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释义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总面积1468平方千米。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居住有汉、布依、苗、仡佬、彝等22个民族。全县总人口32309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7571人,占总人口的61.15%。农业人口296466人,占总人口的91.76%。县人民政府驻关索镇。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西南部,隶属于安顺市。全县总面积1648平方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东北、西北与镇宁自治县、六枝特区毗邻,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望。

中文名称: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行政区类别:自治县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下辖地区:关索镇、永宁镇、花江镇

政府驻地:关索镇

电话区号:0853

邮政区码:561300

地理位置:贵州西南部

面积:1468平方千米

人口:323092人

气候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车牌代码:贵G

自然地理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坐落于云贵高原东部脊状斜坡南侧向广西丘陵倾斜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点位于岗乌镇简庄村的仰天窝海拔1824.6米,最低点在打帮河注入北盘江的三江口处,海拔37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800—1500米之间。县城海拔为1025米。境内山脉属乌蒙山系,山体多起伏绵延。地貌具有高低起伏大,类型复杂多样的特征,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发育,形成岩溶地乳貌与常态地貌交错分布,地貌形态千姿百态,石芽、竖井、漏斗、洼地、谷地、盲谷、丘峰、峰林等到处可见,溶洞、暗河、地下廊道比比皆是。

气候条件

关岭境内气候呈立体状,跨越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主要以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为主,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水热同季。境内12 .5%的低热河谷地区有“天然温室”之称。累计年平均气温为16.2℃,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6.9℃,最低气温15.4℃,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205.1—1656.8毫米,是全省降水中心之一。

行政区划

1997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辖:关索镇、永宁镇、花江镇、上关镇、坡贡镇、白水镇、岗乌镇、沙营乡、新铺乡、断桥乡、板贵乡、八德乡、顶云乡、普利乡。1999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2000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辖7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8075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关索镇 42724 、花江镇 39112 、永宁镇 21954 、白水镇 15854 、坡贡镇 15530 、上关镇 18161 、岗乌镇 19238、 顶云乡 20431、 断桥乡 12568 、八德乡 12322 、新铺乡 15566 、普利乡 15030、 扳贵乡 15190 、沙营乡 17075。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02年7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关岭县断桥乡设立断桥镇。镇人民政府驻断桥村,所辖行政区域为原断桥乡行政区域。

2003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辖8个镇、6个乡,241个村委会、14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2.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24%;少数民族人口19.9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1.15%。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共辖六乡七镇。六乡有:顶云乡、八德乡、普利乡、板贵乡、新铺乡、沙营乡;七镇有:关索镇、永宁镇、花江镇、坡贡镇、上关镇、岗乌镇、断桥镇。全县共有241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文化发展

关岭境内具有悠久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历史。文学创作有诗歌、民间文学。诗歌创作于明清两代,并最为兴盛,至今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民间文学创作以少数民族民间叙事诗歌为主,解放后创作了大量的民间叙事诗。1958年,境内民间诗歌创作达到高潮。是年,各地俱乐部、宣传队创作的诗歌有26000余首。 民间文艺丰富多彩,誉满海内外。艺术创作有清代的书法、解放前的音乐、解放后《声无哀乐论》等音乐学术论文的发表、摄影、美术、雕刻。有主要为苗族、布依族的织棉、蜡染、桃花、银饰等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有主要流行于苗族、布依族地区和村寨的铜鼓、芦笙、唢呐、勒尤、姊妹萧、四弦胡、牛角二胡、月琴、木叶等民族乐器;有流行于或流传于民族间的木鼓舞、芦笙舞、花棍舞、踩堂舞、玩龙舞、狮子舞、地戏、歌剧、话剧等精彩的民间舞蹈。

经济状况

2009年概况

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80466万元,同比增长12.2%;完成财政总收入20140万元,同比增长31.02%,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0611万元,同比增长44.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00万元,同比增长2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571万元,同比增长22.15%;农民人均纯收入2688元,同比增长10.6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4565万元,比年初增加46160万元,增幅31.1%;贷款余额216765万元,比年初增加1361万元,增幅6.3%。

全年发放小额扶贫信贷2070万元。全年完成粮食播面33.47万亩,在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11.66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1300余万元,县财政安排畜牧业专项经费411.19万元,完成肉类总产量15741吨、禽蛋1177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县生猪存栏12.35万头,同比增长4.45%,大牲畜存栏11.02万头,同比增长2.38%。种草养畜工作扎实推进,完成草场建设11000亩,扶持农户305户,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规模化商品蔬菜基地和蔬菜产业带建设继续推进,蔬菜种植面积7万亩,实现产量22.5万吨,产值1.72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全面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不断加快,完成接续产业中药材种植200亩。茶叶、马铃薯、辣椒、精品水果等大宗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农机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兑现农机购置补贴127.9万元,全县农业机械拥有量2.17万台,农机总动力达13.59万千瓦。

