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宗寺
释义
1 山西省台怀镇营坊村广宗寺

广宗寺一偶那个有两个,一个是内蒙古的广宗寺,另一个是山西的广宗寺。本文主要讲山西的广宗寺。广宗寺位于山西省镇营坊村山腰。沿灵鹫峰小山脊的石台阶继续登高,路过的第二处寺院叫广宗寺,该寺的天王殿就在路边。广宗寺俗称铜瓦殿。该寺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列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

位置

位于台怀镇营坊村山腰、菩萨顶的下边,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

该寺依山而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铜瓦殿是寺院的主殿,共有3间,殿顶覆以铜瓦,在五台山的寺院中别具一格。殿内供有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毗卢佛、普贤菩萨,两侧铸有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变化多端。该寺高大雄伟,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寺内东北角还建有一座墓塔,高6米,塔身洁白, 这是原中国佛学院院长法尊法师的灵骨塔。法尊法师精通藏文,他把长达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论》译成藏文,对佛教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广宗寺是他出家的地方,在他80岁圆寂后,就选择这里作为他安放灵骨的地方。

该寺依山而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铜瓦殿是寺院的主殿,共有3间,殿顶覆以铜瓦,在五台山的寺院中别具一格。殿内供有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毗卢佛、普贤菩萨,两侧铸有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变化多端。该寺高大雄伟,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寺内东北角还建有一座墓塔,高6米,塔身洁白,这是原中国佛学院院长法尊法师的灵骨塔。法尊法师精通藏文,他把长达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论》译成藏文,对佛教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广宗寺是他出家的地方,在他80岁圆寂后,就选择这里作为他安放灵骨的地方。

广宗寺位于台怀镇营坊村山腰、菩萨顶的下边,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

历史

在五台山台怀镇北侧,紧挨着灵鹫峰菩萨顶,有一座小小的寺院,说其小,是因为在五台山现存的四十几座寺院中,若论起占地面积、建筑规模来,它只及诸大寺的几分之一乃至十几分之一,确实说得上个小字。可是,这座小小寺院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且名列五台山十大寺院之一!小寺何以会有那么高的规格和地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座寺院的最殊胜之处,就在于它是一所名不虚传的皇家寺院!它----就是建于五个世纪前的广宗寺。

在明朝历史上,明孝宗(1470-1505)朱佑樘似可算是较为开明的皇帝之一,在位时斥逐奸妄,起用正直练达之士,且屡禁皇亲国戚侵占民田,故史有“弘治中兴”之称。

弘治中后期,孝宗上五台山拜佛,有感灵山显迹,很想在高高的东台望海峰上建一所皇家寺院,专用于为民祈福。他恐东台山高风猛,还特颁旨意,大佛殿要用铜瓦铜脊,以保证沉稳坚固,不被山风刮倒。讵料世事无常,此事刚刚起了个头,这位贤君已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六岁。

孝宗卒,其长子朱厚照(1491-1521)继位,是为武宗,年号正德。年轻的朱厚照对父亲的这一遗愿十分看重,登基伊始,就命御马监太监韦敏专司此事,务将先帝在世时就想盖的这所佛殿盖好。

韦敏领旨而行,先将先帝孝宗指明要用的大批铜瓦铸好,而后再落实下一步具体盖大殿的事宜。韦敏去东台实地勘察后,发觉要在东台上建寺困难重重,不仅在于望海峰上山高风猛,更难在上山的路崎岖艰险,夫役难行,大批物料搬运不便,而且真的将寺院盖起后,今后要找僧人看守都难。为此,他给皇帝上了奏折,婉言陈述,请旨定夺。

正德二年(1507)七月,明武宗下谕,准韦敏会同当地官员,从长度量,按五台山实际情况,选择相应之地,将铜瓦殿盖起来,以实践先帝为民祈福之愿。他还告诫韦敏,去五台山盖殿,务必约束手下的人,不可扰害百姓,若发生这种事,他要追究责任的!该敕谕全文如下:

