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
释义 |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前身为船舶动力工程系,是在“哈军工”时期创建的船舶动力装置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骨干系之一,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现已成为我国舰船动力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课程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交通运输”、“轮机工程”3个本科专业。具有“轮机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轮机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19人。师资能力强。 科研实力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成果显著。多年来,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30余项,有85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九五”期间承担总经费4500万元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十五”期间承担2亿元的各类科研与建设任务。 在国家“211工程”建设中,学院相继建成动力装置综合监控、特种动力(包括闭式循环柴油机、小型核动力和热电能量直接转换)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自动控制、声学及电磁理论等各种高新技术在动力设备上的应用,使得各种船用动力的应用均在朝着热、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同时,各种新型动力的出现,又在不断拓宽学院各专业的研究领域。 哈尔滨工程大学历史沿革成立庆典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任军事工程学院首任政委兼院长。 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学院按军兵种设立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个系。1961年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始终得到中共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的关怀和重视。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叶剑英、彭真、谭震林、薄一波及各总部、军兵种等50多位领导同志先后到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 周恩来视察我校 1960年到1962年,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现为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现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1966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 邓小平视察我校 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调整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基础课部和院机关等部分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1994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设学校之一。 2002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我校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2002年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确定我校实施重点共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