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际会议
释义

国际会议,主要是指数国以上的代表为解决互相关心的国际问题、协调彼此利益,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或采取共同行动(如通过决议、达成协议、签订条约等)而举行的多边集会。

产生与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议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进行交往和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社会致力于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努力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所谓国际会议,主要是指数国以上的代表为解决互相关心的国际问题、协调彼此利益,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或采取共同行动(如通过决议、达成协议、签订条约等)而举行的多边集会。国际会议的产生:国际会议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国际会议源自古代国家的外交活动。它最初是两个国家的代表会晤以处理彼此关心的事务,后来逐步发展到数个国家以集会的方式解决涉及相互利益的问题。在古代,东西方都有过原始形式的国际会议。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曾存在过诸侯国家集会的实 践。例如,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和宋、鲁、卫、吴等国的诸侯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 又如公元前564年的“弭兵之盟”,参加的有14国之多。在西方,荷马史诗《伊里亚特》 中已有各方召开会议讨论战争或媾和问题的描述。古代希腊,则有过城邦之间的邦际会议 。比如有名的“近邻同盟”,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全体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作出有约束力的决定。然而,不论在东方或西方,上述这些集会只是国际会议的雏形。

进入中世纪之后,随着封建君主制的巩固和民族国家的成长,国际会议形式在西方获得了新的发 展。其突出表现是由罗马教皇多次召开的所谓“万国宗教会议”。这些会议的参加者包括 欧洲各国的僧侣代表,也有世俗国君的使节。会议不仅讨论宗教问题,还涉及世俗问题。到15世纪,宗教会议除讨论那些重大的宗教问题之外,还探讨一些政治性问题,如国际冲突等,对当时的国际关系曾产生不小的影响。在这些会议上,国君及其使节开始发挥重要 作用,与会的代表团初步具有了“民族”的性质。可以说,万国宗教会议是国际会议的前身。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会议, 首推17世纪中叶在德国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这次会议旨在解决30年战争(1618年—1648年)问题。当时欧洲大陆的多数国家,如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新教诸侯、瑞典、法国 、西班牙等,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经过各方长时间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648年10月 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结束了使欧洲大陆饱经战乱之苦的30年战争。在此后的一 个多世纪之中,和约对欧洲大陆的国际关系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近代国家间通过举行大规模国际会议这种形式来解决重大国际问题的先例。这次会议虽在 组织及程序上还不完善,但仍解决了许多技术性问题,如礼宾礼仪规定、代表的位次、代表的全权证书等问题。会议中出现了大量的磋商和斡旋。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之后,国际会 议的实践不断丰富。18世纪有旨在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乌特勒支和会等。

分类

概述

国际会议各式各样,名目繁多,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按会议参加国家的数量可分为双边的(如美苏首脑会议)或多边的(如亚非会议),按与会的代表性可分为政府间的或民间的。若以会议所涉及问题的范围定,又可分为单一议题的和多种议题的。而从会议的筹备、发起看,则可分成国际组织召开的和非国际组织召开的。从地理区域看,还可分世界性会议或区域性会议。以参加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而论,可分为社会主义国家会议或资本主义国家会议,以经济发展程度而言,可分为发展中国家会议或发达国家会议。若按与会各国代表的级别,可分为最高级会议(即首脑会议)、部长级会议、大使级会议和专家会议。

就国际会议本身所讨论、解决的问题而言,又可分为:

和平会议

通常是一场国际性战争结束之后,由交战国及有关国家参加,旨在处理善后问题、确定战后安排进而缔结和约。例如,1814年的维也纳会议和1919年的巴黎和会。在这类会议上,常常是战胜国 发挥主导作用,决定会议的结果。

军事会议

制订战时作战计划、决定和平时期的军事政策,或讨论裁军问题。例如,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北约国防部长会议;40国裁军谈判会议。

外交会议

讨论、缔结涉及国际法问题的条约、公约或协议。如1961年签订外交关系公约的维也纳会议;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经济会议

讨论、解决有关世界经济问题,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会议,如1933年的世界经济会议;1977年的国际经济合作会议。

政治会议

旨在解决地区冲突和调整和平时期国家间的关系,如1925年的洛迦诺会议;1989年的柬埔寨问题巴黎国际会议。

此外,就会议的目的而言,可以是交换情况,也可以是为了向各与会国政府作出有拘束力的决议或者无拘束力的建议,还可以是举行谈判和起草一项条约。从会议所产生的作用看,亦可分为进步的、积极的或反动的、消极的。

