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哈佛大学图书馆 |
释义 | 哈佛大学图书馆是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有5位美国总统、30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在这里学习过。在四百多年的发展中,共拥有馆藏1500万卷。这些蕴藏思想智慧的综合性的馆藏资源对哈佛师生的学习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 简介1638年,学校校务委员约翰·哈佛病逝,他把一半遗产和私人藏书捐献给学校。学校就以哈佛命名,哈佛的捐献成为当时图书馆的主要财产和资料。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哈佛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达1000多万件,设有100多个分馆。不仅学校的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而且还有各类专业图书馆。分馆大部分设在哈佛大学校园内,有的远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甚至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其中燕京图书馆收藏有中国的珍贵图书;拉蒙特图书馆是世界上第一个供大学本科学生专用的图书馆;魏德勒图书馆是哈佛大学藏书最多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有一个目标。就是要使学校达到“教育的珠穆朗玛峰”,占据世界第一流的位置。他和国内外100多家的计算机数据库建立了联系,热情周到地为师生提供各种资料。 哈佛大学每年接待大批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学年结束大家交流在哈佛做研究的感受时,无不赞叹这里的图书馆系统。丰富的资料,读者至上的一流的服务设施,便利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优雅的研究环境等等,实在无与伦比。 建立1638年,学校校务委员约翰·哈佛病逝,他把一半遗产和私人藏书捐献给学校。学校就以哈佛命名,哈佛的捐献成为当时图书馆的主要财产和资料。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哈佛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达1000多万件,设有100多个分馆。不仅学校的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而且还有各类专业图书馆。分馆大部分设在哈佛大学校园内,有的远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甚至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其中燕京图书馆收藏有中国的珍贵图书;拉蒙特图书馆是世界上第一个供大学本科学生专用的图书馆;魏德勒图书馆是哈佛大学藏书最多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图书馆。 发展1636年建立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前身为哈佛学院图书馆,以J.哈佛1638年去世后遗留下来的半数房屋和 400册藏书为基础建立的。最初几乎仅依靠赠书,发展比较缓慢。1723年仅收藏3500册图书。1764年藏书增加到5000册时哈佛大楼遭受火灾,大部分藏书被毁,仅存404册图书。1800年藏书达1.3万册。1841年首次有专用馆舍,即仿照英国剑桥英王学院礼拜堂设计的戈尔大楼。1877年和1895年又两次扩建。1915年威德纳图书馆开放。1942年主要收藏珍本和手稿的霍顿图书馆开放,随后新英格兰保存本图书馆、拉蒙特本科生图书馆、普西图书馆等相继建成开放。经过350 多年的收集,到1987~1988年已发展成为拥有96个图书馆、1030名工作人员、1200多万册图书、10万多种期刊、400 多万件缩微品的举世闻名的图书馆群。它们大部分设在剑桥和波士顿的哈佛校园内;有的还远在华盛顿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目标哈佛大学图书馆有一个目标:就是要使学校达到“教育的珠穆朗玛峰”,占据世界第一流的位置。他和国内外100多家的计算机数据库建立了联系,热情周到地为师生提供各种资料。哈佛大学图书馆是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最热门的图书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在全美馆藏最丰,连国会图书馆也甘拜下风。这里收藏有超过1500万册图书,550万卷微缩胶卷,650万份手稿,以及500万份照片、地图和录音带等研究资料。即使是本科生,也能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哈佛的电子书籍收藏系统十分强大,学生们几乎可以查看到每一期学术刊物的电子版本。 分馆哈佛大学有大大小小、分门别类的近百家图书馆。各馆都有其无可替代的特色,充分显示哈佛非中心化的体制。不同的图书馆藏书各不相同,面向不同的学者,侧重于不同的领域,而且各馆的经费也来自不同的渠道。包括哈佛最大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图书馆威德纳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科学中心图书馆、S.摩尔和F.W.希尔图书馆、安多弗-哈佛神学院图书馆、康特威医学图书馆贝克商业管理图书馆(有1850年前克雷斯商业经济史藏书和班克罗夫特南海泡沫藏书等著名藏书)、顿巴敦橡胶园研究图书馆 (主要收藏拜占廷史和文化资料) 、埃达?库恩?洛布音乐图书馆、戈登?麦凯工程和应用物理图书馆、弗朗西斯?洛布设计研究院图书馆、法学院图书馆、约翰?肯尼迪行政管理学院图书馆、地质科学图书馆、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图书馆、生物实验所图书馆、化学图书馆、物理学研究图书馆、心理学研究图书馆、社会关系图书馆、妇女史图书馆、美术图书馆等。大多数图书馆都对本校2万名师生和校外研究人员实行开架借阅。 