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院
释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电信院)成立于2003年5月。研究院由原电子与通信工程系、通信技术研究所、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三个单位组成,它是我国一个以培养高级电子与信息技术人才和从事电子与信息高新技术研究为主的教学、科研院。研究院实行院系(所)两级管理,下辖3个系和2个研究所,设有通信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研究所、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

简介

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奋斗,研究院各学科积淀了浓厚的学术底蕴,形成了一支以著名大师、知名专家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研究院现建有1个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与信号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设有3个本科专业,5个本科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微波技术、信息对抗。研究院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岗位设置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一级学科建有博士后流动站。所有的二级学科均为博士点学科,均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研究院还建有国家、省部级科研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学科带头人为我国雷达及电子系统著名专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刘永坦教授;空间及军事通信系统著名专家、工程院院士张乃通教授。在读学生1839人,其中博士生129余人,硕士生600余人。研究院的热门专业多,学生入学成绩喜人,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很好,不但北京、上海等国家级航天研究院所大量需要,而且金融、电信、电力、交通、公安等领域以及沿海地区的涉外企业、知名大企业也都来院争相招聘,总体来看人才供不应求。 研究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目前与日本NEC公司、NTT DoCoMo公司,美国摩托罗拉、安捷伦公司等兼有广泛合作协议。与国际著名电磁场仿真软件公司--德国CST公司联合成立“中国(东北区)CST培训中心”。聘请国际知名人士安达文兴教授等3人为兼职博士生导师。学院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2院、航天3院、航天8院等航天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了15专家作为兼职教授。

2009年6月更名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师资力量

研究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10余人,其中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博导:33/21人、副教授:37人、博士:23人。

科研情况

近年来,教学方面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4项。科研方面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0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863、国防预先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和大量型号预研、产品开发,全院2004年科研经费到款为3000万元以上。 研究院近年来用于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及改善实验条件总经费:2660万元。其中高频雷达技改费投入1100万,高频雷达项目投入600万,专用通信系统技改费160万,通信技术研究所科研费投入800万,“211”一期重点学科建设费300万。研究院教学、科研实验室面积6000平方米。研究院紧密结合航天尖端技术的发展需求,形成了以星载和导弹武器为背景的雷达与通信系统学科方向。在先进雷达、军用通信指挥控制系统数传等方向上在国内处领先地位。以新体制雷达、导弹武器指控系统数据传输、空间信息对抗为主要方向,建设具有航天特色的雷达与通信系统重点学科及科研基地;承担一批航天和国防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学术研究、总体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及学术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质量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实验室设置

已有教学、科研基地:黑龙江省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无线通信与网络实验室;高频雷达系统仿真实验室;先进雷达总体技术研究室;空间通信系统仿真技术实验室;航天专用通信系统重点实验室;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压缩及信号处理实验室;卫星通信系统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本学科基础教学实验室,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新体制研究基地。

现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现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雷达及通信系统总体技术与系统实验;先进雷达;空间通信技术研究;军用通信指挥控制系统信息传输技术;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及相关技术;星载SAR成象理论与技术;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压缩、图像处理;天线小型化与超宽带技术;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电磁兼容技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2: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