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鸿春 |
释义 | 郭鸿春,男,1951年生于天津,自幼酷爱绘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画院特约画家、民革天津画院理事,天津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职业画家。郭鸿春上世纪在天津美院深造,后又到中央美院和北京画院进修。他先师从国画大师俞致贞、刘力上,后又拜中央美院教授金鸿钧学习花鸟画,是金鸿钧的亲传弟子。他牢记恩师金鸿钧新技法、新题材、新意境的三新理念,注重写生,坚持深入生活,学习老师所授的绘画技巧,并博采众长,致力于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和创新。 综述郭鸿春,男,1951年生于天津,自幼酷爱绘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画院特约画家、民革天津画院 理事,天津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职业画家。郭鸿春上世纪在天津美院深造,后又到中央美院和北京画院进修。他先师从国画大师俞致贞、刘力上,后又拜中央美院教授金鸿钧学习花鸟画,是金鸿钧的亲传弟子。他牢记恩师金鸿钧新技法、新题材、新意境的三新理念,注重写生,坚持深入生活,学习老师所授的绘画技巧,并博采众长,致力于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和创新。作品十余次参加全国美术大展并获奖,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工笔花卉》、《白描花鸟画集》、《工笔花鸟扇面技法》等美术专著。作品被中国博物馆、中央党校、中央办公厅等收藏。 荣誉1994年作品《春酣》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天津市美术作品佳作奖。 2002年作品《鸣春》入选中国城市市花大展,获优秀作品奖。 2005年作品《八月盛开丝瓜花》入选中国美协"寿光杯"全国中国画提名作品展。 2005年作品《红满双清》入选中国美协"庆祝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全国中国画展"。 2005年作品《秋初》获中国美协"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2005年作品《初雪》入选中国美协"太湖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2005年作品《残雪寒林聚幽禽》入选2005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6年作品《春雪》入选中国美协第三届"寿光杯"全国中国画提名作品展。 2006年作品《晨曲》获得中国美协第三届"寿光杯"全国中国画优秀奖。 2006年作品《西府春色》入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6年作品《凌霄》入选2006年李苦禅艺术馆开馆典礼暨全国中国画提名作品展。 2007年作品《雪漫香山》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草原情》全中国国画提名展。 2007年为天津市迎宾馆秋实厅绘制4*1.5m巨作《香远益清》。 2007年作品《晨曲》入选当年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 2007年为天津市政协牡丹厅绘制4*1.5m巨作《繁荣和谐》。 2008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交流中心"真情无价 真爱永存"中国当代优秀美术家慈善作品展。 《工笔花卉》、《白描花鸟画集》、《工笔花鸟扇面技法》等美术专著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 生平郭鸿春自幼酷爱绘画。他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天津美院深造,后又到中央美院和北京画院进修。他先拜国画大师俞致贞、刘力上为师,后又拜金鸿钧习花鸟画。郭鸿春牢记中央美院的校训,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以及恩师金鸿钧新技法、新题材、新意境的三新理念,注重写生,坚持深入生活。他创作每幅作品时,都要反复进行色彩构图,经过比较分析后才定稿。对老师所授的绘画技巧,他学一半,撇一半,并博采众长,致力于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和创新。 天津人喜在房前屋后种丝瓜。从1994年开始,郭鸿春对此做了大量写生,并在记忆的海洋里打捞珠贝,把丝瓜“植”入清晨、云雾、溪水、河畔、花圃之中,使这些表现个人思想作品的意境、氛围得以深化,让人觉得在一片片闪耀的城市美景中,清新朦胧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近年来,他的作品《初秋》、《晨曲》先后两次荣获由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 郭鸿春追求高雅、隽永的艺术风格和适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他牢记画家的使命,以其审美品位去影响和提升审美水平。他的画恬静、典雅、空灵,表达了画家的精神世界,让人感到幽静。画如其人,他把作画视为生命,将自己置身于艺术殿堂之中,摒弃杂念,不媚俗,不急功近利,一门心思地去搞创作,陶冶自己,表现造化之美。他有一方“画自天成”之印,是说画来自大自然,又要用自然之心去表现生活,这样的画就有了意境之美。 工笔画易俗难雅,而郭鸿春的画却有一股内在的典雅之气,此气来源于画家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在专心作画之余对书法、诗词、篆刻、古文多有研究,这使他开阔了眼界,更能以画家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并表现大自然之美。他喜用墨,不管枝头叶子还是花头、背景都充盈着墨色;他亦喜重彩,在矿物色和水墨的相互渗透中得到满足。他的画在单纯中见丰富,丰富中见典雅,典雅中见生动,独具一格。他对中国画讲究的虚实有独到见解,将黑白浓淡、轻重适度处理,做到虚必静,静必淡,淡必远,使画面形成一种空灵之气,观赏时会激发出无限遐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