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东客家博物馆 |
释义 | 广东客家博物馆位于广东梅州市区客家公园内,是收藏、研究、展示客家人文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总投资1.7亿多元,由五个展厅的主馆及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等分馆组成。其中主馆总占地面积163.2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文物194件,文献史料近100件。 简介广东客家博物馆总投资1.3亿元,占地163.2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由主馆 和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3个分馆组成。主馆分《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和《客家腾飞》五大部分,突出五大主题,多维度诠释了“大客家”精神,生动叙述了历史上客家人几次大迁徙的艰难历程,彰显了客家人不畏艰辛、开拓进取、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精神品格。值得一提的是,大学校长馆共展陈了228位梅州籍大学校长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主要贡献;将军馆展陈的从1911年到2007年的梅州籍将军达473位。据悉,开放后的广东客家博物馆将力求在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成为客家文化的保存、展示、传播与研究中心。二是凝聚海内外客属乡贤,成为海内外客属畅叙乡谊的“亲情基地”。三是激活文化旅游经济,成为梅州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创办2008年4月8日,广东客家博物馆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建,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 200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广东省人民政府申报事项,将“广东客家博物馆”冠名为“中国客家博物馆”。 更名以收藏、展示、研究和传播客家文化为重任,彰显全球客家文化精神魅力的广东客家博物馆,喜传捷报、身披“国”字号。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广东省人民政府申报事项,将“广东客家博物馆”冠名为“中国客家博物馆”。梅州是客家民系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之一,是全国唯一的纯客家地级市。在世界客属第十二届恳亲大会上,梅州被尊为“世界客都”,成为维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认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园。广东客家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历史文化,构建了全球客家人寻根问祖和文化交流的平台。经国家文博专家们考证,其是国内唯一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代表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场所,是中华汉民族诸多民系中唯一的民系文化专题博物馆。馆刊《客家文博》是国内唯一的专题性挖掘、整理、研究客家历史文物及客家民俗文物的学术刊物 博物馆主馆广东客家博物馆由主馆广东客家博物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组成。主馆占地面积59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馆内设有固定陈列《客家人》主题展览,以“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展陈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内容,向世人传播、展示客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分馆将军馆将军馆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1946年的砖木结构二 进二层杠楼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该馆主要介绍和展示从辛亥革命以来至今(1911—2007)的梅州籍将军的风采和历史功绩,分革命先驱、长征英杰、抗日名将、开国功臣、当代骄子、将军谱六大部分13个展室。共展陈545位将军,其中上将13人,中将116人,少将416人。 大学校长馆大学校长馆,占地525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砖混结构二进二层两横四合院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该馆主要介绍和展示晚清以来梅州籍海内外大学校长、书记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主要贡献,分为叶剑英元帅与教育、院士校长、知名高校校长、普通院校校长、党校及干部培训类院校校长、成人高校类院校校长、港澳台及海外院校校长、梅州教育发展简史共八大部分24个展室。共展陈228位大学校长,其中正职103人,副职83人,院士校长10人,党校及干部培训类院校校长12人,成人高校类院校校长19人。 黄遵宪纪念馆黄遵宪纪念馆,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占地面积23亩。黄遵宪纪念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卓越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变法先驱、爱国诗人黄遵宪的专题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民居古建筑恩元第内设有《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及《黄遵宪藏书陈列》,展陈黄遵宪“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的崇高品质。古建筑文化积淀深厚的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各具特色,展现了晚清客家人生活的历史风貌。 建馆意义千百年来,客家人从中原越黄河,跨长江,沿赣江上溯至赣州,越过武夷山到长汀,最后来到粤东深山——梅州,然后又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海外,走向世界,展现了一幅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尤其是浓章重彩写下了光荣的革命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土地革命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都与客家人有着莫大的关系。从洪秀全到孙中山,从罗芳伯到丁日昌,从“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黄遵宪到“总在关键时刻起关键作用”的开国元帅叶剑英,一代又一代的客家英杰,引领了民族解放和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客家民俗亦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以中原古汉语为基础的客家话,是中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梅州山区百姓的家传服饰仍有汉唐遗风:优美隽永的客家山歌蜚声海内外;独具魅力、古朴典雅的客家围楼、围龙屋等特色民居,堪称中国民宅建筑之瑰宝。 梅州客家公园的建成,为挖掘、传承客家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它还将地处梅城东山片的梅州历史人文古迹周溪河上的状元桥、东山书院、两院院士广场、千佛塔等古今建筑物连结成一条文化长廊,成为闽粤赣千里旅游长廊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十大症结由于一批经济犯罪,且未满刑的罪犯在被废标后仍照样篡夺了布展权,把个广东客家博物馆搞得乌烟瘴气。 4月8日,著名客家将帅、抗日民族英雄、新四军军长叶挺的忌日,客家博物馆却选择这一天开馆,自然无视这个日子,亦可见布展者的狭隘,综合观众意见列出十大症结: 浅薄无知,从根本上缺乏对客家全面了解与整体把握,充其量只是一个县城性的展览馆,根本没有像样的文物; 无根无底,预展中已有人在报纸上指出其缺乏文化底蕴,这一要害问题未能解决,没能表现出客家人在文化教育上的深厚根底; 数典忘祖,竟敢把上亿客家人公认的“客家摇篮”赣州,贬斥为“客家锚地”; 有眼无珠,已被公祭数十年并且被世所公认的“客家祖地”——石壁,也被矮化成了小小的“驿亭”; 目空一切,旁若无人,把近邻的,拥有2222年历史的“客家古邑”,排斥在客家展示之外; 惟我独尊,无视邻省及其它省份客家的存在,如湖南第一大客家县——炎陵,居然连客家县名都没出现; 无视历史,把客家自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土地革命等历史上的丰功伟绩打得七零八落,几乎不予展示; 鱼目混珠,把非客家文化元素的东西用来冒充客家,中国自古以来的斗拱结构,硬说成是客家独有,占了一大片展区; 缺乏品位,乱摆地摊,无逻辑、无系统,连地方民俗馆的档次都不如,一如众多博物馆专家所评; 欲盖弥彰,耗资2000多万,明眼人一看就不过只用三几百万,却搬兵请人夸每平方米只用2000元很节省,此地无银三百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