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德县 |
释义 |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宣城市东境,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东邻浙江省长兴县和安吉县,东北与江苏省溧阳市和宜兴市交界。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周边“两个半小时经济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4个省会城市和16个大中发达城市,是安徽省唯一与苏浙两个发达省份毗邻接壤的县份,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南北经济的结合点,是华东沿海经济挺进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第一站。 中文名称:广德县 外文名称:Guangde County 行政区类别:省直辖县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5个镇、4个乡 政府驻地:桃州镇 电话区号:0563 邮政区码:242200 地理位置:安徽省东南、毗邻苏浙 面积:2165平方千米 人口:52万人(2011年) 方言: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仅限移民)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著名景点:太极洞、桃姑迷宫、天寿寺塔、鼓角楼、横山国家森林公园、灵山寺 火车站:广德站 车牌代码:皖P 民系:下江民系 行政代码:341822 土特产:板栗、弥猴桃、竹笋 学校:安徽省广德中学、广德县实验中学 基本介绍邮编:242200 代码:341822 区号:0563 拼音:Guǎng Dé Xiàn 英译:Guangde County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交界处。东邻浙江省长兴县和安吉县,东北与江苏省县级市溧阳市和宜兴市毗邻,北邻安徽省郎溪县,西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相邻,南与安徽省县级市宁国市相邻。总面积2165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人(2011年)。为安徽省两个省直管县之一,行使与地级市相同的职能。全县辖5个镇、4个乡:桃州镇、柏垫镇、誓节镇、邱村镇、新杭镇、卢村乡、东亭乡、杨滩乡、四合乡;祠山岗茶场。县政府驻桃州镇。 地处皖东南丘陵过渡地带。南、北较高,中部较低。低山丘陵广布,河谷平原狭小。桐河、无量溪北流汇为郎川河。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4℃,年均降水量1328毫米,无霜期近300天。矿藏有岗岩、石灰岩、萤石、黄砂等。有“竹子之乡” 、“板栗之乡”之称。 宣杭铁路、商杭高铁(在建)和沪渝高速、318国道(上海至西藏)、215省道、230省道穿境而过。名胜古迹有横山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寿寺塔,太极洞国家AAA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鼓角楼,岳飞抗金遗址、桃姑迷宫、卢湖竹海、笄山仙境、603发射基地(中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基地)、英烈山等。 城市名片中国竹子之乡 中国板栗之乡 安徽丝绸之乡 安徽茶叶之乡 安徽省第一批(两个)省直辖县 全国粮绵大县 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 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 中国改革年度县 唯一与江浙毗邻的县级城市 中国第一个航天火箭发射基地 中国探空火箭发祥地(广德誓节镇) 中国航天教育精神基地(广德誓节镇) 通用亚洲最大研发试车场(广德邱村镇) 亚洲绿色经济论坛永久会址(广德和合生态园) 亚洲最大的饲料加工厂 全球最大的孵化厂 浙商(省外)投资潜力城市 长三角经济向内地辐射的物流副中心 长三角旅游休闲后花园 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 首个举办安徽省农民运动会的县级城市 首个大润发入驻安徽的县级城市 安徽首个全面按质完成村村通的县级城市 安徽最大的县级城市长途汽车客运站 安徽省十强县(连续七年) 安徽省唯一拥有室内体育馆的县级城市 全国首家民营光气产业基地(安徽广信农化集团有限公司) 广德概况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周边“两个半小时经济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4个省会城市和16个大中发达城市,是安徽省唯一与苏浙两个发达省份毗邻接壤的县份,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南北经济的结合点,是华东沿海经济挺进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第一站。总面积2165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人(2011年),物流畅通,经济发展条件优越,广德县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向内地辐射的物流副中心。 资 源广德县土地肥沃,资源富饶,物产众多。