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诡姓 |
释义 | 诡字[诡,读音作guǐ(ㄍㄨㄟˇ)] 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东周大夫夷诡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武公姬称以曲沃伯取代晋文侯的子孙,“以一军为晋侯”后,就去进攻东周大夫夷诡诸的采地夷邑(今安徽亳州城父),还俘虏了周大夫夷诡诸。经东周王朝另一位与姬称关系很好的大夫蔿国说情,晋武公就放了夷诡诸。但夷诡诸自认为是东周上大夫,地位崇高,因此并未报答蔿国。于是蔿国恼怒起来,就又对晋武公说:“与我伐夷而取其地!” 周釐王四年(晋武公三十八年,公元前678年),晋武公乘周大夫子国之乱,出兵征伐夷诡诸的采邑夷邑,杀了夷诡诸而取其采邑,从此该地成为晋邑。居于夷邑的周公忌父姬宰孔逃亡到虢国(今河南三门峡)。 到周襄王姬郑时期(公元前651年),晋武公之子晋献公姬诡诸去世,晋国内乱,晋献公之子姬奚齐、姬卓子相继被国臣里克、邳郑所弑。周襄王派周公忌父、王子党与齐国的隰朋相会,立晋献公二子姬夷吾为晋君,即晋惠公。晋惠公就此还回夷地给东周王朝,周襄王以周公忌父为夷邑新君主。 失邑后的夷诡诸子孙后裔,有以先祖名字“诡诸”为姓氏者,称复姓诡诸氏,后又省文简为单姓诡氏、诸氏;亦有以失邑名称为姓氏,称夷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姬诡诸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姬诡诸,就是晋献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6~前651年,春秋时期晋武公之子,在位二十六年间曾灭虞、虢等诸小国,扩充了晋国疆域。 晋献公又五个儿子:姬重耳、姬夷吾、姬申生、姬奚齐、姬卓子,其嫡长子公子重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即后来虽然比侄儿晋怀公还要晚作国君,却是春秋霸主的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其弟弟晋惠公姬夷吾之子、晋怀公姬圉的后裔,以祖父晋献公的名字“诡诸”为姓氏,称复姓诡诸氏,后又分衍为诡氏、诸氏。 得姓始祖:夷诡诸,姬诡诸。 迁徙分布诡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如今人口非常稀少,以城父为郡望。 郡望堂号1.郡望:城父县:春秋时期陈国夷邑。汉朝时期置城父县。南朝宋国改置浚仪县。隋朝时期复为城父。五代时期南梁国为避朱全忠父讳,改名为焦夷,后又改焦夷为夷父。后唐初期恢复城父县名。明朝初期废黜。城父县故城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今名城父村。 2.堂号: 城父堂:以望立堂,亦称焦夷堂、夷父堂。 历史名人姬诡诸:(公元前?~前651年待考),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76年~651前?年为期二十六年,终年岁数待考,诡氏、诡诸氏得姓始祖之一。 夷诡诸:(公元前?~前678年待考),夷邑人(今安徽亳州城父)。著名东周大夫,夷邑君主,诡氏、诡诸氏得姓始祖之一。 据史籍《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武公姬称以曲沃伯取代晋文侯的子孙,“以一军为晋侯”后,就挥军进攻东周大夫夷诡诸的采地夷邑,还俘虏了周大夫夷诡诸。 经东周王朝另一位与姬称关系很好的大夫蔿国说情,晋武公就释放了夷诡诸。 但夷诡诸回邑后,自认为是东周上大夫,地位崇高,因此自傲托大,并未报答蔿国。于是蔿国恼怒起来,就又对晋武公说:“与我伐夷而取其地!” 周釐王四年(晋武公三十八年,公元前678年),晋武公乘周大夫子国之乱,出兵征伐夷诡诸的采邑夷邑,杀了夷诡诸而取其采邑,从此该地成为晋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