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桂林通史
释义

桂林通史,全书涵盖了从古至今桂林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包含铁路运输行业,民用航空行业,以及通讯行业。编写《桂林通史》之议,始于1997年6月,在市政协吴旭敦主席、魏华龄、王玉梅副主席的主持下,与十几位文史工作者共同商讨如何开展桂林文史工作的问题。

桂林通史

编者:钟典

市场价:¥100.0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78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63378241

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桂林交通业内容简介

桂林通讯业

桂林之有铁路运输,始于1938年8月湘桂铁路桂林至衡阳段,继之是1939年底桂林至柳州段的建成运行。湘桂铁路的修建,从1937年始修至1939年全线建成通车,只用了两年时间,这是抗战急需促成的“战时速度”,是广大民众和技术人员努力奋斗的结果。

桂林的民用航空业,起步于1936年11月。当时两广合办的西南航空公司经营的广州飞南宁航班,以桂林为中转站。第一架在桂林二塘机场起降的飞机,开始了桂林民航事业的历史。1937年,由于战争的影响,西南航空公司从广州迁桂林。为适应战时需要,桂林又修建了秧塘和李家村机场,开辟了往返于昆明、桂林、重庆和香港、桂林、重庆的两条主要航线。1941年太平洋战事爆发以后,香港、桂林、重庆航线改为桂林至重庆航线。两大航线的往返航班,每周也只有一至两班左右。

古代通讯,多靠驿站。中法战争期间,广西新式邮电事业开始创办。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广西巡抚衙门的公文始从桂林由梧州邮局交关道经手转送。辛亥革命以后,广西独立成立邮区,省会桂林设邮政管理局,旋随迁省转设于南宁。当时,邮政机构虽有增加,各个县城及重要圩市逐步开设邮政分局或代办所,但邮件依旧以人肩挑背驮,或由水道传送。抗日战争期间,桂林开通航空邮路直达昆明、重庆等处。桂林有线电报的开通始于中法战争以后。光绪十三年(1887),首先由梧州接线至桂林,而后又从桂林接线通柳州。光绪三十三年(1907),省电报总局在桂林成立,民国初年迁省会于南宁以后,桂林电报局为三等甲级。抗日战争时期,桂林的电报线路和邮电机构都有较大发展,无线电报可通达重庆、兰州、西安、昆明等地,电话的使用也相应得到发展。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桂林历史的源头

一、桂林古人类的足迹

二、青铜文化的兴盛

第二章 秦汉大一统下桂林的发展

一、秦汉大一统下桂林地方建城的开始

二、岭西经济文化的中心——桂州城

第三章 宋元时期地位日渐上升的西南都会

一、从岭西重镇到广西首府

二、繁盛的都会之府

三、宋元时期桂林的文化教育

四、名扬天下的旅游名城

第四章 明清时期桂林城市的全面发展

一、与明祚同延的靖江王府

二、明清时期弥漫桂林的硝烟

三、明清时期桂林的社会与经济

四、重新崛起的桂林教育与文化

五、灾害频仍与桂林的环境保护

六、桂林城市水系的变迁

第五章 清末民初新旧嬗变的近代桂林

一、传统社会的流变

二、新旧嬗变,步履维艰

三、清末桂林近代化的起步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激荡

五、民国初年的桂林社会

六、近代桂林的文化

第六章 “五四”之后大动荡大变化的三十年

一、从五四运动至抗战前夕的桂林

二、抗战时期的桂林政局

三、抗战时期的桂林经济

四、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

五、桂林的沦陷和光复

六、冲破黑暗,迎接光明

第七章 新中国变革与探索时期的桂林

一、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二、摸索中的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中的桂林

第八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桂林

一、桂林在改革中发展

二、迎接新世纪的冲刺

附录一:桂林建置沿革

附录二:桂林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第一章 桂林历史的源头

二、青铜文化的兴盛

1.湘桂走廊的青铜文化

商周时期,我国东南部和南部,直到越南的北部,是百越(粤)民族的聚居区。越族分布范围相当广泛,而且支系众多,“百越”是这些支系民族的泛称。百越在西周有扬越,在春秋有于越。在战国、秦汉时期按习俗、方言等的不同,可分为吴越(包括东瓯、闽越)、南越、西瓯和骆越四大支系。其中西瓯主要分布在包括今桂林市在内的广西东部地区。

在今桂林北部,有一条狭长的谷地,古来为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之一,称为“湘桂走廊”。在走廊内及附近地区,留有大量的青铜文化遗迹,反映了西瓯文化的发展状况。

1971年以来,桂林地区不断有商周青铜器及其遗址的发现。

1976年8月,在兴安县发现1件商代晚期的兽面纹铜卣。该铜卣通高22.8厘米,腹径横15.3厘米,纵11.8厘米,足高2.5厘米,重1.6公斤。提梁作绚索形,颈饰夔龙,腹饰兽面纹,器底有铭文“天父乙”三字。这是迄今为止,桂林乃至广西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器。同年5月,在灌阳县一石洞深2米处发现西周中期云纹铜钟1件,同时出土的还有绳纹红陶2片、灰陶1片、石器1件。钟甬部已残,残高36厘米,铣问28厘米,舞纵13.5厘米,舞横21.5厘米。重10.5公斤。干上饰乳钉纹与窃曲纹,钟身饰圆圈纹、钩连雷纹。此外,在灌阳新街还发现一件铜戈,年代大约为西周时期。此戈援作三角形,援中脊起棱,断面呈菱形,中脊靠内部有圆形穿孔,孔直径1.2厘米。内作长方形,大部残断。援两面饰对称的夔凤纹和斜角云雷纹。援长16.5厘米,最宽处7厘米,内残长2.5厘米。上述青铜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标志着该地区在商代晚期开始逐渐进入青铜时代。

后记

大家提出:桂林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理应有一部系统、全面论述它的通史,而且责成我负责组建编写小组并担任主编工作。

在旧中国,桂林(临桂)有志书而缺史著。新中国建立以后,桂林有过几个版本的简史,而通史尚付诸阙如。据此,编写小组通过反复议论,一致认为,要编写的既是通史,在时段上必须尽可能追溯它的历史源头。因此,我们决定从约生活于三万年前的宝积岩人写起,下迄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新桂林市成立。在内容上则根据桂林地方建置及其所辖州、县的演变,择要介绍它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发展史。在行文写作上,亦应在“通”字上下工夫,重讲述而少评论。通过对历史的讲述,加强与读者的交流。

《桂林通史》的开篇有由我执笔的“概述”,扼要论述桂林的建置、交通、经济、军事、文化,并议及桂林的人文精神。正文八章。第一、二章由廖国一教授执笔,论述远古至五代时期的桂林史。第三、四章由刘祥学教授执笔,论述两宋至清代鸦片战争前的桂林史。第五章由朱从兵教授执笔,论述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的桂林史。第六章由曹裕文副教授执笔,论述五四运动至1949年桂林解放时期的桂林史。刘文俊博士对该章作了补充。第七、八章由张坚副教授执笔,分别介绍1978年前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1979年后改革开放至1998年的桂林史。

责任编辑

韩海彬,1980年生,山东菏泽人,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笔名南国。200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7月进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至今。爱好写作,作品发表于《桂林晚报》《文汇读书周报》、《工作简报》等。已出版的图书有《科学孕育的N个细节》、《女性健康的艺术》等。由其责编的《佛智今用》获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优秀作品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