山林资源:1998年末,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83.7万亩,其中有山地面积171万亩,林木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1%。广德县盛产“毛竹、板栗”被誉为“竹海栗乡”。境内野生动物达20余种,珍惜野生植物有254科,1043种,较为珍贵的有茯苓、七叶一枝花、吴芋、西洋参、辛夷花、甲片、豹骨等。广德县有耕地面积112万亩,林地32.8万亩,河流和湖泊42.6万亩。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茶叶之乡”,获国家“粮棉大县”、“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市)”的称号。盛产稻、麦、油、茶、蚕茧、螃蟹、板栗、西瓜、毛竹等。 交 通广德县距上海、杭州200公里,距南京、苏州、张家港百余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距杭州萧山机场60多公里。宣杭铁路、商杭客运专线(在建)、318国道穿境而过。近几年来,广德县努力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宣广高速、广宜、广祠等一二级公路先后竣工使用,“三纵两横”的公路网络功能初步显现,全县已通车1250公里公路和68公里铁路线。 为大幅度提升交通现代化水平,广德县确定了“1123”方案,即在县境内修筑一段国道,一条铁路复线,两条省道和三条国债项目农村公路。一条国道为318国道广祠段,全长13.5公里,项目总投资2.8亿元。自2002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预计2004年5月底前建成通车;一条铁路复线是宣杭铁路复线广德段,全长68公里,总投资0.7亿元;两条省道为S125省道广德至宁国段、广德境内改造里程全长42公里,项目总投资1.98亿元,由黑龙江中植集团投资建设,现已全面启动;S230省道广德至江苏溧阳段,改造里程全长38公里,项目总投资0.83亿元,由合肥虹达路桥工程公司投资建设,现已全面启动;三条农村国债项目公路是广德至浙江安吉公路,改造全长24公里,项目总投资0.3亿元。新杭至砖桥公路,改造全长15公里,项目总投资0.11亿元。独树至石鼓公路,改造全长10公里,现已列入全省“十五”后三年农村公路国债项目计划。 气 候广德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冷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温度17.5℃,其中:一月份3.2℃,七月份31.1℃。年均降水量1149.7毫米。其中,一月份42.2毫米,七月154.1毫米。大约日照时间,一月份137.6小时,七月份229小时。 行政区划镇 桃州镇 新杭镇 邱村镇 誓节镇 柏垫镇 乡 卢村乡 东亭乡 杨滩乡 四合乡 城市建设桃州镇是广德县政府所在地,分为四区,分别是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和卢湖休闲度假区,即四区同城,共同发展。广德有大型体育中心,举办过安徽省第六届农运会。新城区有金鑫商贸城、大润发超市和肯德基以及一些公馆和小高层。老城区有夫子庙公园,新城区有政府广场、市民广场、市民广场和金峰万象广场。 旅游资源广德位于风光秀丽的皖南山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年均降水量1328毫米,无霜期近300天,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极洞,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溶洞,与“钱塘江潮、登州海市、雷州换鼓”齐称“天下四绝”,素有“桂林山水、广德石洞”并相媲美之说;始建于公元979年巍巍壮观的天寿寺塔、古朴典雅的鼓角楼、闻名遐迩的岳飞抗金遗址、灵秀甲东南的桃姑迷宫、万顷碧波的卢湖竹海及富有浓郁祠山文化的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各以其独特风姿吸引着四海宾朋、八方游客。广德已经编制了全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正致力于把广德建设成为长三角发达地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物产资源广德区域面积2165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储备丰富,有耕地42万亩,林地171万亩。广德是“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和“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境内竹林面积70余万亩,毛竹蓄积量1.4亿株,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六,板栗面积、产量居全省前列。广德是“长三角”地区少有的矿产资源大县之一,矿藏资源极其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现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就有:金、铁、铀、煤炭、石灰石、大理石、萤石等30多个品种,尤其是品位较高的黄砂,畅销长三角市场,年运销量达200万吨。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广德县充分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体制优势,勇当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排头兵,积极实施“工业兴县、竹业富民”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县域经济运行综合考评位次逐年上升,由1999年全省第51位上升到2004年第8位,跨入全省十强县行列。