2010年经济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24.05亿元,年均增长18.1%,是“十五”期末的2.3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26美元;全社会纳入地方统计固定资产投资7.15亿元,年均增长26.94%,是“十五”期末的3.3倍;财政总收入2.48亿元,年均增长29.87%,是“十五”期末的3.7倍;一般预算收入1.34亿元,年均增长25.52%;农民人均纯收入3167元,年均增长14.78%,是“十五”期末的2倍。通过“十一五”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88个县区排位中赶超进位。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第62位上升至2009年的59位,实现赶超3个位次;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第67位上升至52位,实现赶超15个位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第78位上升至64位,实现赶超14个位次。

基础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2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76倍。已经形成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为骨架,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为联线,通村公路为网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镇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长昆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关岭段开工建设。全县公路里程1469公里,其中高速、高等级公路里程190公里。全县13个乡镇全部通油路,通村公路通达率99.12%。岗乌客运站、上关客运站、花江客运站建成投入营运。县境内航道里程增至111公里,新增小盘江、江西坪、九盘、凉水井四个渡口。“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3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9倍。新建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8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总人口14.37万人。新建蓄水池657个、引水渠60.31公里,新增蓄水总量89.06万立方米。恢复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3万亩,保护基本农田1004.7亩。完成龙洞水库、蚂蝗田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农业发展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粮食产量稳定在11万吨以上。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蔬菜、茶叶、水果、花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3.7%提高到2010年的37.7%。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种养殖协会66家,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06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005年的9.02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6.27万人。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整合投入资金1730万元,完成14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

工业发展

工业经济规模效益显著提升。以食品、药品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业加快发展,铁合金、电力、煤炭、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7.09亿元,年均增长14.97%,是“十五”期末的2倍;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亿元,年均增长24.7%,是“十五”期末的1.9倍;完成入库税金3400万元,较“十五”期末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较2009年降低7.72%;淘汰落后机焦生产能力10万吨。装机容量104万千瓦的光照电站、84万千瓦的董箐电站建成发电,装机容量48万千瓦的马马崖电站全面开工建设。

第三产业发展

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旅游市场逐步形成。成功争取2850万元项目贷款和1230万元配套资金,用于地质公园二期工程12个项目的建设。全县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乡消费需求旺盛,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亿元,年均增长28.3%,是“十五”期末的3.5倍。]环境保护b]与]生态文明建设b]  始终发扬“艰苦奋斗、战天斗地、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板贵精神,扎实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退耕还林和珠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成效显著,共完成营造林28.1万亩,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40%。“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珠治”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0条,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132.04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及落实治理成果管护面积51.45平方公里,保护基本农田4012.5亩,完成水土保持林建设59.56平方公里,经济果木林15.18平方公里,种草面积6.8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完成石漠化小流域综合治理5条,治理岩溶面积69.73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46.2平方公里,建成水土保持林17.75平方公里,经济果木林8.12平方公里,种草3.33平方公里,完成封育治理面积16.03平方公里。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质量在全省、全市处于优良,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民生保障

共签订劳动合同人数2932人。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260万元。农村和城镇低保工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新增就业420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90人。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9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49万人,累计培训农民工6690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村卫生室160所,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率达98.13 %。全面实施地氟病防治项目,累计完成改良炉灶6.2万户,惠及农村群众24万人。城乡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旅游、住房、通信、汽车、教育消费不断扩大。认真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加强棚户区改造。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社会事业

人事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各类人才达5749人。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查和国家督导评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2010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83%。人口计生工作扎实开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5年的6.78‰下降到2010年的5.96‰,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左右。非公企业获商标注册证87件,获省著名商标2件,成功申报原产地证明商标2件。依法治县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工作通过省、市检查验收。深入开展“平安关岭”创建,群众安全感大幅提升。信访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不断加强,保持良好的安全稳定形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食品卫生监督和公共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医疗机构监督覆盖率达到99%。双拥优抚、统计、老干、残联、档案、民族宗教、史志、外事、侨务、人防、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主要资源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土地资源

一是有可供开发的非耕地95万余亩,其中载畜潜力大的连片草场40万亩。森林面积35.6万亩,主要种类有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