敕御马监太监韦敏:

昔先帝在御,尝为海内百姓祈福,许于五台山盖造佛殿,未就而龙驭一宾。今铜瓦佛像已完,尔敏请予五台山东顶盖造安奉。朕奉遵先志不敢违,但闻峰顶极高,风势雄猛,尔敏到彼,会同山西镇巡等官,从长度量,相应所处盖造,无致徒为劳费。合用钱粮物料并各色匠役人夫,即行都布按三司从宜分派措用,仍委分巡分守官各一员监督,务令坚宗,以称先帝为民祈福之意。事完,尔即回京,所至必须约束下人,不许因而生事、扰害百姓,如违,责有所归。

故谕。

正德二年七月十五日

这件敕谕,今日还在,若去广宗寺,穿过铜瓦殿后,可看到两块并列的石碑,其中一块驮在一只石龟上,敕谕就一字不漏地刻在那上面。背面刻着同年十一月韦敏给皇上的一份上疏。

韦敏到山西后,会同镇守太监、巡按御史、按三司掌印官、布政按察使、指挥检事、分巡分守官等一大批官员,并各色匠役,一起上东台顶实地考察,斟酌再三,最后决定将铜瓦殿建在菩萨顶下边,于是,遂有了今日所见的这所皇家寺院。

铜瓦殿刚建成时,全称为铜瓦铜脊文殊宝殿,尚无寺名。继此殿建成后,后来又陆续建造了山门、钟楼、鼓楼、僧房、藏经楼等建筑。正德十年,御马监太监焦宁奏请寺额,武宗亲赐“广宗”两字,意为广弘正宗佛法,这所寺院从此以广宗寺名昭天下。武宗并降敕晓谕附近居民,毋得侵扰该所寺院,违者将以法治之。这件圣旨,刻在铜瓦殿正前左侧的一块石碑上,也为石龟所驮,与大殿后面的那块敕谕石碑相得益彰,都已成为当年那段历史的见证了。