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自2001年以来,全县GDP增幅分别达6.2%、7.1%、13.0%、15.1%,财政收入增幅分别达2.3%、14.1%、18.1%、39.5%。尤其是该县在全市率先评审通过了《全县工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布局、产业定位,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由1998年的约2亿元,发展到2000年的4.6亿,2003年10亿,2004年20.1亿元,6年之间翻了三番。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县域工业逐步形成了以机电、建材、生物化工、玩具服装、竹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六大产业。 大型活动广德县首届竹旅游文化节2010年10月20日,广德县举办了首届竹旅游文化节,旨在通过这一平台,以竹为媒,以节会友,迎接四海嘉宾,广结八方朋友;扩大招商引资,提升广德形象,全方位展示一个富有活力,孕育希望的广德,一个充满机遇、活力四射的广德,一个节节攀升、加速崛起的广德。 安徽省第六届农运会2011年11月3日——2011年11月6日举办了安徽省第六届农运会,这是安徽省农运会首次在县级城市举办,这次农运会在广德县举办体现了广德县在安徽省的地位,同时也展现了广德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体育与民生的发展。 历史沿革历史沿革广德建县已有1800年的历史。广德古称桐汭。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属鄣郡。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迁郡治至宛陵(今宣州市)。原郡治周围地区设故鄣县,隶扬州丹阳郡。广德地属故鄣县。 东汉建安初,“策已平定宣城以东”地区,孙吴拆故鄣置广德县。县名是取美名,意在标榜“皇恩浩荡,帝德广大”。建安五年(200年)“徐琨以督军中郎将从破庐江太守李术封广德侯”。建安八年(203年),吕蒙因从孙权讨伐丹阳有功,“拜平北都尉,领广德长”。县治在今县城西南境内,仍属扬州丹阳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改属扬州宣城郡。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并广德、故鄣、长城、阳羡、义乡五县地立绥安县,属宣城郡。泰始四年(468年)改属南徐州义兴郡,不久废。复置广德县,仍属宣城郡。齐广德县属南豫州宣城郡。梁绍泰元年(555年)于广德增置广梁郡(《隋书地理志》避炀帝讳,写成‘大梁郡')及石封县,郡、县治均在今广德桃州镇。侯景乱后还封徐度为广德侯,广德县为其侯国封地。陈永定二年(558年)改郡名为陈留郡,改广德侯国为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并广德(《隋书·地理志》讳作‘大德')、安吉、原乡、故鄣四县人石封,改石封为绥安县,属宣州。仁寿三年(603年)属湖州。大业二年(606年),复属宣州。翌年,宣州改称宣城郡。唐武德三年(620年)以绥安县置桃州,原绥安县地分置绥安、桐陈、怀德三县,桃州领之。七年废桃州,并桐陈、怀德人绥安,属宣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属宣城郡。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因肃宗讳恨安禄山,改绥安县为广德县,属宣州。五代十国吴广德县属宁国军宣州。五代南唐初广德县属西都江宁府,保大八年(950年)在县设广德制置司仍属江宁府。北宋废制置司,广德县如故。宋开宝八年(975年)广德县属宣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广德军,治广德县。端拱元年(988年)析广德西北桐乡、昭德、临湖、原通、妙泉五乡置建平县,隶广德军。至道三年(997年)属江南路,天禧二年(1018年)属江南东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广德军为广德路,路设总管府领广德、建平两县,属江浙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占领该地即改广德路为广兴府,改广德县为广阳县,广兴府辖广阳、建平两县,属江南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广兴府属京师直隶,不久改称广德府。四年九月改府为州。十三年四月省广阳县人州,领建平县。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南京。清顺治广德州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改属安徽布政使司,成丰四年(1854年)暂归浙江巡抚代管,同治三年(1864年)复属安徽省,隶徽宁池太广道及皖南道。 民国元年(1912年)4月改州为县,不领建平县,直属安徽省。3年至17年属安徽省芜湖道。17年芜湖道撤,直属安徽省。21年春至10月属宣城首席县长。10月后至29年8月属安徽省第九行政区。8月以后属安徽省第六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德县初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71年3月属安徽省芜湖地区。1980年2月属安徽省宣城地区。2000年6月25日属宣城市,2011年被批准为安徽省直管县,具备省辖地级市的所有职能。 