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州大学
释义

广州大学是属于广州市的市属高等学校,公立普通综合性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主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

学校主页:

中文名:广州大学

外文名:Guangzhou University

简称:广大

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创办时间:1927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庾建设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

硕士点:150个

博士点:20个

院士:3人

学校概况

广州大学背依广东省和广州市两级坚强后盾,是广州市政府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承托着广州人民的殷切期望。新的广州大学是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广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广州教育学院等校合并组建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历史可追溯到解放前的私立广州大学。私立广州大学创办于1927年,原广州师范学院最早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并于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新广州大学于2006年获得博士授予权。

广州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学校濒临珠江,三面环水,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之境。

学校现有20个博士点,150个硕士点,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311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2338人。学校现有69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

办学目标

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地方综合性大学,进而发展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等学府”。

办学层次

学士-硕士-博士

办学概况(至2011年8月)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优秀

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

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个

国家级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1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 5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 3门

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1个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

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个

省体育产业重点研究基地 1个

省市特色专业 18个

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1个

省市精品课程 43门

省级重点学科 11个

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9个

市级重点实验室 5个

市级重点学科9个

海外孔子学院1个

广大校训

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发展历程

广州大学(普通类)是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大学(职业类)、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广州教育学院等九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2004年新广州大学整体迁入大学城。2005年广州芭蕾舞团、广州市歌舞团、广州市艺术学校并入广州大学。至此新广州大学合并方共为十校两团,其中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为本科院校。

1.原广州师范学院

1958年,为适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急需师资的需要,广东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广州师范学院,隶属广州市委领导。

1961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广州师范学院与广东师范学院合并,归由市委、市人委领导。

1961年9月1日前,两校初步完成合并工作,校名仍用广东师范学院,属全日制高等师范学校,省重点高校之一。1962年7月起,停止招生,规模逐渐缩小。1964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调整停办下马。

1978年12月,教育部下文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复办,1979年2月,市革委会正式发出通知,广州师院归属广州市文化教办公室,按局级单位管理。

1986年8月,广州师院按广州地区省属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同等规模和待遇,列为厅级单位。

复办后的广州师范学院,有一支学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吴江霖,教育学家陈一百,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蒲富恪,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张景中以及博士生导师张人杰、单尊、杨路、裴定一,心理学家凌文辁、方俐洛,法学家李步云等一批全国知名学者先后在学校执教。

1998年,全院教员88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230人。

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以吴江霖教授为带头人的“社会心理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5年以后又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凝聚态物理”、“应用数学”、“专门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

1999年,在校本科生达5000人。

至2000年6月,全院共4个省重点学科,10门省级重点课程,16门市级重点课程。

2.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87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由广州市建委负责投资办学。

199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与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联合办学,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为华南建设学院东院,隶属广东省建委;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隶属广州市建委,广州市副市长戴治国兼任学院院长。同年9月,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开始对外招收本科生。

1995年4月,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华南建设学院西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与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继续独立办学,挂靠广东工业大学招生。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以本科教育为主,构建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为主干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至1999年学院共有9个本科专业,7门国家建设部优秀课程、 4门省级重点课程,9门市级重点课程。至今1999年,全院专职教师200余名,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96人。

华建西产生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由周福霖教授(今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的联合国合作项目“多层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由叶国锋教授主持的“复合式振碾砼路面研究”、由张传镁教授主持研制的MOC建材系列产品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原广州大学

1983年4月,广东成立广州职业大学,学校属短期、职业性大学专科,学制文科2年、工科3年,不包分配。是年10月,定名为“广州大学”,广州市市长叶选平兼任校长。1987年6月,广州大学定为副厅级建制。

1993年1月,广州市教育委员会发文(穗高教【1993】1号文《关于广州大学与私立广州大学衔接问题的批复》),同意“广州大学可与原私立广州大学的关系衔接,以利于加强海内外校友的联系,并为广州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1996年11月,在广州市政府的牵引下,广州大学与原私立广州大学隆重举行衔接大会。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邬梦兆出席大会并代表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向新老广大顺利衔接表示祝贺。

