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可讱 |
释义 | 郭可讱(1915~1989) 3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3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工学院冶金系。毕业后在昆明中央机器厂任助理工程师。1947年先后在美国卡内基工学院和匹茨堡矿业研究所实习。曾加入美国金属学会,任委员。回国后在上海中央机器公司任工程师。 人物生平1949年3月,郭可讱经香港来大连,到大连大学(大连工学院前身)机械系任副教授。1980年晋升为教授,曾先后担任该校热加工研究室主任、铸工教研室主任、大连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图书馆馆长、院教学法委员会主任、辽宁省政协常委、国家科学发明评选委员会机电小组成员、全国铸造工艺及型砂组技术顾问、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组副组长、旅大市金属学会筹委会代理主任。1956年,他代表旅大市出席全国金属学会成立大会。 几十年来,郭可讱除担任大量的教学工作外,还从事多方面的科研工作,对推动我国铸造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41年,他在昆明成功地制造、安装了云南省第一台3吨炼钢电炉并投入生产;1942年研究成功高强度铸铁轧辊;1943年研制成1吨炼钢转炉;1953年指导学生在大连机车车辆工厂研制球墨铸铁成功,是我国最早一批推广球墨铸铁的科技工作者;1956年在一机部召开的全国铸造工作会议上,作国外铸造工艺研究情况报告;1957年他研究水玻璃砂冷硬法,论文在《铸工》杂志上发表。在一机部全国铸造科研课题选题会上,他作了水玻璃砂研究课题的学术报告,使我国水玻璃砂得到普遍推广。 人物贡献1960~1963年,郭可讱研究铸件粘砂和包砂理论,曾指导青年教师用水模拟研究铸件缺陷。在炼钢、高强度铸铁、水玻璃型砂、铸件凝固及金属净化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不少课题的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水平,在国内有较高的威信。大型铜合金螺旋桨凝固过程的研究论文,在1963年全国第三届铸造年会上宣读,获得辽宁省科技二等奖;铜合金炉前测氢仪,铝青铜包内吹氦新工艺及低压铸造侧面装置,获国防科委三等奖及国家发明三等奖。后来,该教研室又有8项科研成果通过学术鉴定,他和金俊泽副教授合作研制的大型铸件凝固过程数字模拟及冒口优化设计等论文获国内外的高度评价。1978年他重新工作后,对实现四个现代化表现出极大热忱。虽体弱多病,身兼数职,但工作认真负责,思想解放。在他的领导下,铸工研究室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物成就以郭可讱教授为首的铸件凝固控制研究室,曾担任国家经委、国家科委、教育部和机械工业部重点科研项目,并招收了近10名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9年6月28日,郭可讱因病逝世,终年74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