生物资源

二是生物资源。有优良的地方畜禽品种“关岭牛”和“关岭猪”。现已发现各类中草药1600多种,其中入典药材425种,年上市2.5万吨以上。各种亚热带林木达54科117属400余种。在关岭地区出产的各类中草药中,最著名的是薤叶芸香。薤叶芸香只生长在贵州牂牁江流域,自古以来就被本地居民用于解毒避瘴、养生益寿。在《三国演义》中,孔明在关岭五擒孟获,士兵饮关岭上的哑泉之水而中毒,后得薤叶芸香而解毒避瘴。经历史变迁,薤叶芸香已很罕见,药农进山偶尔采获而视为珍品。近年来,植物学界再次发现珍稀的薤叶芸香,将其命名为离蕊金花茶。

矿产资源

三是矿产资源。主要有炼镁白云石、大理石、铁、汞、铜、莹石、水晶石、方解石、冰洲石、硅石、粘土等。其中,炼镁白云石会储量达100亿吨以上,已探明C+D级1569万吨,氧化镁会含量大于22.27%,属全国特大富矿,可露天开采;大理石储量达2000万立方米以上。

能源资源

四是能源资源。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50万千瓦(含北盘江),煤炭储量7.2亿吨,优质电级石灰石1355万吨。

旅游资源

关岭境内河流纵横,瀑布成群,溶洞众多,山川秀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截然难分。

(一)瀑布群

县境内山高谷深,相对高差1480米,喀斯特地貌发育完整,河流纵横,流域较长,落差较大,形成了众多瀑布。打邦河上有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群,那大关瀑布;打邦河之流的断桥河、灞陵河、补母当河上分布有滴水滩瀑布、塔山瀑布、落叶瀑布、新断桥河瀑布、风洞地下瀑、火烧洞地下瀑布、小桥河地下瀑;北盘江及其支流分布有马马岩瀑布、高滩瀑布。

(二)江河峡谷

关岭县境内以岗乌至云庄梁子为分水岭,山高谷深,形成了众多的江河峡谷。其中游览价值极高的有花江大峡谷(省级风景名胜区)、灞陵河峡谷和补母当河峡谷、打邦河峡谷。

(三)温泉

关岭乐安温泉位于打邦河右岸上关镇乐安寨的田坝中间,有三温一冷四泉水,水温37—40℃,流量1.76升/秒。泉水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附近有满山枫树、香蕉、黄果树林,还有天生岩纹图,紧靠那大瀑布景点,是旅游、度假、疗养的好地方。

(四)溶洞群

溶洞被称为“地下奇观”,关岭县境内溶岩发育完整,洞穴成群,部分洞内有大量的古代石刻。1984年县科委和南京大学部分教授、学生连续三年暑假在关岭县进行实地考察,新发现的洞就有一百多个。县境内溶洞主要有:关索镇的关岭洞、妙明洞、关索洞、观音洞、高清洞、下岩洞、仙人洞、桃源洞;上关镇的品字洞、三星洞;顶云乡的桃花洞、胡家洞;普利乡的汉元洞、大硝洞等等。以上这些溶洞,多被记入《贵州省志、名胜志》中。尤其突出的是关岭洞,该洞是一个藏于关索岭中的特大溶洞,高宽莫测,内有阴河、瀑布。

(五)生物群化石地质公园

关岭古生物化石发掘于1929年,其埋藏面广,品种繁多,形态精美,保存完好,实属罕见,有“关岭生物群化石是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化石库”之称。

在花江大峡谷北岸新铺乡100多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普遍出露的三叠纪海相地层中,埋藏有2.3亿年前生物大灭绝前的古生物海百合,菊石和蚌类、海龙、鱼龙、木盾齿龙。现出土的“海生龙”化石有2个新科,6个新属,9个新种。其体形完整,形态精美,个体大的十多米,小的几十公分,有的酷似传说中的龙,有的似龟,有的似蛇。与其共生的棘皮类软体动物海百合,茎腕分明,精美纤秀,图案形态多样逼真,似海底森林、莲蓬出水、残荷迎风、椰树摇曳、幽竹清兰、带露荷花,多姿多彩。脊椎动物鱼大小各异,游态不同,眼唇大圆,鳞尾欲动。无脊椎动物菊石、牙形石和办鳃等极为丰富。3千米以下深海才有的锰结核满山遍野。它们共同构成了极其丰富、美妙的古深海系统,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和观赏价值。关岭区域晚三叠纪早期的海生爬行动物,具有三叠纪动物群与侏罗——白垩纪动物群之间的过渡性质;在种类组成上具有多样性;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现出土化石种类多且数量大,经专家研究,并且首次用“中国龙”、“关岭鱼龙”、“瓦窑龙”、“新铺鱼龙”、“贵州鱼龙”等地名进行命名。

