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陵吊史阁部 |
释义 | 此诗乃咏史吊古之作,为清代黄燮清所著。黄燮清,出身于寒士家庭,三十岁中举后,多次会试皆落第,晚年始得县令,一生蹭蹬失意。其咏史吊古的作品,往往联系时事,借古讽今,深沉豪放。此诗多处用典,借史可法事迹,抒发了作者针砭现实的良苦用心和贯穿全诗的那种沉重的危机感。 作品名称:广陵吊史阁部 创作年代:清 作品出处:倚晴楼诗集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黄燮清 诗文内容《广陵吊史阁部》 黄 燮 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 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决死生。 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 作者简介黄燮清( 18O5—1864),字韵甫,海盐(令属浙江)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注释“群小”句:意谓一群小人已经败坏了南迁的局面。群小,众小人。指南明弘光小朝廷中的马士英、阮大铖之流。隳,毁坏。 “宫中”句:指昏庸的南明小朝廷不知死活,依然醉生梦死,学着陈后主在征召美女排练阮大铖词曲。欢歌曼舞。 “阵上”句:此指以史可法为代表的将士在前方为国血战。 "靴刀",一种置于靴中的短刀。唐大将李光弼临战,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后因以“靴刀誓死”谓战死沙场的决心。 赏析黄诗首联两句则从大处着眼,从历史整体的宏观角度提示史可法在南明抗清中的重要地位:“半壁青天一柱撑”,令读者肃然而生敬佩之心。颔联紧承首联,以对比手法衬托出史可法赤心奉国的崇高气节。“群小”指当时把持南明朝政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一帮权奸。隳,毁坏。南渡,晋元帝司马睿、宋高宗赵构渡江南迁,建立偏安江南的东晋、南宋政权,在历史上叫做南渡。这里指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在东晋、南宋两朝,南渡之举向来是国人引以为奇耻大辱的堕落行为,而南明就连这个耻辱局面本身,亦无法继续维持:马士英等人不顾大敌当前,仍在自相残杀,乃至调江北重兵去截防袒护东林党人的左良玉,使清兵得以乘虚南下。出句揭露南明不可救药的政治现实,这种耻辱中的耻辱,给读者心理上造成沉重的压抑;对句则笔力千钧,点出史可法顶天立地、砥柱中流的赤胆忠心之可歌可泣,诗的情调又由沉痛压抑变为激昂悲壮。出句与对句大开大合,相反相成,有相得益彰之妙。颈联从更广阔的范围展开对比,使诗歌主题进一步深化。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南朝陈后主沉溺声色,自制艳曲《玉树后庭花》令宫中美人歌唱,不久陈即为隋所灭。《玉树后庭花》因之在文人笔下成为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征歌舞”,就是征召宫女表演歌舞,供统治者寻欢作乐。这一联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它只是把两件截然相反的事实摆在一起,让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结论。政局如此岌岌可危、不知死活的福王君臣竟还在宫中纵情声色,佚乐不休;而此时此刻,前方临敌将士正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出生入死。南明有这样昏聩腐朽的统治者,奈将士性命何!又奈国家命运何!唐代诗人高适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的名句,黄诗的这两句可与之相媲美而无逊色。全诗至此,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忠肝义胆、侠骨雄风已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颔联下句“孤臣尚抗北来兵”中的“孤臣”,指封建朝廷中失势之臣。典出《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史可法支撑的是复亡在即的南明小朝廷,且权臣掣肘于内,悍将跋扈于外,乃是地地道道的孤臣。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失势无援的孤立之臣,却大义凛然地拒绝了清摄政王多尔衮的致书诱降,坚守孤城,抗拒清兵南下,这是何其悲壮感人的高风亮节!颈联下句“靴刀”典出《旧唐书·李光弼传》,唐名将李光弼平安史之乱时,常纳短刀于靴中,以示决死之志。尾联下句再次用典。芜城是广陵的别称。广陵曾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和南朝宋竟陵王刘诞叛乱两遭兵燹之害,城邑荒芜。鲍照作《芜城赋》讽之,故名芜城。此处用这一典故,还有一层深意:清兵破城后曾进行血腥屠杀,史称“扬州十日”,生灵涂炭后的扬州残破不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