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基本简介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境内,面积2万公顷,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喀斯特森林及珍稀动植物。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2007年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贵州首个且唯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本区地处云贵高原南缘,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内峰峦叠嶂,溪流纵横,原生森林茂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水、林、洞、瀑、石融为一体,呈现出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的完美统一和神奇的特色。尤其是境内的喀斯特森林保存完好,气势壮观,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所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对于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理论、水文地质效益和森林群落有重要价值。 地处中亚热带的茂兰,喀斯特地貌十分典型,形态多种多样,锥峰洼地,层层叠叠,呈现出罕见的喀斯特峰丛景观。地面枯枝落叶垫积填充,蓄存的地表水与地下暗河、泉水并存,加上年平均的降水量达1700多毫米,水源十分丰富,从而为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自然环境根据各方面了解的情况和资料证明:茂兰喀斯特森林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性较强的残存森林。该区由森林和喀斯特地貌组合形成的生态系统,包含着复杂而深奥的科学内容,它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研究喀斯特森林、植被、动物、土壤、气象、水文地质以及生态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博物馆,而且它以独特的喀斯特自然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喀斯特景色奇丽,风光优美著称的桂林及阳朔山水、云南路南石林、贵州黄果树瀑布等,是早已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为世界各国所罕见,但是,这些地区生长的森林早已遭到破坏,大片地区演变成喀斯特石漠景观,而茂兰喀斯特森林作为一处珍贵的风景资源,却在相当广泛的程度上超脱了喀斯特风景的固定程式,改变了喀斯特荒芜的的情调,把千姿百态的山光水景、地下溶洞与碧绿的森林景色揉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完美的自然景色。 在这个喀斯特森林区域内,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初步考察采集到的高等植物标本近千种,发现的新种有荔波大节竹、短叶禾穗花杉等达40种能上能上。珍稀植物有掌叶木、任木、穗花杉、香果树、罗汉松、短叶黄杉等。在这里,高大的乔木、密集的灌木及各种粗细不等的藤条,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奇山异石长满了苔藓,许多大大小小的树木都根条裸露地生长于岩山上,年深日久树根与岩石已纠结为一体,即使树干倾倒也不肯分离。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象,生动地提示出喀斯特地区的奥秘,构成别具一格的"喀斯特漏斗森林景观"。 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金钱豹、林麝、猕猴、毛冠鹿、蓝翅八色鸫、白鹇等多种。 茂兰保存下来的这片独特的喀斯特森林群落,为人类全面认识岩溶地貌的形成、发育历史及其森林动植物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一所弥足珍贵的天然实验室。 人文景观茂兰自然保护区是少数民族集居地,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浓郁的民族风景文化。如板寨红七军会师旧址、瑶所堡上抗日烈士全正喜故居、民风淳剞的瑶寨、瑶所古桥乐善桥、洞山五眼桥等。白鹇山生态定位观测站是中国唯一的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工艺品、食品和婚丧嫁娶等民族风俗,独具特色,充满了异族他乡情调,极富吸引力,表现了民族地区与自然和谐一体,协调发展的悠久历史。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优势茂兰自然保护区以奇独特的喀斯特森林著称于世,众多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是自然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庞个的自然资源博物馆,它包含着复杂而深奥的科学内容。因此,应充分发挥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这一优势,把风光旅游与科普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成为珍奇风光旅游场所,又成为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的良好场地,使人们在饱览大自然风光的同时,能够引起科学的联想,激发求知欲望,增长科学知识。 保护价值保护对象茂兰保护区是以保护和管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为研究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水文地质结构、森林生态、森林群落类型等提供自然平台,同时探讨喀斯特地区资源保护、利用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科研型自然保护区。 茂兰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存于其中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是以保护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7.3%。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43科501属1203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余种,二级保护植物200余种,茂兰特有种25种。有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有国家用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40余种,茂兰特有种5种。还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仅昆虫就已发现1300余种,有150余种为茂兰特有种。1990年,世界八个国家的十五位喀斯特顶极专家考察茂兰保护区后,做出如下结论:“茂兰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森林生态系统,是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特性的天然实验室和难得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研究基地”。由此可见,茂兰保护区已成国际知名品牌。 茂兰保护区内的喀斯特森林,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幸存下来的一片分布集中、面积较大、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和世界上珍贵的喀斯特森林资源,无论从其典型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自然性、感染性、潜在性和生态旅游开发、科普教育等方面而言,都具有全面的综合保护价值。 