关岭古生物化石埋藏核心区——卧龙岗已批准建立为省级地质公园,现正在积极组织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申报及地质公园的实质性建设工作。

(六)木城河乡村旅游风景区

木城河乡村旅游风景区,规划面积26.5平方公里,北与黄果树5A级风景名胜区相接,南至关岭自治县境内的乐安温泉源,全长12.5公里,由20多个布依族村寨组成,总人口1.52万人,平均海拔668米,年平均气温18℃,素有“天然温室”之称,也是关岭断桥早熟蔬菜的重要产地。旅游区内聚集田园风光、瀑布、峰林、温泉、古榕,既有浓郁的布依族风情,也有厚重的三国历史文化遗迹,孔明塘、孟获屯等以三国人物来命名的历史遗迹,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八方游客开展自驾旅游的首选之地。2006年12月27日,木城河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援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景区内设置码头、停车场、田园风光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垂钓、烧烤和娱乐等服务,是放松心情的良好场所。

(七)文物古迹

关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和文物藏品,是三国时孔明五擒孟获之地。有神秘难解的“红岩天书”、“花江壁现群”、“花江铁索桥及石刻群”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顶云司城垣、双泉寺、关索古驿道、御书楼、培凤阁、灞陵桥、灵龟寺无梁殿、周西成衣冠墓,妙明洞、大佛洞、观音洞、关索洞石刻等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国蜀建兴元年刘备死后,牂牁郡太守朱褒及孟获等反叛。蜀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行至牂牁郡(今关岭)。其时天气酷热,又遇瘴气,蜀军饥渴难忍,人困马乏,忽见泉水,大喜过望,人马痛饮之。不料随即出现中毒症状,众兵士生命垂危,孔明亦束手无策,情急之中入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庙跪拜,得遇高人“万安隐者”孟节指点,方知兵士所饮之水名曰哑泉,须以安乐泉水解毒,并采“薤叶芸香”含之。“各人口含一叶,自然瘴气不侵”,随后才有五擒孟获之大捷。

《三国演义》的记载并非只是美丽的传说,关岭是古“牂牁郡”故地。现在还有孟获屯、孔明塘等遗址;岭上建有龙泉寺,祀蜀汉寿亭侯关羽。寺内有“马跑泉”,传为关羽第三子关索统兵至此,乘骑刨地出水而成,泉水甘甜清冽。在其右边不远处另有一泉,深尺许,大旱不消,大雨不涨,传饮者必哑,故名“哑泉”。明朝徐霞客游历至此,见了“马跑泉”和“哑泉”,在《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四月二十日至四月二十四日)】中,感慨地说,二泉“相去不数步,何良楛之异如此!”此泉从明朝以前至今,被盖以巨石,并立禁碑,书曰“亘古哑泉”。

薤叶芸香,是关岭当地布依族所使用的解毒避瘴药材,一直沿用至今,生长于大山之中,罕见,是养生珍品。近年来,二十世纪末,薤叶芸香被学术界发现,命名为离蕊金花茶。

关岭上的这些三国的地名、遗迹、药材,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三国志》所记载的历史场景。

现有基础设施

一是交通

县城距贵阳150公里,安顺70公里,幺铺火车站50公里,贵黄高等公路直达县城。国道320线和省道214线贯穿全境,长达114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500公里,各乡镇所在地和80%的行政村均通公路。现有各类出租车200余辆。关岭至兴义,黄果树至云南胜境关公路正在建设之中,三年后关岭成为贵州西部覆盖广西、云南、兴义、六盘水、安顺的公路交通枢纽集散地。

二是通讯

县城4000门程控电话已建成开通,各乡镇已全部通程控电话,可直拨国际国内。中国移动、联通通讯系统覆盖全县各乡镇。

三是电力

全县已建成电站装机容量65600千瓦,年发电量3.2亿度,装机2×3200千瓦的新断电站已正式发电,以五座35千伏安的变电站为骨架的县电网已并入国家电网,一座110千伏安的变电站已投入使用第二批电气化试点县工程已通过验收,全县通电户数达85%以上。100万KW的光照电站正在建设之中。