至1998年学校共开设30多个专业,全校专职教师313人,其中正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达107人,另外还有10多名外籍教师。学校有中文、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外语、建筑工程、电子工程、轻化、艺术设计等9个系,并有模糊系统与和识工程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艺术设计研究所等10个应用型研究机构和1个维修工程技术学部。

4.原广州教育学院

1953年,广州市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创办,是年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在职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高等院校。1994年,学院开始实施“以本科为主、专科为辅,培养与培训协调发展”的七年计划。同年9月,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至2000年6月,学院已有关10个本科系,26个普高专业,6个省级重点课程,5个市级重点课程,教职工达462个,其中教授、副教授80人。

5.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为适应广州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广州市政府决定依托广州教育学院创办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学,融培养与培训与一体。

6.原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现为广州大学服装纺织学院前身,专科办学)

1975年,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的前身广州纺织机械厂职工大学创建。

1985年由广州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正式接管,并由国家教委批准校名为广州纺织工业职工大学。

1991年,为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经国家教委及广州市政府批准再次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以下简称纺院)。同年广州市批准纺院为"广州市纺织服装继续工程教育基地"。

7.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即华南建设学院前身)

前身为广州市建设局“七.二一”工人大学。1984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广州市建设局职工大学与市规划中专、市园林中专合并,改为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由广州市建委主办,广州市委副书记石安海(时任广州市副市长)兼任校长,开始面向全省招生。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城建职大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91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与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联合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部分称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8.原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现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前身,专科办学)

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是一所由广州市建筑总公司主办的成人高等学校,创办于1960年,原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业余工程学院,196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1966年停办。

1973年,复办改名"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0年,更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职工大学。

198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该校同时又是国家建设部、省、市建委建筑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学校、广州市建筑施工专业继续教育基地。

9.原广州市艺术学校(现归于广州大学校本部)

广州艺术学校建于1973年,是广州市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副高级以上教师10名,讲师13名。学校开设的专业有:舞蹈表演、国际舞、声乐、美术设计、杂技与魔术表演、群众文化艺术、戏曲表演、曲艺与相声表演、影视技术专业等,在肇庆设有分教点。

10.广州芭蕾舞团(现归于广州大学校本部)

广州芭蕾舞团于1994年1月正式成立,是广州市政府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团实行团长责任制下的全员聘任制。

11.广州歌舞团(现归于广州大学校本部)

广州歌舞团成立于1965年,已制成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现为广州大学歌舞团。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401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42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978人,具有博、硕士学位者1232人,教学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为40岁。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市优秀专家29人,珠江学者1人,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20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50人,博、硕士生导师584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81人。

办学实力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各类基础设施完善。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27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

校本部大学城新校园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和学生公寓。图书馆拥有藏书250.7万册,数字资源量达1165000GB,订购中外文报刊3782种。校园网络系统完善,拥有41381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40个,教学、实习仪器设备总值达5.215亿元。

科研成果

概述

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04年至2009年,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53项,其中国家级89项,省部级268项,到位科研经费达3.3亿元。获省部市以上科研奖励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307篇,被SCI、EI、ISTP收录538篇,出版学术著作269部。学校获专利授权64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

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01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2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屡创佳绩。2004年以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共1000多项,参加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奖425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8%以上。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评定为优秀。

国家973计划

科技部公布国家“973计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评审结果,由广州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重大项目“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获得本年度国家“973计划”立项,资助经费达3400万元。该项目获准近期正式启动。广州大学从3年前开始筹划和组织该项目申报工作。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的指导下,联合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大专院校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等11家科研单位,成立了项目课题组;选取广东省的近海工程项目作为立项背景,并确立广州大学为牵头单位。

“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项目将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我国陆地地震,近海域板内地震和板缘地震环境下的近海工程场地强地震动工程的破坏性、作用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复杂近海工程场地的地震效应,近海重大交通工程结构的地震破坏机理、抗震性能、失效模式与减震控制等等。希望通过上述课题的研究,在现有陆地桥梁和隧道抗震理论与方法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近海域的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海流、波浪、海蚀和气候环境等特点,凝练出提升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全寿命抗震安全关键技术的核心科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其中的科学现象与规律,如:近海域板内地震、板缘地震的地震动特性与衰减规律,地震、波浪和海流共同作用下海水-海洋工程地质体-结构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理与规律等,为工程的全寿命抗震设计、安全评价和减震控制提供系统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本项目还拟建立一个功能强大,可以完成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过程模拟、地震破坏机理分析、减灾技术可靠性数值检验的数值模拟平台。该平台将集成与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安全相关的基础数据,可以方便和直接被平台的各种数值模拟功能所调用。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理论方法、安全技术等基础研究与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安全实际应用层面的连接。