1998年末,广德县辖7个镇,22个乡,280个行政村,13个居民委员会,4214个村民小组,117个居民小组。1998年末人口50.56万人,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0.02%。 2000年,广德县辖7个镇、22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85757人,其中: 桃州镇 28903 、柏垫镇 17716、 誓节镇 21260 、流洞镇 11475 、独山镇16217、 邱村镇 16640 、新杭镇 20045、 双河乡31040、 清溪乡26624 、卢村乡 17723 、梨山乡 11993、 桃山乡 10081、 同溪乡 13175、 东亭乡 19207、 凤桥乡14286、 杨濉乡 18588 、独树乡 13234 、四合乡 21661、 月湾乡 11189 、杨杆乡 12017 、花鼓乡 15520 、苏村乡6435、 石鼓乡10897 、高湖乡 16314、 山北乡12634 、下寺乡 22755 、赵村乡15562 、砖桥乡11991、 祠山岗乡 20575。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2001年,广德县行政区划调整为16个乡镇。即:桃州镇、新杭镇、流洞镇、邱村镇、柏垫镇、誓节镇;山北乡、祠山岗乡、东亭乡、卢村乡、四合乡、凤桥乡、月湾乡、杨滩乡、下寺乡、赵村乡、花鼓乡。 2004年底,广德县辖6个镇、10个乡。 截至2005年12月12日,广德县新组建的各乡镇顺利召开全体干部大会,以此为标志,该县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圆满完成。(具体调整情况待补充。大致情况是:祠山岗乡并入桃州镇;凤桥乡并入柏垫镇;月湾乡并入杨滩乡;花鼓乡并入誓节镇;山北乡、赵村乡和下寺乡并入邱村镇;流洞镇并入新杭镇。) 地域变迁东汉建安初年广德置县以后,随着政权更迭,建置置废频繁,名称各异,地域析合变化详情失考。及至宋初,广德地域基本为现在广德、郎溪两县范围。端拱元年(988)分置建平县(今郎溪)后,广德县地域没有大的变化,即如现状。 今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端,皖、苏、浙三省结合部。东和东南连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南邻宁国县,西接宣州市、郎溪县,北界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地理坐标:北纬30°37′至31°12′,东经119°02′至119°40′。县人民政府驻桃州镇,西距宣城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宣州市71公里,西北经芜湖至省会合肥市273公里,东经浙江湖州至上海市244公里。 县域东至浙江省长兴县15公里以界牌为界,西至郎溪县30公里以分界山为界,南至宁国县45公里以枫树岭为界,北至江苏省溧阳市35公里以铁冶岭为界,东南至浙江省安吉县35公里以苦岭关为界,东北至江苏省宜兴市35公里以分界山为界,西南至宁国县45公里以长虹关为界,西北至郎溪县25公里以白茅岭为界。 县境南北长约65公里,东西宽约48公里,全县幅员总面积为2165平方公里。 农村经济广德县地处安徽省东南,苏浙皖三省交界处,面积2156平方公里。1998年末人口50.56万人,有汉、回、彝、壮、满、蒙古、布依高山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0.02%。辖7个镇,22个乡,280个行政村,13个居民委员会,4214个村民小组,117个居民小组。属安徽省宣城地区。广德建县已有1800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称桐*,先后属吴、越、楚国。秦属鄣郡。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属鄣县,隶丹阳郡。东汉建安初,孙吴析故鄣,置广德县,取名意在"皇恩浩荡,帝德广大"。之后,从南朝宋永初三年(442)起直至清朝同治三年前的这段漫长时间,由于广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当时军事、政治等原因,行政隶属关系经多次、反复变更,方稳定属安徽省。1949年4月26日广德解放,初属皖南区行政公署宣城专署。1952年8月起,先后属安徽省芜湖专署、芜湖地区、宣城地区。 广德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广德县地处皖东南边陲,交通便捷。国道318线贯穿东西,省道215线和230线沟通南北,县内乡乡镇镇、村村通公路。广德土地肥沃,资源富饶,物产众多。山林资源:1998年末,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83.7万亩,其中有山地面积171万亩,林木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1%。广德盛产"毛竹、板栗"被誉为"竹海栗乡"。境内野生动物达20余种,珍惜野生植物有254科,1043种,较为珍贵的有茯苓、七叶一枝花、吴芋、西洋参、辛夷花、甲片、豹骨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德人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把改革开放步步引向深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果。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322198万元,比上年增长9.8%。工农业总产值646795万元,比上年增长5%。财政收入14408万元,比上年增长14.6%,县财政连续14年无赤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697万元,比上年增长8.1%。