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陵潮 |
释义 | 说起潮涌,今天的人们大都知道浙江的钱塘江潮。其实,早在唐代中叶以前的数千年间,扬州、镇江一带的长江广陵潮比后来的钱塘江潮更加波澜壮阔,只是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后期消失了。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秦汉时期,长江上的广陵潮便已是一大名胜奇观,其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象使无数骚人墨客荡气回肠,也留下许多传世的文字诗篇。我国历史上最早描写大潮的,可追溯到2200年前西汉大文学家枚乘的《七发》:“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壮,至江北,激赤岸,尤为迅猛。”“将以八月之望,与诸候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乎广陵之曲江。”就连观潮的时间也与现在的“八月十八钱塘观潮节”大致相同,都是在中秋之际,月球引力导致潮水最高最大。 东汉王充《论衡&S226;书虚篇》提到“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汉朝以后的数百年间,也不断有文字提到广陵潮。魏文帝曹丕看到广陵潮,曾惊叹:“嗟呼!天所以限南北也。”南朝乐府民歌《长干曲》:“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形象描述了广陵潮波澜壮阔以及当时人们弄潮的景象。《南齐书》记载:“永初三年,檀济始为南兖州,广陵因此为州镇。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海陵观涛,与京口对岸,江之壮阔处也。”海陵即现在的泰州一带,当时属扬州管辖。不仅如此,唐代诗人李颀(690-751年)有诗:“鸬鹚山头片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大诗人李白在《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诗里也写道:“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因夸楚太子,便睹广陵潮。”但以李白的豪放性格,只留下如此平淡的一句“便睹广陵潮”,似乎不太合乎情理。因此有学者认为,李白当时在扬州看到的只是逐渐消失的广陵潮的余波,当时的广陵潮已是强弩之末了。 从李白以后,关于广陵潮的文字记述越来越少,曾经铺天盖地的广陵潮渐渐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了。唐代诗人李绅《入扬州郭》前面的小引写道:“潮水旧通扬州郭内,大历已后,潮信不通。”李绅诗中还有“欲指潮痕问里闾”句,说明在李绅时代已没有广陵潮了,但老百姓还可以指出潮痕,看来,广陵潮消失时间距当时并不太久。现在学者一般认为,广陵潮完全消失是在唐大历年间,即公元766年到779年之间。 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卫星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考古挖掘的深化,为广陵潮的发生与消失原因提供了大量有力的证据。现代学者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认为,潮涌是一种自然现象,潮涌的形成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广陵潮是扬州历史地理上特定条件下一种罕见的自然景观。2000多年前,当时扬州的长江段也和现在的钱塘江一样,有着生成大潮的地理条件。古代扬州的地理位置却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几千年前,扬州位于长江和大海的交汇处,“襟江带海”,地理位置有些类似于今天的上海。长江入海口也是“喇叭口”形,扬州与江对面的镇江焦山形若双阙,亦称“海门山”,江面比较狭窄,形成“陵山触岸,从直赴曲”的地理态势。扬州以下骤然开阔,散布沙洲,海潮上溯到此处,江的宽度和深度都向上游急骤减小,成为漏斗状,能量与水量聚集,水体急速上涨,于是形成奔腾澎湃的潮涌。西汉枚乘的《七发》约写于公元前二世纪中叶,正是广陵涛全盛之时,也是扬子江地形最适合潮涌发育形成的时期。后来,由于长江挟带泥沙在入海口日益淤积等原因,海岸线不断向海洋延伸,长江入海口日渐东移,扬州的地理位置逐渐远离出海口,形成潮涌的条件越来越弱,到了唐代,广陵潮就逐渐销声匿迹了。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今天的扬州是一座沿江内陆城市,距离海岸有几百里之遥,几乎见不到潮涌现象。至今,长江口也只在崇明岛北侧一带偶有涌潮出现,但气势和规模都已很微,与当初的广陵潮有天壤之别。 民国文学的“三潮”(广陵潮、人海潮、歇浦潮)之一 ,属于当时的“鸳鸯蝴蝶流派”文学。 李涵秋的《广陵潮》以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许多大事件为背景,展现七十年间的稗官野史,使当时中下层社会的民间风情、闾巷习俗,跃然纸上。张恨水在1946年为《广陵潮》再版作序时说:“我们若肯研究三十年前的社会,在这里一定可以获得许多材料。” 李涵秋(1873~1923),清末民初文学家。名应漳,字涵秋,号韵花,别署“沁香阁主人”。扬州人。20岁中秀才。29~48岁,先后到安庆、武昌作家庭教师。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返回扬州。宣统二年(1910)起,任两淮高等小学文史地教员,后兼任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国文教师。1921年赴上海,主编《小时报》,兼为《小说时报》及《快活林》等报刊撰写小说。次年秋,辞职返扬州,未几病逝。一生著作颇丰,著有长篇小说36部、短篇小说20篇、诗集5卷、杂著5篇、笔记20篇。长篇小说处女作《双花记》及相继问世的《雌蝶影》,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代表作《过渡镜》(后易名《广陵潮以“中法战争”(1884年)到“五四运动”的扬州为背景,以秀才云麟与表妹淑仪、妻子柳氏、情人红珠的爱情婚姻纠葛为中心线索,编织了一幅清末民初三十余年的历史画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