本项研究对发展我国防灾减灾科学和技术尤其是近海重大交通工程的抗震减灾关键科学与技术,保障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学科建设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326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2338人。学校现有69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设有26个学院(部)。学校现有11个博士点,122个硕士点及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010年8月,广州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

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5个,省市特色专业18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市精品课程43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市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9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体育产业重点研究基地1个,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1个,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近年来,学校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奖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

特色专业

土木工程、建筑学、给水排水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工业设计、工程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

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给水排水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五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重点学科

==省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 所属单位 批准单位 批准时间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07年4月

天体物理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07年4月

应用数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07年4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07年4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07年4月

凝聚态物理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07年4月

植物学 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07年4月

市政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07年4月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07年4月

桥梁与隧道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07年4月

化学工艺 化学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07年4月==市重点学科==

一、市属高校重点学科A级

序号 学科名称 所属单位 批准单位 批准时间

1 应用数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广州市教育局 2004年2月

2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广州市教育局 2004年2月

3 中国古代文学 人文学院 广州市教育局 2004年2月二、市属普通高校重点学科B级

序号 学科名称 所属单位 批准单位 批准时间

1 天体物理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广州市教育局 2004年2月

2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广州市教育局 2004年2月

3 凝聚态物理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广州市教育局 2004年2月

4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州市教育局 2004年2月

5 专门史 人文学院 广州市教育局 2004年2月

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院 广州市教育局 2004年2月==校重点学科==

校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所属单位 批准单位 批准时间

1 技术经济及管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3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4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5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人文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6 专门史 人文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7 中国古代文学 人文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8 凝聚态物理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9 应用数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10 基础数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11 天体物理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12 机械电子工程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13 环境科学 环境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14 植物学 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15 化学工艺 化学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16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17 市政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18 道路与铁道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19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20 课程与教学论 计算机软件研究所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校特色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所属单位 批准单位 批准时间

21 新闻学 人文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22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23 桥梁与隧道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24 旅游管理 旅游学院 广州大学 2002年9月

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实验室名称 所属单位 实验室带头人 批准单位 批准时间

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实验室 抗震工程研究中心 周福霖院士 教育部 2005年8月

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
实验室 
 陈永亨教授 教育部 2010年6月

==

省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 所属单位 实验室带头人 批准单位 批准时间 备注

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 抗震工程
研究中心 周福霖院士 广东省科技厅 2003年11月 

信息安全技术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裴定一教授 广东省科技厅 2005年4月 与中山大学共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基地名称 基地负责人 批准单位 批准时间 备注

广州发展研究院 余国扬教授 省教育厅 2005年1月 
==省体育产业重点研究基地==

基地名称 基地负责人 批准单位 批准时间 备注

体育产业研究中心 何大进教授 省体育局 2005年3月 
==市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 所属单位 实验室带头人 批准单位 批准时间 备注

市政公用工程 土木学院 张朝升 广州市科技局 2005年6月 

环境污染控制与同位素应用技术 环境学院 唐世荣 广州市科技局 2005年6月 
==市人文历史重点研究基地==

基地名称 基地负责人 批准单位 批准时间 备注

广州人文历史研究基地 何大进教授 广州市社科规划办 2005年12月 
==校重点实验室==

序号 实验室名称 所属单位 学术带头人 批准单位 批准时间

1 地震工程与振动实验室 抗震工程研究中心 周福霖院士 广州大学 2003年5月

2 基因功能和生物芯片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田长恩教授 广州大学 2003年5月

3 信息安全实验室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裴定一教授 广州大学 2003年5月

4 固体物理与材料实验室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傅刚教授 广州大学 2003年5月

