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通讯社
释义

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通讯社成立于2004年6月,是校党委宣传部直属的学校通讯社,官方性质、社团组织、按照正规新闻单位进行管理运作。作为学校新闻报道的常备军和主力军,担负着全校的新闻宣传重任,负责学校官方渠道的新闻采编工作,传递学校党委行政的声音,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宣传学校的教学科研成就,反映火热的大学生活,繁荣校园文化。

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通讯社简介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通讯社为学校的网站、相思湖广播电台、《广西民族大学报》、《广西民族大学校友通讯》及校外新闻媒体提供稿件。校党委宣传部十分重视大通社的建设,为大通社提供宽敞的办公室,配备先进的采编设备,配置资深专职老师培训、指导、把关,邀请校外媒体编辑记者讲学指点,规范采编业务流程、不断提高新闻采编质量。

大学生通讯社现有成员107人,其中实习生46人。由新闻部、专题部、编辑部、摄影部、培训部五个职能部门组成,在西校区、泰国、越南设有记者站。

部门简介

新闻部:负责校园动态新闻采写工作。报道学校大事、要事、外事,关注校园热点,关注广大师生,反映火热的大学生活。本部记者或枕戈以待,或奔走于校园每一个角落,一有新闻发生,总是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或记录或拍摄,以最快的速度带给广大师生最新的新闻信息。

专题部:负责校园专题新闻采写工作。用新闻的眼光审视校园生活,以专题的方式捕捉校园的精彩。搜索校园重点,追踪校园热点,剖析校园难点,专访名师名人,猎涉学生精英。本部记者用心去体会,用笔去挖掘。书写学人故事,讴歌时代精神。

编辑部:负责本社及来稿的编辑工作。作为新闻的第一读者,负责新闻稿件的编辑、校对、审核、发稿等相关工作。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为使稿件能更加准确、客观、公正、明了,编辑们必须眼若火明,心如针细,审视新闻事实,理顺篇章文句,提炼鲜明主题。

摄影部:负责新闻摄影工作。与新闻的第一时间同在,这不仅是摄影记者的口号,更是摄影记者的行动,哪里有新闻,摄影记者就端起“长枪短炮”往哪里冲,拼抢在新闻第一现场,捕捉稍纵即逝的新闻瞬间、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用画面带你走进新闻,走进现场,感受精彩。

培训部:面向全校开展新闻培训。秉承大学生通讯社把普通人培养成精英的宗旨,发挥大通社的新闻资源优势开展新闻专业培训,由丰富经验的老师和大通社精英编辑记者主讲指导,让广大新闻爱好者学习到专业的新闻采编知识、技能,为大通社和全校各单位团体培养新闻写作人才。

把普通人培养成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宣传营造软实力,能写就是硬道理,大通社一直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己任。经过五年的发展,大通社已经形成了以三个平台为基础的培训→实习→工作实践→成才→培训教师一条龙循环式的新闻人才培养体系。

三个平台 专业培训:成员参加记者编辑培训班,学习专业的基本的新闻采编知识、技能,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培养新闻素养。

校园实践:从培训班中选拨优秀学员到大通社工作,做校园记者编辑,在校园新闻报道中实践理论,提升能力,走向专业。

社会实践:寒暑假期间,本社将推荐记者编辑到驻邕各大媒体单位进行采编实习,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让社会检验我们的能力。

五年硕果大学生通讯社提出“把普通人培养成精英”的育人要求,把一个个普通的同学培养成新闻写作人才。截止2009年8月,全社在校内发稿累计达6950余篇,其中学校网站湖畔视点5942篇,校报1000余篇,占全校新闻量的85%;全社在校外报刊网站发稿累计3730余篇,其中到媒体实习发稿达3140余篇,是名副其实的校园新闻报道主力军。建社以来,大学生通讯社培养出了各类人才120余名,实现毕业生就业率百分之百。在最近收集到的大通社毕业生就业资料显示,一些毕业生直接到国家级、省级、市级新闻单位工作,大多数毕业生到有影响有实力的高端单位工作。有些单位连年接收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通讯社的毕业生,从而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望和竞争力。