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农业稳中有增,工商企业在改制中寻找到新的出路,一、二、三产业日趋合理,协调发展。 广德县农业,较早实行了家庭联产成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和发展。至1998年末,全县已有27个乡镇,273个行政村,达到了小康指标,占全县乡镇总数的93.1%,行政村总数的97.5%,被省、地评为综合分99.54分。广德县工业,发端于煤炭开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大力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制工作,使企业从获生机和活力,有了新的发展。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企业258户,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36户。199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9.7亿元,产销率达到98.4%.全县工业企业,经过推行"扶小做大"战略,全力培植工业骨干企业。 广德县个体私营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到1998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达20839户,私营企业526户,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5.5亿元。从业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18%,实现税收占全县工商税收的51%。到1998年底,全县拥有10个专业乡镇,32个专业村。 广德县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事业面貌日新。到1998年底,实现境内国道、省道全面提高路面等级,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全面开通,并得到良好养护。 广德电信,1993年实现市内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127无线寻呼系统,900兆移动通信系统覆盖县内大部分地区。1995年5月,实现全县所有乡镇通程控电话。1996年所有乡镇开通129无线寻呼系统。1998年5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话。 广德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社会事业,随着物资文明建设的发展而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到1998年,广德县教育工作战线有教职员工48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34%。脱盲人员巩固率98%,农村成人技校开办面达100%。建国以来,广德县文化工作繁荣活跃,文艺创作成果显著。 基础设施电力设施完善,供应充沛可靠,现有 220 千伏变电所 2 座, 110 千伏变电所 4 座, 35 千伏供电主网覆盖全县,是安徽省唯一拥有 2 座 220 千伏变电所的县级城市。道路运输四通八达,全县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县城供水日产已达 2.5 万吨,日产 10 万吨的新水厂已投入使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要求,修订完善了《广德县城市总体规划》,近期规划广德县城 2007 年目标为建成区12 平方公里、 15 万人口。广德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东郊,规划总面积 43 平方公里, 2006 年2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按照建设长江三角洲一流开发区的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开发区区内设有外贸加工、特色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综合服务等多个功能区,区内主干道按省级经济开发区标准设计,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排污、通讯管线均已一次性铺设到位。目前开发区已成为吸引长三角投资者创业的腹地。 2006 年 10 月广德经济开发区在“长三角投资发展论坛”上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 投资创业广德投资环境日趋优化,出台了 “ 鼓励引荐外来投资兴办工业项目奖励办法 ” 、“全民创业” “ 广德县加快发展 20 条 ” 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公开承诺让利于商、取信于商。开发区对国家鼓励类项目用地给予再优惠和扶持。打造高效、务实、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孜孜追求的目标。高质量、快速度完成全县电子政务工程,在全省县市区率先实现办公自动化,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一年一度的公开评议机关活动,彻底扭转了机关作风。县行政服务中心建成行政审批办证、照投标交易、县长热线投诉受理“三个平台”,提供快捷、高效和方便的 “ 一站式 ” 全程服务,帮助外商开展全程代理服务和投诉受理服务,坚决为外商在广德发展保驾护航。 