5 CAD/CAM实验室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 2003年5月

6 道桥与建材实验室 土木工程学院 张俊平教授 广州大学 2003年5月

7 环境污染控制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唐世荣教授 广州大学 2003年5月

8 社会科学仿真实验室 经济与管理学院 谢如鹤教授 广州大学 2003年5月

9* 心理学实验室 教育学院 蔡笑岳教授 广州大学 2003年5月

10* 地理环境实验室 地理科学学院 潘安定教授 广州大学 2003年5月

11*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实验室 土木工程学院 周孝清教授 广州大学 2003年5月注:*是校级重点扶持实验室

院士简介

周福霖院士

周福霖(1939. 6.12 -)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结构与工程抗震减灾专家,广东省潮阳县峡山镇人。1963年湖南大学工民建本科毕业,1983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得到硕士学位。曾任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现任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曾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现任国际减灾学会(ASSISI)常务理事,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周福霖教授参加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援工作,当时的灾民提出的问题震撼了他“为什么地震房子就会倒”,使他在海外深造后毅然回国,不计个人利益得失到当时广州市的一所市属大专学校——华南建设学院,记者问到为何不到国家级的机构做研究,他说当时全国只有广州市提供200万美元的条件建设实验室。2000年华南建设学院与其他院校合并为新广州大学,对于2004年的广州大学城入驻,周教授表示广大整体入迁有利于广大各校区学生的协作,但对大学城其他高校脱离母体孤岛办学的做法表示并不看好。

周福霖院士为创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技术体系”作出贡献。1993年设计建成我国首幢采用叠层橡胶支座的隔震住宅楼,与传统抗震房屋相比,地震反应降为1/4—1/6,并节省造价。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已在国内推广应用建成数百幢隔震房屋,某些隔震房屋成功经受地震考验。曾先后获199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1997年出版专著“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对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作了系统的论述、先后发表论文百多篇,2001年主编"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使我国地震区的设计方法发生变化,从采用单纯抗震的设计变为可采用抗震与隔震减震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周福霖院士曾主持设计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房屋隔震工程,使房屋安全度提高3-4倍,并使楼层数增加和建筑面积增加,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建成我国首座铁路隔震桥和首座公路隔震桥。先后主持完成几十项大型复杂工程结构的抗震减震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为建立我国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的理论体系和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推向工程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景中院士

张景中(1936- )河南省汝南县人。曾用名井中。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这习,1957年肄业,以后曾在北京清河农场等地劳动。197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讲师,1981年升为副教授。195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工作,任数理科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现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中景教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1996年被引进到广州师范学院并创建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任该点硕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2000年广州师范学院与其他高校合并组成新广州大学。主要科研成就:

(一)提出了面积解题方法,并用之于机器证明的研究,使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自动生成这个多年来进展甚小的难题得到突破。

(二)创立计算机生成几何定理可读证明的原理和算法,这项成果被权威学者认为是使计算机能像处理算术一样处理几何工作的“里程碑”。

(三)创立定理机器证明的数值并行方法的原理和算法。

(四)对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创立了含参结式法,升列组的WR分解算法,彻底解决了可约升列相对分解问题。

(五)创立了教育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学校架构

党政部门、群团组织

党委办公室 纪委办(监察处) 党委组织部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统战部 党委学生工作部 校办公室 教务处

科技处 社科处 研究生处 人事处

财务处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后勤产业处 保卫处(武装部)

基建处 审计处 后勤服务与产业集团 离退休工作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招生就业工作处 学科发展规划处 桂花岗校区管理办公室

法律顾问室 机关党委 工 会 团 委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26个学院(部):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广州大学商学院

广州大学法学院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旅游学院(中法旅游学院)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