布局

今日所存广宗寺,规模虽不大,布局则玲珑雅致,雍容华贵,别具皇家风格。山门与天王殿合为一体,正中设置精致的木制龛阁,供一尊铜铸弥勒佛像,信众一进广宗寺,首先就受到满脸堆笑的大肚弥勒佛的欢迎。穿过山门,迎面所见,即是著名的铜瓦殿。这座建于明代的皇家佛殿,近年修葺一新,雍华气势依旧,但略令人遗憾的是,顶上的铜瓦已在“文革”中被当地农民造反派扒下来,称斤论两卖给了废品回收站。被称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法师(1543-1604),曾诗咏铜瓦殿:“鳞鳞万瓦五峰中,不用泥烧用铸铜。无奈朔方冰雪甚,住僧无力可支倾。”紫柏法师在万历三十一年因冤狱酷刑而死,恐怕他那时无论如何想不到,铜瓦再坚,冰雪再甚,酷刑再厉,跟几百年后的文革狂飙相比,也实在算不了什么了。所幸的是,当年大殿里的佛像,在文革的疯狂年代里,却奇迹般地逃过了当时大多数寺院佛像未能幸免的被砸毁的命运,完好无损地留存到今天。 进大殿,会看见殿内供着上下两层佛像。下座正中供着阿弥陀佛,左右为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三尊佛像通常也被称为“西方三圣”;上座中间供着释迦牟尼佛,两旁为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后壁两角,供着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大殿两旁,供着十八尊铁铸罗汉。 在铜瓦殿后面,是一座藏经楼,藏经楼底楼供着三尊檀香木雕的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侧为阿弥陀佛,右侧为药师佛,这并列的三尊佛像亦即人们所说的三世佛。据传,这三尊佛像皆来自释迦佛的故乡,是由印度高僧仔细装藏后,不远万里运来五台山的,在今日国内,类似这样的大型印度檀香木佛像已不多见。藏经楼上层,供着宗喀巴大师等藏传佛教中的密宗造像,也都很有特色。 不少来过广宗寺的善男信女们,会觉得这儿的菩萨特别灵,加持力特别大,有时真可称得上是有求必应,所以一旦有机会,有人总想再来广宗寺许个愿。 在铜瓦殿正前内额,高悬着一块清圣祖(1654-1722)康熙皇帝手书“云嵋”两字的御匾。说起这块御匾的来历,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 康熙皇帝的父亲爱新觉罗·福临(1638-?),法名行痴,又号太和主人、体元斋主人,六岁嗣位,庙号世祖,年号顺治。这位顺治皇帝是个虔诚的三宝弟子,顺治十八年,他写了一首赞僧诗,表露了自己想出家为僧的心迹,限于篇幅,以下摘引的是这首诗的开头与结尾部分: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纳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就在这一年,二十三岁的顺治皇帝果真抛弃帝尊之位,跑来五台山来出家了。清朝的正史上说他这一年生病而死,也许是要掩饰朝廷的某种尴尬吧。反正,清世祖不当皇帝了,皇位也不能空着,于是世祖的第三子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继承了他的位置,庙号圣祖,年号康熙,继位时年仅八岁。 康熙皇帝长大成人后,十分牵挂父亲的下落,很想找到他,至少也要再见上一面。康熙十六年(1677),他初上五台山寻找父亲,曾到过广宗寺,还留下了一块御碑,此碑今日还竖在广宗寺里。康熙二十二年(1683),一年之内,他先后两次登五台寻父,第二次是九月上的山,当他走进广宗寺时,只见一个身穿旧纳衣的老和尚正在打扫院子,就上前询问:“请问师父,您上下怎么称呼呀?”老和尚冷冷地说了句:“八叉。”继续低头扫地。康熙皇帝想,这个法号倒是挺少见的,也没再细想,就进大殿拜佛去了。当他朝佛像叩拜的时候,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呀,哪有叫八叉的,上八下叉,不就是个父字麽?赶紧跑出大殿去寻自己的老子,可哪里还有那老和尚的影子!此时,天空中忽然出现两朵长云,状若愁眉,康熙皇帝一见,长叹一声,嘱拿笔来,当即写下“云嵋”两字,表达了他此时愁眉不解的心绪。 在广宗寺内东北角,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白色墓塔,上面嵌刻着赵朴初的题词:“翻经沙门法尊法师灵骨塔”。 说起佛经的翻译,佛法的渊薮来于天竺(即古印度也),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佛法的深入传播,自然离不开佛教经典论著的翻译。 将佛教经典论著由古梵语译成汉语者,古往今来,圣贤迭出,而举世公认鸠摩罗什(342-413)、真谛(499-569)、不空(705-774)和玄奘(602-664)为贡献最大的四大翻译家。 这四大翻译家中,前三位皆来自天竺,带有从佛陀故国来华夏传法的意味;唯玄奘是走出中华国门历游天竺十七年,将大量佛经取回国内。 值得注意的是,自公元七世纪莲花生大师将佛教由印度传往西藏,在雪域高原上开创了别具特色的藏传佛教,虽从本旨上说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并无根本不同,但其教法多以密宗(又称密乘)为特点而跟汉地显宗有别,藏地浩瀚的《丹珠尔》、《甘珠尔》中收录的大量密教典籍,在汉传佛教中多未传译。 千百年来,时有藏地高僧来汉地传法,有的且被朝廷委以高位,如元代帝师八思巴(1235-1280),明代大国师迦也协(1352-1435),清代国师章迦活佛(1890-1957)等,但将藏文佛教经典译成汉语者,却鲜有人,即便偶有所译,数量亦较为有限。 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有志赴藏求学密法的汉人,翻译藏文经典一时慰成风气,有大勇法师、能海法师、观空法师、汤乡铭居士、郭和卿居士等积极投入,成绩斐然,其最有成就者,则当推精通汉藏的法尊法师。 法尊法师(1902-1980)入藏十年,深得藏密精髓,穷毕生之力,将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1357-1419)的重要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译成汉文,还翻译了《现观庄严论略释》、《辨法法性论》等藏文典籍,并将二百卷《大毗婆沙论》由汉文译成了藏文,堪称是沟通汉藏的一座桥梁,其功德实可比肩唐代西行取经的玄奘大师。

