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东省实中学 |
释义 | 广东省实中学(“省实”),是“广东实验中学”的简称。广东实验中学是直属广东省教育厅的省重点中学,全国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创办与明朝末年。挂属于“广东实验中学”的有初中本部、高中本部及四所分校。四所分校分别为“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广东实验中学顺德学校”、“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广东实验中学美国加州学校”。 中文名:广东省实中学 简称:省实中学 校训:爱国、团结、求实、创新 创办时间:1888年 类别:实验中学 现任校长:黄建伟 知名校友:邓锡铭、黄耀祥、范海福、蔡睿贤 所属地区:广东省 主要奖项: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初评 学校简介广东实验中学(别称省实)初中校区坐落在广州市中山四路,北朝"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和广州图书馆,南倚广东省博物馆、中山图书馆和鲁迅纪念馆。高中校区建于2004年8月,坐落在广州花地湾省实路,占地188亩,总投资2.6亿元人民币。 如要了解更多具体的信息请移步词条“广东实验中学”或者贴吧“广东实验中学吧”。 发展简史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办学史可上溯至明末科举贡院,1888年为广东格致学堂,清末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附中,民国时期是中山大学附中,解放后为华南师院附中、华南师院附中广州分校等,1987年正式命名为广东实验中学。这所坐落于广州市区中心的学府,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毛泽东同志曾在平山堂做《农工政策》的演讲;鲁迅先生也做过"人格与学识"、"救人与救国"两场报告;林基路等39位校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解放战争时期,"广东学生爱国联盟"的主要发源地和活动场所。建校以来,广东实验中学共培养了七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前身始于 1888年设立的广东格致学堂,距今已一百一十多年。历代 省实人秉承“爱国、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 建校以来 ,培养了包括邓锡铭、黄耀祥、范海福、蔡睿贤、姜伯驹、岑可法、钟南山等院士在内的万千优秀学子。 1999年以来,中考高考年年出“状元”, 中考、高考各科平均分稳居广州市前列,高考升学率近100%,先后有21人次成为高考总分和单科“状元”,高分人数一直名列全市前茅。多年来一直获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2005年还荣获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第一名。 师资队伍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292人,其中:特级教师9人,高级教师75人,一级教师110人。教师中有硕士研究生21人。学校名师荟萃,教师敬岗乐业、为人师表的他们政治坚定,思想先进,学识渊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与时俱进、实验创新。近五年来有20多位老师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他们不仅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更是科研学术研究的骨干力量。 广东实验中学近几年高考年年出状元,高考升学率达100%,其中,升重点大学的比例接近80% 。2004学年学校在全国、国际间乃至世界性的各类比赛竞赛中共获得16枚金牌(第一),其中,世界级金牌3枚,国际间金牌4枚,国家级金牌9枚,还获得广东省高考总分状元。还获得众多省市级奖项。 正处于展式扩张和跃式发展期的广东实验中学,将遵循学生以教师为尊,教师以学生为友,学校以师生发展为使命的发展基调,以崇尚卓越,追求一流为发展的信条,以公办为主、公办民办相互协调为发展体制,把学校办成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大阶段,实现一校多区的发展格局,凸显实验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成全国示范性学校和国际知名学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 330人,其中特级教师12人、高级教师90人、一级教师160人、硕士研究生60人、研究生课程班30人、国家级、省级骨干培训班60人。目前学校 形成了“一校两区”的发展格局,初中校区 坐落在广州市中山四路,高中校区位于 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大道省实路 1号,占地188亩,建筑面积 78000平方米 。高中校区已于 2006年1月通过了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初评。 办学特色广东实验中学 一直 致力于教育实验和教学改革,在教材教法试验、考试评价改革等方面,大胆实践,成绩显著,凸现了“实验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办学特色。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北京 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 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连续 11届广东省直文明单位、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直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先进学校、广东省新课程改革样本学校 。 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全校师生员工又积极投身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之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并已取得初步成效。我们相信,延续着 100多年的不平凡发展历程、积淀着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蕴的广东实验中学,将 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凭着崭新的教育理念,上下同心,一鼓作气,跃式发展,跨越腾飞。 