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
释义

广东医学院原仅有临床医学(医疗系)专业,教师队伍分为前期教学教师和后期教学教师。1980年前,前期教师中党员较少,设立党支部,随着教师党员人数的增加,1980年成立了前期党总支,总支下属有机能、形态和公共基础3个党支部,但当时前期没设有相应的行政机构。1984年学校党委明确党总支为副处级建制。

(一)历史沿革

1989年1月,学校党委作出前期党总支是党的基层组织,不作为学院的处级建制,总支书记可由学院党员教师兼任并配备专职干部负责,但不受干部职级限制的决定。1995年3月,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基础教学和科研的管理工作,成立基础部,属正处级建制,前期党总支相应改为基础部党总支,下属有14个党支部,2003年12月基础部更名为基础学院。现基础学院下属有8个党支部、15个教研室、2个研究所和3个研究室。下设办公室、教学科和科研科。

(二)师资队伍

基础学院坚持加强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截至2007年4月全院教职工220人,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72人、初级职称93人;教师中教授17人、副教授35人、讲师55人、助教7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占教师总数的10.8%;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15人,占教师总数的62.2%。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5人。

教师中有国家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市级突出贡献专家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1人获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10人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11人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称号,先后29人被定为省、校级“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三)教学工作

基础学院具有厚实的教学基础,以“教学质量是生命线”为指导原则,长期致力于教学改革,建立了实际可行的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目前,基础学院承担了全校各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研究生基础课、成人教学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开设了87门必修课,6门选修课(2005年前54门必修课,12门选修课),每年承担近6万多课时教学任务。

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发展。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压缩必修课内容,增加前沿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至目前为止共开设了医学遗传学、临床生理学、肿瘤学基础、法医学、临床病理生理学、科研设计共6门选修课(2006年前还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医学英语、日语、临床病理生理学、临床生物化学、局部解剖学等6门选修课)。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学院的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早在1997年就有部分教研室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到目前为止,100%的课程都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少课程还应用了多媒体教学,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省、校级精品课程和“151工程”课题,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为教学服务,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目前学院共有省级“151工程”项目2项,校级“151工程”项目5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8门、优秀课程9门。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目前学院正在建设的双语教学课程有8门,几乎所有的教研室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在教学方法方面则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积极研究探讨启发式、讨论式和提问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利用机能学、形态学、病原生物学实验室重组后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研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重视建材建设,选用优秀的国家规划教材,并鼓励教师编写适合自己使用的教材。近5年来,学院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50多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0多篇,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3项。

2002年11月制定了基础部教学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004年8月,学院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组,通过加强对教学个环节的质量监控和教学工作的是示范、指导,制定了《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教学实施与质量管理办法》,该办法包括《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工作规程》、《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若干教学管理制度》、《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办法》、《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组工作职责》和《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教学差错与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规定》。

学院严格执行学校及学院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坚持对教研室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情况进行检查。教学质量监控组每学期对所有授课老师的授课进行监控听课,检查教研室的集体备课、试讲、听课与课评、导师制等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示范性集体备课、试讲、课堂授课和“教学辅导讲座”等活动,通过教学整改是教研室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得以规范化。严格实施教学质量等奖惩制度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激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抑制不规范的教学现象及教学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学院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四)科研工作

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坚持以人才支撑学科,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学科建设思路,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提高科研工作水平。目前,学院拥有4个硕士点,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省级高校扶持学科,3个校重点学科,2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完善和加强科研、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实行科研工作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科学决策,提高学院科研学术水平,学员制定了《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和设立了“广东医学院基础学院学术委员会”。在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多学科协作,积极组织鼓励教师撰写论文和参加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近5年来,学院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3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2项,市厅级课题81项,校级课题128项),获得科研经费1238.7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450余篇。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重视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较早之前,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教研室和学科就利用学科的科研优势及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学院以科研促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基础学院以科研促教学的工作取得了进一步的加强。2000年开始,由病理生理教研室的黄培春老师牵头,组织几位科研造诣较深的教师为本科生开设了《科研设计基础》选修课,至今已有5届本科生近500人选修了这一课程,并完成了科研设计书和文献综述的书写;建立“本科生科研站”,几十名本科学生通过了科研站的学习和锻炼,不但培养了科研能力,也出了一批科研成果。目前,生理科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外语等教研室和实验室均实行实验室开放、设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及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把学院的以科研促教学工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8: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