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 |
释义 | 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成立2003年,是学院独立的学术研究机构,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的窗口。西南各省、市、区傩戏、傩面具,具有不同类型、层次和形态,是中国傩文化最具研究价值、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地区。西南傩戏、傩面具的保护、创新与传承、开发与利用,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建设的重要课题。傩文化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傩戏被列入亚太文化中心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并已申报列入首批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目录。 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主要研究西南地区的傩戏、傩面具的保护、传承、创新、开发与利用等问题。 “研究院”成立时间虽短,但以庹修明教授为核心的研究人员对傩文化的研究早在20年前就开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学院民族研究所和图书馆傩文化研究室做了大量资料发掘、搜集、整理工作,组织多次海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完成了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多项合作项目,出版书籍十多种,“研究院”成员多次赴日本、台湾、香港大学讲学、交流。 “研究院”成立后,与国内外有关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在全省先后建立了各有特色的九个“傩文化研究基地”: ① 铜仁市傩文化博物馆研究基地:该馆收藏了铜仁地区傩堂戏的各种面具,是全省傩面具种类最多最全,成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傩文化专题博物馆。 ② 德江傩文化研究基地:德江傩堂戏现存傩堂戏班131坛,掌坛师及土老师共744人,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傩戏之乡”。 ③ 江口县傩文化研究基地:江口县傩文化已有600多年历史,现有傩坛40多个,老艺人60多人。江口县傩文化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该县傩戏艺人自发建立了“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是我省第一个傩文化民间组织。目前该协会拥有200名会员,分布在全县7个乡镇,70多个自然村。 ④ 道真县傩文化研究基地:道真县是中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特有的民族结构及民族风俗,使该县的傩文化具有保存良好、表现形式丰富、覆盖面积宽、影响民众深等特点。 ⑤ 平坝县天龙屯堡傩文化研究基地:天龙屯堡具有典型屯堡文化和安顺地戏特点。该基地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和文化资源,在傩文化的传承开发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⑥ 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傩文化基地:周官村具有悠久的雕刻傩面具历史,全村有近300位傩面具雕刻艺人,并在2007年1月17日,由傩雕艺人自建起“刘官傩雕协会”,这给省里又添加一个民间傩文化组织;周官村的艺人们在傩雕上是有惊人的成绩的,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金奖等好名次。 ⑦ 福泉市傩文化研究基地:福泉市傩文化以阳戏著称。福泉阳戏经过600多年的传承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质,具有典型特征。 ⑧ 岑巩县傩文化研究基地:古名思州的岑巩,傩文化比较古老,保存完整,愿目繁多,历史悠久,好称“傩窝”。思州的傩戏,以民间傩居多,有11个民族,110个傩愿脚,已发掘43种。今岑巩县境内有戏班102个,每个戏班3至5人。思州傩戏面具主体浮雕,工艺精湛,色彩古朴,人物形象怪异。该基地十分重视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积极打造古思州傩文化品牌。 ⑨ 花溪傩文化研究基地:该基地以花溪地戏著称,花溪地戏主要集中在燕楼、党武、湖潮、花溪大寨。在这区域有700多付面具,这些面具多元一体,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戏曲和风格。 九个研究基地先后建立,与我院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工作,使我省的傩文化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受到各级地方政府重视和国内外学术界关注。 “研究院”为加强与省外重点高校的合作,于去年12月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签订协议,成立该中心贵州工作站。 “研究院”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视频采集卡等现代化设备,为傩文化研究的资料采集、整理、制作和收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保障。“研究院”收藏有各种关于民族宗教、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等珍贵文献资料、还有傩戏面具、音像视听资料等。 研究院多次与地方政府或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傩文化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傩文化活动周”、“地戏展演”等活动,还组织地戏表演队走出国门到日本演出,在日本引起轰动,受到日本学者的关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