四是水利

全县水利设施有灌区10处,山塘水库80个,蓄水池100个,实际蓄水量200万立方米。

五是市场

扩建了具有330余年历史的花江。花江镇。牛马市场,已建成断桥早冬果菜批发市场和白水生姜批发市场,岗乌中药材批发市场和新铺早蔬批发市场正在建设之中。

六是有线电视

县城有线电视加密频道已开通,各乡镇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基本建成。

七是农业生产

199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93620吨。大牲畜全县已建成五大种植基地,即以断桥、八德等低热河谷地区为主的2万亩早冬果蔬菜基地,常年供应各类果蔬3万余吨;以白水、关索、坡贡为主的万亩生姜基地;以打邦河流域为主的1.5万亩柑桔、香蕉、西瓜等水果基地;以永宁、顶云、关索等地为主的5万亩杉、楸用材林基地和1.5万亩杜仲基地。

八是工业及乡镇企业

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诸多原因,关岭工业和乡镇企业基础差、起步晚。现有铁合金厂六家,八台硅铁炼炉装机容量达二万六千七百KVA。年生产2万吨72#以上的硅铁。此外,还有水泥、金属镁、碳化硅、轧钢、煤焦、塑料、大理石、造纸、印刷、电站、农副产品加工和木器加工厂等30多户工业企业。总装机100万千瓦的“光照”电站已探勘完毕,项目正在建设。全县尚有1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可转入第二三产业。

关岭新企业:关岭维瑞迪防灾与应急技术推广中心 关岭线关索镇应急百宝箱包店,关岭中通快递。关岭维瑞迪防灾与应急技术推广中心 关岭线关索镇应急百宝箱包店由中国地震局直属院校——防灾科技学院城市应急救援专业毕业的学生创办,拥有专业的知识,其开发的防灾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日本等地。作为中国最新兴的行业,他们走在行业的最前沿!

民俗文化

(一)节日、习俗

春节又叫“过年”,时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是关岭最隆重的节气,凡外出人都得赶回家团聚。一过腊月,城乡家家忙备购年货,买酒、割肉、打菜油、打米面、煮甜酒、做豆豉、炕腊肉、做香肠、捏血豆腐、打达尔粑。腊月底,打扬尘、美化住室。除夕当天,张贴门神、对联、杀鸡煨肉、备办年饭,午后晚饭前,烧香点烛,菜肴上桌,先祭供祖宗片刻,即鸣放鞭炮,烧钱纸,家人行跪拜礼后,全家围坐吃“团圆饭”。晚上添旺炉火,全家围坐吃干果水果看电视“春节晚会”节目,长辈给少年儿童发“压岁钱”。零点,家家燃放炮竹、礼花,以贺新年的到来。正月初一至初三,各家继续备办汤圆、酒菜,供奉祖宗,人大小孩多穿新衣,集于城镇街巷,村头场院,游玩嬉戏,大街游人如织,城乡一片欢腾。初三、四以后,是走亲访友、娱乐、游玩时间,至亲好友设宴互请,拜年祝福。春节期间,民间娱乐活动主要有摔花包、玩龙、跳花灯、荡秋千和球赛。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早饭多吃汤圆、荷叶粑,晚饭仍备有丰盛的酒菜佳肴。入夜,家家灯火通明,城郊村野的坟场上,各家各户都给亡人烧香亮“灯,”灯火映红天际。如有耍龙、灯谜会,更是热闹壮观。民间有“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之说。

过年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法定放假3天。过年内容更为充实,如机关举行团体拜年,给烈军属、五保户拜年、慰问离退休人员、举行文艺晚会和体育比赛等。

清明节,在阳历四月初,是民间祭祀先人的日子。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是给亡坟祭扫添土立碑的日子。清明这天,各家各户备办香蜡纸烛,酒肉饭菜,带到坟上,供祭亡人,插上坟标,又叫“挂青”,烧化纸钱。供毕,就席地饮酒吃饭。有的人家逢吉年联络族人给远祖老人立碑、迁坟、杀猪宰羊上大坟,供品极为丰盛,香烟缭绕,炮竹声连绵不断,各房人依辈份给亡人跪拜、叩头。解放后,为悼念先烈,机关职工,学校师生每到清明节要给烈士扫墓,敬献花圈。民间扫墓上坟习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旧遭禁,现在又恢复旧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或端午,时为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屈原殉难的纪念日。这天,多数人家于大门两侧插挂香艾、菖蒲,用大蒜雄黄水喷撒墙壁、沟道以避邪气。人们都要吃棕子、饺子,饮雄黄酒。中午人们都喜欢穿新衣、买草药,出门游玩,俗称“游百病”。这个节气城镇较隆重,农村简单得多。

