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际极地年
释义

国际极地年是全球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大规模极地科学考察活动,被誉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的“奥林匹克”盛会,自1882年至今仅组织了3次,分别于1882至1883年、1932至1933年和1957至1958年举行。在1957年至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极地科学研究,直接促成了《南极条约》的诞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未参加前3次国际极地年。

第一次国际极地年( IPY1)

公元 1882-1883 年

将极地考察从探险带入了科学考察时代

国际气象组织 (WMO前身 )发起并组织

标志着国际合作时期的开始

12 个国家联合开展了 13次北极考察 ,2次南极考察

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物理学方面,由国际气象组织发起,以极地地球物理学为重点,标志着极地考察从探险时代步入了科学考察时代。

第二次国际极地年( IPY2)

公元 1932-1933年

国际气象组织发起并组织

40 个国家参加

主要集中于北极科学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气象、大气科学、地磁、极光、无线电等学科的发展

主要考察当时新发现的大气“急流” 的全球意义。主要集中于北极科学研究,在北极地区建立了 40个常年观测站。

国际地理年( IGY)

公元 1957-1958年

现代科学考察时代的开始

国际科联( 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 WMO)发起

67 个国家( 8万名科学家)参加 ,12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 65个考察站

培育了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项目 :首次观测南极冰盖质量,首次发现环绕地球的范?阿伦辐射带

诞生了 SCAR, SCOR, WCRP等国际组织

直接导致南极条约体系的诞生,标志着“和平利用南极”时期的开始

将极地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国际地球物理年( IGY)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极地科学考察时代的开始。有 67个国家( 8万名科学家)参加,造就了《南极条约》 SCAR等重要国际组织的诞生。标志着现代科学考察与研究的开始。

第三次国际极地年( IPY3)

公元 2007.3-2009.3年

国际科联 (ICSU)+世界气象组织 (WMO)

成立了科学计划工作组

目前有 31国家成立了 IPY国家委员会

39 个国际组织加入

提出了 470多个科学计划

成立了 ICSU/WMO联合委员会 ,国际计划办公室

第四次国际极地年( IPY4)

2007-2008 是首次国际极地年 125周年和第三次国际极地年 50周年。 IPY4是建立在国际合作基础上的综合极地科学考察计划,重点了解极地气候与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标志着极地考察进入现代高科技探索和研究的新时代。

IPY4 理念

在极区开展大型国际合作、多学科交叉、科学研究与系统观测的科学活动,取得阶段性突破

优先增强对极区与全球关系的认知与了解

建立新的观测系统(作为科学遗产)

空前性的获取数据

吸引和培养新一代极地科学工作者

世界范围的宣传和科学普及

IPY4 主题

状态:确定极区目前的环境状态

变化:定量了解极区自然和社会环境在过去、当前的变化,未来变化的趋势

全球关联:增强对极区与全球其他区域相互作用过程和调控机制在所有尺度的关联

科学前沿:发掘极地科学新的科学前沿

制高点:利用极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开展日 - 地 - 宇宙系统的观测

人文科学:研究极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人文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调查对全球文化多样新的贡献

IPY4 科学目标

利用极区地理优势开展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大型国际观测与研究

积累极地科学知识,为研究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奠定重要的科学基础

建立新的极区观测、监测网络,留下科学遗产

增强极地科学的国际合作

加强极地与全球科学的相互作用研究

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极地科学的发展

增强数据的获取与国际共享

优化后勤保障、观测检测系统、基础设施、新技术的使用

培养新一代极地科学家,推动极地科学的普及

IPY4 特点

强化大规模国际极区联合调查

引导和发展极地科学研究的高新技术

完整地探索前沿科学问题

提高特定的短期研究成果水平

建立长期的多学科观测网络,承担国家义务

强化并提高目前开展倡导的大型项目

推动极地研究的国际化和大众化

极地年历史

世界气象日每年都有一次,2007年特别强调极地气象。2007年到2008年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世界气象组织是国际极地年发起的组织之一,是国际的组织,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科联联合发起的极地年活动。2007年到2008年已经是第四次极地年。所以2007年的世界气象日就配合国际极地年一起把极地气象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极地年的背景,现在已经进入到非常高的科技发展时代,随着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科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虽然人类已经进入到太空宇宙的时代了,但是对于地球了解并不是非常透彻的,比如极地,南极和北极,地球已经有好几亿年的历史,中国文明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南极和北极来讲,人类知道的很少,人类到达南极还不到一百年。