图书馆管理哈佛大学图书馆 如果哈佛当下没有读者急需的一本书,那么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系统使用馆际互借的业务,从美国国内其他高校的图书馆,甚至其他国家的图书馆借阅。如果需要的仅是某一本专著的某一章节的几页而已,那么出借的图书馆还可以复印相关的几页之后给读者寄来。所有这些设施和服务都免费的。借阅的书目属于个人隐私。图书馆尊重学者的隐私权,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概不能以任何形式把读者借书的信息透露给第三者。 借书一概不限数量,借期不等,而且都可在网上续借。考虑到四年级以上的研究生、教授和来访的学者使用书籍的时间较长,他们借阅的期限可以长达一学期,但是一旦其他读者需要使用,那么往往在一周内需要归还,保证所有读者有使用资料均等的机会。本科生和低年级的研究生借书的期限要短得多。 哈佛大学图书馆 和任何其他图书馆一样,每一本书必须在规定的截止期归还。如果逾期不还,那么就得罚款。罚款是无法逃脱的,因为图书馆拥有所有读者的个人信息,如果没有及时付上罚金,那么就会在学生的期末账单上出现。如果是教授或是雇员,图书馆会通过学校的财务科给读者寄来罚单。 在哈佛的多家图书馆的阅览室内,都配有舒适的沙发等。读者累了,就在沙发上靠一会,然后接着用功,常有学生废寝忘食攻读而忘了时间。如果呆在馆内一处并不起眼的角落,闭馆之后被关在里头的事时有发生。 分馆介绍威德纳图书馆威德纳图书馆是哈佛最大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图书馆,收藏国内外历史、经济、语言、文学等文献,仅图书即有 345万册。整个图书馆共藏书六百多万卷,而且每年仍然以很快的速度增加。主楼设有哈佛所有图书馆的馆藏卡片目录,以及1977年以来用电子计算机编制的目录和缩微平片目录。图书馆建于二十年代,以哈佛的毕业生,年轻的收藏家威德纳命名。这位在“泰坦尼克”沉船事件中遇难的校友,在遗嘱里指定死后将所有藏书悉数捐给培养他的母校。图书馆的正门是类似罗马式的一排立柱长廊,门前是二十多级的台阶。每次进图书馆前,就像进行一种心灵上的登攀仪式。 拉蒙特图书馆成立于1949年的拉蒙特图书馆是世界上第一个本科生专用图书馆,同希尔斯和卡博特科学图书馆一起专为本科生提供各种服务。拉蒙特图书馆的缩微型珍藏最具特色,有英美早期图书和戏剧脚本、总统文件、政党文件、报纸缩微品,期刊缩微品等。 燕京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以丰富的东亚文献收藏闻名于世,规模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东亚文献馆藏。1928年建立, 首任馆长为裘开明。 建馆时只有中文书4000多册,日文书1000多册,到1982年时已有中文书36万多册,日文书16万多册,其他东亚文字和有关东亚的西文书9 万多册。此外还有缩微胶卷、缩微平片、拓片、照片、小册子等。汉语藏书中,现有中国古籍4673种,44993 册、中国地方志4000种、丛书1500种。所藏《永乐大典》 2册、《四库全书》2册、宋版书 16种、元版书38种、明版本1275种为中国以外的孤本。目录有卡片式和书本式。各文种均有著者、书名、主题和排架目录。分类采用裘开明的《汉和图书分类法》,此分类法集四库分类和现代分类的特点于一身,为北美的东亚图书馆沿用至今。 珍贵文献哈佛大学图书馆特藏包括许多著名人物如培根、 拜伦、 塞万提斯、乔叟、但丁、狄更斯、高尔斯华绥、海涅、林肯、莫里哀、蒙田、拿破仑、卢梭、席勒、莎士比亚、雪莱、萨克雷和托洛茨基等人的文献。 “哈佛大学图书馆上的训言”是个国际玩笑求证发现“训言”不存在 “One day,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Studies 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 is lacks diligently.”(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些错误频出的英文版“哈佛图书馆自修室墙上的训言”,陈应宏恐怕不会想到,他会在某一天与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建立联系。 陈应宏在去年12月初被告知,学校要请广告公司制作一批中英文对照的标语展板,内容是20句哈佛图书馆墙上的中英文训言。然而,当发现这些训言的英文“一塌糊涂”,有的连主语都没有时,他感到非常意外,并在去年12月14日给哈佛大学图书馆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向其求证是否有这些“训言”。 第二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DeborahKelley-Milburn回复了陈应宏的邮件:“已经有很多人就这个问题询问过我们。我想,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民间传说。我们哈佛大学里的各家图书馆(哈佛大学共有70余家图书馆———记者注)都没有这类‘训言’。” 他进而求证: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什么?结果被告知,哈佛大学的校训是拉丁文“VERITAS”(即中文“真理”的意思———记者注)。 伪“训言”传播路线图 记者发现,至少可以追溯到2008年3月1日,在一些网络论坛上就有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有网友在一个名叫“雨巷寻香”的交流英语翻译论坛上发帖,讨论“《哈佛大学图书馆警句》的比较正式的翻译”。 发起话题的论坛管理员称,网上流传的关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一些中文语句“被译成不明不白的英语,有些更被传为‘哈佛校训’”。他担心,网上乱传的东西,会被一些人误以为英文佳句范例。 记者发现,在原始帖子中的中英文警句共20句,其中,中文的内容与此后刊发在杂志和图书上的几乎没有差别,但英文的内容却与此后的版本差别很大。 该帖很快在“雨巷寻香”论坛中引起热烈讨论,管理员对一些重要的进展进行批注。例如,他指出,有些英文警句实际上是通过相关软件从中文逐字逐词“翻译”过来的。 2008年6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作者是丹尼·冯,他在简介中称自己1991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彼时就职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一家公司。