广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广州大学社科部

广州大学现代产业学院

广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

广州大学广州律师学院

教辅部门

图书馆

档案馆

学报编辑部

高等教育研究所

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分析测试中心

实验中心、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院

广州大学----淡江大学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

科研机构

序号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所在单位

1 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 张景中校管

2 数学与人工智能国际交流中心杨路校管

3 工程材料研究所 张传镁 校管

4 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周福霖校管

5 高等教育研究所 刘晖校管

6 广州发展研究院 余国扬 校管

7 体育产业研究中心 何大进 校管

8 人权研究中心 李步云校管

9 广州人文历史研究基地 何大进校管

10 廉政研究中心 卢汉桥校院共管

11 基因功能与生物芯片研究中心田长恩校院共管

12 数学研究所 曹广福数学学院

13 建筑科学研究院 周云土木学院

防灾减灾研究所 周云土木学院

建筑环境与设备研究所 周孝清土木学院

工程力学研究所 孙作玉 土木学院

结构工程研究所 张季超土木学院

14 城市文化研究院 刘晓明人文学院

语言学研究所 孙雍长人文学院

儿童文学研究所 斑马人文学院

古籍整理研究所 段晓华人文学院

新闻传播研究所 程道才 新闻学院

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所 赵春晨 人文学院

15 先进制造技术(AMT)研究院 信息学院

16 工业工程与设备工程研究所李葆文信息学院

17 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 舒怀林信息学院

18 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姚振坚信息学院

19 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 彭妙颜信息学院

20 现代凝聚态物理研究所 解文方物理学院

21 固体物理与材料研究所 郭康贤物理学院

22 国土与城镇规划研究所 宋建阳物理学院

23 自然灾害与防治工程研究所刘会平物理学院

24 天体物理中心 樊军辉物理学院

25 环境科学研究所 陈永亨 环境学院

26 生物工程研究所 田长恩 生命科学学院

27 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 雷雨化学学院

28 现代化学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于欣伟化学学院

29 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吴毅生命科学学院

30 路顺道桥工程检测中心 张俊平土木学院

31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 董黎建筑学院

32 岭南建筑研究所 汤国华建筑学院

33 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人杰教育学院

34 社会心理学研究所 凌文辁教育学院

35 工商管理研究所 王朋经管学院

36 房地产研究所 陈琳经管学院

37 策划研究所 林力源 经管学院

38 公共舆论研究所 王首程经管学院

39 现代管理研究所 张双喜 法学院

40 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所 董世明法学院

41 比较文化研究所 刘介民外语学院

42 艺术研究所 汪晓曙美术学院

43 工业设计研究所 熊应军 美术学院

44 旅游规划与策划中心 肖星旅游学院

45 能源与催化研究所 刘自力化学学院

国际交流

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外交流成果丰硕。学校先后与22个国家或地区的80余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2002年,中法两国教育部和广州市政府积极扶持,在我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08年,学校与台湾淡江大学合作成立“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建立了“广州大学意大利研究中心”,并合作创建了孔子学院。

学校在境内外还开办了中澳国际会计硕士研究生项目、机电维修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普通话教师培训等合作项目。近3年来,有140余位外籍专家来我校讲学或授课,学校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选派133名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出国学习和深造,近500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执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培养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800余人。

2008年12月,与台湾淡江大学联合建立“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4月,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建立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孔子学院

2010年10月,与意大利凯蒂大学将进行全方位合作

2010年10月,与法国国立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CNAM)签署合作协议

2010年11月,与屏东教育大学达成联合成立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意向

2011年3月,与高雄师范大学签署学术交流合作协议

2011年3月,生命科学学院与京都大学综合博物馆签署交流协议

2011年3月,新闻学院创新实验班22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一学期

2011年4月,与加拿大约克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和新布伦瑞克大学等三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2011年4月,举办非线性经济动力学与金融市场模型国际会议

2011年5月,举办国际高等教育论坛

实习基地

基地名称 对口学院 签订定日期

南武中学  理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二中学 法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七中学 理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东广雅中学 人文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 机电工程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三中学 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铁路第一中学 理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百花香料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培正中学 理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越秀区人民政府流花街道办事处 法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三十七中学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白云区人民法院 法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文化假日酒店 旅游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理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大附中 理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一中学 理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惠东县港口中学 理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东华侨中学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海珠区同福中路小学 土木工程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机电安装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台山市自来水厂 土木工程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三十五中学 外国语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外国语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二十七中学 外国语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外国语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第四中学 理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 理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中央酒店 外国语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市城镇建设开发总公司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广之旅国际旅行社 中法旅游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中国大酒店 中法旅游学院 2001年12月26日

