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佬
释义

早使用广佬这一名词的,是江西省人。江西省赣南地区人使用这一名词,专指其境内的一个次民系,而这个亚民系,实际上就是现在通称的客家民系的一个支脉。

岭峤同根

据《上犹县志·方言》载:“从人口来源和迁入年代来看,东南部的东山镇及其附近的几个乡居民迁入时间较早,他们便自称‘本地人’,说的是‘本地话’。西部的居民迁入较晚,被本地人称为‘广东人’,俗称‘广佬’,说的是‘广东话’。上犹方言分为两片,即东片和西片。西片的下陈陈氏和营前城黎氏,七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跟县城东山镇话相近的方言,他们也称之为‘本地话’。但是,上犹全境都属于客家话——客家人说的‘广东话’的客家话,本地人说的‘本地话’也还是属于客家话。”

目前尚有谱牒资科可查的赣南本地人,大多都是南北朝以后迁入的。如宁都县城梅江镇赖氏在南朝元嘉年间由浙江松阳迁来,南康县蓉江岭岭吴吴氏、东门村千秋坪袁氏在隋代从河南开封迁来。唐宋时期迁入的更多,如石城县今存四十四姓,宁都还有四十六姓。明代初年,赣南人口流失严重,田地荒芜,而赣中一带人口密度大至“肩摩袂接”,于是朱元璋下令奖垦。南昌、吉安等府大批人口迁到赣南。 由于时代久远,赣南“本地人”的血统成分相当复杂,但无论先来后到,赣南讲“本地话”的所谓“本地人”,都应该归类于客家民系,因为赣南的“本地话”同样具有客家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本特征。

赣南曾经有“本地人”跟“客籍人”的争端(刘纶鑫,1996),本地人是唐宋以来便设籍的居民,而“客籍”是指明末清初才从粤东搬来的移民。他们又被称为“广佬”、“客籍人”,但不叫做“客家人”。此外也在清初,嘉应州、惠州府、韶州府人,大举移民广西、四川、台湾,少量也移民湖南,当中也有一些不同方言群体间的冲突,如台湾的闽南人和嘉应州人也曾经械斗。但是在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出版以前,他们也没有被称或自称客家。台湾的粤东移民,只会称为“客人”或“广东人”。在文献中都称为“粤人、粤东人”,语言是“广东话”,一直到日本统治时代也是如此。

粤之东派

在广西,来自惠、嘉二州的移民几乎是最晚入桂的汉人,所以惠、嘉二州方言使用者在广西最先只是被称为“来人”。也就是说,惠、嘉二州方言使用者和当地人,根本都不知道这些惠、嘉二州移民在广东被称为“客家”。既然他们不自称“客家”,广西也没有人称惠、嘉二州方言为“客家话”,而只是“新民话、麻介话、艾话”等古怪的名字。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惠、嘉二州方言使用者在四邑地区通常被称为“客贼”、“客匪”,一般不称为“客家”,所以他们在械斗以后迁移到广西时,就没有将“客家”的称号带进去。需要强调的是:在四邑地区发生械斗之前,粤西的阳江、茂名、湛江及桂南地区早就有“涯人”定居,“涯话”的称呼也已经存在

在清以前的历史文献上,嘉应方言使用者一般都自称唐人,在家乡是程乡人,离开广东时称自己是粤人、广东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的名称,在17世纪以前没有发现(梁肇庭,1997;胡希张等,1997)。许多“纯客住县”的县志,也没有在十九世纪以前,提到自己是客家。相反的是,在非纯客住县中,倒有不少“客家”的记载,但这也是在十七世纪以后的事。

在四川,“客家”更是一个新引进的名词。因为来自韶州、嘉应州、惠州等地移民,只知道自己是广东人,说的是“广东话”(崔荣昌,1996)。在族谱中,更没有人记载自己是“客家人”(陈支平,1998)。而在大部份的韶嘉惠移民的口中,“唐人”确是一个重要的身分认同。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在宋代到清代初年,韶嘉惠移民在这段期间,根本没有“客家”的感觉。他们跟其他地方的广东人一样,在家乡认为自己是“本地人”。在四川,直到改革开放的初期,还认为自己是广东人,建的会馆是广东会馆,讲的是广东话(崔荣昌,1996),虽然他们现在已经知道自己的“广东话”跟目前所定义的不同,但他们已经坚持了两百多年的认同,还将延续下去;只是今天的“土广东人”,增添了客家的义涵。