2005 年 6 月份,广德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十大潜力城市之一。 2006 年引进外来投资项目 182 个实际到位内资突破 20 亿元,居全省第二;利用外资 1608 万美元,名列全省第十,招商引资总量居全市第一。广德县委、县政府早在 1998 年就在全省率先推进了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着力解决体制问题。目前,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全部完成,民营企业全面涌入,改革先行带来的体制优势日益显现,“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氛围空前浓烈,仅 2006 年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 1768 家,私营企业 373 家。 风土人情张渤治水西汉末年,乌程(今浙江湖州)张渤决心继承先祖辅助夏禹治水之功业,筹划开凿一条 自长兴泗安经广德全境至南漪湖的人工河。这样既可消除水患,又有舟楫之利。在广德东亭施工时,为加快工程进度,张渤施展幻豕神术,化作神猪率无数小猪掘泥驮土……。不期,一日忽被前来工地送饭的夫人发现,张渤避化不及,慌忙向东奔逸。因羞于再见夫人, 便隐居城西祠山不出。夫人不知就里而又寻夫不着,遂匿居城东一隅。从此,俩人再未谋面。后人追念张渤治水功绩,奉为祠山大帝,建祠立庙祀之。历代香火不绝。 岳家军饿死不扰民南宋建炎间,岳飞领军在广德大战金兵。驻军钟村、苦岭关时,军粮补给不足,军中断粮。岳飞和将士一起挖野菜、摘野果充饥,饿死亦决不扰民。野菜野果苦涩难以下咽,岳飞开导将士说:河山遭铁蹄践踏,民苦不堪言,野菜之苦又何足惧!在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下, 岳家军不仅渡过难关,而且取得六战六捷及擒获叛将戚方的胜利。 秧状元广德东门城外,有个插秧能手,人称“秧状元"。新上任的州官不相信,亲自骑马到秧田去考试。结果秧状元的插秧本领果然名不虚传,州官为之折服。并上奏皇上,请求恩准敕封“秧状元"。后被皇上驳回。于是,乡民们自己凑钱在田头竖了_座石牌坊,牌坊上虽没有字,但乡民们世代相传,都称之为“状元坊”。 锁山的传说广德邱村赵塘有座小山。有一年这坐突遭水灾,田园淹没,人们逃离家园。山边不远处住着一位种瓜老汉,孤守瓜园,不肯离去。大水退后,老汉发现瓜园里有颗瓜苗露出一片嫩叶。经过精心培育,直至深秋才结了一个又大又圆的瓜。老汉将瓜滚着推回家,滚到小山坡下,只听霹雳一声巨响,山坡裂开一条缝,西瓜滚进缝里,老汉紧追不舍也一头掉了进去。老汉仿佛降临仙境,满目金银财宝。这时,有个白发老翁问明缘由后,许之:这里的金、银财宝,你要什么可以给你什么。老汉只要了一把金锄和一把金锹。老翁送别时又交给老汉一把钥匙,一句口诀,并嘱之:以后你需要什么只管自己来拿。老汉回到村里,财主追问其金锄、金锹的来历,又威逼他讲出口诀,交出钥匙。财主来到山前,口诀一念,山果然又裂开来,财主钻了进去,见一大门挡住去路。用钥匙打开大门一看,果然金银遍地。财主搬这样拿那样,累得满头大汗。忽听一声轰鸣,山又重新锁起,从此再未裂开。后来,人们就给这座小山起名为“锁山”。 泰山顶上五龙聚义清朝末年,慈禧专政,民不聊生。广德南乡农民田化龙、陈自龙、万子龙、左思龙、朱红龙五个聚义泰山, 揭竿而起。义军很快发展至数百人。田化龙等人派人与郎溪南湖的义军相约:待广德义军攻下宁国、广德、郎溪后,两军在宣城会合,待机举行北征, 攻打北京,推翻清廷。一天,“五龙”聚集队伍.,对天盟誓后,率军向宁国进发。兵临城下时,因不知城内虚实,不敢轻易攻城。 田化龙星夜派人火速送信求援,等待南湖援军到达后攻城。因路途遥远,信未及送到,田化龙的义军即被闻讯赶来的大批清军包围, 义军虽勇敢地同敌人进行殊死博斗,终因众寡悬殊,朱红龙、万子龙和大部义军壮士壮烈牺牲。突围出来的田、陈、左“三龙”不久亦被叛徒出卖,落人敌人魔掌后,英勇就义。 名胜旅游竹 海风景区由卢湖和笄山,甘溪两处漫无边际的竹林组成,位于广德南部山区,距县城10公里。卢湖水面有3000余亩,四周青山环抱,湖水常年清澈如镜,水在峦间绕,峰在镜中观,春夏湖边山花烂漫,芬芳四溢;秋冬湖滨松竹葱翠,生机盎然。特别是在5月杜鹃花盛开之际,远近上麓,如彩云落大地,野火燃绿丝。笄山,甘溪竹海层峦叠嶂,沟壑幽深,青竹遍布,绿浪起伏,溪水欢腾,淙淙流淌,烟变幻,气象万千。卢湖竹溪,山清水绿,相应成趣,无论是在湖上荡舟,湖畔垂钓,还是登山远眺,漫步竹间,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美的享受。 卢 湖卢湖为广德县境内的一座水库。其地处天目山余脉,其东是竹林幽深的甘溪沟,其西是峰峦挺拔的笄照山。卢湖犹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茫茫绿海之中。 卢湖(含陆上设施)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湖面3000余亩。这里曲曲弯弯是湖,重重叠叠是山,水在峦间绕,峰在水中现。坝高30余米,长千余米,巍峨壮观,如长龙横卧,气势慑人。宋代名臣范仲淹宦迹广德时,曾赋诗《石溪瀑布》一首,勒于石碑,诗云:“迥与泉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尤直在,到海得清无?势斗蛟龙恶,风吹雨雹粗。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 画屏山是卢湖的一景点,位于卢湖之中央。东望苍龙半岛,西与小灵山遥对。山四面环水,成为湖中岛。山上松柏滴翠,山花缭眼。并建有张渤治水纪念亭。相传张渤曾想引卢村之水经圣渎至无量溪,疏通南漪湖而达长江。后因工程浩大,独力难支而未能实现。但其治水精神在广德、郎溪以及江苏高淳等地广为流传,为群众所深深敬仰。画屏山临水峭壁之处,建有环山碑廊,碑廊上刻有广德历代名哲游山的诗词和当代名画家赞颂卢湖山水的吟咏佳作。在湖亭畔,有明代广德名宿濮阳模垂钓处“濮阳钓鱼台”。