19世纪以后的国际会议

19世纪之后,国际会议日趋频繁,其范围以及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大。通过国际会议处理重要国际问题的方式已成为国际生活中的一种正常制度,以至有人将19世纪称作“国际会议世纪”。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大约举行过近百次重要的政府间国际会议,至于民间的国际会议更是不计其数。这一时期的国际会议不再局限于解决有关国际战争的问题,也开始用以调整和平时期的国家间关系。它们不仅讨论政治问题,也研究经济、宗教、国际法、国际河流航行等问题。参加国际会议的国家日益增加,维也纳会议有53个国家及邦参加,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的参加者包括世界44个国家的代表 。经过长期的实践,国际会议的组织和程序日臻完善,形成了许多惯例和规则。

现状

二次大战后的国际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会议更加频繁,不胜枚举。今天,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参加国际会议,国际社会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不在国际会议讨论之列。战后40余年来举行的国际会议,其数量远远超过了被誉为“国际会议世纪”的19世纪,它已成为国际社会进行多边交往和解决众多国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之所以有如此变化,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战后新兴的独立国家如雨后春笋,国际社会随之不断扩大,而交通、通讯方面发生的惊人革命又使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的巨大发展, 使世界各国的关系更加丰富、复杂,互相依赖性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人类社会面临的诸 如人口过多、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毒品泛滥、恐怖主义猖獗、难民安置以及艾滋病蔓延等一系列问题的威胁不断加剧。这一切都需要国际社会进行持续不断的共同努力。国际会议自然成为世界各国一道致力于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和调整相互关系的重要形式之一。

2、 战后国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发展乃是国际组织成倍地大量增加。如同国际会议一样,国际组织也是一个从事各国多边交往的活动场所。然而,国际组织以其具有一定的常设机构而 与一般的国际会议不同。国际会议多属临时性,一俟任务完成,即告结束。国际组织则经常开展活动,定期召开会议。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与国际会议密切关联,同时它又使国际会议的举行经常化、制度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组织实际上是一种固定性的国际会议。有人形象地把联合国比喻为常设的外交会议。大量国际组织的涌现,使国际会议更为频繁。事实上,战后以来众多的国际会议都是在国际组织的主持下召开或举行的。

二战后有影响的国际会议包括:1946年缔结对意、罗、保、匈、芬和约的巴黎和会;1948年有关多瑙河航行问题的多瑙河会议;苏、美、英关于欧洲战后安排的外长会议;旨在签订片面对日和约的1951年旧金山会议;1954年关于朝鲜、印支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标志着亚非国家觉醒的万隆会议;1955年苏、美、英、法4国首脑讨论德国问题和欧洲安全的日内瓦会议;1957年和1960年先后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959 年东西方4国外长商讨对德和约的日内瓦会议;1961年象征着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1961年~1962年解决老挝问题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1964年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973年关于结束越南战争的巴黎会议;1974年讨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1975年签订赫尔辛基协议的欧洲合作与安全会议;1975年开始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经济会议;1978年联合国第一届裁军特别会议;1981年探讨南北合作问题的坎昆会议;1989年在巴黎举行的禁止化学武器问题国际会议和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国际会议。

此外,还有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世界人口会议、世界能源会议,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举行的重要会议等。这些会议对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筹备

概述

国际会议通常是围绕着特定的国际问题而进行的 ,它的举行往往涉及利害相关的国家。为了保证会议的成功,会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会议的发起、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会议的邀请,以及 会议议程的拟定、会议文件的准备和有关的技术性问题(如与会各国代表团的座次安排、名称的使用等等)。周密的准备工作可为会议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会议的发起

国际会议可由一国发起,也可由数国联合发起;也有一国倡议、数国发起的情况。不论发起的形式如何,国际会议总是与一定的国际局势发展相关。某些情况下,一些国家利用发起举行国际会议,来寻求提高国际威望、扩大影响。当然,有时过分热心于发起召开某一国际会议,则易引起其他国家的猜疑,而得不到响应。此外,有时即使一些国家倡议召开某一国际会议,并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但由于有关主要当事国之一的反对,而难以举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议的发起就是会议的酝酿过程。有关发起国家常常通过适当的外交途径 ,事先同其他国家、特别是有关主要国家就拟议中的会议交换意见,听取建议,以便对会议的召开达成一致或谅解。会议的议程、开会的地点、时间、参加的国家等常常是各方讨论、磋商的主要问题。