有媒体报道,中关村图书大厦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月4日排行榜中,社科类书籍《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销售排名第七。 2008年11月至12月,《三晋都市报》对《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连载。2009年1月30日,《解放日报》春节特刊的第8版用了大半个版面刊载了这20条“训言”以及书中部分内容。 与此同时,网络上对所谓“训言”真实性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就有人联系了哈佛大学图书馆或去过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人,求证这些训言是否真的存在。 但这并没能阻止这些无中生有的“训言”的传播:仍有许多网友在论坛或自己的博客上转贴这些“训言”;一些学校还把它们制作成双语展板,布置在学校的教室和走廊的墙上。 尽管丹尼·冯在《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中提到的英文版的训言和网上流传的版本并不相同,还存在语法问题,但这些“训言”却误导了相当一部分读者。有的读者后来在写文章时引用了该书中的某些“训言”,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性文章(如2008年第7期《新湘评论》刊载的《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党的建设》一文),进而造成了更大范围的谬传。 作者承认编造“训言”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作者丹尼·冯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虽然没有实力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但我知道很多中国人都有哈佛梦,梦想进入那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美丽大学。国内的朋友来美国玩儿时,我带他们到东部游览,哈佛是一定要去的。每次到那座神圣而美丽的学府,参观它那古老而朴素的图书馆时,看到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时,我都会有一番新的感悟。” 陈应宏给丹尼·冯发邮件求证:“这是真的来自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呢,还是您杜撰的一个国际玩笑?或者是文化洋垃圾?如果真有,那么请您把英文原版发过来让我欣赏一下。” 但他一直没有收到作者的回复,于是便给出版该书的出版社打电话询问此事。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告诉他,她只负责内容的文字校对工作,也没有见过这些“训言”的英文原文,需要联系作者核实后再给答复。今年1月4日,在与出版社总编辑的电话沟通中,陈应宏被告知,出版社已联系上了作者,作者承认这些所谓的“训言”确实是没有的。因此,出版社将在网站上把相关介绍撤掉,并且不再印刷该书。陈应宏告诉记者,1月5日,出版社的网站上就没有关于该书的介绍了。 “该书的策划人在1月5日下午专门给我打了电话,表示道歉,承认自己把关不严。”陈应宏说。 伪“训言”流传的危害 陈应宏对这些无中生有的“训言”表示担忧:“以前只听说过在中考或高考的语文作文中,有考生编造所谓的‘名人名言’或类似的训言,唬得个别阅卷老师也拿不准真假,现在没想到,竟然有正规出版社策划、编造出的‘哈佛训言’来欺骗大众。这种现象如不予以揭露,不仅会让更多的国人上当受骗,对此奉为经典,还会有更多的‘牛津训言’、‘剑桥训言’,甚至‘北大训言’、‘清华训言’问世。” 陈应宏表示,这些所谓的训言本身并没有害处。在他看来,书中提到的这些“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其实是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编造出来的。 “为什么要披上洋外衣呢?说明作者或出版社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影响。”陈应宏说,他希望作者能严格自律,不要为经济利益而放弃道德底线;新闻界和出版界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坚决杜绝类似的“伪文化”和“伪洋文化”。 (来扬钟原) 来扬、钟原 关于哈佛大学图书馆训言的谎话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接到上海市田园高级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陈应宏老师的来信,反映部分媒体刊载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内容不真实。他担心,披上“哈佛”外衣的这些原本不存在的“训言”,会通过其他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以讹传讹,流传越来越广。求证发现“训言”不存在 “One day,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Studies 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 is lacks diligently.”(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些错误频出的英文版“哈佛图书馆自修室墙上的训言”,陈应宏恐怕不会想到,他会在某一天与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建立联系。 陈应宏在去年12月初被告知,学校要请广告公司制作一批中英文对照的标语展板,内容是20句哈佛图书馆墙上的中英文训言。然而,当发现这些训言的英文“一塌糊涂”,有的连主语都没有时,他感到非常意外,并在去年12月14日给哈佛大学图书馆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向其求证是否有这些“训言”。 第二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DeborahKelley-Milburn回复了陈应宏的邮件:“已经有很多人就这个问题询问过我们。