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化寺塔 |
释义 | 释迦文佛塔位于福建莆田凤凰山南麓广化寺的东侧,又称广化寺塔。该塔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之前,仿木构楼阁式石筑,八角五层空心,总高30.6米,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年代石塔创建年代不详,但据塔上第二层北门右门柱上“乾道改元清明日毫社张景醇挈家同登”字样看,该塔在南宋乾道元年(1165)就已建成,故创建年代最迟应在南宋乾道元年前。第一层塔室南壁的壁龛内壁上有自左至右竖刻楷书两行“舍利塔镇旧基”,可知此塔前身是一座不知建于何年的舍利塔。 建筑特色石塔坐西北朝东南,塔体均为花岗岩石,面层细凿,由须弥座和塔身组成。每层塔身八面浮雕立佛、花卉、飞天,柱头以上叠涩拱出跳,每个拱头均雕朵云、牡丹、凤凰、飞天、菩萨、迦陵频伽等佛教图案纹饰。屋面石雕筒瓦扇形条石塔檐,八角雕龙状的鸱吻翅脊;顶层屋面装相轮塔刹。塔心室层层筑石阶,各层塔心室与塔心外回廊相通。 石塔及石埕石塔及石埕占地约800平方米,塔须弥基座为八角形,束腰八面浮雕狮子滚球及花卉,每角和束腰每面雕力神。座上每面为回廊,外面由满雕海水卷云纹的石栏板砌成。座的南面有6阶石级,由塔埕通向塔座外回廊,基座底直径1576厘米,座高80厘米,回廊栏板高78厘米。 塔身及内部塔身每层平面皆为正八面形。自下第一层至上第五层,每层塔身内径依次为1064、996、940、878、763厘米;底层东北、西南面设通道门,西北面作影门洞,东南面门内为一殿室,宽167厘米、深268厘米;二层至五层的塔身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均设门洞,东、西、南、北外壁皆设矩形石龛,内安佛像。 塔身高从第一层至第五层依次为332、279、281、270、265厘米;柱头铺作立面高依次为150、136、137、140、135厘米。塔身八角瓜楞连础倚柱,皆露三面瓜面。倚柱上置栌斗,栌斗上出华拱,上置齐心斗,再承一个下昂,昂上又出一跳斗拱,承上面戗角昂,使柱头呈一杪一昂再加一杪一昂的铺作;补间铺作做法同柱头铺作。栌斗和齐心斗的斗欹皆有幽,斗底皆作假皿板。 空间布局结构有所异同。第一层由东北、西南门进入,从塔心向北拾级而上第二层外廊,平面呈“丁”字形通道至二层;塔心地面又高于两边通道112厘米。从第二层到第五层的塔心室内壁皆为正八面形,第五层塔室成八面,内为回廊式,形成第四层仰视为藻井式的塔室顶面;第五层北面内廊置石案,案上供坐佛。 人文历史广化寺释迦文佛石塔在《兴化府志》、《莆田县志》、《南山志》均有记载。从石塔的结构看,每层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表现为一杪一昂加一杪一昂的做法及形式,在我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极为罕见,为人们研究古代建筑的斗拱结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塔身上许多精美的浮雕,尤其是罗汉立像的面部表情及神态,浮雕的菩萨和罗汉或手施密宗手印,或手持铃杵等密教法器,无疑对我们研究南宋佛教文化艺术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实物。 广化寺塔-设计构造广化寺塔坐西北朝东南,塔体均为花岗岩石,面层细凿,由须弥座和塔身组成。每层塔身八面浮雕立佛、花卉、飞天,柱头以上叠涩拱出跳,每个拱头均雕朵云、牡丹、凤凰、飞天、菩萨、迦陵频伽等佛教图案纹饰。屋面石 雕筒瓦扇形条石塔檐,八角雕龙状的鸱吻翅脊;顶层屋面装相轮塔刹。塔心室层层筑石阶,各层塔心室与塔心外回廊相通。塔及石埕占地约800平方米,塔须弥基座为八角形,束腰八面浮雕狮子滚球及花卉,每角和束腰每面雕力神。座上每面为回廊,外面由满雕海水卷云纹的石栏板砌成。座的南面有6阶石级,由塔埕通向塔座外回廊,基座底直径1576厘米,座高80厘米,回廊栏板高78厘米。塔身每层平面皆为正八面形。自下第一层至上第五层,每层塔身内径依次为1064、996、940、878、763厘米;底层东北、西南面设通道门,西北面作影门洞,东南面门内为一殿室,宽167厘米、深268厘米;二层至五层的塔身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均设门洞,东、西、南、北外壁皆设矩形石龛,内安佛像。