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欣根 |
释义 | 郭欣根(笔名郭斌、辛庚),男,1948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安徽省太和县人。1982年陕西师大政教系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留共运史教研室任教(1982—1990)。1990—1995年任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95—1999年任校第七届党委委员。1996—2000年6月任马列部(经贸系)主任。 简介1996年起兼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理事、陕西省国际共运史学会秘书长,1997年晋升教授,任政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主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和国际政治。1999年起兼西安科技大学、西安消防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未来学研究所和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特约研究员。2000年7月起任陕西师大政治经济学院副院长。 自传我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给本科生讲授马列原著、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给硕士生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周边国家政治与经济》、《人权专题》、《政治学原著选读》等课程。已出版专著三部,共56万字,主编教材8部,参编教材、辞典34部,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累计近300万字。 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名电工。我选择教师职业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儿童时代受母亲的熏陶。50年代,在扫盲运动中,我母亲是一位夜校教师,每晚母亲上课时我就坐在后面当学生。她循循善诱,十分敬业,曾获碑林区和西安市扫盲积极分子称号。这使我从小对教师职业产生兴趣,养成爱学习的习惯。在小学、中学期间我历任班长,学习努力,多次获奖。初中毕业时,班主任吕忠信的评语是:“该生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四门课369分的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西安第二十中学,担任校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大学四年历任班学习委员,并以总评90.5的成绩获一等奖学金。第二个因素是青年时代“文革”的遭遇。1966年,正值高考前夕“文革”开始,打破了我的大学梦。先是下厂当工人,后于1968年11月到秦岭腹地凤县温江寺乡插队当农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招工到凤县食品厂当工人,在凤县商业局任团总支副书记。不久先后在凤县审干办、整组办、农业学大寨办、县委办公室任秘书,总感到未上大学是人生一大遗憾。1977年10月,邓小平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传来令我彻夜未眠,决心应试。在准备应试的40多天里,白天修大寨田,晚上复习到深夜,但我不觉得累,终于考入陕西师大政教系。 由于我是离开学校12年后重返校园的,特别珍惜得来不易的大学四年,边读书边研究,开始发表文章。1981年,我和李军合写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刊登在《复旦学报》。1982年,我俩合写的《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刊登在甘肃《社会科学》,驳倒了尚乐林先生关于社会意识只有继承性而无独立性的观点。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出年轻人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留校后师从李远金教授,承担《马列原著选读》课教学。当时,正值拨乱反正时期,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研读原著上,通读了马恩选集和列宁选集。1983年3月,与李远金、梁亚栋合作,由我执笔的《马克思民主理论初探》刊登在《光明日报》。这篇文章收入人民出版社纪念马克思诞辰百周年论文集,代表了那一时期我研学马列原著的收获。 从1984年起,我的研究领域拓展到共运史学科。在筹办全国第一国际成立120周年学术讨论会中,我的论文《浅谈第一国际历史的分期》刊登在《国际共运》,指出共运史教材关于第一国际前后两期划分法是照搬苏联、以路线斗争为依据的“左”的观点,提出应按“初创、发展、衰落”的三段划分法。这个观点被写进当年全国共运史学术研究综述。1985年,我的研究重点转向当代国际共运,开始接触社会党国际。先是参与教研室同东北师大李靖宇合作的《国际共运史重点问题论析》的撰稿。该书1987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获优秀图书二等奖。后在1990年参加省教工委组织的《民主社会主义评介》编写,该书在当年全省高校苏东形势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在《陕西师大学报》、《高校社科情报》、《陕西社联通讯》等发表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文章多篇,产生较大反响。如《论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载陕西师大学报1991年4期)提出十点区别,被多家刊物转载或摘要,并写进当年全国共运史研究综述,我在《高校社科情报》上的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在此基础上,经过十年学习和积累,到1996年10月,我的第一部专著《民主社会主义研究》出版,该书被评为“向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好书”,获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从1987年起,我的研究重点转向行政学和政治学。1988年,我参与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国家公务员知识手册》撰稿,并任编委之一,该书出版后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1989年,我任第二主编的《行政管理学》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年,陕西日报记者南峰就人权问题对我进行专访报道。1992年,我参编的《政治学通论》一书由甘肃人民社出版,此书1996年获北方十五省区优秀图书二等奖。1993年《中国教育报》理论版《思想者》先后刊登我的3篇文章,其中《毛泽东的廉政观》被《新华文摘》11期全文转载。 也就是从1987年起,我的研究工作发生重大转折,关注现实理论问题,并把研究重点放在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上。起因之一是1987年我参与省委讲师团到铜川、渭南、西安三地宣讲十三大报告,广大干部提出许多鲜活问题,急需给予解答。1988年,以我为第一作者的《政治体制改革百题》和1991年由我主编的《当代社会主义100题》便是这方面的代表。1988年,我的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基本内容》刊登在《社会科学评论》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这是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第一篇文章。起因之二是1990年我担任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主管理论教育工作,自然要把宣传邓小平理论作为重点。在这方面相继发表文章40篇。1998年,我从中选择20篇结集成书《邓小平理论纵横》出版,成为西安出版社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丛书之一。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文义为该书题序指出:“郭欣根同志是陕西师范大学一位政治理论课教师,又是一位党的基层干部。出于工作责任感和一位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感,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宣传和研究,一直是十分认真的。……不论从哪个角度,本书对于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理解邓小平理论,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预祝本书在掀起邓小平理论学习新高潮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希望,作者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中产生更多更高水平的理论成果。”这是对我的肯定和希望。2000年,我主编省高校统编教材《邓小平理论概论》。我的《西部开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学习邓小平关于西部开发思想》一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第7期全文复印。 从90年代起,我的研究方向逐步转向国际政治。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启发下,我开始关注并主编《周边国家政治与经济》。该书1995年12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获北方十五省区优秀图书奖(陕西师大报有报道),1997年该书被确定为政治学硕士专业方向课教材。 世纪之交,如何判断世界格局?如何分析国际形势?围绕这一问题,经过两年努力,我完成了第三部专著——《21世纪世界大国发展趋势》(21万字,西安出版社2000年9月版)。该书回顾总结20世纪的世界格局演变,重点分析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日本、中国等六大政治实体的历史、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并对其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提出苏联解体以来,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其基本格局为“一超五强、大和小战、竞争垄断,三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发展加速化)明显。”该书出版后,在2000年10月全国共运史年会上受到同行好评。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月9日)评论该书“立意高远,着力前瞻,为读者提供了一把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钥匙”。2001年第二期《高校社科信息》发表书评称该书是“一部未来学的新作”。 从1982年留校至今,我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1984年获校教学质量优秀奖。1987、1989、1993年三次获校科研综合奖。就是在1990—1995年任校宣传部长期间,仍义务为本科生讲课。 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有三个不悔:一是对经历“文革”不悔,因为阅历也是财富,正是下乡培养了我的吃苦耐劳精神;二是对选择教师职业不悔,尽管搞教学科研要忍耐长久的寂寞,我的三部专著都是十年学习的产物;三是对从事马列教学不悔,因为马列主义是一门科学。我的座右铭是“正直做人,严谨治学”。 目前,我主持省教委《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创新模式研究,带有10名硕士生,从事中国西部开发与安全问题的研究。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让我们用知识加创新迎接新世纪!如果说取得一点成绩,也是靠老师的栽培和自己的勤奋得来的。我的生平和业绩先后被载入《中国100所高校中青年社科教授概览》(1993)、《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辞典》(1997)、《中国专家人名辞典》(1999年)、《21世纪人才库》(2000年)、《世界名人录(华人卷1)》(2000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