光绪三十一年(1905),顺德人黄节编写《广东乡土历史》称“客家非粤种,亦非汉种。”光绪《嘉应州志》卷8载:“嘉应州及兴宁、长乐、平远、镇平(蕉岭)四县并潮属之大埔、丰顺二县,惠州府属之永安(紫金、龙川、河源、长宁、和平、归善、博罗,一州七县,其土音皆可相同。广州人谓以上各县人为客家人,谓其话为客家话。”清末古文与语言学家章太炎在《新方言》“岭外三州语”卷序言中说:“广东惠、嘉应二州,东及潮之大埔、丰顺,其民字晋末逾岭,宅于海滨,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广州人谓之客家,隘者且议其非汉种。余尝问其邦人雅训旧音,往往而在,即著之《新方言》”。

“广东之客家,不与其土著之民相龃龉,乃与其邻近先来之客相龃龉,先来之客,忘其己之为客,而自居于主,竟有字客人曰狢,曰犵,且有曰客家非粤种,亦非汉种者,于是客家之优秀者,乃相率著书,以自明其为汉族,然不过就言语或种族为疏证,未有将其历史地理语言文教为综合之研究者。”(朱祖希《客家研究导论》序)

“先来之客”自诩为本地、粤种,即是现在的广粤民系,他们忘记自己的客家身份,以地主自居,诬称从东路迁往西路的移民客家占地主,实际上他们自己才是占了南粤土著居民的土地。客家人没有跟土著居民发生冲突,却遭到同属中原南迁的先来之客排斥,被广州之人蔑称为非汉种。那么些人正是章太炎一句“隘者”所指,恰到好处。今天的岭峤客家自然不愿意一辈子背着“客家”标签,只是既然隘者还在继续制造神话,蓄意贬低东路粤民。岭峤人只好太极推手,便以客家之名义自强锐进,卸力回击隘者,最终求得两相释怀。

傲然客家

江西境内的客家方言,可分为客籍人所说的客籍话(新客)和本地人说的本地话(老客)两大派系。在本地话中,宁都、石城一带因地接闽西,又是闽粤客家先民南迁时的必经之地,所以,宁石方言与客籍话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不过,宁石方言又自成一体,所以,我们也将它们单独作为一类。 虽然位于大庾岭北麓,但其中的客籍话,较为接近客家方言的南片腔(岭南客家语音);宁石方言与本地客,则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北片腔(岭北客家语音)。

1、客籍话

江西境内的客籍话主要分布在:

1)赣西北九岭山脉地区,包括铜鼓县大部、修水县南部及东南部、武宁县西南、万载县北部和东北部、宜丰县西北部、奉新县西部和北部、靖安县西北部;这相当于学术上所称铜鼓片。

2)赣中山区和赣西罗霄山脉地区,包括万安县四周山区、泰和县东部与西部、永丰县南部、井冈山市、吉安县西南、永新县西南、宁冈县大部、莲花县少数乡、遂川县西部和东南部;

3)赣南四境山区,包括崇义县西北、上犹县西部、兴国县北部、瑞金县东部、会昌县东南、信丰县西南、定南县、龙南县、全南县、寻乌县。此外,南康塘口一带和赣县部分地区客籍人甚多;南康还有所谓“河源声”,与客籍话相似,但受了本地话较大的影响。

2、本地话

赣南中部的本地话,其范围包括:赣州市郊属地区、赣县、于都、大余、南康、信丰大部、安远大部、会昌大部、瑞金西南、兴国南部、上犹东部、崇义东南部。安远、会昌、信丰、瑞金等接近客籍话的地区,受客籍话的影响较大。南康、赣县境内有部分地区客籍人分布较稠密,客家话的特征比较突出。

3、宁石话

宁石话主要分布于宁都县和石城县。瑞金、兴国二县的邻近地区也与宁石话相近。

江西赣南地区的本地话、客籍话,都属于客家方言,传统上只有“本地”和“广佬”的对称,解放后客家观念逐渐成型,于是形成了老客、新客的对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