选址

广宗寺创建于明正德年间。《清凉山志》载:“正德初,上为生民祈福,遣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今称铜瓦殿,赐印,并护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寺内正殿背后立有明正德三年石碑,对创建广宗寺的情况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原来,广宗寺的铜瓦殿,计划在东台顶建造,后因“峰顶极高,风势雄猛”,“无益于后”,才选址于此处。

内观

广宗寺占地面积为二千九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二十八间,布局小巧紧凑。紧挨道边的天王殿正中,供有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铜质,造型很好,那盘腿打坐、大腹下附、满脸堆笑、乐观无忧的样子,使人观后受到感染,与大肚弥勒菩萨对笑不已。穿过天王殿,面迎铜瓦殿。大佛殿位居正中,因殿为铜瓦盖顶,以固千年,观之浮光耀金,引人注目,故称铜瓦殿。是该寺的主殿,殿建三间,重檐歇山顶,原顶部为铜瓦铜脊,现留铜脊和少部分铜瓦。木建大殿,上覆铜瓦,在五台山寺庙中仅此一处。殿内佛坛上立木制方格,供有上下两层圣像。下层三尊是铜铸“两方三圣”,正中为阿弥陀佛,两侧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佛家称西方极乐世界有主佛阿弥陀,身旁有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人死后“往生净土”的地方。上层三尊圣像为泥塑,正中为释迦牟尼佛,两侧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大殿两壁供有铁铸十八罗汉。后壁两角分别供有药师佛和阿弥陀佛。正殿内不太宽阔,供有如此多的圣像,使人感到“琳琅满目”。正殿前内额挂有康熙御匾,上师“云嵋”二金字。

“鳞鳞万瓦五峰中,不用泥烧用铸铜。”时至今日,众多的游客和信徒蜂拥而上灵鹫峰,登峰必到广宗寺,参观铜瓦殿。这里经过补修,殿宇整饬,终日香火不绝,接待游人和香客入内参观礼拜。

法尊法师墓塔

广宗寺内东北角还建有一座墓塔,是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院长法尊法师的灵骨塔。法尊法师圆寂于1980年12月,终年80岁。他精通藏文,对佛学研究造诣很深,曾对佛教经典作了大量的翻译工作,把长达200卷的《大毗婆娑论》译成藏文。广宗寺是法尊法师出家的地方,故他的灵骨塔建在这里。塔高六米,围基三丈,塔身洁白。塔正面中央的石碑上嵌刻有赵朴初书写的“翻经沙门法尊法师灵骨塔”字样。法尊法师的灵骨塔于1981年9月落成。

清海法师

清海,俗姓吴,名清元,原籍河南省南阳市邓县林琶镇,生于1922年中秋节。父亲以开铺为生,家道尚可。清海5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孤苦无依,一度以乞讨度日。8岁时,为一名叫戴芝厚的医生牧牛割草,聊以糊口。恰巧戴先生是位佛教信徒,行医之余,常在家里自设佛堂,手敲木鱼,口诵《金刚经》。这使清海在幼小的心田就得到佛的熏陶和感染。那清脆悦耳的木鱼声响伴着悠扬舒缓的诵经声,深深地吸引了他。由于他生性聪颖,天智灵慧,未几即能将《金刚经》背诵如流。戴先生发现小清元暗地里跟他学经,便主动教他一些佛学基本常识及念佛仪轨,他还经常引清元到附近的香岩寺接触领受佛门清静庄严的僧侣生活。清元17岁时,萌生出家之念,于香岩寺礼如一为师,法号清海,开始了他真正的出家生涯。不久,入陕豫交界紫荆关莲花洞削发为僧,后又进入陕西双喜寺学修佛法。19岁时,正式受戒,戒师名叫深德(又叫妙轮)。同时受能海上师正宗灌顶,遂往四川成都近慈寺安居。从此清海和尚一直依止能海上师,未曾远离,直到能海上师于1967年元旦圆寂于五台山,计27年。