中元节,俗称“月半”,时为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传说为祖先灵魂回家探亲的时间。七月初一至十四、十五,各家在堂屋一侧悬挂祖宗牌,安设几案,置香烛、果品、麦芽,接“老祖公”回家供奉,每天香烛不断。到月半晚上,置备丰盛酒菜,祭供祖宗以后,将封写好的冥钱和纸印的“夫马神像”一起堆放于自家门口,点香烧化,再把香插于附近路边,以示送老祖宗回程。有的折纸船,点灯其中,放于沟河之中,顺水漂泊,谓之以“放河灯”。解放后,烧包作为一种迷信一度被禁止。80年代以后,七月半烧包在城乡兴起,市面上有印好的封皮、打好的钱纸、金银纸印折的“元宝”、“狮马”、“电视机”、“电冰箱”之类出售。

中秋节,时值农历八月十五日,俗称“八月十五”。这天农村有的人家要打粑粑,城乡住户多购备月饼糖食、干果瓜果之类。一等晚上,置食品于大门处祭供“月亮婆婆”,然后全家团聚边用果品边赏月。有儿童好事者,偷人家的南瓜在野外煮“老瓜稀饭”吃,说是偷瓜挨骂是吉利。

重阳,时值农历九月初九。农村常做糯米粑、包谷粑,以示庆贺丰年。老年人这天喜好游乐聚会,有的结伴登山游乐,俗称“重九登高”。但城镇一般不过重阳节。1990年,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年节”,提倡尊老敬老,党群团体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娱乐活动,增添了节日气氛。

民间农历节气还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十月初一牛王节等,但只有部分农村、少数民族才过节。

(二)喜庆

关岭民间时逢婚姻嫁娶、生儿育女、生日寿辰和建房乔迁等喜事,都要请客送礼,举宴欢庆。

婚嫁

议婚 解放前,城乡男女终身大事全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待男孩长到15、16岁,家长一旦看中某家姑娘,即请人到女方家提亲,经一段时间往来,男方家便请媒人前去求婚,初步形成“亲家”关系。

订婚 农村俗称“发八字”。男方家择定吉日,备办首饰、衣料、酒肉、粑粑、聘礼等。开好男子生辰“八字”,红贴鸾书,托媒人送往女方家,旧时称“纳吉”。女方家在红贴鸾书上写明女子生辰八字由媒人带回男方家,旧时称“纳采”。并将男方家送来的糖食、“花粑粑”之类分发给至亲内戚。

报期 结婚前数月内,男方家择定结婚日子,写好结婚时各种俗礼环节的坐向、时辰、用品等,开成“期单”,略备酒礼,托媒人送往女家,俗称“送日子”。此后男方家整饰新房,置备家具,女方家准备衣笼被帐、电器等婚奁。

结婚 婚礼头天男方家备办结婚酒肉、衣料、饰物、聘金等,请上“押礼先生”前往女方家“过礼”。“过礼”仪式在女方家堂屋里举行,由“押礼先生”和女方家长辈主事人按“礼单”——清点聘礼。之后,女方家设宴席招待宾客。现在不少人家改用汽车接亲,常常在女方家喜宴前后,由青年好友陪同新郎前往女方家,此时女方家弟妹表侄等人常常故意紧关大门,要新郎向里递“红包”,谓之“开门钱”。结婚当日,男方家置轿备马,到女方家迎亲(现在改用汽车,头天已到,往往凌晨发亲)。发亲时,嫁女和新郎在堂屋向神位、双亲道别,家族中福命的妇辈牵其上轿(或上车),其余亲友掌灯火、吹唢呐相送一段距离,由女方家所请的“送亲客”一直陪送嫁女到男方家。新娘、新郎下轿下马(或下车)后,要“进亲”,男方家鸣放炮竹,备好香案,由送亲者用红伞罩住“新娘”进入男方家中堂,与新郎拜堂,进入洞房,下午男方家大宴宾客。入夜,青年男女亲朋要到“洞房”说笑嬉闹,称“闹新房”。第二日,新娘始出面会见亲友,第三日,新娘下厨,全家吃团圆饭。