大通社十分重视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与驻邕各大媒体单位、驻邕高校新闻团体和校内相关新闻团体的交流合作。五年来,大通社与新华社广西分社、中新社南宁支社、《广西日报》、广西新闻网等媒体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定期举办驻邕媒体记者交流会和到驻邕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2007年广西新闻网在我社设立驻广西民族大学记者站。

2009年暑假,我社推荐64位成员到驻邕媒体单位实习,在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广西日报》、广西新闻网、《南宁日报》、《当代生活报》、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等报刊发表稿件642篇。我社还为优秀成员寻找更高层次的实习锻炼机会,目前已有14位成员推荐到新华社驻广西分社、《人民日报》广西分社、《光明日报》驻广西记者站、中国新闻社南宁支社等知名媒体实践。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经过五年的发展,大学生通讯社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广西民族大学新闻报道的主力军,构建起广大同学成长成才的大平台。

大学生通讯社欢迎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同学加盟!

三大育人品牌

品牌二:记者编辑培训班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品牌培训—记大学生通讯社“编辑记者培训班”

大学生通讯社成立之初,为了提高本社记者编辑的业务水平,举办了第一期记者编辑培训班。没有想到这培训班越办越大,来参加培训的人越来越多,一传十,十传百,竟成了民大新闻培训的一大名牌。

大学生通讯社首期培训班于2004年下学期开班,由指导老师黄国春副教授主讲,开设新闻基础、新闻采访、消息写作、专题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等课程,主要培训大通社记者编辑的新闻采编专业技能。2005年举办第二期。2006年,由于要求参加培训的人越来越来,大通社决定举办面向全校的公开新闻记者编辑培训班,让更多的新闻爱好者参加培训,学习到专业的新闻采编知识、技能,为全校各单位团体培养新闻写作人才。以后每个学期一期,参加人数由原来的50—60人发展到130多人,不少学院组织选派学生来参加培训,培训本学院新闻写作人才。课程改由老师上第一次课,其余的课程由大通社成就突出、的学生记者编辑主讲,这些资深记者编辑都是在正规新闻媒体发表稿件50篇以上的,具有丰富的新闻采编经验,他们以自已的亲身经历,实战经验,向学员讲授新闻知识和采编技能。他们根据现实新闻采写需要选择课程内容,选取大家熟悉的实例材料,精心制作精美的课件并认真投入课堂讲授。用大家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材料,找出其中问题或毛病。除个别案例外,课堂上所用材料和所举例子都是就在校园里发生并由本社记者采写的新闻,熟悉而亲切。这些新闻事例让学员了解记者,了解新闻,了解大通社的新闻写作水平和实力。

培训班始终坚持“指导老师+本社记者+外媒记者”的培训模式:指导老师讲授新闻基础知识,本社记者编辑讲授主体内容,邀请外媒记者与学员交流互动。让学员学到最有用、最实用的新闻知识。培训部每年都会举行一次记者交流会,邀请如广西日报、南宁日报、广西新闻网等报社记者来进行交流,让本社记者编辑和学员能面对面的与职业记者交流,感受职业记者们的亲身经历,学习记者的成功经验。

培训部实行听课证制度,上课考勤、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实践指导、结业考试实行严格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学员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学习成绩好的学员可以选拔到大学生通讯社做实习记者编辑,通过考核,完成任务的可以较为大学生通讯社的正式记者编辑。就这样,大通社形成了培训——实习——实践——成才——培训教师一条龙的新闻人才培养体系,循环发展。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大学生通讯社编辑记者培训班让更多的同学学习专业的新闻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同学们的新闻写作能力,被同学们誉为“最专业的新闻培训”。不仅各学院、各社团的同学纷纷来参加培训,西校区的同学不辞劳苦,每周五、六晚上坚持来参加培训班学习,那种精神令人感动。一些外校的同学慕名来参加培训,墙内开花,墙外也飘香。

