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景元 |
释义 | 豫剧演员郭景元(1925——)幼名大兆,绰号九个半指头。河南省中牟县杨桥人。受本村著名豫剧演员李门搭影响。自幼去密县窝班学戏。出科后随周海水在郑州、开封一带演出。以老生、花脸应工,唱法上善用花腔、拖腔。代表剧目为《凤仪亭》、《铡赵王》、《前楚国》、《楚平王》等。 法医学家简介郭景元教授,中国当代法医学家,1952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由于成绩优秀,被选送到卫生部第一批高级法医师资班学习。从那时开始郭景元教授与法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分到中山医工作。一直从事法医学教学、科研及检案实践。48年来,从不间断。他是中山医科大学法医学的创始人之一。曾任法医学系副主任,法医物证学教研室主任;教育部全国法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医学杂志编委,法医学杂志副主编,全国法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中国法医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广州市科协委员,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法医顾问,广州法医学会理事长。 法医学教育几十年来,郭景元教授热爱法医事业。他出生在我国宋代法医学大师宋慈的故乡。他对中国法医学有深厚的感情,一直执著与追求。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法医学教学并不受重视,但他仍坚持在法医战线上工作;在长达10年文革的特殊年代,他虽受到许多委曲和迫害,但仍为维护法律的公正,做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后,他迎来了法医事业的春天,他日以继夜地工作,为筹建法医学系,培养后继法医人才,忘我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2~1993年曾访问美国,他本有机会继续留在美国工作、生活;他还是毅然回到法医学系,继续中国法医学事业。 科研成果郭景元教授一直从事法医学应用基础的研究,探索法医鉴定的新方法。50年代,发现了结膜下注射法制备抗体,解决了血痕及精斑鉴定缺乏抗血红蛋白及抗精液血清的难题;60~70年代,从事微量血痕的血型鉴定、毛发血型鉴定和马王堆古尸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80~90年代,深入研究毛发血型物质的部位以及血清型、酶型、HLA、DNA的检测,达国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几十年来郭景元教授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学术重大、有影响的法医学著作17部,其中,《实用法医学》获卫生部1988年优秀教材奖,该书曾作1985年中国法医赴美考察团代表我国法医赠送美方同行的礼物。《法医学》(卫生部统编教材)第一、二版获卫生部1994年第二届优秀教材奖;《实用法医手册》获卫生部1996年医药卫生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法医学分卷》获1983年广东省高教局、卫生厅联合三等奖;《法医学入门》获1982年《中级医刊》优秀论文奖;《血痕HLA-AB抗原测定》获1986年广东省高教局二等奖。 检案经验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郭景元教授近五十年法医生涯中,亲自主持鉴定的各种法医案例达数千件,其中包括许多鲜为人知的案件,也有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例如,文革中湖北襄阳副县长杀岳母案;湖南中学校长强奸学生案;湛江市某戒毒所犯人死亡,诬告派出所干警打死案;饶平交警被踢死案;郑州铁路医院“调错”婴儿案;石家庄法医不正之风案;福州某大学女青年被奸杀案;江门市某民警杀妻、抛尸入水塘案;和平县女子自杀,误为他杀,致冤平反案等。一些有关他为受屈干部平反,为民伸冤的事迹,在群众中广为传颂,得到省内外党政领导一致好评。 桃李满天下郭景元教授十分重视法医人才培养。从60年代起,在他带领下,先后为广东省佛山、韶关、梅州、肇庆、湛江等地区以及广东、云南省检察院,广东省保险系统,武警系统等系统举办数十期法医培训班,解决当时法医人才欠缺的问题,提高法医质量。为广东省法制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至今大部分受培训的法医能坚守岗位,并成为公检法系统的骨干,有些已成为当地公安局长、县委书记。80年代举办物证班十期,为全国物证学个人识别亲子鉴定培养了大批人才。近十几年培养硕士生25名,博士生5名,为全国公检法输送许多高级人才,为中国法医学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郭景元教授的法医学生涯,是在风风雨雨中度过的。“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他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正是风雨磨炼了他的个性,他那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秉公办案的精神赢得同行的信任和尊敬。现在郭景元教授虽已年逾古稀,但他对法医事业,还是那样执著追求。他希望在法医学领域中谱写新的篇章,为祖国法医学事业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