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姓井
释义

泉州国姓井

相传明朝永历年间,郑成功偕同夫人董氏从厦门鼓浪屿回到了故乡石井。

一天早上,郑成功登上鳌石山,站在“笔架凌空”石旁,眺望五马江景色。

忽然,石井镇里传来一阵闹哄哄的声音,郑成功正在疑惑,董夫人来到面前,着急地说道:“故乡大旱三月,田地龟裂,庄稼枯黄,滴水如油,乡亲们只靠着牛岭山麓那口小小的石井,从早到晚轮流提水。眼下郑家军有数千人驻扎在此,连饮水、烧饭都难以供应了。甘辉提督和叔父鸿逵,急得摇头顿足。无计可施,想要撤离石井,另择操练场地。”郑成功听后,沉着地说:“石井素有‘海都’之称,乃是屯师练兵之胜地,千万撤不得!”

郑成功连忙和董夫人来到大祠堂,只见甘辉和鸿逵被乡亲们团团围住,面前石埕上排着一桶桶、一缸缸清清的井水,纷纷要郑家军收下。郑成功见此情景,非常感动,走近前去对乡亲们说:“成功连年北战南征,对众百姓无所建树,已是愧对乡亲。故乡久旱无雨,禾苗枯焦,乡民用水已甚艰难。如今又把平日节存之水赠我郑家军,岂不更添困顿?盛情厚意本藩心领就是。恳望乡亲把水带回!”

郑成功看到父老乡亲如此拥戴郑家军,盛情难却,只好答应收下。可是乡镇里饮水单靠那口小小的石井是不够的。郑成功怀着沉重的心情,独自漫步海滩,苦苦地思索着……当他走到岸边相思树下的时候,忽然发现有成群的蚂蚁在爬行。郑成功喜上眉梢,赶快解下束腰玉带,把蚁窝圈了起来,立刻召甘辉提督带一队兵士前来,他胸有成竹地说:“从本藩玉带所环之沙地挖下,必有清泉水。”

士兵们心想哪会有淡水可取?迟迟未下镐。郑成功见兵士犹豫不决,微微一笑,从一位兵士手中接过一支铁镐,亲自破土。这时,甘辉提督和兵士们也立即一起动手挖井。

掘开沙地不及五尺,只见一股清凉的泉水从土层里冒了出来,很快就咕咕响地涌溢出地面,掬口泉水尝尝,很是清淡甘甜。将士们十分惊讶:这一带挖出来的水竟然没有半点咸味?他们就活灵活现地传说国姓爷是东海神鲸转世的。束腰的玉带是天上神仙的宝贝。

郑成功听后淡然一笑,对兵士们解释道:“蚂蚁爬行叠窝,只有淡水淡地方能发现,若是咸水咸地,蚂蚁则难以生存。并非本藩玉带有什么神力能迫使龙王献出淡水,实为沙地之下有淡水源头,一经打开即喷涌而出。”

郑成功自从在海边沙地上开凿出这口井后,觉得故乡不乏淡水源泉,就发动郑家军兵士在故乡各处寻源打井。数日之内,接连挖出了几十口水井,众乡民得到启发,也纷纷找泉脉挖井。乡村内外一时水井星罗棋布,解决了饮水、灌溉的困难。父老乡亲们像喝酒一样,兴高采烈地品尝着清冽甘美的井泉水,欢喜地说:“国姓爷真会为百姓着想呵!”后来,人们就把这口郑成功指导开凿出来的井,叫“玉带环沙国姓井”。

厦门国姓井

国姓井是郑成功屯兵时,为解决将士饮水困难而开挖的水井,因为福及当地居民,后人敬称为“国姓井”,意即国姓爷开挖的井,饱含“饮水思源”的意蕴在。闽南各地凡郑成功重要驻地大多有国姓井遗址,有的至今仍可饮用。

厦门和鼓浪屿的国姓井计有六口,首推鼓浪屿的俗称“三不正井”的“三拂净泉”。这井背山面海,有几种不同说法。有的说,郑成功开凿这口井时,前后经过三次挖掘,到第三次才冒出洁净的泉水,所以叫它“三拂净泉”。有的说这井的井底由三块不同形状的石头垒起来,而且一天中早午晚泉水颜色不同,所以叫“三不正井”。据说这口井出来没有干过,泉水清碧甘洌,比别的井水好喝。

鼓浪屿另一口国姓井在今福建路24号内,井的外形和“三不正井”相似,但内壁用红砖砌就,井口圆形,后人用洋灰围护。

厦门岛内的国姓井有四:一是靖山头的一口方形井。位于现今军人俱乐部左前方的一间木屋内,没有井栏,只在地面上铺上圆石和一石条,已荒废。二是大同路97号后面的四孔井(现剩一孔)。三是相公宫巷6号前面的石榴井(现剩四孔,筑成二孔)。四是高崎村内的国姓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