历任领导校 名 校长(校主任)书记 副校长(校副主任) 广东大学附中 熊锐(1925) 由中山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兼校主任 (1926-1934年缺资料待补) 省立中山中学 国立中山大学附中 省立中山中学 陈济棠(1935秋-1936上) 居励今(1935-1936)刘克平(1935-1936初中部) 中山大学附中 居励今(1936-1938) 温盛湘(党支部书记1937.9) 王炎光(党支部书记1937 .11) 卢振英(1938初) 张瑞矩(1938-1938.10) 陈柏如(党支部书记1938.8) 张文昌(1941-1942) 谭祖荫、段铮(1943-1944) 司徒汉贤(1944-1946) 萧锡三(1946-1947) 张嘉谋(1947-1949) 陈一百(1947-1949.10) 黄杏文(1949-1952) 华南师院附中 黄杏文(1952-1955)(兼支书1954-1955) 岑学干(1952-1955) 岑学干(1955-1957) 王屏山(1955-1957) 王延青(1956-1957) 王屏山(兼支部书记1957-1960) 虞肯堂(1958-1960) 广东科技学院附中 陈焕若(兼支部书记1960-1961) 广东实验学校 梁嘉(名誉校长1960-1962) 雷英(1960-1962小学部) 张洁芬、李庆余、刘莲(1960-1962先后任校长) 华南师院附中 杨兆源(代校长1961-1962) 广东实验学校 刘莲(兼支部书记1962-1968) 杨兆源(1962-1968) 雷英(1962-1968小学部) 刘筱(1964-1968小学部) 广州市六十中 黄贵和、伊政治(政委) 陈进修、林忠诚(政委) 王彭、方炳辉(1968-1978,4人先后任革委会主任) 蔡丽英(1978.3-1978.11) 余敬奎(党支部书记1978.3-11) 广东实验学校 刘莲(兼支部书记1978-1984) 张雪馨(1978-1984) 蔡丽英(1978-1984) 余敬奎(1978-1984)钟敏恒(1982-1984) 郑启植(1984-1988) 陈炎(1984-1988) 蔡丽英(党支部书记) 冯思义(1984-1988) 钟敏恒(1984-1988) 广东实验中学 冯思义(1988-1998) 陈千湛(1988-1993) 蔡丽英(党支部书记1988-1992) 刘德煌(1988-1996) 杨海新(党支部书记1992-1996) 杨海新(1993-1998) 禤锦科(1993-1998) 禤锦科(1998-2003) 陈树本(1998-2003) 左春华(党委书记1996-2003) 朱子平(1998-2003) 广东实验中学 郑炽钦(2003-) 左春华(2003-) 左春华(党委书记2003-) 李夏萍(2003-) 郭志坚(2003-2006.9) 李子良(2007-) 黄建伟(2007-) 光辉历程广东实验中学的前身始于 1888年设立的广东格致学堂,后改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附中、附小(1910年)。1952年由岭南大学附中、中山大学附中、华南联合大学附中、广东文理学院附中合并成为华南师院附中。1960年华南师院附中(广州)先后易名为广东实验学校、广州市六十中等,1987年定名为广东实验中学。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创办广东大学(后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校决定将该年定为建校元年。附中学生经常出现在广州学生运动的前列,成为运动的中坚力量。1925年五卅运动后,中共旅欧总支成员熊锐回国,出任广东大学教授兼附中主任,在青少年中大力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影响深远。“新学生社”首先在校内建立支部小组,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 的口号。继而成立了共青团支部。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中,附中团支书袁德韵及学生李福润、陈国瑞、胡炳基等被囚于南石头监狱,熊锐惨遭杀害,共青团员何鸿柱英勇牺牲。 1931年“九.一八”后,附中学生组织抗日宣传队,走上街头,和愤怒的群众一道查焚永汉路的日货时,遭警察当局镇压,酿成震动全国的“双十惨案”。1935年在北平“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下,广州学生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爱国斗争,附中学生四次汇入示威洪流。 1936年秋,中共广州地方组织恢复活动,附中共有学生30余人加入党的地下组织,成立了党的支部。并编辑出版了不定期刊物《游击队》。“中大附中青年抗日先锋队”成立于1937年12月26日,是全省成立最早的抗先队基层组织。 1942年秋,附中复办于坪石镇。1944年夏秋,日寇侵犯坪石,大学部的中共党员和进步同学200余人,分批前往东江,参加抗日人民武装东江纵队。其中有附中学生12名。陆兴焰老师及褚兆北同学则在坪石撤退中遭日寇杀害。 抗日战争胜利,附中回迁广州后,附中学生积极参加了1946年的“一.三0”爱国民主示威游行;1947年的“一.七”反对美军暴行的示威游行及“五.三十一”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示威游行,附中同学一直出现在广州中学生队伍的最前列。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附中共有进步学生30余人参军参战,地下学联成员发展至39人,约占学生人数的8%。 自1924年建校至1949年不完全的统计,附中师生共有16人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光荣牺牲,他们是:1925年至1927年任附中主任的著名共产党人熊锐,共青团员何鸿柱;1934年8月牺牲的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的六烈士中的温盛刚、凌伯 、赖 仿、郑挺秀、谭国标;1934年牺牲于新疆的林基路;1941年10月在东莞县绒旗墩被反动派逮捕而牺牲的陈柏昌;1944年7月26日牺牲于番禺植地庄战斗的卫国 、黎腾;1945年9月牺牲于始兴的洪佩兰(女),1948年9月牺牲于广宁战斗的陈文宗;1949年7月牺牲于东莞县经口村的关汉芝;1949年7月牺牲于广州市郊九佛的崔佳权。附中职员黄凡元1946年参军后,不久即在西江地区怀集战斗中英勇牺牲,48届学生邓荔 (地下学联成员)1950年参加中山县支前工作时因公殉职,被追认为烈士。他们的英名将永远记载在附中的校史上。 中共广东地方组织中的一些著名政治活动家和青年运动领导人,都曾在附中度过他们的青年时代,如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现龄106岁的谭天度同志,东江纵队参谋长周伯明以及省市的青运领导人吴华等。历史上的附中校园,也见证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1925年8月,毛泽东曾到附中演讲《工农政策》;大操场上聚集过参加“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游行队伍;解放战争时期,还成为广州历次学生运动的集结所。热爱祖国,关心政治,钻研科学,追求真理,成为附中的传统。广东实验中学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风尚的学校。 名校友“为祖国多贡献,为母校增光彩”的荣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工程院院士的七位校友: 蔡睿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 范海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岑可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姜伯驹 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锡铭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耀祥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两位博士后: 宋烈昌博士后 范汕洄博士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