回门 新婚三日后,新郎新娘双方回娘家拜见女方父母亲友,称“回门”。娘家及至亲宴请新婚夫妇,当日返回。

过去一般婚事都要经历以上五道程序,除此还有“招亲”、“灵前婚”两种特殊形式。

招亲 有女无子人家,有的招男方上门配女、居住,俗称“招姑爷上门”,一切婚事由女方操办,男方家只派亲友陪送小伙子到女方家即可。婚后,男子奉养女方父母,享受女方祖辈产业。所生孩子随女方姓,至第三代子女可恢复男方姓氏,称“三辈还宗”。

灵前婚 有少数男女婚姻关系确定后但尚未结婚,此时男方家如有爷或母病故,经得女家同意,在服丧期间,接女子到男方家亡人灵前举行结婚仪式,女子在灵前穿戴孝礼服,这叫灵前婚,又叫“接孝礼服”。

解放后,政府提倡移民易俗,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婚事自己商定,免去许多烦琐程序,往往选择“三·八”、“五一”、“国庆”、“元旦”等节日举行婚礼,或外出旅行结婚。结婚之日,女方坐轿走路或乘马车、拖拉机、汽车。但新房布置、嫁奁家具、婚礼席宴随经济生活改善而逐年攀升。50年代,一套新被盖、两件新衣即可结婚,亲朋好友也只送些茶具、花瓶之类,婚礼上吃点瓜果茶糖。60、70年代,新婚要有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谓之“三转一响”。80年代以后,结婚家具要高档,要购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等,新房由单间发展到套音,且装饰豪华时髦,宴席要隆重丰盛。

生育 妇女婚后怀孕数月,娘家要制备小儿衣物、小被、背带、鸡蛋等送至男方家,俗称“催生”。待婴儿出生三日,女方家的亲友各备小儿衣被、米、蛋、糖食等礼物,到男方家志贺;男方家则煮甜酒粑杀鸡割肉,祭供神宗,款待客人,俗称“打三朝”,待婴儿出生满一月,男方家择吉日请“满月酒”招待亲朋。婴儿满周岁,俗称“长尾巴”,家长要备席敬祖,煮鸡蛋一个给孩子吃。解放后,产妇临盆婴儿衣物自备,大多数人家省去“催生”、“报喜”、“打三朝”之俗,满月之日请满月酒。城镇将“长尾巴”也改为“过生日”,且一年一次,成为时尚。

庆寿 老人过生日庆寿或做生。解放前富家做生十分讲究:头天要挂寿幛寿联,燃放鞭炮,晚辈要依程序给老人叩头、拜寿;生日当天,亲朋前来送礼贺寿,下午于堂前设席祭供神宗,宴请宾客。

上梁乔迁 解放前,兴建房屋要择日上梁(即中堂屋脊横梁),大梁由外家赠送,梁上扎盖红布,八人抬送,并吹唢呐相随。上梁时要燃香烛,祭鲁班,由石木二匠主持,讲诗句恭贺。一到时辰,燃放炮竹,大梁被绳索徐徐拉起,架于柱上,这时被安排上房架的人手捧粑粑往下撒,地面众人便抢着捡,叫“撒高梁粑”,意在祈求“梁久”。现在多修砖混平房,一些人家择日打板,也请宾客前来道贺,只是无“上梁”仪式。

新居落成,主人家择吉日吉时迁入,亲朋好友要来帮助搬家,有的前来送礼,一般子夜收捡好家具,于凌晨进入新居,下午设宴款待宾朋,也有搬后再择日请客的。

(三)丧葬

县城乡丧葬习俗隆重冗繁,整个“白事”有送终、吊丧、办道场、开堂、出丧落葬、复山等程序,短则3天,长则3月,一般5、7日为宜。

解放后,国家提倡破旧立新,丧葬从简,有的公职人员去世后,张贴讣告,开追悼会;有的实行火葬;的有改变陈规,从简办丧事,但因传统观念和习俗根深蒂固,丧葬礼习仍沿袭至今。

花江狗肉:“花江狗肉”是关岭自治县的传统食品,历史悠久,享誉全国。

花江狗肉的制作十分讲究,它克服“杀、烫、烧、煮、吃”的简单方法,在传统烹饪的基础上,总结提高,发展为现在的十多道制作工艺。首先,选择原料,必须按照“头黄二黑三虎斑,白狗最平淡”的经验来选择,也就是说,黄狗是采购原材料的首选对象。同时,为保证狗肉质味,还要严把“三关”,即不买有病症的狗、不买过肥过瘦的狗,不买过老过嫩的狗。宰杀、洗净之后,剔除骨头,然后加入生姜、砂仁、食盐,用文火烧炖。

