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西马头镇
释义

马头镇位于郯城西十公里的沂河南岸,北、东与城关镇交界,西隔沂河与胜利乡相邻,南与港上镇、归昌乡接壤。还有平果县马头镇、武鸣县马头镇、淮阴县马头镇。

历史沿革

马头历史悠久,相传唐代已初具规模。由于地处沂河岸畔,清代以前水陆交通方便,商船停泊,车马宿住,故名码头,后人为书写方便,简化为马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为郯城县大东安乡,雍正二年(1724年)属郯城县西乡。民国初年属郯城县二区,并曾称马头镇。1948年划为郯城县第十一区。1954年,改建马头镇。1958年撤区并乡,改称马头乡,同年秋建立马头人民公社。1962年改称马头区,1971年夏称马头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因驻地马头,故名马头镇。

自然状况

马头镇该镇地处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东临白马河,西濒沂河。总面积为89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4400公顷,多为黄壤土质。由于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较好,建有引沂灌溉闸一座,电灌站三处,可灌溉耕地面积达80%。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水稻。经济作物主要有:银杏、花生、稀有林果、大棚蔬菜等。全镇辖89个行政村,总人口7.1万人,其中回民546户,2340人。全镇近百个姓氏,其中以李、王、张、刘、陈、吴、马、文、黄、杨、徐、孙居多。

强镇由来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百新工程试点镇、首届中国乡镇企业投资环境300佳、淮海经济区“淮海名镇”、山东省乡镇企业示范区、1994年起连续7年当选为临沂市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等明星乡镇、临沂市小康乡镇等。

经济发展

马头镇第一产业50年代初期,粮食作物平均亩产92公斤,总产7712吨,粮经比为8∶2;1978年粮食作物平均亩产210公斤,总产1.24万吨,粮经比7∶3。2000年全镇粮食作物平均亩产364公斤,总产13677吨;粮经比为5∶5。50年代初期,全镇农业总产值为562万元;1978年为1871万元;2000年为1.1亿元,畜牧业总产值3383万元,渔业总产值148万元。

第二产业50年代初期,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769人,实现产值381万元;1978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408人,实现产值2051万元,实现利税205万元;2000年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30万人,实现产值13.89亿元,利税9989万元,增加值1.47亿元。

第三产业50年代初期,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11人,年创产值189万元;1978年,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93人,年创产值1591万元,利税159万元;2000年全镇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种类服务网点2318户,从业人员9405人,年创产值6.71亿元,利税5117万元。

社会进步

马头镇文教科技

马头镇于1902年开始兴办学堂,建初等小学30处,招生500余人;到1949年,境内有小学68处,初级中学2处,在校学生累计217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53%。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到2000年,全镇有小学26处,小学教师353人,在校学生9160人,初级中学2处,教师208人,在校学生3400人,高级中学1处,教师101人,在校学生8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1328名,其中大本430人,大专178名。1949年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中医医生10余名,中药铺2家。新中国成立后,医疗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壮大。1953年,建立郯城县人民医院马头分院,1993年成立马头中心卫生院;1968年,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98年底,投资170万元,建门诊、病房楼一栋,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82人,病床60张,年接待门诊病人近4.7万人。此外,有村卫生室27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1名。

人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1978年,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吃粮主要以粗粮为主,人均占有粮食310公斤,人均纯收入110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10平方米。到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3.4亿元,电视普及率达100%,电话普及率达百人11部,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2815元。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镇村建设

1992年以来,先后投资3800万元,建成占地16.7公顷,建筑面积7.2公顷、可安置400个固定摊位、1500个临时摊点的批发市场,以及年销售额6亿多元的糖果工业园、金马商业街和批发市场。1992年底,镇驻地主要街道完成硬化。1994年,被命名为全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1994年镇政府委托山东省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马头小城镇建设规划”,全镇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5%以上,被列为山东省百新工作试点镇和山东省中心镇。

地方名人

高仲书(1906~1970)山东省著名中医。马头镇人,自幼随父学医,得其家传。后在上海名医陆渊雷开办的中医函授学校学习二年,对张仲景《伤寒论》有精深研究,善用经方,长于内科。1964年被山东省卫生厅定为名老中医。著有《伤寒论讲义》、《伤寒类方述意》、《伤寒新解》等。曾任郯城县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济南市第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云非(1902~1984)原名张栋,字耘斐。马头镇人。6岁入私塾,后在本镇竞进小学读书。毕业后任小学教师10余年,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郯城县动员委员会、鲁南动员委员会四分会、山东抗敌协会四分会宣传部长,山东省文化协会编辑部、山东省教育厅编审科编辑。1948~1952年,张云非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编辑及学校教育处科员。1960~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资料室主任,1978年7月任图书资料室顾问,1982年离休。

