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郭林宗
释义

郭泰(128年-169年),字林宗,东汉太原介休(今属山西)人。在东汉末桓、灵二帝时期士人集团同宦官集团的激烈斗争中,郭泰是士人的著名代表和太学生的主要首领之一,他还以不愿就官府的征召而名著于世。东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及教育家,人称“有道先生”,为东汉太学生领袖。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以及宋朝宰相文彦博合称介休三贤。

其人其事

郭泰家世贫贱,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惨淡度日。长大成人后,母亲想让他去县衙中谋个差事,聊以改变往日的窘迫处境。但是,郭泰素有大志,岂愿与衙门的那些鄙猥小人为伍,遂未依母命,就读于成皋屈伯彦门下。屈伯彦是当时享有美誉的饱学之士,在他的指导和教诲下,郭泰刻苦努力,学习勤奋。苍天不负苦心人,三年之后,竟博通“三坟五典”,锻炼的“善论谈,美音制”,加上他“身高八尺,容貌魁伟”的体形容貌,真可谓一表人才。

那一年,郭泰初涉京师洛阳,经陈留名士符融的介绍,前往拜访河南尹李膺。李膺,字元礼,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土人领袖,因他生性亢直,不喜交接。为官“风裁峻整”,力反宦官专政,被京师太学生标榜为“天下楷模李元礼”,时人极难与之接近,土人中能被他容纳的,都被称之为“登龙门’”。符融将郭泰引见后,向李膺介绍说,郭泰是“海之明珠,未耀其光。鸟之凤凰,羽仪未翔”。李膺接见郭泰后,亦非常欣赏郭泰的人品才学,待以师友之礼,他感慨万分地说:读书人我见多了,可是,“未有如郭林宗者”。以李膺当时的影响和身份,竟然如此青睐郭泰,京中众儒当然更是刮目相看,于是郭泰顿时名震京师,成为当时的知名人物。后来,郭泰离洛阳返太原时,赶来送行他的车辆竟达千乘之多。

郭泰博学聪颖,敏个洞察世事。他深感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宦官政治日趋黑暗,王朝大厦将倾,这种大局难以扭转。所以,性甘恬退,淡于仕途,视利禄如浮云。桓帝建和中,太常赵典举有道,郭泰坚辞;永兴间,司徒黄琼辟召,不就;友人劝其就召,乃婉言谢绝,矢志“优游卒岁”,淡泊终生。对那些劝他仕进和看重仕途的人常说:“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知道天已废,非人力所能支持。”名士清廉耿介的汝南名士范滂评价郭泰的为人是:“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同郡名士宋冲称其:“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郭泰确实无愧斯言。

郭泰虽然不求仕进,淡于名利,但是,却有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精辟的政治见解,不愿做那种隐居无为,大智若愚,装腔作势,无视时势的人。桓帝延熹九年( 116年),郭泰游太学时,针对当时宦官专权、肆行无道的腐败朝政,与贾彪等偕同太学生,大加挞伐,编顺口溜扬清激浊,褒贬朝臣。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一时朝野成风,“竟以臧否相尚”,致使“公卿以下”均惧其贬议而不敢登太学之门。

郭泰极富同情心,重视提携和帮助后进人士,即使是那些所谓的“不仁之人”,也能尽其所能,给予帮助。有个名叫左原的郡学生,因“犯法见斥”,人鲜与交,整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抑郁寡合。郭泰却设酒肴款待他,好言劝慰,以古贤哲为喻,劝其严于律己,责躬自省,痛改前非。事后,有人讥笑郭泰与恶人交往。郭泰听后慨而言之:对于犯错误的人理应热情帮助,劝其从善,若对其疏远甚至忌很,那就无异于促进恶。仅此一斑,足见郭泰之人品道德。难怪史家称其“恂恂善导”,“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

桓帝、灵帝之际,“党锢之祸”甚起,宦臣大肆陷害士人,朝野一派混乱,郭泰深感世道黑暗,遂闭门教授讲学,弟子数千之众。建宁二年( 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中,汉灵帝被宦官挟持,下诏捕杀李膺、杜密等名士百余人,并陆续杀死、流徙、囚禁六七百人,太学生被抓捕者千余人。郭泰讲学于家乡,以平素“不为危言覆论”,得免于党祸,但他听到许多名士君子惨于枉死,异常悲痛。就在这年初春,悲愤交瘁的郭泰病卧家中,弥留之际且言“汉朝的天下恐怕不会多长了”。终年42岁。

有教无类的教育家

王融亮说,郭泰出身贫贱,也没有做过大官,这也许是他得不到足够重视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虽然以儒家为主,但从道家尤其从下层劳动人民那里汲取的思想养料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自然也被所谓“正统儒家”所轻视。

