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龟峰堂 |
释义 | 中文名:龟峰堂 别名:石堂宫 建造时间:北宋 地理位置:参内乡大厝村 简介龟峰堂,古称石堂庵,又名石堂宫,今坐落于参内乡大厝村境内。相传始建于宋,为安溪最早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之一。 龟峰堂保生大帝乃宋朝的灵医,姓吴名夲,字华基,号云冲,常乐里(今感德镇)石门人,由贡举授御史。清乾隆《安溪县志·仙释》云:宋代“仁宗时,吴夲医帝后愈,炼丹救世。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择地显化漳州白礁,乘鹤升天,其后神异,不可枚举。自宋迄明,敕封十五次,为无极保生大帝。”《泉州府志》载:“吴夲不茹荤,不受室,业医济人无贵贱,按病授药,如矢破的。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沉疴怪病立愈。远近咸以为神。” 古代安溪缺医少药,瘟疫流行,百姓看病十分困难。吴夲经常到参内为乡民问疾解病,深受参内乡民敬佩。据传,吴夲去世后,参内乡民悲痛万分,纷纷争塑其肖像放于家中奉祀朝拜。后来,为纪念其恩德,乡民择地于占石埔建庵,称石堂庵,塑神像而祀之。明初,传说保生大帝显圣飞炉于今地,于是乡民便在飞炉处建庵。相传最早建宫时,宫地周围经常有龟群在此聚集,村民叫奇,称此地是“龟峰福地”,因而取名“龟峰堂”。 龟峰堂自建以来,历经多次修葺。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乾隆二十年(1755年),当地黄姓鸠族重修,邑令庄诣堂讲约,勒匾曰‘石堂社学’”(见清乾隆《安溪县志》)。1981年,当地旅外侨亲返乡谒庙,见庙宇倾废,遂集资依原基原貌重建,1987年建成。庙堂为单体结构,重檐式,堂前辟三门,出檐廊,宽深三间,神龛雕饰精致,屋脊剪瓷堆塑,整个庙貌金碧辉煌。 文物龟峰堂现保存诸多明清文物。今址遗留柱基为明代形制。堂中悬挂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亲题赞颂神功的“龟峰古地”匾额。堂内正中有一保存完整的石质龟壳,堂下梯口露出一小节石质龟尾。有诗曰: 元龟出水背高堂,远映参蛮胜概芒。 古地于今新肯奂,露甘垂紫拂莲香。 堂中有楹联多副,妙尽吴真人慈悲济世,救死扶伤,度活群生,乃一代神医。特选辑如下: 保生救时救世封大帝;妙道医国医民号真人。 坐龟翁,对龟峰,胜地千秋长泰;称大道,封大帝,威灵万古尊真。 龟峰堂是安溪境内历史悠久的庙宇之一,古时曾有“城内城隍、参内帝君、罗内境主”为安溪三大庙宇之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闽台民间信仰的珍贵古迹。1995年,龟峰堂 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录重 修 龟 峰 堂 志 龟峰堂,石堂宫者,吾乡先人供奉圣神保生大帝之庙宇也。帝乃宋之灵医,姓吴名夲,字华基,号云冲,生于宋兴国四年,由贡举授御史。精通医术,曾医愈帝后,不受封赏,炼丹济世,德被万民,因尊称为吴真人。景祐丙子年五月初二日显化于漳州白礁。其后屡著神异,朝野咸钦,自宋迄明敕封十有五次。南宋绍兴廿年敕建慈济宫于白礁,明永乐七年封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吾乡先人蒙庇尤多,故于宋末即分炉来乡,原建庙于占石埔,明初显圣飞炉于龟峰福地,始建庙为龟峰堂。自是境泰民安,年丰物阜,垂佑无疆。明闻人张瑞图曾亲题匾额“龟峰古地”,赞颂神功。庙貌壮严,香火鼎盛。清康熙十年曾重修,迄今三百一十三年矣,年久失修,辛酉年乡侨黄玉敕君曾倡建。迨甲子年孟夏,乡侨黄玉进、黄嘉兴、黄玉宽君等返梓竭庙,发心重修,遂捐巨资,并广向旅外乡亲劝募。翌年仲春,其哲嗣黄世田、黄子宾、黄中南等回乡奠基动工。善心善举,功德无量。 集腋成裘,众志成城。乙丑年孟春动工,丁卯年季春庆成矣。形式仍其旧,庙貌更辉煌。愿此盘石固,英显庇吾乡。爰为之志。 安溪县参内重建龟峰堂董事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