刘汝浩(1894~1985)字霜桥,原名兆进,国民党“行宪国大”代表。马头镇和平街人,出身于市民家庭,曾入上海浦东中学读书,毕业后在马头镇求是小学任教员。1926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任国民党郯城县党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30年任国民党山东省党务整理委员会训练部总务科干事,1933年改任该会民众运动指导科民训股干事,1936年后任临沂县法院承审、河南洛阳及四川合川等地方法院检察官。1945年后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员、山东省第四办事处主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总务处长、《大华日报》社社长。1946年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执行委员。1948年任国民党“行宪国大”代表。济南解放后去台湾。

平果县马头镇

概述

马头镇位居平果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南昆铁路、南百高速、南百二级公路、右江河越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原辖8个社区,总人口4.2万人。2005年6月实行乡镇合并,原城关乡并入马头镇,两乡镇合并后,全镇现辖19个行政村(社区),131个自然屯,3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达10万人。

经济状况

全镇总面积21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657亩。200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41825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13366万元;全年完成财税收入达483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90元,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排在全县各乡镇之首。全镇现设镇级党委1个,镇直、村(社区)党(总)支部43个,党员总数1737人。马头镇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为战略目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全镇招商引资项目共13个,总投资金额174200万元,其中已开工建设和投产项目6个,投资达到23800万元;签约项目1个,投资金额18000万元;正在洽谈项目7个,洽谈项目资金134000万元。该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发展步伐,第三产业发展迅猛,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目前全镇个体工商户达4347户,民营私人企业86家。该镇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甘蔗、水果、蔬菜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种植名特优水果,现全镇水果种植面积已逐步形成规模,2007年全镇玉米种植11280亩,水稻种植21400亩,粮食产量达22850吨;完成甘蔗种植任务8170亩,种植大青枣252.5亩,种植桑苗463亩;完成造林面积3039亩。

武鸣县马头镇

概述

马头镇位于武鸣县东部,东靠大明山,与上林县交界,镇人民政府驻地马头圩,距县城37公里,全镇有12个村委会、1个社区,有5833户共24738人。马头镇东部的大明山,主峰龙头山,海拔1760米,为桂中南最高峰,西部为高丘陵地带,中部为冲积小平原。马头镇历史悠久,古迹有四周古墓葬群及明清时期镆铘巡检寨石城遗址,在安等秧坡和元龙坡出土的商代提梁卣及战国时代铜盘、陶器、镯、环玉饰、兵器、石砺、石苑等1千多件文物。

经济状况

马头镇资源十分丰富,全镇土地面积161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1.5万亩,耕地面积26589亩。马头镇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每年种植反季节西瓜2000多亩,苦丁茶500多亩,山上有10000多亩八角林,所产的西瓜、苦丁茶、八角畅销区内外,2002年农业总产值12396万元,粮食总产量1144万公斤。乡镇企业主要有淀粉厂、编织袋厂,淀粉厂每年生产淀粉6000吨,产值12738元,2002年企业总收入17446万元,2002年镇农业四税完成4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32元。

淮阴县马头镇

概述

马头镇是秦汉时的淮阴县治,今属淮阴区,在市区西南十余里。该镇地处淮水南岸,去古泗水入淮口不远。传说秦时甘罗曾在此筑城,所以又称“甘罗城”。韩信从城外流落到县城来之后,曾在这城下的淮水边垂钓以暂谋生计,在穷饿潦倒的落魄时候遇到善良而明慧的漂母;也是在这城里,受到市井无赖的羞辱;后来又从这里出发,投身到秦末大起义的滚滚洪流中去。

后代的淮阴人在这里树起了“古楚淮阴”、“韩侯故里”的牌坊。还追寻韩信的遗踪,在他当年“钓于城下”、“乞食漂母”和“胯下受辱”的地方为他建造纪念物:钓鱼台、漂母岸石阶、“韩信胯下受辱处”石柱。

韩信湖· 漂母岸· 钓鱼台《水经注》记载了淮水流经淮阴故城的走向,至今在马头镇还依稀可见。当初城下曾是淮水的一个湾口,韩信就垂钓于此。黄河夺淮以后,淮水改道,这里只留下一泓清波,后来便称为“韩信湖”。