台上有亭名唤“唤鱼亭”。传说,当年濮阳老在此垂钓,于亭中邀人结伴吟诗唱和,传为佳话。 游卢湖必观竹海,甘溪和笄山竹构成了卢湖风景区的独特之处。这里层峦叠障,沟壑幽深,青竹遍布,绿浪起伏,游人至此,莫不驻足赞叹,宛如进入了一个无比神奇的绿色世界。笄山的“三峰叠翠”是广德历史悠久的古景观之一。卢湖竹海,一水一山,各具特色,相映成辉。 这里曲曲弯弯是湖,重重叠叠是山,水在峦间绕,峰在水中现。游卢湖必观竹海,甘溪和笄山竹海构成了卢湖风景区独特之处。 太极洞太极洞又名长乐洞、大洞,位于广德县城东北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新杭乡石龙山中,是全省历史最久的旅游岩洞。明代冯梦龙把“广德埋藏(太极洞)、钱塘江潮、雷州换鼓、海市蜃楼”称之为天下四绝。太极洞洞体规模宏大,总面积15万平方米,洞深几十里,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忽狭忽敞,时高时低,忽温忽凉,忽陆忽水,给人有变幻莫测之感。上洞由山顶洞口而入,山脚洞口而出。下洞规模大,景观多。洞口上方刻有“太极洞”三字,系明代万历年间刑部侍郎吴同春手迹,至今依然可见。进口大厅约有1600平方米,高5至10米,可容千人。洞内景观瑰丽,历史遗存丰富,钟乳奇石,百姿千态:有的如莲、如笋、如柱、如花、如幔;有的如兽、如人;有的如钟、如鼓、如棋、如桌;有的如翔凤、如潜鳞,叹为观止,鬼斧神工。正面崖石上,有吴同春书刻“二仪攸分”四字,自此分东西两洞。东洞峭刻诡谲,乳膏融结,前行百余米遂现水洞,洞中高峰出谷,瀑布流泉,瑶池玉阶,地下银河,玉带金光。水洞长达2公里多,行舟可达700多米。太极洞自汉唐以来渐成旅游胜地。据史载,宋范仲淹在广德任职时为该洞题过诗,宋元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挥毫于洞壁,题刻于岩上。其壁上的摩岩石刻,琳琅满目,苍劲有力,仅初步查明赞誉太极洞古诗和游记就有十多篇。 太极洞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堪称丰富多彩,名闻遐迩,光采宏伟,集险峻、奇丽、神秘于一体,历史悠久,观赏价值高。 太极洞自1986年开发以来,洞外景观已建有砚池湖、范公亭、天游亭、怀古台、卧龙桥、实相院、洞宾楼、太极山庄等配套设施。几年来,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有“黄山归来不看岳,太极游后不览洞”、“名绝天下,世界奇观”之赞誉,真所谓“天下四绝”也。 横山国家森林公园横山位于广德县城西郊。远望如山横卧,故名横山。山虽不高,但景色秀丽,自古以来不仅是文人墨客郊游吟咏之地,也是城镇居民清明时节踏青和重阳登高的好所在。山顶和山麓原有明教禅寺、大佛殿、三忠祠、龙王庙等古建筑,还有祀斗台、攀罗亭等名胜,惜先后毁于战火。建国后大力植树造林,现已松林满山,郁郁葱葱。九十年代初,被国家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横山古为广德十景之一,现在登山远眺另有一番风光,但见田野布绿,河渠如带,古塔巍然,新楼错落,古城新貌,尽收眼底。 横山西麓有垅小丘陵,是当年岳飞抗金的扎营地,当地人称“营盘山”,又叫扎寨圩。据史所载,岳飞大战金兀术时,曾陈兵横山,连营十里,军容十分雄壮,先后六战六捷,只因军粮奇缺,不得不被迫转移。当晚,岳飞传令:把绣有“岳”字的军旗,插满横山周围的山岗,并把羊的后腿悬吊起来,让羊的前蹄拼命击鼓,然后悄悄领军撤离。次日晨,金兵见满山军旗飘扬,到处鼓声震响,以为岳军要进攻,不敢轻举妄动。及其觉察时,岳军已不知去向。 广德603基地地处安徽省广德县誓节镇茆林村的603基地遗址是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基地。 《中国航天大事记》记载: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日前,《中国国防报》披露了二炮部队位于安徽的“广德603基地”修建地下导弹洞库的情况,文中引用西方专家推算称中国地下导弹库可承受多枚几十万吨当量核弹连续命中。此文引起了外界媒体的热议,有媒体分析中国此种深埋部署的方式实际比俄美导弹精度更高。中国媒体敢于公布“广德603基地”的战略设施,表明中国对其核作战体系具有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勇气。 《中国国防报》在相关报道中曾写道,“这里只有如白昼一般的灯光和永远只是迷彩一般的颜色。这里就是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队正在施工的广德603导弹阵地。紧接着,该报直接引用外电的报道:,曾有西方专家推算,中国二炮导弹阵地十分坚固。“如果用钻地核弹头对中国的导弹阵地进行攻击的话,将需要数枚几十万吨当量的核弹头连续击中同一点方可击穿,而要将其彻底摧毁,则需要更多的核弹头”等等。 某杂志的署名文章中,也介绍了中国二炮其他地下阵地的状况。文章称,中国早期的中程弹道导弹都采用永久式地面阵地部署方式。而第一种洲际导弹———东风-5则采用加固的发射井部署。中国在1979年开始部署东风-5型导弹时,其真假发射井共计24个。但这些保护措施在越来越精密的侦察卫星和越来越精确的防区外导弹攻击面前显得不再有效。如果加固发射井不能确保导弹安全,那么将整个发射阵地完全埋入数百米的地下,显然被二炮认为是可行的方案。该杂志称,早在1995年夏,《解放军报》一则不显眼的消息就提到:数万名二炮官兵经过10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完成某项重大国防工程。2008年3月24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军事纪实”节目将这一地下核反击工程部分曝光,其实指的就是位于中国安徽东南部的“广德603基地”。 6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603基地逐渐废弃 目前,603基地已开始由上海航天局与广德政府合作重建 桃姑迷宫桃姑迷宫又名东崖洞,坐落于广德县独山镇。