保护价值茂兰喀斯特森林 (1)特殊、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分布在亚热带的茂兰喀斯特森林与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相比,无论在组成、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不同,是一种特殊的森林植被类型,其分布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及脆弱和难以恢复的特性在世界植被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对我国西南石质荒漠化地区,特别是对南方湿润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生态环境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 (2)原始的自然本底 茂兰喀斯特森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极为珍贵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为裸露地表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研究提供了自然本底,对本地区人为干扰引起的后果提供了评价的依据,是研究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和喀斯特森林生态演替的研究基地。 (3)天然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茂兰喀斯特森林蕴涵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和遗传种质资源,除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之外,由于其岛屿状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生境,产生了较多的特有物种,是许多动植物新种的土产地,是提供大量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繁殖材料的天然“基因库”。 (4)独特的水文地质二元结构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大部分的森林植被已遭破坏,大都出现岩石裸露、土壤贫瘠、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的现象,但是茂兰喀斯特森林却独树一帜,由于喀斯特森林强大的蓄水功能,形成了森林滞留水与地下水所组成的独特水文地质二元结构,极大改善了地下水与地表水循环交替的条件,充分显现出茂兰喀斯特森林强大的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功能,有效防止了因石质荒漠化引起旱涝交加的自然现象,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5)优良的环境质量 茂兰喀斯特森林因保存完好,境内人烟稀少,无任何工业,受人为干扰较小,其大气、水质、底质(有机质、硫化物、粒度、氧化还原电位)、营养盐类、水文要素等非生物生态因素指标和森林植物群落、陆生动物群落、微生物等生物生态因素指标均接近自然本底,自然生态平衡达到完美、和谐的理想状态,在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茂兰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为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6)理想的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 茂兰保护区保存完好的喀斯特森林及其显著的生态效益,与当今一些盲目利用自然资源,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劣等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一个向社会公众宣传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和基地。 由于保护区内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与茂密葱郁的森林、晶莹透彻的水体交相辉映,山、水、林、洞、湖、瀑等各种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充满原始山野情趣、古朴纯真韵味的风景画卷,优良的环境质量和旅游舒适度也为保护区旅游开发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旅游开发的潜力较大,前景十分乐观。 管理状况功能区划茂兰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是自然保护区资源和管理的基础。为因地制宜建立有效的保护秩序,根据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保护的目的、特点,区划成不同的功能区。按照茂兰保护区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状况及保护目的,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位于保护区南部与广西木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界一线,即从更查、更独山经万里卡、四北洞、白鹇山、黎明关至罗家洞、干刷、洞洼一带的区域,包括洞杨山、洞多等为核心区范围。核心区面积830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0%。 缓冲区是核心区与实验区的过渡地带,对核心区起保护和缓冲作用,扩大和延伸被保护物种的生长和活动区域。 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外围,总面积8130hn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2%。其主要特征是自然森林生态系统较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分布有部分灌木林、藤刺灌丛、灌草丛等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生态系统。 实验区的主要功能是对核心区起到更大的缓冲作用和与周边地区的联系纽带作用,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以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生态旅游、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及其它有益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产示范等。 实验区分为四块:永康的尧古、尧兰;翁昂的巴弓、莫干、洞常;洞塘的板寨、计才、瑶所和塘边、洞马、蒙寨。总面积293511m2。是保护区内人口最密集、生产活动最频繁、森林资源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生态旅游区是实验区进行旅游开发的区域。位于保护区的东北部,面积1915 hm2。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开展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以良好独特的喀斯特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充分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按照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宗旨开展旅游活动,从而使观赏游览与科普教育相结合,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同时,通过旅游带动社区经济发展,为保护管理积累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点有:青龙潭、金狮洞、九洞天、旺牌山漏斗森林、黄杨沟、水中林、拉滩瀑布等。 实验区划分为三个小区: (1)植被恢复建设小区 在实验区人为活动频繁,生态破坏严重的区域,以改善区内生态环境为原则,结合珠防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等建设项目,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生态农业示范小区 为了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生态示范功能,扶持社区经济发展,拟在实验区内选择合适地段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小区,发展经济林、种植药材、野生经济动物养殖、蔬菜种植等;在保护区周边区域,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社区共管。 (3)生态旅游小区 茂兰保护区不仅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又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生态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建设状况茂兰保护区是科研型保护区,其保护对象一喀斯特森林是地球下残存下来的一种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保护区建立后,把科研列为保护区的重点工作台。