韩信湖水面开阔,堤上杨柳依依,当年漂母岸的石级还有残迹可寻。唐代崔国辅有《漂母岸》 诗云:“河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便是咏此。

韩信湖南岸,是《清河县志》 中记载的韩信钓鱼台的所在。1981 年夏天,马头镇小学师生在湖中游泳,在湖底摸到光沽如砥的大石。后组织打捞,终于捞出一块雕刻精细、八角形的汉白玉石和两只石鼓。石鼓造型古朴,线条遒劲,鼓腹饰有“铺首衔环”的浮雕,为钓鱼台建于何年提供了实物佐证。1983年,马头镇政府决定结合农闲积肥,抽干湖水,开拓韩信湖。在清理中,又现木桩及规格统一的块石、条石。可以推断,当年的钓鱼台是用石块垒成,石鼓等亦是原有之物。为了纪念韩信,马头镇政府在原处重建了韩信钓鱼台,并竖起砖石牌坊,使秀丽的韩信湖更添了一层秀色。西侧,可与韩信湖媲美的,有胭脂塘。初秋的水面上,芙蓉含笑,红菱吐艳,岸畔红枫把塘水染透,恰似倾落一缸胭脂。也有说是因为当年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在这里歇脚,赵京娘于湖畔梳理晨妆,洗脱的胭脂把水都染红,所以才叫“胭脂塘”的。

韩信胯下受辱处 韩信湖东南即是韩信胯下受辱处。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漂泊在淮阴大街上的时候,“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把他当道拦住说:“你纵然个子很大,还带着长剑,实质是个胆小鬼!”当众羞辱他:“你若不怕死,敢用长剑刺我么?若是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望了这无赖好久,居然趴下来从他胯下爬过去了。围观的市井小人都嘲笑韩信的胆怯。这就是李白诗所说的“淮阴市井笑韩信”。然而群氓的欺侮并不能辱没韩信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后来那地方树起了一根高大的石柱,上面镌刻着七个大字:“韩信胯下受辱处”,为的是教那班欢喜嘲弄英雄的小人懂得羞耻。

据载韩信发迹后原谅了那曾经凌辱他的“屠中少年”,他不但未忌恨那个愚钝的勇武之士,反而任命其为自己的封地楚都下邳的“中尉”(负责掌管巡城捕盗)。

淮阴县的治所从马头镇迁出之后,那石柱还立在原地,十年动乱期间,纪念韩信的遗迹毁坏殆尽,石柱也不知去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头镇地方政府在韩信胯下受辱旧址建起了一拱形青砖牌坊,上书“胯下桥”三个隶书大字。地值马头镇小学(现已拆除,并将兴建韩信纪念馆)左侧,两旁绿树掩映,曲径通幽,自有一番情趣。

马头镇淮阴侯庙 最为历代文人所称道的是建在马头镇的“淮阴侯”。唐代诗人殷尧落有《题淮阴侯庙诗》:

长空乌尽将军死,无复中原入马蹄。

舟向九原还属汉,功超诸将合封齐。

荒凉古庙惟松柏,咫尺长陵又鹿麋。

此日深怜萧相国,竟无一语到金闺。

庙虽不知建于何时,但唐时是已称为“古庙”的了。宋代文人题咏淮阴侯庙的诗文现存较多。最为脍炙人口的是苏东坡的《淮阴侯庙记》。文字不长,但一咏三叹,无限感慨溢于言表,特节录在这里;应龙之所以为神者,以其善变化而能屈伸也。夏则天飞,效其灵也,冬则泥蟠,避其害也。当嬴氏刑惨网密,毒流海内,销锋镝,诛豪俊,将军乃辱身污节,避世用晦,志在鹊起豹变,食全楚之租,故受馈于漂毋;抱王霸之略,蓄英雄之壮图。志轻六合,气盖万夫,故忍耻跨下。洎乎山鬼反璧,天亡秦族,遇知己之英主,陈不世之奇策,崛起蜀汉,席卷关辅,战必胜,攻必克,扫强楚,灭暴秦,平齐七十城,破赵二十万。乞食受辱,恶足累大丈夫之功名哉?然使水行未殒,火流犹潜,将军则与草木同朽,麋鹿俱死,安能持太阿之柄,云飞龙骧,起徒步而取侯王?噫!自古英津之士,不遇机会,委身草泽,名堙灭而无称者,可胜道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1: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