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
释义

建所40年来,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原丝绸集团蚕种繁殖试验所),在各级党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同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老一辈蚕桑工作者的艰辛创业,继往开来的开拓者的共同努力,把昔日的一片荒芜之地,建成集科研、生产与一体的环境宜人的蚕种繁殖试验所,为广东省蚕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机构简介

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原名广东省农业厅家蚕原种场、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场、广东省丝绸集团蚕种繁殖试验所)创建于1956年,2004年被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并加挂广东省蚕业产品检测中心牌子,是目前广东省唯一的一家繁殖家蚕原原母种和原原种,并集良种繁育、蚕种质量检验监督、蚕业科学研究与开发、蚕业技术推广、蚕桑新品种鉴定中试、桑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开发利用等于一体的公益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拥有知名“石牌”牌蚕种商标和“雪韵”牌丝棉被商标。

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在蚕种繁育、科研、技术推广集质量检测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一套具有广东优势和特设的桑蚕品种、蚕种繁育技术及质量监控体系。中心共取得科研成果12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并且选育出“东34×苏12”、群育五号、群育七号、粤蚕321、粤枫一号、粤枫二号、粤枫三号等高产优质抗性强的亚热带新蚕品种。2010年培育出能吐高品位细纤度蚕丝三眠蚕粤蚕细纤1号。目前,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共保存蚕种质资源111多份。

中心挂牌单位广东省蚕业产品检测中心是省级蚕种母蛾检疫检验和蚕种质量管理监督检验的机构,承担全省各级蚕种的母蛾检疫检验和成品蚕种质量抽查业务。中心主持编写了《桑蚕一代杂交种》广东省地方标准,并参与多项部颁行业标准的起草。

中心忠实履行为广东蚕桑发展服务的社会公益职能,确保全省合格原原母种、原原种和原种的生产供应,并在全省蚕区大力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小蚕共育、新型种桑养蚕技术及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等。中心服务于全省150万蚕农,有力地推动了蚕区县域经济和茧丝绸产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发展状况

本所是农、工、贸一体化的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的直属单位,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肩负着我省繁殖家蚕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的生产任务。内设冷库负责省内部分蚕种冷藏保护;开展桑蚕新品种选育和蚕桑试验研究,负责全省新蚕桑和桑树新品种比较审定工作;设有检测设备齐全的广州蚕种质检中心,负责全省原种的微粒子病检测任务。全所现有面积15公顷,其中桑园面积6.65公顷,其中有3公顷安装喷灌设施,主要栽植桑树品种有沙二X伦109、伦40、塘十、粤桑2号、抗青十号等品种。现有建筑面积18140m2,其中生产用房11031.8 m2 ,办公室及宿舍等生活用房5109 m2 ;其他用房2000 m2 。现有职工人数102人(包括合同工39人),有科技人员20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8人,中级和初级职称以上12人,另离退休人员53人,本所的生产能力全年可反之原原母种1200蛾,原原种40000蛾,原种30000张,冷藏保护蚕种240000万张,同时开展家蚕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殖试验研究工作。

发展的历史

1955年,省农业厅根据中央农业部指示精神,为适应广东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增产高品位生丝以符合外贸要求,计划加速推广改良蚕种,提高蚕种质量,健全良种繁殖制度,充实、完备蚕种生产机构,扩大生产规模,特产处派张其俊、吴鹏抟两位工程师选择华南农学院管辖的枫岭和白石岗两个小山坡筹建家蚕和蓖麻蚕原种场。1956年成立广州石牌家蚕原种场,1957年建成投产,归属省农业厅蚕管局直接领导。隶书关系经多次变更,1968年,转由省农科院领导,1973年1月归回农业厅生产处领导,改名省蚕种繁殖试验场,1975年5月1日再度由农业厅移交农科院领导。1982年,广东省成立农、工、商、贸一体化的广东省丝绸公司。为加强蚕业发展的领导,1983年12月1日本场由农科院移交省丝绸公司领导至今。1993年定名为广东省四周集团蚕种繁殖试验所,再次明确我所单位性质和生产任务。中央改革开放政策犹如春风吹拂大地,使我所展现勃勃生机。十多年来,在省丝绸公司的直接领导下,围绕在实现我省“全年二化白茧化”和朝着“优质、高产、省力、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全所职工鼓足干劲,以高度的责任心为全省蚕桑生产优质原种和开展蚕桑研究试验努力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本所于1984年和1990年两度被评为全省蚕种先进单位,1989年被评为全国蚕种先进单位,同时,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

生产、科研成绩

(一)桑园建设

桑园是蚕种场基本建设,建场开始,同时开垦桑园,桑园面积逐年递增,至1991年本所桑园面积达到历史最高点6.65公顷(本所桑园面积2.46公顷,罗岗桑园4.1公顷),投产面积5.2公顷,其中罗岗2.8公顷。

据统计,从1959年至今,我所总产桑叶量为4260787公斤,年总产叶量由1959年的127757公斤增加到历史最高产1991年的262879公斤。单产每1/15公顷由1959年的1216.5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2339公斤。每年桑叶产量均可满足原蚕生产和科研试验的需要。

40年来,经过职工们共同努力,总结一套比较完整的原种桑园建设和试验:

1963年1964年,在场内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冬期桑树。年中一月份能收获1/15公顷产桑叶550公斤成绩,解决了在本所冬期保种养蚕的饲料。