就是1820年到1821年,美国人帕尔莫和俄国的比利斯高基在1820年到1821到了南极,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人类对南极的认识不是很透彻的。北极同样也是这样的情况。但是南极和北极是整个地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必须要了解极地才能够了解地球。

在1882年到1883年,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叫国际气象组织,组织了“第一次国际的极地年”就是1882年到1883年。那个时候组织了一些国家到南极、北极考察。到北极考察了13次,南极考察了2次,积累了很多资料,过去人类对南北极是探险式的活动,从第一次极地年以后,变成了科学考察时代。

在“极地年”开始以后,有个规定,50年再举行第二次。到1932年到1933年过了50年,举行了第二次极地考察。那次的极地考察重点都是在北极,因为南极考察并不多。这次考察以后,觉得50年时间太长了,有一些科学家提议能否缩短一下。

在25年以后,1957年到1958年,过了25年,第一次极地年以后过了25年,又举行了第三次极地年,第三次极地年扩展了一下,变成了国际地球物理年,除了对高纬度的自然现象进行观测以外,还扩展到中纬度和低纬度,第三次极地年以后,世界上关于地学的科学有很大的发展,最突出的就是强调了火箭和卫星的探测,人类除了在地面探测科学数据以后,已经站到了太空,从太空来了解,利用遥感的技术来探测地球的数据,使得对地球的探测更加广泛了。

“国际极地年”有四次,之间的跨度一个是25年,一个是50年,为什么第三次是25年,紧接着又改回50年,头两次极地组织都是由世界气象组织,第三次由国际科联来组织,国际科联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组织国际的合作。国际合作应该是更长的尺度了解地球的变化,另外科技有长时间的发展,所以50年一次的极地年活动还恢复到原来的50年,在这50年以来,科技再发展,我国集中对地球进行更深入一步的探测。

第四次极地年的活动实际上从2007年3月1号开始启动了,全世界共同启动的。我国非常重视这次极地年活动,前三次极地年,实质上中国并没有参与进入,有种种原因,也有中国科技发展没有到那个水平,也有像第三次极地年有些国家搞两个中国,所以没有参加。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极地年的时候,中国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一些工作,但是没有参加到真正的计划里,比如对地球整个共同观测,全世界共同观测,中国也参与了,实际计划没有参与。

中国极地年计划

第四次极地年,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个事件,成立了中国极地年中国委员会,国际极地年中国委员会,并且还制定了我国的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包括三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叫做熊猫计划,英文就是panda,南极有一个普立斯湾,还有埃姆里冰架,这正好是南极的一条线,对这个断面集中进行考察,使我国关于南极的考察更往前推进一步。这是中国行动计划之一。这个计划已经列入到国际极地年的核心计划里。不仅仅是发起国之一,还参加了核心计划。

第二计划就是对于北极进行综合性的考察。我国已经进行了两次北极的综合考察,第四次的极地年当中,着重对北极进行更深一部的考察和了解。

第三个计划内容就是国际合作计划,重点加强和各个国家在南极和北极方面研究的合作。

第四个计划是这次极地年的特点就是公众参与与数据共享计划。这次国际极地年特别强调让全世界人类都来提高对南北极极地地区的认识。中国行动计划就分这四个计划和四个部分。

中国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的发起国之一

研究两极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了解全球气候变化都有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在南北极科学考察的进展,在1983年加入了国际关于极地方面的组织,83年第一次加入的是南极条约组织,83年加入是缔约国,只是参加条约,但是没有达到核心内容,在1985年,有了第一次南极科学独立考察以后,成为了协商国,协商国意思就是你是缔约国,在南极科考有一定的成就加入。在86年加入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这样在南极几大国际组织都加入了。

在2004年的时候,我国在北极建立了科学考察站,介入到北极科学考察里。这样在南极和北极科研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上比较重视中国,中国的科技水平普遍都在提高,在第四次国际极地年当中,我国积极主动参加这个工作,就作为发起国之一,计划跟国际接轨。反映了我国在国际科技方面,特别是在极地科学考察方面的影响逐步加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