五台山修行

1953年,能海法师率清海、请佛、成佛、寂度等弟子来到五台山清凉桥(吉祥寺)。清海法师学习修行极为精进,在念经礼佛之余,积极参加打草、植树、种菜等生产劳动,曾当过菜园组组长和吉祥寺的维那等职。他在能海上师的教导和加持下,规范修习,勤勉精进,遂成为德高望重的能海上师亲自开辟的五台山吉祥寺金刚道场的独当一面的维那。

坚持信念

1967年元旦,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能海法师,在备受红卫兵种种凌辱折磨下,寂然坐脱。清海法师痛失恩师,但依旧尽心维持寺院。一年之后即1968年,迫不得已,告别五台山,投靠湖北一远房宗兄,以拉板车为生计。他道心坚忍,保持戒德,不为外物所佐。一有空暇,即念诵经典;一有积蓄,就寄回五台山清凉桥,无论漂泊何处,始终不忘佛门。

回到五台山

1978年,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9月,清海法师终于回到他念念不忘的五台山,在佛教协会的安排下,住锡于灵鹫峰腰的广宗寺。当他来到广宗寺时,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塑像残缺不全,殿堂鼠粪成堆,仅有几位和尚,局面甚为凄凉。面对广宗寺现状,他萌生大愿:一定要将广宗寺重建为一处清凉庄严的文殊道场。为修复广宗寺宇,清海法师决定首先庄严佛像。经过艰苦不懈的修葺和刻意经营,广宗寺面貌终于焕然一新。广宗寺修复完毕后,清海法师徒弟日众,遂于1984年初,率众徒移锡邻近的圆照寺。圆照寺是一座大寺,占地1.26万平方米,分三层院落,依次升高。清海率众徒弟来到圆照寺时,与初到广宗寺的情景相差无几。寺容寺貌,不忍目睹,他心愿更加深切。恰逢其时国家大规模投资维修五台山寺庙。他便乘此大好时机,在天王殿内,补塑了四大天王像,新塑了弥勒菩萨和韦陀菩萨像;在大雄宝殿,补塑了三世佛像、三大士像及十八罗汉像;在都纲殿内,新塑了宗喀巴大师和其二大弟子像以及四臂观音像、毗卢佛像。从1985年开始,他还陆续维修了中台顶和南台顶的寺宇。总括广宗、圆照二寺共计投资50余万元。

相关新闻

2007年8月5日五台山广宗寺举行法尊法师纪念馆落成开光法会大会由广宗寺演明法师主持。出席大会有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根通法师,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妙江法师,塔院寺主持如空等,法会上午8点开始。法尊法师,僧人,俗姓温,字妙贵。1902年生于河北深县。在五台山显通寺玉皇顶出家,在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曾先后入武昌佛学院、北京藏文学院学习法相、因明及藏密,师从太虚和大勇和尚。后随大勇组织的赴藏学法团到西康甘孜,从昌都安东格西专攻藏文。1932年入藏,在拉萨哲蚌寺学习。1936年在重庆代理太虚主持汉藏教理院至解放前夕。1950年在北京主持菩提学会藏文译事。历任中国佛协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副院长、院长之职。1980年圆寂。通晓藏文,译著甚多,主要有《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辨了不了义论》、《大毗婆沙论》等。