建立伊始,即组织了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本底资源进行了综合考察,详细得出70多个学科的考察资料,出版了《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在此基础上,又继续对区内的兰花、鱼类、昆虫、蜘蛛及无椎动物等进行了调查,取得了这些种类的分布状况及有关资料。 在开展本底研究的同时,保护区会同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国土资源部桂林岩溶研究所等前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共同开展对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合定位研究,在区内白鹇山建立定位观测站。在喀斯特森林种群结构、群落类型、生物量构成、区系组成以及一些动物的繁殖生态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公布发表了有关喀斯特森林和相关动植物研究的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了《喀斯特森生态研究》(一、二、三集)。国家林业局已计划在区内的白鹇山定位观测站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唯一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由于喀斯特森林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关注和兴趣,有不少的专家、学都相继到茂兰参观考察。1993年,国际地科联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CCP)把茂兰列为国际地质对比考察点,并在茂兰召开了有14个国家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299项目茂兰现场考察会、与会专家对茂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外,日本土壤专家和洞穴考察团、斯洛文尼亚洞穴考察队、美国洞穴探险队、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生态进化研究所的专家等也先到茂兰参观考察,并探讨了开展合作研究的意向。 茂兰保护区有较强的科研队伍,现有科研人员26人,其中正、副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5人。先后承担了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2项,国家林业局研究课题3项,其它研究课题10余项。并与有科研任务的单位合作进行10多次有关茂兰研究的课题。已公开出版了三本研究专著《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一、二、三集)。目前,正在进行的讲究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生态学过程、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课题”、“亚热带喀斯特森林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国家林业局GEF课题“民族文化与传统生存方式对茂兰保护区的影响”、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茂兰昆虫研究”、“茂兰保护区几种隼形目猛禽的繁殖生态研究”等项目的研究。 管理措施1、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广大群众自觉遵纪守法,并通过保护管理人员和宣传教育,让群众逐步懂得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保护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建立了林区治安队和保护林防联防组织,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严厉打击各种乱砍滥伐、乱捕滥猎、毁林开荒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活动和犯罪分子,保护国家珍贵的自然资源。保护区管护工作一直是保护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虽林业行政案件时有发生,林业刑事案件也偶有发生,但呈现逐年减少趋势。 2、积极开展森林防火工作,会同当地政府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挥部,配备了交通工具、电台、防火机具。在每年防火期内,将防火通知书发到辖区内的群众手中,使森林防火工作家喻户晓。 3、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如电视、广播、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手册等,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和林业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让群众遵纪守法,懂得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保护自然给他们带去的好处。 4、会同当地国土管理部门,划定了自然保护区的边果,并设置了界桩、界牌。 5、积极扶持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把发展区内经济列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资金技术到人力等方面扶持群众兴修水利、架桥修路、人畜饮水,照明用电、植树造林、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发展教育卫生等项目用多上,还结合当地政府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规则。 6、对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资源进行了科学考察,编制了茂兰生物多样性的清单(植物名录、脊椎动物名录、昆虫名录等),为保护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茂兰珍稀、濒危、特有物种进行专项研究和维护,根据其生长特征、栖息环境等采取就地保护、迁移保护等措施。 7、在不破坏和影响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前提下,以提高社区经济、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增加社区经济总量水平,缓和社区村民与保护区保护资源之间的矛盾,在以生态保护为优先,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调动社区居民的保护积极性。逐步解决农村能源建设,迁移及安置核心区的居民,加强培训教育社区村民的有关技术知识,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建立农村农业生态示范村,生态示范户,发展社区庭院经济,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建立贫困乡、村发展启动资金积极开展参与管理工作,促进周边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加大社区人中管理和控制增长,改善社区环境,保护森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社区社会经济。 合理利用经过近二十年的保护管理,茂兰自然保护区已建立了初步的管理体系,喀斯特森林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科学研究上已取得一些成果,成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与国际接轨和开展国际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保护区今后的发展目标是:立足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合理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全面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与效益,努力建成一流的科研基地,一流的科普教育场所和一流的生态旅游区,促进保护区的持续发展。 预定须知① 景区开放时间:7:00—19:00 ② 儿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 ③ 预订学生票、60-69岁老年票须凭证购买半票,残疾人、70以上老人、现役士兵免票 取票地点:荔波县漳江东路25号取票(茂兰旅游中心接待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