会议的地点

国际会议的开会地点,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由于其往往对会议的结果、特别是会议的气氛有相当的影响,故常为各方所关注。在19世纪 ,国际会议大都在主要有关的大国之一的首都举行。20世纪以来,重大国际会议时常在中立地点(如瑞士的日内瓦、奥地利的维也纳等)举行。国际会议有时也在发起国的首都或某一城市举行,也有在对解决所讨论之问题最为关心的国家举行的情况。一些定期的国际会议(如西方七国首脑经济会议)轮流在各参加国举行或在有影响的国家举行(如不结盟首脑会议)。不少情况下,举办国际会议对东道国来说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国际地位的肯定,甚至扩大其国际影响。

会议的邀请

一旦会议的准备工作停当,有关方面便着手邀请工作。邀请一般由会议主办国发出,有时由非主办国的发起国发出。在发出邀请信之时,应附有一份拟议中的程序规则草案,并说明对参加会议的要求。邀请信往往要阐明举行会议的目的和希望取得的结果。会议邀请的对象,即会议的参加国,一般应包括与会议讨论问题有关的所有国家,有时也包括对所讨论之问题有兴趣的或对问题的解决可能发挥重大作用的国家。为了确保会议的圆满成功,保证其结果的公正、合理并能得到普遍承认和遵行,一切直接有关的国家应该都被邀请参加会议。但是,有时某些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故意借口阻止某个与会议所讨论问题有直接关系的国家参加会议。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许多国际组织除召开定期的国际会议外,有时也发起举行临时性的国际会议。这类会议往往是根据某一国际组织基于部分成员国的建议所作出的决议而决定召开的。会议的时间和地点、议程、参加国,一般都在决定召开会议的决议中有所规定。有关的准备工作由该国际组织的秘书处负责。

举行

概述

国际会议的主席,即会议的主持人,一般由与会国推举产生。推举多是一种形式,常常会前各国即有谅解或已达成协商一致。按照惯例,会议的主席往往由东道国的首席代表担任,有时则由会议的发起国出任,如1899年的每一次海牙和会,主席是由俄国担任的。某些情况下,为了保证会议的公正进行,国际会议采取几国轮流担任的方式,如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出任主席一职的人通常应是在本国政府中担任较高职位并具有丰富经验的官员,比如外交部长或其他部长,也有一国首脑担任该职的情况。

会议主席对会议的进行及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会议主持人,主席应当客观、公正,需要坚定、敏感和灵活,并具有必要的耐心和克制。主席必须依照议事规则行事,同时又要善于引导会议的进程,以各种可能的方式,例如:给予非正式讨论的时间,在本人参与或不参与的情况下推动讨论的进行,或与个别代表进行磋商,以寻求打开僵局的共同基础。

会议位次

双边会议位次按惯例应遵循一般的外交礼节。多边会议通常以与会国国名的英文(或法文)字母次序确定各国的位次。按传统,各国代表的席位 依次交替地安排在主席的右左两方。现在,一般是按国名字母顺序,从主席右边开始排列 位次。但主席右边第一个席位通常由抽签或协商决定。在有些情况下,由于不同因素的原因,如与会国之间的关系,各国代表团的人数,也影响到席位的安排。在国际和平会议中 ,交战双方国家的席次一般分为两个相对的集团。在一些国际组织的会议上,各国代表与主席相对而坐,各国代表的位次按抽签决定的字母顺序排列。

会议组织

国际会议因其举行规模及讨论问题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组织形式。有些会议只有全体会议( 即大会),许多会议则分为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即各委员会),有时还设立特别委员会。从理论上讲,全体会议为国际会议的最高机构。但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历史上,真正起最高机构作用的往往是由少数大国组成的某种形式的委员会。例如,1814年维也纳会议上的英、俄、奥、普四国委员会,1919年巴黎和会上的所谓“四国会议”。国际会议中,全体会议与小组会议一般交替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具有开端的性质,其任务包括选举主席、通 过议事规则、确定议程,并按需要建立相应的下属各委员会以及任命有关的官员(如各委员会主席、报告员等)。在有些会议中,还要举行一般性辩论,即由各代表团团长发表主旨性讲演。会议的具体问题常由各委员会的小组来讨论。小组会议中提出的各种主张和建议, 由报告员归纳、综合后,提交全体会议审议和决定。在外交实践中,国际会议根据不同的情况往往分为公开性会议和非公开性会议,有时两者兼而有之。