距县城28公里。辟有桃姑迎宾、流云飞瀑、桃塘夜月、洞山塔影、聚仙观画、瑞草霞光、奇门幽峡、福寿仙桃、索桥鸟瞰、宋墨遗香、万佛朝天、通天一门等12大景观。溶洞占地8万平方米,洞内游览路线1800米,现已开放16个宫厅、53门、24峡、200多个景点。 桃姑迷宫,历史悠久,远自汉唐,便招徕了无数文人墨客,成为旅游胜地。苏轼、岳飞在此留有石刻遗迹,明太祖朱元璋驻跸广德时,称这里是“灵秀甲天下”。桃姑迷宫的景色,贵在天然,有流云、怪石、奇门、幽峡四绝,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充满着神奇的色彩。洞内怪石嶙峋,幽深迷离,集古、灵、秀、怪于一体,似太幻虚境,引人入胜。山上有巍峨壮观的“藏金塔”,山下有碧波潋滟的“桃花塘”,湖心岛上有桃姑仙子的雕像,左有“梳妆阁”,右有“聚仙亭”。明代广德知州朱麟诗赞曰:“桐水郊原雨复晴,空闲游视五骢鸣,流云洞口春衫湿,隔崖桃花溪水声。”开发后的溶洞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历史人文景观为依托,以桃姑仙子久住迷宫的历史传说为主线,将一座玲珑剔透、千姿百态、扑朔迷离的地下迷宫奉献给广大游客。 鼓角楼鼓角楼又名谯楼,俗称钟鼓楼。原坐落于广德州署正南仪门之上。该楼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原为二层。上为复宇重楼,楼中备有鼓、角、钟、漏刻各一,取“代鼓鸣角,以警昏听。下漏数刻,以节昼夜”之意。下为拱形卷洞楼座,座高4.3 米。元时因战乱遭损坏,明洪武四年复修。清末战乱楼毁,鼓、角、钟、漏全遗失。民国15年(1926年)邑绅占家鹏捐资按原样重修楼宇三间。民国26年(1937年)被日机轰炸,毁坏殆尽,仅存楼座。1999年,该楼重修,恢复往日原貌。 天寿寺塔天寿寺大圣塔位于广德县城迎春街北侧。1956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寿寺大圣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天寿寺创建于唐代天佑年间(905年左右),塔随寺名,故称天寿寺大圣宝塔。该塔初建五层。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为火焚,元符三年至崇宁四年(1105年)重修建成七级浮屠,体形高大,属江南楼阁式建筑,砖木结构,挑檐窜角,角悬风铃,高31.34米。明万历35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两次修葺。光绪26年(1900年)毁于火,仅存砖砌塔体。1983年10月,发现一“地宫”。“地宫”为砖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边长32厘米。宫内有石碑一块,刻记塔之渊源。1986年重修。复修后的大圣宝塔基本保持了原来特点,七级六面,六角飞檐,铁链式塔顶,总计高42.8米,塔基面积46平方米, 青砖铺地,各层檐角悬挂风铃,风拂铃摇声声悦耳,七级浮屠再现风光。塔内有转梯可登顶层,鸟瞰山城风光。与此同时还修建了塔院,植有奇花异草,盆景山石,陈列室展出历朝的文物古迹。供游人参观。 名优产品茶 叶广德县茶园总面积35000亩,年产茶叶2800吨,年产值2500余万元。 广德县气候与土壤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年平均温度14.50C,年降雨量1300mm,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植被丰富,土壤肥沃,茶叶自然品质优异。广德之茶曾名扬中外,《县志》记载:明清时代即产贡茶;1915年“广德云雾茶”参加国际巴拿马博览会,荣获金牌大奖。1988年,茶叶专家根据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研制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高品质茶叶,遂被评为省级名茶,冠名——“太极云毫”,“太极云毫”名茶香高隽永,回味甘醇,汁多耐泡,保鲜贮存,完全符合纯天然绿色食品标准。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制定了详细的《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2002年广德“双岭”牌茶叶获得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3年广德“太极云毫”、“祠山”、“君宝”三个品牌茶叶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至此,目前全县无公害茶园面积已达万亩。 笄山笋广德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竹多笋多,而笄山所产的竹笋,又是竹笋中的佼佼者。笄山在芦湖风景区内,土质肥沃,土层较厚,故所产竹笋,壳薄肉厚,质嫩脆甜,而且个大兜小,通身金黄,外型十分美观,用笄山笋制成的罐头远销海内外。 大红袍板栗“大红袍”板栗的主要产地在广德新杭和柏垫两镇一带。以新杭金鸡笼村的产品最著名。其特点粒大,味香,松软可口。一般每粒重20多克,是紫红色而有光泽,外型美观。和鸡肉,猪肉红烧,是酒宴上的佳肴。也可作成甜菜栗子羹或糖炒板栗,均别有风味。广德新杭金鸡笼村的板栗在清代一直是贡品,据传慈禧太后第一次见到这种又大又圆,红的发亮的板栗时,爱不释手,并指着押运的官员笑说:“着栗子比你的大红袍还亮:。于是”大红袍板栗就因此而得名,一直沿袭至今。 中国土鸡之王特殊的地理环境,优良的气候资源,使广德成为优良畜禽品种的发源地之一。在被农业部列为全国161个地方优质家禽品种当中此外。有“中国土鸡之王”之美誉。广德鸡蛋大壳厚、善觅食、耐粗饲、抗病力强、屠宰出肉率高、肉嫩汤鲜。正在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