旅游攻略

游览五台山至少需要三天时间。游人如住县城,第一天可乘汽车北上参观尊胜寺、佛光寺,下午到台怀,集中参观显通寺、塔院寺、罗睺寺和菩萨顶。第二天就近登黛螺顶,再游台怀中心区的碧山寺、南山寺和镇海寺等。第三天可选择一个台顶登临,走京原线繁峙站的游客可登东台,顺路游游碧山寺;走河边、忻州的游客可登中台,顺路游南禅寺和龙泉寺。

另外一种旅游日程建议是:第一天参观南禅寺、碧山寺、显通寺、塔院寺。第二天参观菩萨顶、广宗寺、罗睺寺、龙泉寺、南山寺、普化寺。第三天参观东台日出、南台锦绣、金阁寺、佛光寺。

游客如果投宿台怀镇,可安排两日游。第一天先游台怀镇北山脚下的罗睺寺,接着去见通寺,然后依次游圆照寺、广宗寺、菩萨顶。再由原路折回,进塔院寺东门。参观塔院寺后,出南门东行,可进万佛阁一游。第二天,清晨可去东台观日出,然后游碧山寺。中午回台怀镇稍事休息。下午向南步行约5公里到镇海寺、普化寺、观音洞、南山寺等。

邻近景点

观海寺 尊胜寺 金阁寺

观音洞

翠岩峰

般若泉

普化寺

秘密寺

镇海寺

毛泽东故居陈列馆

广济寺

塔院寺

岩山寺

锦绣峰

2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广宗寺

简介

广宗寺藏名“丹吉楞”,俗称南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境内,贺兰山西麓的一个山谷之中,距巴彦浩特镇东南23公里左右,该寺有6个属庙,是原阿拉善八大寺中规模最大、名望最高的寺庙。由二十余座建筑群组成。其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富丽堂皇。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大经堂、黄楼寺等。其中供奉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遗体宝塔的大殿称为“黄楼寺”。黄楼寺是一座两层楼阁的建筑,其前部为81间,后部为49间,全部用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极为富丽。据说,在这座殿内,除西藏达赖六世遗体而外,还保存着飞天人像化石、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金佛、唐文成公主的宝剑等珍贵历史文物。

历史

广宗寺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是由班自尔扎布台吉之子阿旺多尔济遵照师父—六世达赖喇嘛遗愿所建。寺内共有大小庙宇15座,共2 000多间。庙与庙之间则配以吉萨(仓库)僧房。伙房内安有1吨多重的青铜铸锅,可容纳4吨多水。庙建成后,从超格图呼热庙(昭化寺)请来六世达赖遗体供奉在庙里,尊为该寺的第一代格根(活佛),名德顶格根。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阿拉善第三代王罗卜桑多尔济上报清廷理藩院,御赐用蒙、汉、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的“广宗寺”匾额(藏语名噶旦丹吉林),从而取代阿大希迈德里庙的原名。清道光年间进行了扩建,并把阿拉善第六代王爷囊多布苏隆的灵柩供奉在寺内。清穆宗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该寺在兵乱中被烧毁,光绪年间修复。现有庙宇、僧房70多间,并举行庙会。

特点

广宗寺依山而建,高低参差错落,四面环山,松柏长青,溪流如带,风景十分优美,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史料记载

十六罗汉被迎请至汉地时,在此过夏安居而被记载於有关经书中,五世达赖的《十六罗汉礼供》,六世达赖的《阿拉善神祈供》以及章嘉国师若必多杰为广宗寺(南寺)所写的寺规《三学昌盛之日光》中都记载当时活动的情景。