品牌一:校园新闻采写

与新闻同在 与民大同辉——新闻报道我们是主力

【大学生通讯社报道】,打开广西民族大学网站,时时可以见这样的消息头。五年来,她时常映入人们的眼帘,印在民大师生的心中。她的背后就是大学生通讯社这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活跃在校园每一个角落的校园记者队伍。五年来,作为学校新闻报道的常备队和主力军,大通社记者一直冲在民大新闻的最前线,哪里新闻,哪里就有大通社的记者。大型活动、重要会议、外事活动、学术报告、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处处可以看到挂着记者证的大通社记者;哪里有新闻哪里有故事,大通社的记者还会找上门去。有时,扛着长枪短炮(相机)匆匆行走在校园间的我们,俨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在采访,我们在忙碌,因为我们是校园报道的主力。

重大活动:我们在第一线

大学生通讯社的成立改变了民大无官方报道有历史,报道学校的重大活动和中心工作是大通社一项重要的任务。

随着每年一度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行,广西民族大学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国家领导人来视察民大、外国政要来访问民大,自治区的许多重大活动放在民大,许多著名人物出现在民大,这些,大学生通讯社都随同采访,一一报道。

2004年,越南副总理范加谦访问民大,我社记者陈爽、黄喆采访报道。老挝政府代表团访问民大,我社记者黄喆采访报道。

2005年,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访问民大,我社记者韦新娜等。

2006年,泰国公主诗琳通访问民大,中央和自治区各大新闻媒体随同采访,我社派出记者李文梁、韦庆芸等多人采访报道,韦庆芸利用自身的泰语优势独家专访诗琳通公主,发表了大学生通讯社独家专稿,令各大媒体意想不到。

2007年,老挝总理波松访问民大,我社记者黄小容等采访报道。

200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考察民大,我社记者王妙伦、李艳红采访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力瓦尔地率中央慰问团到民大慰问,我社派出王妙伦、黄已珍等多名记者采访报道。

2009年,自治区主席马飚在民大大礼堂举行广西青年学生形势政策思想教育报告会,我社派出陈凤萍等记者跟踪采访报道。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李开复博士来到民大,为民大师生作了题为《成长中的十个启发》的激情演讲,我社记者翁树强等记者采访报道。

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等领导陪同下到民大考察,我社向燕等记者随行报道。

……

这些重大活动,写上民大新闻,写入民大历史,也写进了大通社的历史。

学校的重大活动、中心工作,学院的重大活动、社团活动,教学科研、校园文化更离不开“大学生通讯社的报道”。大通社还利用本社记者出国留学的机会,在泰国和越南设有常驻记者站,报道我校学生的留学情况和我校与东南亚国家高校的交流合作情况。这是中国高校新闻单位中绝无仅有的。

专题报道:讲述民大故事

大通社的专题报道历来是师生们关注的热点,追踪民大的人物,撷取民大的精彩,讲述民大故事,把民大更深的内涵挖掘出来。

民大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有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著名专家学者,还有许多敢拿第一的人物。从大通社的专题报道《化古奥为神奇》中,我们看到了获得全国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的海柳文教授的执着追求,从《最高领奖台上的彩虹》中我们领略了物电学院简宇虹老师的风采,在《从陪练到教练》中,我们了解到伍广津教授与民大龙舟队的拼博精神。还有许多许多。在民大学生中,优秀人才曾出不穷。大通社采写不少专题报道,《身残志坚的杨昆奇》,《战胜北大骄子,进入外交战线》的陆兵,《从相思湖到好莱坞》的梁锦威,《相思湖畔勤读书,大洋彼岸尽潇洒》的钱正芸,《莫道女儿娇,自强出奇巧》的2008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陆红红。还有许多关于全国大赛获奖者、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奥运志愿者、外国留学生、选调生、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的专题报道。挖掘优秀学生背后的精彩故事和奋斗足迹,从不同层面反映我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关注学生素质技能提高,毕业就业问题。大通社还挖掘校园趣闻轶事,《民大一送水工,竟是东盟外语通》、《老弥益坚——记水电维修张冲师傅》、《 民大怪才:从火车司机到研究生—记考取南京大学法学专业研究生杨显强》等展现多姿多彩的民大生活。在写这些精彩故事和神奇人物的时候,我们为广大师生展现了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 的民大精神。