郭泰教授弟子的最大特点是发展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虽说“有教无类”,但学生却以贵族子弟为多,但郭泰的学生,真可以用“芜杂”来形容,贩夫走卒乃至囚徒剧盗,郭泰都不以为忤,尽心培养。

可能因为郭泰这种不计出身、奖掖后辈的精神,历史虽然没有给他应有的位置,但在人民心中,郭泰的名字却是光辉而长久流传的。比如,介休当地的人,称郭泰都为“郭林宗”。“林宗”是郭泰的字,称一个人的字而不称名,传统习惯上表现的是一种亲近的感情,朋友之间才会如此。问当地人为何如此,他们都说,祖祖辈辈就是这么叫的,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猜测,当年郭泰回乡教学,必然没有什么名士的架子,与乡民水乳交融,乡民自然也不会感到生疏,才会以“林宗”称之,久而久之,留传后世,名反倒不为人所知了。就在这时,我又感到了郭泰的一片苦心:乱世征兆已见,天下即将涂炭。能指望肉食高官来延续文脉吗?不如就把文化学术、道德文章的种子深深地埋在民间,留在这些看似愚钝实则朴实坚韧的人心里吧。

王融亮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任介休县副县长时,倡议在郭泰教授弟子的原址上修建林宗书院。现在那里是一所小学。学校里立着郭泰的雕像。

雕像为汉白玉制,郭泰身形瘦削,长身挺立,左臂夹书一卷,脸微侧,向

下俯视,注视着从他身前经过的蹦蹦跳跳的小孩子,目光深邃柔和,似乎

满含着期望———但他应该高兴的,介休在历史上一直以文脉深厚,读书

人众多著称的。

离林宗书院不远的一个焦化厂,是郭泰墓的所在地,人称“郭有道墓”,“有道”是当年人们对郭泰的尊称。墓在一大片草丛里,艰难地穿过草丛,还没到墓前方十步呢,就不能再前进。墓封土很大,旁边照看工厂的大爷说,传说这封土是当年来送葬的人一人一掬堆起来的。墓封土上的草明显和四周不同,紧密地挨着,挺拔地立着,足有半人高。我问大爷是什么草会有如此不群的身姿,他也说不知道,但同时告我,这些草,即使到了冬天枯萎,也是这般挺拔地立着……

后人评价

郭泰生世虽短,影响颇大,海内名士威知,死讯传出,四方文人学士纷沓而至,为其送葬者竟达千余之众。志同道合者为其树碑立传,闻名海内的文学家兼书法家、大学士蔡邕亲撰铭文。事后蔡邕说:“我一生为人撰碑铭很多,而多有虚饰之辞,唯郭有道之碑铭,文副其实,我毫不愧色。”仅此一斑,足见世人对郭泰的敬仰之致。

范晔《后汉书·郭太列传》校证

近来考证东汉《郭有道碑》,郭有道者,郭泰也,而范晔《后汉书》作“郭太”。古代文献载郭泰者,以谢承《后汉书》、袁宏《后汉纪》、范晔《后汉书》为最详,其他如皇甫谧《高士传》、司马彪《续汉书》、刘义庆《世说新语》(刘孝标注)、郦道元《水经注》等亦载之。今为理清史籍所载,以范晔《后汉书》卷68《郭太列传》为蓝本,并据其他文献校证其文......

附录:陈寅恪论郭泰

陈寅恪认为,魏晋南北朝尚清谈,其发起者即是郭泰。其《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曰:

清谈的兴起,大抵由于东汉末年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详细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启自郭泰,成于阮籍。他们都是避祸远嫌,消极不与其时政治当局合作的人物。

东汉清议的要旨为人伦鉴识,即指实人物品题。郭泰与之不同。《后汉书》列传五八《郭泰传》云:“林宗(郭泰)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覈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惟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

又《世说新语·政事类》何骠骑作会稽条注引《郭泰别传》略云:“泰字林宗,有人伦鉴识。自著书一卷,论取士之本。未行,遭乱亡失。”

又《抱朴子·外篇》四六《正郭篇》云:“林宗周旋清谈闾阎,无救丁世道之陵迟。”

郭泰为党人之一,“有人伦鉴识”,可是“不为危言覈论”,而“周旋清谈闾阎”。即不具体评议中朝人物,而只是抽象研讨人伦鉴识的理论。故清谈之风实由郭泰启之。郭泰之所以被容于宦官,原因也在这里。

然而,郭泰只是一个开端。魏晋两朝清谈又不是同一面貌,同一内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8: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