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广州教育学院(师专)

姓名 职位 任职时间

邓景孟 党支部书记 1956.9—1958.8

陈联新 党支部书记 1960.2—1961.8

陈 超 党支部书记 1961.8—1965.8

张海鳌 党支部书记 1966.2—1978.8

沈吾华 党支部书记 1973.5—1978.10

孔庆余 党委书记 1978.10—1981.4

沈吾华 党委书记 1981.4—1983.8

虞肯堂 党委书记 1983.8—1991.1

叶绍方 党委书记 1991.1—1995.11

许慈荣 党委书记 1995.11—2000.7

陈联新 副院长 1956.4—1968.4

陈 超 副院长 1961.8—1966.2

邓景孟 副院长 1972.9—1983.9

马冰山 院长 1953.9—1954.4

梁 煦 院长 1954.4—1956.10

张其光 院长 1958.9—1962.2

张海鳌 院长 1966.2—1968.4

郑 淳 院长 1981.1—1983.6

李龙启 院长 1985.1—1994.2

许慈荣 院长 1993.5—2000.7广州师范学院

姓名 职位 任职时间

赵武成 党委书记 1958.10—1959.11

何 明 党委书记 1959.11—1961.8

龙世雄 党委书记 1961.8—1964.5

董景新 党委副书记 1980.4—1984.2

孔庆余 党委副书记 1984.2—1984.9

钟杜非 党委书记 1984.9—1987.7

蒋超文 党委书记 1987.8—1993.7

陈运森 党委书记 1993.7—2000.7

赵武成 院长 1959.2—1959.11

龙世雄 院长 1961.9—1964.5

陈一百 院长 1982.7—1984.2

蔡 贵 院长 1984.2—1987.7

李燮均 院长 1987.7—1993.8

张国杨 院长 1993.8—2000.7原广州大学

姓名 职位 任职时间

范 朴 党委书记 1983.10—1986.5

杨作新 党委书记 1987.3—2000.7

叶选平 校长 1983.9—1985.1

吴紫彦 校长 1985.1—1986.3

张士勋 校长 1986.3—2000.7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姓名 职位 任职时间

刘盛志 党委书记 1992.9—1996.9

许育民 常务副院长 1992.9—2000.7

许育民 党委书记 1996.9—2000.7

戴治国 院长 1992.9—2000.7广州大学

姓名 职位 职位时间

陈万鹏 党委书记 2000.7—2007.7

林维明 校长 2000.7—2003.12

朱碧玉 纪委书记 2000.7—2004.3

许慈荣 副校长 2000.7—2003.12

焦兆平 副校长 2000.7—2001.6

李训贵 副校长 2002.2—2005.7

余国扬 副校长 2000.7—2006.2

舒 扬 副校长 2000.7—2005.11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易佐永

校长:庾建设

党委副书记:赖卫华

副校长:龙少锋

副校长:禹奇才

副校长:陈永亨

副校长:屈哨兵

副校长:徐俊忠

副校长:陈爽

纪委书记:陈少梅

历史溯源

1.私立广州大学

1927年,私立广州大学由陈炳权、金曾澄等人创办。私立广州大学成立初期,设文学院、法学院和预科。不设校长,采用委员制,由陈炳权任主任委员兼教务主任;王志远任委员兼训导主任;陈友琴任委员兼总务主任;马洪焕、陈嘉霭任委员,主持校务。后改校长制,金曾澄任校长,陈炳权任副校长。

1928年,在天香街增设附属中学。

1930年8月,购买东横街旧警署,改建为大学部校舍。

1931年陈炳权改任校长。随后,谭维汉任教务长,黄毅芸任训导长,陈梦周任总务长。

1937年,奉教育部批准附设计政训练班,聘该大学教授黄文衮硕士为班主任,为华南各大学开展“职业教育”之最。抗战期间,广州大学先后迁设于开平、台山、香港、曲江、罗定、连平、兴宁等地,实行战时教育,学生人数仍达5000多人。