花江狗肉之所以香,还在于佐科——“蘸水”讲究。它是用十多种食用材料精制而成,主要有:特制辣椒面,食盐、姜末、葱花、大蒜、花椒粉、薄荷(狗肉香)、芫荽、胡椒、狗油等,使人吃了觉得气鲜味美。

花江狗肉之所以倍受青睐,除了味美之外,还因为它有祛病、滋补、提神之功效。《本草纲目》载:常食狗肉可以安五脏、温补壮阳、轻身益气、健胃补肾、暖腰温膝、补血脉、治痨伤。狗爪,可治半身不遂;狗肾,可治阳痿、遗精、早泄、肾虚;狗肉汤能祛风除湿、通气止前;狗骨泡酒,可治风湿关节炎、风湿、腰腿无力、四肢麻木等,狗的胃、肠等亦是食疗两用。

花江剪粉:“花江剪粉”是关岭自治县传统食品之一,也称“花江一绝”,可以同“花江狗肉”媲美。它的特点是薄如纸,白如雪,筋丝好,下锅经得起煮,上嘴有嚼头,醇香诱人,可口如意,食之者无不赞誉!

“花江剪粉”的制作工艺很精细,是用关岭、花江一带生产的上等籼米制作而成。首先拣去籼稻中的砂、石、稗子等杂质,再用打米机脱掉杂谷,然后用水掏洗浸泡,即推浆、舀浆、上盘、蒸熟,取出冷却后,形成长约1尺5寸、宽约1尺的粉皮,按素粉蒸得薄,烫粉、炒粉蒸得厚的规格而操作。吃时用剪刀剪,故称“剪粉”。

“花江剪粉”有4种吃法:一是素吃,将粉皮剪成筷子大小的长条,放上西红柿、醋、麻油、红油、姜水、香葱、蒜水、油辣椒、油炸黄豆(或花生米)、味精、酱油即可吃;二是吃烫粉,将剪好的粉下锅烫热,放上肉末、脆哨等佐料即吃;三是吃炒粉,将剪好的粉,用猪油、肉丝为主料,再配其他佐料炒成而吃;四是“狗肉粉”,将剪好的粉在锅里头烫热,放上狗肉汤、狗肉和各种佐料而成。

关岭达尔粑:又叫“尔块粑”,是关岭人民的传统年品佳食,其特色是洁白柔韧,切细不断,柔和爽口,经煮不烂,“下锅有煮头,进嘴有嚼头”。每年冬腊月,销往省内外的达尔粑达万公斤以上。

达尔粑用山毛米、硬米,加上关岭特有的水质制作而成。旧时用碓舂米法制作,花工大,产量低。90年代,人们把传统的生产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既保持原产品的特质,又快速简便、产量高。

达尔粑有烧、烤、煮、炸、炒等几种吃法。烧、烤是将粑粑切成片,放在炭火上或炉盘上烧、烤吃,味美香脆。煮,是将粑粑切成细条,在锅里放入甜酒加糖或油盐加嫩菜煮熟吃。炒,是将粑粑切成细条,配上香肠、腊肉或鲜瘦肉、菜苔、碗豆尖、酸辣椒或筒筒辣椒,用猪油猛火炒熟,加葱、蒜、姜、酱油、味精等佐料吃,味道鲜美。炸,是将粑粑切成薄块或细条,用菜油炸成嫩黄色,蘸苏麻粉或水豆豉吃。

尔块粑,用冬腊月的水来浸泡,可保存四个月左右。切成细条晒干,放置通风干燥处,可保存1年以上,吃前用水泡软即可制作。现粮油加工厂制作成真空达尔粑,一年四季均可尝到新鲜的达尔粑。

历史沿革

古代关岭县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同为夜郎国属地。相传为三国蜀国大将关索在现关岭属地守御而命名关索岭。明洪武五年(1392),关索岭守御千户所并入永宁州,民国二年(1913)废州置永宁县,三年(1914)更名关岭县。1949年年底解放,隶属安顺地区,1956年划归黔南自治州管辖。

1958年,关岭、镇宁两县合并为镇宁县,复归安顺行署管辖。1961年,两县分开,复置县。1981年改为自治县。建制一直未变。

本地主要商品(或行业)

铁(轧钢)、水泥、镁、碳化硅、煤焦、塑料、大理石、造纸、印刷、电力、农副产品加工、木材、木器加工、牲畜、蔬菜、生姜、柑桔、香蕉、西瓜、中草药(杜仲)。

本地潜在主要商品

白云石(储量100亿吨以上)、汞、铜、莹石、水晶石、方解石、冰洲石、硅石、粘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1:57:11