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令智 |
释义 | 郭令智(1915年-),地质学家,中国板块构造和地体构造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生平简介郭令智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成绩优异,遂留校任教。1939-1940年,他在云南大学矿冶系任助教,担任《普通地质学》、《光性矿物学》的教学和野外实习辅导。1940年,他和朱熙人、袁见齐一起对云南省地质矿产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发表了专著《云南矿产志略》。1940-1946年他在重庆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员及助理研究员。 他和李承三、袁见齐一起,应西康建省委员会之邀,参加了西康科学调查团,发表了《西康东部地质之检讨》等近十篇论文。他又先后发表了《四川广元地层与构造》、《大巴山东段第四纪冰川地形之研究》以及《嘉陵江流域之地质和地形研究》等多篇论文,为50年代我国构造地貌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46-1949年,郭令智任台湾大学地质系副教授、台湾省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1947年春,他作为我国首批赴南沙群岛的科学家之一,对我国的南沙群岛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于1948年在《台湾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总结和论述了南沙群岛珊瑚礁的成因。1949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1987年,郭令智赴美国,参加匹兹堡大学200周年校庆学术讨论会和讲学。1988年春,他应日本名古屋大学邀请赴日本考察美浓地体。同年冬,他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邀请,参加天山造山带和准噶尔盆地学术研讨会。他曾在1984年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33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88年换届时,他被选为名誉理事。 所获荣誉1990年,他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1993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他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99年,他获第6届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及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地球科学奖。 人物事略地质学研究方面,早年从事地质矿产与地貌研究。 1940年代,从事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的研究。 1960年前后,提出并论证了江南古岛弧的存在,为西太平洋成矿带的划分奠定了构造背景和依据。 1974年,首次提出华南活动着大陆边缘不同地质时代的海沟—岛弧—弧后盆地所组成的复合体系的观点,迄今仍为中外学者广泛引用。 地质工作方面,曾与薛禹群等就三门峡水库的修建进行库区勘察。与肖楠森、张祖还和孙鼐等对南京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勘察选址。为中国地质矿产部、冶金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等有关单位举办的板块构造理论学习班讲授普及有关理论。和施央申、卢华复、马瑞士等合作,为国际地质大会及国内外有关期刊撰写板块构造方面的论文。 工作履历1938年 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并留校任助教。 1939年 任国立云南大学矿冶系助教。 1940年 任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助理员、后任助理研究员。 1946年 任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系副教授、台湾省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1949年 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1951年 回国,任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地质系水文工程地质教研室主任。 1956-1978年 任南京大学地质系区域地质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59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 任高等教育部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1976年 任国家地质总局《普通地质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 1978年 任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2-1984年 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及校务委员会主任。 1983年 任教育部地学学科评议组组长、地学规划组组长。 1984年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1984年 任南京大学顾问。 1985年 任国际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委员会第二工作组组长。 1985年 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24项构造组负责人。 1988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 1989年 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67项负责人。 1990年 获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的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3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 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研究方向郭令智早年对四川、南沙、山西等地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研究作过贡献,尤其对南沙群岛珊瑚礁成因研究有开创性意义。长期从事大地构造学、特别是板块构造的研究。其《论古海沟岛弧系的研究方法及其地质意义》等文把板块构造研究引向了中国大陆内部。其《江南元古代活动带板块运动及地壳演化》等文论证了元古代岩石板块运动的存在及江南活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史。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云南大学、台湾大学、南京大学,特别是执掌南京大学校务期间,对该校改革与发展贡献尤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学术成就郭令智回国后,立即以饱满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建设祖国和教学、科研活动中去。1956年,他和萧楠森、张祖还、孙鼐一起,对南京长江大桥的选址进行了勘查,并向铁道部提交了报告。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以来,他指导并带领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在地域辽阔的华南大地上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研究,发表了一批有质量的科学论文,如《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构造的基本特征》、《论地质构造继承与上叠原则》等。1963年,他和俞剑华、施央申合作撰写的《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大地构造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认为:“江南地背斜带”实际上为古岛弧构造的形象,它控制着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的沉积建造,将华南大地构造研究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70年代以来,郭令智作为最早引进板块构造学说的学者之一,继尹赞勋和李春昱之后,他和其他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科研集体,撰写了《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基本观点》一文,从板块构造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状况、地球深部结构、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安山岩的成因、洋中脊与转换断层、深海沟与浊积岩、造山作用、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蛇绿岩套、榴辉岩与混杂岩、对变质带及板块构造与矿产资源以及板块构造对地槽理论的改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评述。他们还深入到浙江、福建、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地质队,进行有关板块构造理论的讲课,并先后为地质矿产部、冶金工业部、核工业部等有关单位的板块构造理论学习班讲课,为普及板块构造理论起了重要作用。 主要论著1 郭令智.大巴山东段之第四纪冰川地形.地理,1943,3(34):5-12. 2 郭令智.大巴山之几个地形问题.地理,1945,5(1-2):35-40. 3 郭令智.北碚地形志.地理,1945,5(3-4):1-15. 4 郭令智.大巴山考察报告(地形篇).中国地理研究所.地理专刊,1946,4. 5 郭令智.从土质学的观点讨论滑坡的成因.工程地质学专辑.北京:地质出版社,1955. 6 郭令智.汾河流域地质和地貌.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6,5:51-83. 7 郭令智.海底地貌的一些现代概念.地理知识,1958,1:34-36. 8 郭令智,薛禹群.从第四纪沉积物讨论山西汾河与涑水在地貌上演化的关系.中国第四纪研究,1958,1(1):107-117. 9 郭令智,刘元常,夏邦栋.皖南浙西江南隆起及其邻区的几个地质问题兼论区域地质发展历史.南京大学学报(地质学),1962,1. 10 郭令智.从构造地貌学的观点探讨苏南、皖南和浙西的地貌形成和发展.南京大学学报(地质学),1962,2. 11 郭令智,施央申,俞鸿年等.华北地台和华南加里东地槽系(区)交接地带构造型式之一——下扬子台缘沉陷带.南京大学学报(地质学),1963,1. 12 郭令智,俞剑华,施央申.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大地构造的几个问题的探讨,南京大学学报(地质学),1963,2.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