1064年起在我所建立坡地桑品种桑园,评比选出优质高产品种“伦40”。全所扩大“伦40”的种植面积,适当配种“塘十”、“杀二X伦40”等优良品种。实现本所桑园良种化,为原蚕生产奠定优质的基础。同时,改进桑树插条技术推广,加速全省桑园良种化的进程。

40年来,我所不断地加强栽桑技术的研究并总结出如“等高梯田,深沟厚肥,壮苗适密,合理施肥,及时锄草”等经验。改善本所桑园桑叶质量,为我省新蚕区山坡地种桑提高样板。同时,改革桑园管理制度,发扬光大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二)蚕种生产

我所建场到1985年共生产多化性原原种1111764蛾区,销售487286蛾区。生产多化性原种470449张,销售170866张。1963年至1995年生产二化性原种708084蛾区,销售90982蛾区。生产二化原种359143张,售出250011张,不但满足了本省的生产、科研、教学需要,而且支援了18个兄弟省份。并出口国外,为国家创汇。

原蚕种要求是健康原蚕、健康蚕蛾产下无带病毒强健的蚕卵。我所于原种生产中贯彻了“高温催青;彻底消毒、防毒;严格选叶;精管细养;小蚕火养;大蚕风养;控制日眠;淘汰弱小蚕、迟眠蚕;安全上簇;调节种茧保护和制种过程中温湿度,减少后期死蛾和闷头蛾,提高健蛾率、产卵量和净种率;卵期间及时做好冷藏保护及冷藏后浸酸工作。认真切实抓好微粒子工作是十分重视的,曾于1966年至1975年连续10年,我所原蚕均为无毒蛾区。80年代后期至1991年,对微粒子病发生有所回升。自1991年起,我所接受国家“八五”攻关项目(85-606-05-03-03),开展对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研究,使原种微粒子病的发生逐年下降,1993年-1995年家蚕原种批毒率均控制在0.2%以下,达到“八五”攻关要求的指标。本项目于1995年通过技术鉴定,在本所和罗定场现场拍摄防微措施做法,向全国推广。

四、新蚕品种选育

我所是广东省家蚕品种选育研究的重要机s构之一。40年来先后选育推广了多个优良家蚕新品种。

——东34í苏12 于1996年至1970年育成。1971年在全省全面推广,获得好成绩,代替几十年来沿用春秋蚕期“沄文、华十”正反交蚕品种。实现我省全年二化白茧化。成为我省当家蚕品种。于1979年获得广东省科学大会奖。

——群育五号(“东107í683”)于1973年至1977年育成该种适于高温期饲养,抗逆性较强,好养稳产,丝质好,可缫制2A级以上的生丝。于1977年获得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成果四等奖。

——群育七号(“东107í秋7”)于1979年到1982年育成。1983年由省丝绸公司主持通过技术鉴定,是我省历史上在高温季节用种的最后一个多化性蚕种。1984年获省农业牧业技术改进二等奖。

——粤蚕321(“东43í7532·湘晖”) 于1986年至1992年育成。该种具有好养、高产、优质、易繁的特点。1993年推广,成为我省的当家品种之一。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推广约有150多万张种。于1995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外,我所先后还育成多个比较优良的蚕品种如:“枫白”;“林一号í36”;34号;群育一号(东107í7201);“东34í石37”;“东43í湘晖”等。虽未能在生产上得到推广,但丰富充实我省蚕品种选育工作。

发展方向

40年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目前蚕种所形成一个具有较强技术人员队伍、较好的生产和科研设施、较高的管理水准、较优美的工和生活场所的工作单位,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探讨我所今后的发展方向,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所地处广州发展新城市中心,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发展,建设用地的征用,减少了我所生产场地,加上大气污染,我所的蚕种生产将面临困难,如何调整产业布局,发挥我所人、财、物优势,建设一个集生产、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具有现代化的新型原种场,保持我所在广东省蚕桑生产中的地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实现桑园基地的战略转移

为了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以扶助蚕桑生产,确保我所在蚕种生产重要地位,目前已在无污染、空气清新的白云区罗岗镇长平乡,建设4.1公顷(62亩)桑园,全部种植优良桑品种,且长势良好,基本满足生产科研所需用桑。设想今后完全取代本所内桑园,进一步以现代化高标准完善桑园设施,加强管理,把桑园规格及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二)建设现代化的生产、科研基地

目前我所的生产科研用房基本是建所初期的低矮平房,结构简陋,占地较多,生产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有效地控制温湿度,清洁消毒难于彻底,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今后的发展是在寸土寸金的广州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占地面积少,向空中发展,建设宽畅能根据生产、科研需要,有效控制温湿度,调节室内光线明暗,有利于彻底清洁消毒,最大限度防治微粒子病发生的高层建筑,建成一个立体式的新型蚕种繁殖试验所。

(三)保持一定的生产规模,加强科研试验,建成一个蚕种应用科学的研究基地

整个广东省蚕桑生产,随着工业化,商业化的发展,“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现,广东省蚕桑的发展规模必然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随着原种生产减少,为了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应逐步加强科研的份量,特别是加强选育种试验工作。增加科技力量,重点主攻夏秋蚕品种的选育,选育抗性(抗病、抗氟)强、优质、高产、易繁的夏秋蚕品种。并将建立蚕桑品种库,进行蚕桑副产品的利用实用性研究。另外,充实完善我所的蚕种检验和保种设施。

(四)注意建设接待旅游团体和国际蚕业组织的外事活动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我们对外交流增多。我国的丝绸行业有着悠久源长的历史,为让世界更多了解我国丝绸事业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使我所在传播丝绸文化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