南寺第二代葛根(活佛)图布丹嘉木苏在他《瞻卯山熏香祭》的前言中更是具体地写到「早在有法术的和尚将十六罗汉尊者迎请至汉地时,在贺兰山做过夏安居和在此地由居士达磨做施主的历史载於五世大宝所作的罗汉礼供圆满中。班禅一切知曾亲口作预言,那时罗汉作夏安居之地是现在的噶丹旦吉林的所在地,并明示达磨居士也是诞生於此寺沟内。据老人们说在特布克山顶有罗汉足迹,果然於今清晰可见。」据《六世班禅传》中记载,图布丹嘉木苏(即温都尔葛根)於一七六九年谒见过班禅巴丹益布,并授过经文传录。上述引用的话,很可能是两人交谈时班禅所讲。这是南寺作为圣地而名扬佛教界的一个原因。

清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年)清廷为该寺赐名「广宗寺」,授给镌有藏满蒙汉四种文字寺名的乾隆御笔金匾。此匾的落款为「大清乾隆几次闰八月十六日」,从此南寺有了这个正式名称。南寺一七六○年以前的名字叫「潘代加木草林」。

历代葛根

南寺在发展和扩大过程中得到过旗扎萨克的强有力的支援和广大施主信众的大量资助,他们为南寺捐献的资财和能工巧匠所付出的劳动是无法估量的,一七六○年南寺的庙宇僧舍只有一百九十七间,而经过百馀年到一八六九年的时候,已达到二千八百五十九间,据说僧侣人数也增加到一千五百名。南寺周围的瞻卯山、额尔德尼召和距寺较远的道布吉林三座小庙是由南寺管理的。子庙或属寺有昭化寺(朝克图库热),承庆寺(门吉林),妙华寺(图克木),沙尔子庙,查干高勒庙,以及甘肃天祝的石门寺(嘉格隆)等。它们的堪布(法台)或由南寺喇嘛担任,或由本寺提名後由南寺任命。大喇嘛、掌堂师(各师贵)等主要僧职均由本寺提名後由南寺批准任命。

南寺的两个葛根分别是从选定建寺地址的六世达赖喇嘛和亲自建寺的第巴·桑结嘉措的化身阿旺多尔济开始,以葛根转世的形式传下来的。

第一代葛根是六世达赖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译言善慧宝梵音海),曾用化名阿旺曲扎嘉措(语自在法称海)。他的传记有阿旺多尔济用藏文写作的《妙音天界琵琶音》。仓央嘉措曾留下很多优美的诗歌,是藏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後斯的作品有《大悲观音诉愿词》、《阿拉善神祈供》和为连城大寺写的《白莲妙树寺志》等。前两个著作有南寺刻印本。後一作品已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生活的年代是一六八三年三月一日至一七六四年五月八日,但南寺是确定十一月二十五日在他灵塔前举行会供轮仪式庆祝他的诞辰的。

第二代葛根是罗桑图布丹嘉木苏,俗称温都尔葛根。第三代葛根是却达尔嘉木苏。第四代葛根是伊希楚勒图木达尔吉嘉木苏。第五代葛根是贡萨勒永恰布。

南寺葛根是阿拉善最大的葛根,其各代转世大都受达赖、班禅授予的「伊拉古克桑班迪贡卓诺门汗」和朝延授予的「大格布呼图克图」封号,还有一尊号叫「嘉勒色来」葛根。

南寺另一位寺主葛根是叠斯尔德呼图克图,一般被称故「喇嘛坦」。第一代葛根就是六世达赖确认为第巴桑结嘉措的转世灵童的阿旺多尔。阿旺多尔济一七一五年生於阿拉善旗厢根达来巴嘎的匝布苏尔乌素,从小跟随仓央嘉措出家为僧,曾赴西藏学经数年。王爷听信阿旺多尔济在念组咒经的传言,将他逮捕囚禁,因年事已高,不堪忍受饥寒而在牢狱中打坐示寂,是年为一七八○年第二代喇嘛坦生於一七八四年,未能迎请至南寺坐床,九岁夭折。