新闻摄影:留住永恒的瞬间

在民大校园网、校报上,一张张图片记录着民大的精彩,吸引着读者的目光。这都是大学生通讯社摄影记者们杰作。摄影记者们日夜“长枪短炮”不离手,等的就是那精彩一瞬间。“与新闻的第一时间同在”,这不仅是摄影记者的口号,更是摄影记者的行动。哪里有新闻,哪里就会有大学生通讯社摄影记者的身影。新闻可以补记,但新闻摄影是永远都不能补的。所以,大学生通讯社的摄影记者总是要跑在时间的前面,拼抢在新闻第一现场,捕捉稍纵即逝的新闻瞬间、新闻人物、新闻现场,将民大的精彩奉献给大学,将珍贵的历史留下。看!三月桃花惹人醉,“团结杯”篮球赛集锦,校运会精彩瞬间捕捉……一张张精彩的图片,一路飙升的点击率,见证了摄影记者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

大学生通讯新闻部、专题部、摄影部三位一体,活跃在新闻第一线,报道校园新闻,记录民大历史,使瞬间精彩定格为永恒。

品牌三:新闻媒体实习 媒体实习 检验我们的成果

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通讯社在校内很响,但到走出校门还行不行,那只能到社会媒体实习中检验了。通过几年制度化的推荐记者编辑到报社、通讯社的实习,大通社的同学交回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大通社的水平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大学生通讯社始终把做好宣传工作与培养高水平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提出 了“把普通人培养成精英”的育人方针,出作品、出人才,社员实践几年在大通社最大的收获是成才。

为了使记者编辑们得到更大的锻炼,从2004年起,每年寒暑假,大学生通讯社都组织记者编辑到新闻媒体实习,跟职业记者编辑学习更高水平的技能,在社会实践锻炼自己,提高水平。得到了各大新闻单位尤其是驻邕媒体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实习人数由最初的几人到现在的几十人,实习单位由最初的两三家媒体单位到近十家,每期实习发稿数量有最初的不足百篇到超过500篇。截至2009年暑假,大通社先后推荐记者编辑到《人民日报》(华南版)、新华社广西分社、中新社广西分社、《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广西日报》、广西新闻网、《南宁日报》、《当代生活报》、《南宁晚报》、《南国早报》、《法治快报》、《西部开发报》等新闻媒体单位实习锻炼近270人次,实习期间发稿3300余篇。其中2009年暑假,我社推荐64位成员到新闻单位实习,在新华社广西分社、中国新闻网南宁支社、《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广西日报》、广西新闻网、《南宁日报》、《南宁晚报》、南宁新闻网等报刊网站总共发表稿件642篇。一篇篇刊登在白纸上的黑字作品,检验了同学们的新闻工作能力,凝聚了同学们奋斗多年的成就,为毕业就业增加厚重的实力。

“黄艳梅、赖新云、林志勇,他们青春的面庞,经常在我的脑海中一轮一轮地回现。”校党委宣传部黄国春老师说,“每年都会看到一批从大通社这个摇篮成长起来的毕业生被新闻单位录用,我们就很在成就感。”他觉得,“出作品重要,出人才更重要。”

如今,大学生通讯社的记者编辑换了一届又一届,无论人员如何变换,大家始终保持着那份对大通社这个大家庭的眷恋与感激,因为他们在这里努力会获得一份厚实的收获。

现就职于《梧州日报》的赖新云就始终珍藏着在自己在大通社里的美好记忆。“对我来说,非常感谢党委宣传部给过我关照和指导的老师。”在《南国今报》工作的林志勇更是常常说“很想回去看看”。

大学生通讯社成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新闻写作人才,如今,无论在校内大小活动现场,还是在区内许多知名的媒体,总能看到从大学生通讯社走出的那群年轻朋友的身影。他们的成长是民大大通社的骄傲。

大学生通讯社在学校新闻网发表的稿件也被外界媒体频繁转载,五年来被转载稿件共计440余篇,先后发表或转载于《中国教育报》、《广西日报》、《南宁日报》、《当代生活报》、《南宁晚报》、《南国早报》等多家大型报刊,也有不少新闻报道被广西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南宁电视台等广播电视媒体播发。2007年,广西新闻网校园频道在广西民族大学开通,广西新闻网将民大大学生通讯社确定为广西新闻网驻广西民族大学记者站,长期转载大学生通讯社的报道,为同学们的锻炼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