塔身高从第一层至第五层依次为332、279、281、270、265厘米;柱头铺作立面高依次为150、136、137、140、135厘米。塔身八角瓜楞连础倚柱,皆露三面瓜面。倚柱上置栌斗,栌斗上出华拱,上置齐心斗,再承一个下昂,昂上又出一跳斗拱,承上面戗角昂,使柱头呈一杪一昂再加一杪一昂的铺作;补间铺作做法同柱头铺作。栌斗和齐心斗的斗欹皆有幽,斗底皆作假皿板。石塔内部空间布局结构有所异同。第一层由东北、西南门进入,从塔心向北拾级而上第二层外廊,平面呈“丁”字形通道至二层;塔心地面又高于两边通道112厘米。从第二层到第五层的塔心室内壁皆为正八面形,第五层塔室成八面,内为回廊式,形成第四层仰视为藻井式的塔室顶面;第五层北面内廊置石案,案上供坐佛。 广化寺塔-广化寺广化寺塔所在的寺庙“广化寺”始起于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这里原是邑儒郑露三兄弟结庐讲学之所, 郑露三兄弟世称“南湖三先生”。后来,有一位金仙禅师到此潜修佛道,郑氏三兄弟受禅师感化,遂舍庐为庵,取名“金仙庵”,亦名“金仙院”。这便是广化寺的前身。隋开皇九年(公元598年),来自天台山的无际禅师募资扩建为“金仙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长老志彦应召入宫讲《四分律》,奏闻当年无际禅师持诵《法华经》,因受灵应石涌白泉的事,睿宗遂赐寺名“灵岩寺”,并由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匾,以此名重一时,成为八闽一大丛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始改名为“广化寺”。广化寺左侧,至今矗立着一座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前的释迦文佛塔。塔为石构仿楼阁式,五层八角形,高约30米。塔室空心,顶作藻井,内壁嵌有石级,可登上各层塔门外。外壁和迭涩间浮雕佛像、双头羽人、飞天伎乐和花卉鸟兽等精美图案,塔檐仿砖瓦雕刻,有鸟革羽军飞、凌风飘举之势,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研究宋代建筑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广化寺虽几经兴衰,此塔却依旧如故,保存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1961年,此塔被列为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化寺鼎盛时期,下辖10院120庵,檐楹相摩,轩宇层出,山门若市,香客如云。明代进土黄仲昭有诗曰:“一派禅房依涧转,数声清磬隔林闻。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是 当时南山广化寺盛况的写照。尔后几经兴废,至清乾隆年间仅存月峰寺院、普门庵。现在广化寺保存下来的一些主要建筑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依旧制重建的。八十年代初,由于海外华侨的热心捐助,广化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扩建,千年古刹一举重辉。1981年春节,中国佛教会会长、名书法家赵朴初来莆视察广化寺整修工程,亲笔题写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遒劲大字,以及“万德庄严”匾额,为千年古刹增添光彩。广化寺现在占地总面积33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石砌围墙长达1公里。中轴线贯穿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楼)、祖堂(上为卧佛殿)等,全长385米,由海拔25米逐渐升高至63米。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