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子 |
释义 | 国子,多义词。可指公卿大夫的子弟,国子学,还可指人物——春秋时期齐国监国上卿国子。 公卿子弟公卿大夫的子弟。《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亦曰国子弟。” 国子学指国子学。《北史·儒林传论》:“明元时,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隋书·韦艺传》:“艺字世文,少受业国子。”《新唐书·百官志三》:“﹝国子监﹞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清袁枚《随园随笔·国子监之讹》:“汉以前,统名太学……晋咸宁间,始专名国子,隋又改学为监。” 齐国监国上卿人物简介国子,姜姓,春秋时期齐国监国上卿,其名与生卒年均不详,约活动于齐襄公、齐桓公在位时期。国子与高傒对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即位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关事迹齐国高氏与国氏皆为姜姓,出身于齐国公族。国子与高傒同为“天子之二守”,即周天子所任命的监国上卿,在齐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左传·僖公十二年》载,管仲帮助周王室平定了戎人的祸难,周天子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管仲贵为仲父,尊为齐相,但坚持尊让国子、高子,只受下卿之礼,可见高、国在齐国的重要地位。 国子与高傒一样,对齐桓公即位发挥了关键作用。《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人,高傒立之,是为桓公。”在桓公与公子纠争位的过程中,国子与高傒支持桓公,他们及时地为桓公通报信息,并作为内应,对桓公即位发挥了关键作用。桓公即位后,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也一如既往地支持桓公,为桓公争霸作出了贡献。 《国语·齐语》载,“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其中“士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桓公与高傒、国子各率五乡。齐国又在十五士乡的基础上组建军队,每五乡组成一军,共建立三军,桓公率中军,高、国各率左、右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国子、高子退而修乡”,他们既是士乡的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又是仅次于桓公的最高军事统帅。 《管子·大匡》载,齐桓公曾使“国子为李”,“李”与“理”通,即国子曾经担任管理司法的长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