1941年,陈炳权兼任财政部曲江区银行监理官,并接受财政部委托广州大学开办税务训练班,聘梁式文教授为主任,为财政部训练大批税务人才,加强财政建设。

1942年,在广西桂林设广州大学桂林计政班,先后聘刘兴序、曹美成、袁功甫为班主任,这又是广州大学跨地区开展“职业教育”之最。

1943年8月,陈炳权赴美国考察战时经济,并为广州大学募捐基金,乃由王志远代理校长。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广州大学复员广州,在东横街原址复课。

1948年,呈奉教育部批准设立经济研究所,招收研究生,毕业成绩及格,报教育部授予硕士学位。这是私立大学之佼佼者。根据《广州大学校刊》有关统计资料:1949年上半年,全校以大学部为主,设立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及附设会议专修科、计政训练班,附属中学及小学,并在香港、澳门、台山设立“广大中学”。又推行生产教育,将沙河白云山麓60多亩校地辟为农场。总计当时教职员工800多人,学生共有1.4万多人。

1945年,陈炳权在美国结束战时经济考察工作后,走遍美国48个州,为广州大学募捐基金,获得美国波士顿、纽约、罗斯福等30多所大学赠给广州大学免费学额数十名,捐赠图书8万多册,仪器一大批。又向美洲华侨募得122328美元,作为兴建校舍之用。兴建崭新建筑物如:华侨堂、文化堂、全美至孝笃亲纪念堂、理工实验场、图书馆等,并进一步增加设备,开拓业务。1948年8月,陈炳权由美归来,重掌广州大学,先后选派梁国材、劳洁灵等30多人赴美免费留学。

1949年10月,陈炳权与谭维汉赴香港,筹设分校。同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全市欢腾,广州大学立即进行复课和开展庆祝解放活动。同年12月,陈炳权偕同谭维汉等人,携带账册和款项由港返穗。陈抵校以后,先将带回来的数万元港币清发全校教职员工工资,随即公布华侨捐款和广州大学历年收支账目,又派人将广州解放前夕疏散往香港广大中学的10万册图书和教学仪器、乐器等全部物资,满载一个火车车卡悉数运回广州。当时主持香港分校的黄毅芸拒绝交出物资,后经陈一再亲笔函请在港校董协助,终于把上述的图书等物运回广州。

1950年初,陈因病离穗赴港就医,旋侨居美国。 解放后,广州大学董事会进行改组,推举吴奇伟为董事长,陈炳权、许崇清为副董事长,司徒美堂、肖隽英、蚁美厚、卢燡为董事,并推许崇清兼任校长。在人民政府和文教厅的领导下,广州大学积极进行校务和教学改革。

1951年初,广州大学与市内的国民大学、文化大学、珠海大学、岭南大学、广州法学院、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合并改组为华南联合大学。

2.广州大学(职业类)

1983年4月,广东成立广州职业大学,学校属短期、职业性大学专科,学制文科2年、工科3年,不包分配。是年10月,定名为“广州大学”,广州市市长叶选平兼任校长。

1987年6月,广州大学定为副厅级建制。

1996年11月,广州市政府在广州市政协主持“私立广州大学与广州大学校史衔接仪式”。

3.新广州大学(普通类)

2000年,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职业类)、广州教育学院、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等九所高校合并组建新广州大学。广州市政府曾一度建议广州医学院参与合并,但遭到钟南山反对。

2004年,新广州大学整体迁入大学城。

2005年,广州芭蕾舞团、广州市歌舞团、广州市艺术学校并入广州大学。

学校地址

现有主体校区

校本部: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桂花岗校区: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桂花岗东1号

校外二级学院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广州市花都区花山育才路3号;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广州市白云区增槎路松北球场直街33号

民办独立学院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州市从化市广从大道13号;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州市增城朱村街(南岗大道200号;广汕公路南岗路段)

高职院校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原广州大学城建技术学院):广州从化市环市东路166号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原广州大学科技贸易技术学院):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兴业大道

广州大学原各校区现状

广州医学院【龙洞校区】(原广州大学龙洞校区):广州市渔沙坦西坑大街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校本部/广园南】(原广州大学广园校区):广州市广园中路248号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校本部/麓湖】(原广州大学麓湖校区):广州市麓景西路41号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起义路校区】(原广州大学起义路校区):广州市越秀区起义路144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