我想,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民间传说。我们哈佛大学里的各家图书馆(哈佛大学共有70余家图书馆———记者注)都没有这类‘训言’。” 他进而求证: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什么?结果被告知,哈佛大学的校训是拉丁文“VERITAS”(即中文“真理”的意思———记者注)。 伪“训言”传播路线图 记者发现,至少可以追溯到2008年3月1日,在一些网络论坛上就有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有网友在一个名叫“雨巷寻香”的交流英语翻译论坛上发帖,讨论“《哈佛大学图书馆警句》的比较正式的翻译”。 发起话题的论坛管理员称,网上流传的关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一些中文语句“被译成不明不白的英语,有些更被传为‘哈佛校训’”。他担心,网上乱传的东西,会被一些人误以为英文佳句范例。 记者发现,在原始帖子中的中英文警句共20句,其中,中文的内容与此后刊发在杂志和图书上的几乎没有差别,但英文的内容却与此后的版本差别很大。 该帖很快在“雨巷寻香”论坛中引起热烈讨论,管理员对一些重要的进展进行批注。例如,他指出,有些英文警句实际上是通过相关软件从中文逐字逐词“翻译”过来的。 2008年6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作者是丹尼·冯,他在简介中称自己1991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彼时就职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一家公司。有媒体报道,中关村图书大厦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月4日排行榜中,社科类书籍《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销售排名第七。 2008年11月至12月,《三晋都市报》对《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连载。2009年1月30日,《解放日报》春节特刊的第8版用了大半个版面刊载了这20条“训言”以及书中部分内容。 与此同时,网络上对所谓“训言”真实性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就有人联系了哈佛大学图书馆或去过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人,求证这些训言是否真的存在。 但这并没能阻止这些无中生有的“训言”的传播:仍有许多网友在论坛或自己的博客上转贴这些“训言”;一些学校还把它们制作成双语展板,布置在学校的教室和走廊的墙上。 尽管丹尼·冯在《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中提到的英文版的训言和网上流传的版本并不相同,还存在语法问题,但这些“训言”却误导了相当一部分读者。有的读者后来在写文章时引用了该书中的某些“训言”,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性文章(如2008年第7期《新湘评论》刊载的《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党的建设》一文),进而造成了更大范围的谬传。 作者承认编造“训言”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作者丹尼·冯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虽然没有实力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但我知道很多中国人都有哈佛梦,梦想进入那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美丽大学。国内的朋友来美国玩儿时,我带他们到东部游览,哈佛是一定要去的。每次到那座神圣而美丽的学府,参观它那古老而朴素的图书馆时,看到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时,我都会有一番新的感悟。” 陈应宏给丹尼·冯发邮件求证:“这是真的来自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呢,还是您杜撰的一个国际玩笑?或者是文化洋垃圾?如果真有,那么请您把英文原版发过来让我欣赏一下。” 但他一直没有收到作者的回复,于是便给出版该书的出版社打电话询问此事。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告诉他,她只负责内容的文字校对工作,也没有见过这些“训言”的英文原文,需要联系作者核实后再给答复。今年1月4日,在与出版社总编辑的电话沟通中,陈应宏被告知,出版社已联系上了作者,作者承认这些所谓的“训言”确实是没有的。因此,出版社将在网站上把相关介绍撤掉,并且不再印刷该书。陈应宏告诉记者,1月5日,出版社的网站上就没有关于该书的介绍了。 “该书的策划人在1月5日下午专门给我打了电话,表示道歉,承认自己把关不严。”陈应宏说。 伪“训言”流传的危害 陈应宏对这些无中生有的“训言”表示担忧:“以前只听说过在中考或高考的语文作文中,有考生编造所谓的‘名人名言’或类似的训言,唬得个别阅卷老师也拿不准真假,现在没想到,竟然有正规出版社策划、编造出的‘哈佛训言’来欺骗大众。这种现象如不予以揭露,不仅会让更多的国人上当受骗,对此奉为经典,还会有更多的‘牛津训言’、‘剑桥训言’,甚至‘北大训言’、‘清华训言’问世。” 陈应宏表示,这些所谓的训言本身并没有害处。在他看来,书中提到的这些“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其实是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编造出来的。 “为什么要披上洋外衣呢?说明作者或出版社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影响。”陈应宏说,他希望作者能严格自律,不要为经济利益而放弃道德底线;新闻界和出版界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坚决杜绝类似的“伪文化”和“伪洋文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