物暂定名为杯”。 二、彩陶片从调查来看,该遗址的彩陶,并不十分丰富,共采集到彩陶片12件,均为下层文化堆积中出土,由于农民积土肥田,将遗物随地遗弃。采集实物的体形较小,无一一完整器形。彩绘纹饰,-~般以竖条纹及倒三角纹为主。陶质均夹砂红陶,手制。表敷红色陶衣,绘以黑彩。腹部残片上绘一定条纹,下有两道平行斜线纹与之相接。残长3.6厘米、残宽2.姬长。腹部残片两边各绘一斜线纹。残长3.8厘米、残宽3.4厘米。腹部残片有残耳,为单耳下部。残耳左部绘有两道平行竖条纹。残长5.6厘米、残宽2.8厘米。腹部残片在残片中部绘有倒三角宽带纹。残长3。5厘米、残宽3.2厘米。彩陶残片中部绘一直线纹黑彩。残长2.8厘米、残宽2.7厘米。彩陶残片绘有一定条纹,下有两道平行直线纹与之相接。有部又有一直线纹。残长3.9厘米、残宽2.3厘米。 彩陶残片绘有三道直线纹黑彩。残长4厘米、残宽2厘米。 口沿残片自口沿下有一定竖条纹,且不很规整。残长5.2厘米、残宽3.5厘米。口沿残片自口沿下有三道不规则的竖条纹,肩部又饰一横线纹黑彩。残长5.6厘米、残宽七9厘米。口沿残片自口沿下有一倒三角纹饰。残长2.l厘米、宽3.5厘米。口沿残片自口沿下饰有一圈倒三角纹,内日沿上有一圈黑彩。彩绘图案较为规整。从残片观察,该件彩陶为一钵形器类。残高32厘米、残长10厘米。 三、素陶片遗址分布有许多陶片,为下层文化层,与彩陶、铜器共存。共采集素陶片42件,皆夹砂红陶,灰陶罕见。部分陶片陶质非常粗糙,交砂量大且砂粒较粗。 口沿 共采集5件。分两种 其一 4件。无任何纹饰。 其二 1件。口沿处饰附加堆纹。手制,质粗,夹砂量水,纹饰为由外向内压出凹凸状。残高5厘米,残宽8.5厘米。 器底 共采集4件,亦分两种: 其一 3件。平底。 其二 l件。平底。在器底部又凸出一沿。手制,抹平。不很规整。残高3.I厘米、底径7厘米。器耳 共采集7件。分单耳和英耳。 委耳 采集5件,分三种: Ⅰ 1件。在器体上直接堆起一半月形把柄。耳厚1.8厘米、残片高5.1厘米。 Ⅱ 3件。堆起英耳后,在中部有一道由上向下的压痕,使霎耳头部下垂。并有明显的 烟熏痕迹。其中器形稍大的1件,奠耳长4.7厘米、宽3.2厘米、高1.9厘米皿1件。堆起若耳,再由外向内压出数道凹凸纹饰。该式奠耳器的器形较大。有明显的烟熏痕迹,长 8.2厘米、宽 3.9厘米、高 3.6厘米.。另外就备耳残片观察,襄耳在器体的位置亦有二种。其一,在口沿下颈部;其二在 器腹部。如:上述其一二种。 四、铜器共出2件。 铜锥通长为2.3厘米。安柄部分为四棱形。使用一段为尖锥状。铜质青铜。 铜器通长为2.9厘米。使用部分为半椭圆铲形,有刃。安柄部呈长方状。头部微宽,铜质青铜。此外地表调查时,还采集到康熙通宝1枚。这显然与上层文化堆积中的清代墓葬有直接关系。 五、石器共采集5件。磨制石器损坏相当严重。从少许残块看,石器一面磨制出凹状面,可能为类似马鞍形石磨的大型磨制石器。磨刀石通长11.1厘米、通宽3.5厘米、厚1.7厘米。质系砾石,表面磨制光滑,上部有一钻孔。器体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石珠白色。共2粒。加工较细,一粒圆偏,中间有一钻眼。直径队8厘米、高0.4厘米、钻孔直径03厘米。另一粒细长,中间有一钻眼,直径04厘米、高08厘米,钻孔直径0·2厘米。石珠红色。1粒。形体较为规整,加工精细,器形如两个倒扣的盘子,中间有一钻眼,直径1.1厘米、高06厘米、钻孔直径02厘米。石珠褐色。1粒,其中间有多道白色圈环。形体为椭圆形,但两头磨平。中间钻眼。通长2.6厘米、钻孔直径03厘米。 总结从上述自山遗址的地层、遗迹、遗物等情况可以推断,白山遗址的下层文化堆积为一处青铜时代遗址。 铜器与彩陶共存,陶器均为夹砂红陶,出现了圜底双系小陶杯,这种器形,在新疆所出陶器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哈密地区更是首次发现。彩陶,质地较为粗糙。调查时所采遗物只有12件,且体形小,均红衣黑彩,就目前材料,白山遗址内彩陶在整个陶器中的比例较小,纹饰,比较简单,主要以竖条、横线及倒三角纹为主。有的内外施彩,内彩绘于器口,这与五堡克孜尔确卡墓地三堡焉不拉克墓地及天山以北的巴里坤大河、石仁子乡,等地所见彩陶纹饰,虽有相近特点,但也可见到明显的差别。这里所见彩陶钵(残),体形不大,内外施彩,内口沿有一圈黑彩,外彩自口沿至腹下有倒三角纹图案。这种通实倒三角纹饰及陶器器形,在目前新疆同类时代的遗址或墓葬中,是具有特点的陶器。就充分显示了明显的区域性的文化特点。 白山遗址所见霎耳器,其形制有着相当明显的特征。新疆有关荣耳器的遗址或墓在哈密焉不拉克墓葬,木垒四道沟遗址,奇台红旗厂,吐鲁番艾丁湖古墓,鄯善苏巴什古墓,和静察吾沟墓地,喀什阿克塔拉、库鲁塔克遗址四均有发现。与之共存遗物也主要为陶器、铜器、石器等。现所出土霉耳器大多为釜,且有明显的烟熏痕迹,离耳多5月形。从出土的地域分析,遍及天山南北。就出霎耳器的遗址、墓葬的数据来看,二在距今 3 000年上下或稍晚。虽然在这些多耳的形制、纹饰等方面与白山遗址所出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共性还是主要的。 在沁城区,属青铜时代的遗址尚属首次发现,这为沁城区早期考古文化填补了一空白,上述白山这类遗址在哈密地区也不多见,是我们研究这一小地区内青铜文化发展值得注意的线索。再者,在白山遗址东约500米左右,有一批岩刻画存在,遗址与岩刻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尚须今后更多的田野工作的开展来证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