第三代喇嘛坦是丹增忠乃达尔吉。他在南寺设立了参尼扎仓,即法相僧院,这样奠定了南寺学经制度的基础。他有一些用藏文写作的零散经文流传至今。约在一八五六年圆寂。

第四代喇嘛坦是阿旺巴达尔吉嘉木苏。

第五代喇嘛坦是敖木察尔山潘普勒忠桑吉嘉木苏(译音神奇处他殊胜佛海),二十九岁时入藏学习,精通藏语文和显密教法,成了阿拉善近代史上的大佛学家。他同藏区名活佛来往密切,尤其同第十三世达赖关系甚密,往来信件有一捆曾存南寺。其中一九○七年达赖给喇嘛坦的复信内容载於《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年谱》上。他还徵得达赖同意後将十三世达赖所作《宗喀巴千供仪规》一书收入自己文集第一帙--噶帙中,书後记载著这样做的原因经过。他请达赖重新制定过南寺寺规,达赖、班禅都授予他「阿日路克桑班迪达额尔德尼诺门汗」封号的法诏,达赖还给他授予过布达拉宫顶朗杰扎仓的全则德学位,赠给他堪布服饰和其他珍贵礼品。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生於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十年後(一七○六年)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中夜遁去,不知所终。仓央嘉措曾留下很多优美的诗歌,是藏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实际上,相传,苹身遁去的仓央嘉措化名为阿旺曲扎嘉措,游历印度、西藏、四川等地十年後,於一七一六年来到阿拉善,被当地人信奉为上师。一七四六年,在南寺尚未建成时,圆寂於此。

南寺作为全旗最大的寺院,也作为信众向往、信仰的地方,聚集了大量有历史价值的珍贵佛像、佛经和佛教文物、佛教艺术品,也聚集了精通佛教显密二宗教规的高僧大德。当然也聚集了无法估算其价值的以金银珠宝为材料的大批法器、供器等,比如在「文革」中丢失的三寸高的纯金无量寿佛像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用五百两白银制作的大悲观音的立体坛城。一九四九年前葛根和庙仓还拥有大量的牲畜、土地、房产和属民。「文化大革命」开始,从巴彦浩特来的造反派闯入南寺,首先捣毁了六世达赖灵塔,强迫僧侣们自己破坏六世达赖肉身并焚烧,大量的佛像、佛经被毁坏殆尽。他们还把守寺的少数喇嘛当做牛鬼蛇神加以批斗後赶出寺院,一些无家可归的僧人被驱赶到附近社队。

一九八一年南寺部分僧人来到原寺址盖顶蒙包和帐篷,举行了夏季祈愿法会,并由罗卜桑宁吾、尚巴丹达尔、丹比宁吾等人出资出力,在原葛根仓房的遗址上盖建了五间平顶佛堂,把桑吉拉布坦精心捡起收藏的六世达赖骨灰重新造塔供奉。还塑制了宗喀巴师徒三尊泥像。为达尔吉诺门汗、温都尔葛根、桑吉嘉木苏喇嘛坦各造灵塔一座。

据最新统计现在该寺有注册僧人百馀名,常住寺僧人有近二十名。除大殿外还有赞康、三族佛殿、庙仓、施主及游客接待处。有僧舍几十间。本寺附近的瞻卯山山洞也盖起了一些建筑,恢复了香火。南寺在各佛教节日都举行法会,基本上满足了信众的朝佛需要。

现任喇嘛坦贾拉森,一九四六年生於甘肃省天祝县,俗名拉嘎旺,父名巴玛才让,母名云吉。班禅认定後,赐名阿旺丹比坚参。三岁时被迎请至阿拉善,五岁受出家戒并坐床,开始学习藏文和背诵经文,十二岁进入小学学习。从来一直念到研究生毕业,并留学日本。现从事蒙古语研究和教学工作,任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近年来已发示了一些论著。同时在全国、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佛教协会分别担任理事、常务理事和副会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