会议记录

许多国际会议都有会议记录。一般有3种类型:(1)逐字记录;(2)摘要记录;(3)决议文本 。会议记录的内容一般需载明会议的日期、时间、地点、各国全权代表及工作人员的姓名 ,叙述讨论的经过、获得的结果及会议结束的时间。会议记录应得到各与会国的确认。会议记录有助于弄清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尚待努力,它也可以帮助后人了解会议的进程。

会议结果

国际会议结束后总有一定的结果,其具体形式往往表现为会议 的文件,如决议、协议、声明、宣言、条约、和约或最后文件。当然,也有的会议一无所 获。会议的文件有时在会前就准备好了草案,以便在会议上供各国代表讨论、修改。有时 则是在会议讨论的基础上草拟的。文件草案可由一国或数国提出,也可出于与会国的共同 意愿而以主席的名义提出。会议文件必须经过大会的通过方有效。对会议文件表示赞同的 国家都应履行其应该承担的义务。国际会议的条约、和约一般须经各国代表签字,并得到法定数量国家批准后才能生效。

国际会议主席

概述

国际会议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它不能“群龙无首”。这个“首”便是会议的主持人或者主席。会议的召集人和组织者负责把与会者从四面八方召集到一起,但会议从选出主席之时起便由主席主其事,一直到会议结束。会议主席不是指定或任命的,而是由与会者民主选举的。当选后,主席便承担了把会议引向成功的重任。

主席当选走上主席台,全场报以热烈掌声,目光都投向他。主席顿时成为会议的中心人物。各国代表团首次发言时,也都会祝贺其当选,“相信在你的英明领导下,会议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是给予主席个人及他代表的酷的极大荣誉。

不管是信任还是荣誉,都不会使主席的任务轻而易举。要真正取得与会者的信任,和不辜负与会者给予的荣誉,还要看主席的能力和公正能否经得起考验。如果主席能够成功地应付面临的种种挑战,他的权威才能确立。在当今世界里,国际关系日趋复杂,当好国际会议主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不少人看来,这不是一个值得羡慕的差事。

类型

国际会议主席大体可分三类:

一、荣誉性主席。为了表示对出席会议的高级领导人和知名人士的尊敬,国际会议往往选举他们为主席或副主席。这些人士并不都须亲自主持会议,也不一定要从头到尾参加会议,而仅是获得一种荣誉。实际“视事”者是从他们中间推选出来的二三名执行主席。选举荣誉性主席时,职务、头衔、名望、影响是首要考虑。不少政府间会议选举东道国的高级领导人为主席。有的还形成惯例,代表团团长中凡达到某个职级的一律选为副主席。

二、实际操作的主席。大会执行主席以及大型会议下设的委员会、小组会主席均属此类。他们是工作主席,一般都须出席会议的整过程,并参加主持会议。对此类主席,资历和经验的要求较高。曾经在国际会议中担任职务并有良好表现者,更易被选为候选人。

三、临时主席。在会议选出正式主席前需有人主持开幕式和选举事宜。这便是临时主席的主要职责。临时主席往往由三种人担任:

1.上届会议的主席。由上届会议主席担任临时主席是许多国际机构议事规则的要求,可更好地保持会议的连续性。本届会议主席选出后,他的任务便告终。

2.国际机构的行政首脑。由国际机构召开或联合主办的国际会议多采用此方式。国际机构的行政首脑往往是会议的组织者,情况熟悉、办事干练,由其担任临时主席名正言顺,有利于会议的顺利开始。

3.会议的召集人、发起者。他们筹备会议的召开,但又不染指会议的实际操作。由他们主持开幕式和选举事宜,顺乎自然,也是对他们辛劳的回报。

国际会议的开幕式也是新旧主席的交接过程。新主席当选后,主持会议的旧主席请其上台主持工作。双方当众握手示意,交接便告完毕。当然也会分别简单致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1: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