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桂殿秋·思往事
释义

《桂殿秋·思往事》是清初,朱彝尊所作的一首词,这首《桂殿秋》真是精细而执著地表达了他的思念,深情细腻,令人感动。

作品名称:桂殿秋·思往事

创作年代:清初

文学体裁:词

作者:朱彝尊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桂殿秋·思往事》

【创作年代】清初

【作者姓名】朱彝尊

【文学体裁】词

作品原文

桂殿秋

思往事,渡江干②,青蛾低映越山看③。共眠一舸听秋雨④,小簟轻衾各自寒⑤。

作品注释

①桂殿秋:词牌名,取自唐李德裕送神迎神曲的“桂殿夜凉吹玉笙”句。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②干,即岸,江边。

③青娥:形容女子眉黛。越山:嘉兴地处吴越之交,故云。

④舸:小船。

⑤簟:竹席。衾:被子,轻衾即薄被。

作品鉴赏

朱彝尊一生都珍视着其与小姨妈冯寿常的那段恋情,编诗集时独不删《风怀》二百韵,表示宁可死后没资格入祀孔庙两庑,即所谓不吃冷猪肉,也要保留之。《静志居琴趣》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与《风怀》诗一样,是那铭心刻骨的情事的记录。《桂殿秋》忆念的是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朱竹垞随岳父从练浦迁居王店途中初相恋的往事。仅只二十七字的小令中,写尽微妙之心理活动,而且从白天写到通宵。词共两个层次,一是视觉表现,二是听觉和肤觉表现,而诸种感觉集中起来实皆心态感知而已。“青蛾”句之妙,在于将“我”之“看”藏掩于“青蛾”与“越山”的映合中,词中之意为:“你说我在看她?哪里!我在看山。我在山吗?那山焉有此“青蛾”美?我何尝要看山!”历来诗人们以青蛾与山黛互拟,朱氏却运以为饱餐秀色的技术处理。时时似在看山,实则时时在看她。“听秋雨”是不眠时听觉感知,“轻衾各自寒”是通过肤觉表现不眠通宵的。失眠者被必寒,时间感受由此推移而出。“共眠一舸”却“各自寒”,乃可望不可及发展到可感知而不可及。白天犹得“见”,夜深唯能“听”,用一颗火热的心在冷被窝里听。“各自寒”,意味着他俩已进入了“目成”阶段,心相默契。所以,当“各自寒”之时,秋雨打篷声其实也已听不到,各自心中都听到的是对方的呼唤。况周颐《蕙风词话》以为此阕单调小令是金风亭长最佳之作,是有眼力的。如此痴爱之写,却又不见字面直露,全在一“看”、一“听”、一“寒”中传出;而全部复杂难言之心绪也仅凭一“共”、一“各”字之对相观照间抽引,诚是不凡之圣手。

作者简介

朱彝尊

(1629—1709)清初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金风亭长,晚称小长庐钓鱼师,秀水(今嘉兴)人。明亡后,移居梅会里(今嘉兴市王店镇)。曾祖朱国祚为明代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朱彝尊出生时,家道中落,但他自幼好学。青年时肆力古学,精研诗文,文名早著。17岁避兵嘉善等地。28岁后出游他乡,足迹遍及半个中国。此后重名见称于海内。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以布衣举博学鸿词,参加《明史》编纂。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在王店筑曝书亭,专事学问著述,造诣宏深,成一代大家。以诗文著名,为清初有代表性的作家。文与汪琬并驱;诗与王士祯齐名,并称为南北两大诗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